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农业生态与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分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包含了经济持续、生态持续以及社会持续,要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便要求实现生态、经济以及社会效益的持续增长。这关系着人们的生存环境质量,也是挖掘生态经济价值的必然要求。为促进我国农业生态与农业经济的协调发展,还需要借助科学技术推动生态农业发展,提升劳动力素质,强化居民生态意识,发挥地区政府的引导作用。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农业经济
促进农业生态与农业经济的协调发展,既是实现农业经济效益持续性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农业生态效益持续性的迫切需要,还是实现农业社会效益持续性的迫切需要。如果能够实现对农业生态资源的有效、充分、科学的利用,积极发展农业相关产业,势必能够助推我国“三农”问题的逐步化解,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战略支点,破解“发展经济必定破坏生态”的怪圈,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最终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农业生态与农业经济协调发展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农业生态与农业经济协调发展是实现农业经济效益持续性的迫切需要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有持续的经济效益。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平衡、经济合理和有先进生产技术的条件下实现的生态与经济的最佳结合,是一种新型的技术密集型经济形态,重点在于对资源的循环利用,并谋求在整体协调基础上,发挥整体的增益效应,使得农业获得高效发展。因此,必须顺应农业市场的发展趋势,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并保证经济效益的持续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绿色发展的重要性,未来几年,绿色市场将成为最活跃的市场,绿色食品将成为主流商品。从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只有不断发展生态经济,进行绿色食品开发,才能提升农业的经济效益,并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帮助。例如,截至2017年底,我国生态型经济林约有4亿亩,中央财政每年约需支付经济林生态补偿资金60-80亿元,产生的可货币化计量的生态服务价值将超过1万亿元,这无疑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直接经济效益。
(二)农业生态与农业经济协调发展是实现农业生态效益持续性的迫切需要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例如湖北省在2015年底,使得清洁能源入户数量达到417万,建设供气工程6500余处,为30万户农村家庭进行集中供气,以“三沼”为纽带的生态循环农业面积达到1300万亩,既有效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也促进新农村建设。从湖北省的生态建设实践中可以看出,生态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实现了三大创新:首先,理论基础创新。生态经济的理论基础是生态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不同,该理论将经济和生态视为密不可分的两部分,当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其经济必然会遭受影响。其次,技术体系创新。传统经济技术只突出经济效益,忽视了生态效益。生态经济的发展动力是生态技术,与传统经济技术不同,其追求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放在同等重要的层面上。最后,经营方式创新。生态经济的经营方式与传统的掠夺式经营有明显的不同,采用循环利用、协调、持续的集约化经营。这三大创新围绕着同一主题,即生态与经济的良性互助发展,这种发展方式可以使农业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使得农业生产环境得到根本改善,保证了农业生态效益的持续性,促进了农业、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农业生态与农业经济协调发展是实现农业社会效益持续性的迫切需要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目的是形成社会持续。发展生态经济能够有效的解决人类日益增长的经济社会活动需求和自然系统的供给间的矛盾,实现人与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提高人类生活质量。首先,生态经济的发展,能够有效提升人类的健康水平。生态经济的发展能够实现食品从生产到加工的全程控制,这种安全食品的供应有助于提升人们的健康水平。其次,生态经济的发展能够为人类提供健康的生活环境。生态经济的发展能够使资源得到高效利用,改善生态环境,为人类提供更加优美、健康的生活环境。最后,生态经济的发展能够大幅提升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生态经济的发展可以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实现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例如,2017年廊坊市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农业供给侧改革,项目实施地区粮食年产量新增1600余万公斤,受益农民数量达到9万余人,年纯收入增加值超过4000万元,社会效益较为显著。
二、我国农业生态与农业经济的协调发展困境
(一)生态农业发展缺乏技术推动
发展生态农业是目前我国开展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我国正致力于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生产方式、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建设理念与技术,最终实现农业科技化、现代化、生态化、可持续发展。但目前我国农业生态化发展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其一,生态农产品加工缺乏完善的技术、设备资源作为支撑。近年来,我国生态农产品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品多样性不断提升,但生态农产品仍以传统方式进行销售,农产品精细化加工程度十分有限,产品附加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并未得到良好体现。其二,生态农业发展缺乏完善的人才体系支撑。人才与技术创新是生态农业发展与农产品精细化加工的重要软件资源,发展可持续农业经济仍需完善的人才体系作为支撑。一方面,目前我国农业经济与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相关技术型、管理型人才十分有限,城市优势人才、技术制度资源向农村经济的倾斜仍需强化;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农村生态农业经济体系建设仍缺乏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农业经济体系内部对人才与技术创新的支持与认可程度十分有限。
(二)劳动力素质不高,居民生态意识较弱
指出,“绿水金山,就是金山银山”。深入推进农业生态化发展、科技化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从业者仍以本地区农民为主,劳动力素质不足、农业生态化发展理念缺失,是目前制约我国生态农业与农产品经济发展的两大重要因素。一方面,农民文化知识水平有限,在农业生产中对科学技术的使用和推广普及效率较低,且大多数农民无法有效地把握市场对生态农产品的需求,难以及时结合市场需求做出生产方式调整。另一方面,我国农业生产从业者普遍缺乏农业生态化发展理念。目前,我国农村普遍缺乏对农业生态理念的系统宣传,农业生产过程中生态发展、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等理念未能深入农民心中,也未能在农业生产中得到良好地执行贯彻。农民在农业生产与农产品精细化加工、销售等过程中未能有效地将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技术创新结合,农民在生产过程中新兴科学技术的使用较少,农村基层技术服务部门职能十分有限。
(三)地区政府引导不足
政府的引导与科学化管理是我国农村开展农业生态化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度支撑。目前,我国农业生态化、可持续化发展仍存在以下问题:其一,政府行政管理部门缺乏完善的干部考核制度,农业生态化发展管理制度也未能体现对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合理考量。地区生态环境发展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在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管理中逐渐发挥出政府优质的领导与管理能力,但对干部群体在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管理中的监督、考核制度仍需完善,尤其是对干部群体在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方面的工作能力与管理理念缺乏系统完善的考核制度。其二,生态农业经济区域化发展程度较低,地方政府在生态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协调、促进作用体现不明确。跨区域推进经济协同发展是目前我国经济制度转型改革的重要途径,而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还未实现跨区域发展,这种独立发展模式也极大限制了我国农业资源的跨区域协调、配置与联动发展,从而导致我国生态农产品在进出口领域缺乏强有力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其三,政府与企业对农村生态旅游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十分有限。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发展是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新兴途径,也是当前我国农业经济产业链拓展的重要思路。但我国农村旅游主要以家庭为单位展开,农村旅游经济产业化发展程度较低。同时,现代农村旅游经济发展也未能有效地将生态旅游、生态农产品等理念融合其中。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视角下我国农业生态与农业经济的协调发展路径选择
(一)借助科学技术推动生态农业发展
农村贫困问题的解决、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与科技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我国农业的发展需要依托农业科技革命,实现农业科技的产学研结合,形成一体化农业产业,从而形成发达的农业科技体系,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将农业科技发展的成果运用于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品种培育、农产品安全生产等方面,践行生态安全发展战略。一方面,应积极发展生态农业,让优质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进入农村。应改善农村的投资环境,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利用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优惠政策,加大对外资的引进力度,扩大利用外资的规模。积极与境外企业谋求发展,吸引外资对我国的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产业进行投资。积极拓宽招商引资的途径,如进行网上招商、招商等,加大融资力度。另一方面,实施人才发展战略。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农村经营发展人才数量少且知识储备量较低,尚未出现较多的农民企业家。因此,必须加快农业人才战略的实施。第一,应深化领导对人才战略的认知,明确农业产业化主体是农民企业家、产销大户等,他们在推进农业转型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二,应将人才与优势资源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应明确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思路,重视人才建设,将人才作为项目规划和基地建设的重要条件。第三,应积极优化用人环境,提升农业人才的薪资待遇等,加强人才引进工作力度,建立完善的人才流动机制,培养与引进一批优质的农业企业家。
(二)提升劳动力素质,强化居民生态意识
首先,在提升劳动者素质方面,可通过加强科学技术推广力度、加大农业技术普及力度、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做起。其一,由于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现状与我国在农业科技方面的投入差距较大,因此,在农业科技投入方面需要加强,应加大农业科技力量和推广队伍的培养力度,提升基层一线的农业技能人员的薪资待遇,稳定其工作,帮助农民解决技术难题。其二,应积极推广农业技术体制改革,形成新的技术推广体系;将市场导向与政府服务结合起来,加强农业技术研发中心、农业产业经营站的建设,并积极提升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和技术水平。其三,应加强对农民的精神文明建设,帮助农民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举办文明村、模范户等道德文明活动,并大力发展农民体育协会,丰富农民的业余生活,用文明之风将农民引导到科学文化的道路上。其次,在强化居民生态意识方面,应利用多样性的宣传手段和宣传方式,开展多种类的宣传教育活动。积极倡导全民参与的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宣传保护环境的意义,提高全民的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通过提高农民对生态文明的认知,引导全社会自觉参与到环境保护中,形成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社会发展结构。例如,实施“蓝天、碧水、绿地、宁静”的环保行动,引导全民参与,控制空气污染物的排放,开展污染河流的整治工作,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为经济发展提供绿色的发展活力。
(三)发挥地区政府的引导作用
第一,建立完善的干部考核体系,关注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关系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生态发展理念的不断丰富,我国加强了环境保护和对环境的整治力度,虽生态环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仍然存在生态环境承载力较弱等问题。因此,应建立健全的干部考核体系,在科学发展观基础上,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帮助实现经济与资源协调发展;将生态环境指标作为干部考核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污染物排放量、森林覆盖率、空气质量指数等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进而掌握生态环境的保护成效。第二,按照政府的生态功能区域规划协调发展经济。首先,建立都市经济发达区、经济走廊、生态经济区,依据资源的丰裕度、环境的承载力等,统筹农业生态与农业经济的发展。都市经济发达区的建立是指形成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农村产业开发区。推广城市郊区的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的发展,促进都市农业功能从单项功能向多项功能拓展。加快都市现代农业的示范区建设,培养高科技的农业优质品牌,促进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发展。经济走廊的建设是指依托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发展优质果蔬、肉类、粮油等,建成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形成区域化的集约型农业发展模式。生态经济区建设是指重点进行绿色果蔬、药材、牲畜等优势农产品的发展,发展特色的绿色食品加工业、绿色中药业等,建成高效的生态农业区。其次,政府应加大对生态功能区的投入力度。一方面,加大对农业问题的研究力度。为了实现农业的品质发展、提升农业的综合生产力,还需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科技的力量促进农业发展。另外,还应在农业的生产规模、农产品市场环境、市场体制等方面进行研究,提升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加强对生态功能区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农业结构的调整需要资金及政策扶持,只有制定相应的财税扶持政策,才能帮助农业突破发展瓶颈,获得快速发展。第三,由政府主导、企业参与进行旅游经济的发展。农业生态与旅游农业经济的协调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建设工程,政府作为国家机构,应担负起指挥者的重任,发挥管理协调作用。首先,应做好乡村生态环境与乡村旅游间的合理化发展布局。政府部门应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与研究,准确了解产品市场的需求和旅游产品的功能定位,对当地资源优势、交通优势、市场优势等进行合理的评估,保证生态环境与旅游发展间的良性互动。其次,各地区应结合当地的环境特点、资源优势,建立健全的乡村旅游开发的环境保护体系,为乡村旅游发展指明方向,实现可持续发展。再次,应对乡村旅游进行有序引导与扶持,建立健全乡村旅游项目审批、环境评估制度,强化动态性的监督管理;加强对旅游经济生态发展的宣传教育,积极推进节能环保技术的推行与创新;对去污排污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资金支持,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将环保与乡村旅游结合发展。最后,乡村旅游经营者应将绿色环保经营作为主要的经营理念,各乡村旅游企业经营者应积极提升自身的环保意识和环保知识,配合当地乡村旅游的发展规划,并积极利用新资源、新技术,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创建绿色的乡村旅游形式。例如,应积极引导和监督游客的旅游行为,帮助游客产生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在旅游入口、设施上粘贴醒目的标语,提醒游客保护环境。另外,经营者还应密切关注旅游景区的客容量,将游客的数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保证游客的游览活动不超过环境承载力。
参考文献
[1]黄国勤.中国南方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7,25(1):13-18.
[2]赵俊亚.新常态下农业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17(3):25-26.
[3]朱薇.国外循环农业模式及其对中国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7(6):158-160.
[4]纪霞.基于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探析——以贵州省为例[J].农业经济,2017(1):53-55.
作者:徐晓莉 外力·依米提 单位: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