乡村振兴下农业经济发展探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乡村振兴下农业经济发展探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乡村振兴下农业经济发展探究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推出的重大工程,在战略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我国现代农业起步较晚,地区发展不平衡,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基于此背景,本文从农作物结构、农业科技发展、农村人才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通过对农业经济的深入探讨,推动农业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经济;路径选择

在党的报告中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对农村的各个方面下一步如何发展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对乡村振兴各个方面内涵的高度概括。新时代下,对农村事业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让农业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度保持一致,就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个问题事关全局,事关民生。所以,客观准确认识乡村振兴视阈下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现状,针对农业经济在发展中存在的农产品结构、农业科技、农业人才、绿色经济等问题,辩证探究,对症施策,从而起到引导农业经济持续绿色健康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作用。

1乡村振兴视阈下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正如指出的,“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当前,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库存充足,稻谷、小麦两大口粮自给率100%,谷物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实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这一战略目标。但是新时代下,农业经济的发展与乡村振兴的目标还不相适应,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1)农产品结构有待优化。2014年以来,我国农业在供给侧存在农产品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品种结构、品质结构、区域性结构不合理等。2019年,我国粮食产量已达在1.33万亿斤,然而依然存在土地密集型大宗农产品进口、优质农产品供给不足、主产区粮食过剩沉淀国有粮库,主销区却存量低于往年等情况。我们国家的粮食供需存在较为突出的结构性矛盾,粮食品种中缺口最大的是大豆,为此,国家专门进行了大豆振兴计划,大豆面积连续几年恢复增加,去年恢复到1.4亿亩,是历史上一个较高的水平。但是,大豆还有缺口,产不足需,而且产需缺口逐年加大,每年进口8000万吨到9000万吨。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民消费水平的提升,我国农产品结构还存在中低端产品过剩,而高精端产品稀缺的情况。具体表现在缺品类,想要国内也买不到;二是缺高端产品,有的品类大部分靠进口,有的甚至100%靠进口;三是量的失衡,有的品类过多、有的低端产品大量过剩。

(2)农业科技发展有待提升。指出:“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就必须依靠农业科技的进步,通过农业科技的提升带动农业的科学发展进步。2019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2%,相比往年逐步提升,然而对比发达国家超过70%的水平还有不小的差距;相比其他学科,政策上和社会上对农业科学的重视还是不够,农业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相对较弱,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不够;农业生产、农业科技研发“两张皮”现象仍然较为严重,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机制不健全,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基层农技推广组织相对涣散,技术推广缺少资金支持等。这些都导致了我国农业发展中产品科技含量不足,产业链较短等情况,从而不利于农业经济链的延长。

(3)农业人才与乡村振兴要求难以匹配。人才是科技的驱动,是创新的根基。一方面,农业科技人才缺乏,由于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等原因,农业科技人才在学成后向其他待遇更高、条件更好的行业转行的情况较为普遍多,年轻人投入农业科研意愿不强。另一方面,新型职业农民匮乏。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2016年,全国农业生产经营人员31422万人,其中初中及以下(初中、小学、未上过学)文化水平人员占比达到91.8%,高中及以上(高中或中专、大专及以上)文化水平人员占比仅有8.3%。农村劳动力的科学文化水平难以满足农业现代化的需要,难以适应新的农业经济形势。

(4)农业经济绿色发展难以持续。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生态文明,它是乡村振兴的有力驱动器,必须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然而我国一些地方农业生产造成环境污染比较严重,存在农残超标、畜牧业发展排放污染、种养结构失衡、化学肥料滥用等问题造成土壤肥力降低以及土壤与水富营养化。同时,农村绿色农业缺乏相应的配套制度,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标准分类和管理体系还不完善,资金保障不足。此外,绿色农业发展的意识还比较缺乏,大部分农业生产者通过加大化肥、农药的使用提高产量,既污染了农产品,也污染了土地和水。绿色食品的概念在消费者中还没有普及,绿色产品的需求还没有得到拓展。目前粮食安全、环境污染、水、土富营养化及气候变化等问题是发展绿色可持续农业最大的挑战。这对我国农业持续绿色发展带来了挑战。

2乡村振兴视阈下农业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1)要优化农业结构,深化农业供给结构性改革。要适应市场变化,通过市场加计划“两只手”的方式共同引导农产品结构调整,利用国际、国内两大市场资源,引导市场消费和供给。要增加市场缺、销路好、质量高的农产品生产,如大豆、绿色产品等,调减玉米等滞销品种生产;适应粮食安全新形势,合理调整粮食统计口径,丰富农产品种类,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农产品供给和选择空间;从全局出发,以政府为引导,融合企业、社会组织、农民共同参与,打造农业发展新业态,缓解农民传统农地经营的脆弱性,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新的发展平台。要合理统筹农产品初加工、深加工等产业链发展,延长农产品产业链,促进农产品的有效开发利用和增值。同时,要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彰显自然特色,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效益,全面提升农业结构合理化。

(2)要坚持科教兴农,建立新型农业科技体系。构建农业科技联盟,加大对农业科技资源的整合,目的就在于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通过播种优良的农作物品种和有机肥的常态化使用促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因此,一方面要加强对农业基础科学的研究,改造旧学科体系,构建“农业科学新学科体系”,以满足扶贫开发、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幸福中国的战略需要。另一方面要加强新技术的运用。如基因编辑技术对精准育种的作用,又如合成生物学把植物中的基因转移到微生物中去,用来生产某些特定的物质,这有可能完全改变当前某些农作物的生产方式。促进科教兴农,加强农业科技向下延伸,通过农业科教资源的有效整合,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进行农业科技的推广服务走向田间地头,真正实现良田与良法相结合。

(3)为现代农业造血,培育新型农业人才。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要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开发人力资本,完善农民待遇保障,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愿意留在乡村、回报乡村的人看到希望。因地制宜地创新培训内容和方法,构建新型农民培养的长效机制,建立新型农民资格制度,整合教育培训资源,设立贴近农民生活的课程内容,期望通过构建新型农民队伍实现农业发展的科学化,把我国潜在的农业产能激发出来,让运用新理念、掌握农业科学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成为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创新创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典型。要提高农村治理水平,为农村配备素质高、专业性强的管理队伍,提高为民服务水平。

(4)坚持绿色引领,促进农业持续发展。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农村突出环境的治理。农业绿色发展不是以某一种资源为代价去换取另一种资源的出现。一是通过不同产业间的结合,不断提升资源的效用,进而使其产生经济效益。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健全质量标准体系。加强对于化肥、农药,种子、饲料和兽药等农资市场的安全源头和控制能力,进一步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和重大植物病虫害预警系统。推进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和监督能力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和控制能力。建立了一批畜盒,有机大米、蔬菜、茶叶等标准化养殖生产基地。二是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培育绿色优质品牌。通过品牌领导,回收和整合三大产业,探索构建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发展模式;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农业绿色发展的产业链。三是完善绿色农业发展体系,政府从制度、资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大力支持,制定出台绿色农业的考核体系,为农业绿色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3结语

在脱贫攻坚已经取得阶段性胜利的现在,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代。而农村经济发展依然面临农产品结构不合理、农业科技落后、人才储备不足及农业污染等诸多问题,这与乡村振兴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在此背景下,提出农业经济面临的问题和路径分析是对我国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清晰把握。实现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绿色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能够有效促进农民有效增收和我国粮食安全稳定。实现乡村振兴是一个非常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推动我国向农业强国发展,让全体民众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作者:焦倩 单位:西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