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农耕用具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古代农耕用具对农业经济的影响,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古代农耕用具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摘要:黑龙江地区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拥有适合农耕的天然地理环境。在历史、地理、人文、文化习俗的影响下,传统农耕用具发展呈现多样化,使作物丰收,也为农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效益。

关键词:黑龙江;农耕用具;生产;经济

1黑龙江农耕用具文化发展历史

早在先秦时代,就有人定居于此,当时的主要农耕器具是刀耕火种。刀耕火种是新石器时代留下来的耕种方式,先是用石斧,后来用铁斧砍掉地面上的树木、枯根、草木,经过数天晒干后用火焚烧。被火烧过的土地会变得松软,用树木灰烬作为肥料,播种后就不再施肥,但是只能种1a,而后换地播种,这样的播种方式很不实用。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得到了农民的一致认可,不需要农民手动翻土,只需拉好缰绳,控制好牛的前进方向。但是铁犁牛耕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直至西汉时期才被广泛使用。铁犁牛耕作为农耕用具动力和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对生产力的提高和农业的发展影响至深。汉朝官府垄断铁器经营,也限制了农民对铁犁牛耕的使用,当时一头牛的价格相当于一百石粮食,所以大部分农民也没有实力使用铁犁牛耕,多数还是以锄头等工具作为主要农耕用具。锄头是我国劳动人民农耕劳作中使用的一种工具,在石器时代就有原始人使用简易锄头,随着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的到来,锄头的演变也多种多样[1]。汉朝以前,人们用石头锄耕作农作物,到了汉朝以后,由于石头做的锄头不结实,所以把石锄头改成了铁锄头,耐用性就大幅度提高了。到了清代晚期,出现了大规模的农业生产,耕作效率也大幅度提高。此后,中国农耕进入了成熟阶段。到了21世纪,农耕用具的发展越来越现代化、科技化,已经从手动耕作变成机械耕作,农耕技术实现了质的飞跃。

2农耕用具的改良对黑龙江农业经济的影响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黑龙江省率先完成了由狩猎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转变。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向农业转型,主要变化是工具从木头、石头发展为铁器、金属,耕种方式由原始的刀耕火种转变成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正是战乱年代,粮食问题成为主要问题,在战争的推动下,农耕用具得到发展,铁器和牛耕得到普及,各种农耕器具和耕种方法不断改良[2]。当时,主要以户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已经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式。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冶炼铁器和青铜制造等手工业迅速出现,铁制农具和牛耕在农业生产中得到普遍推广,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分工。农田水利设施和农业产量大大提高,货币也顺势出现,成为农业交易的主要形式。秦汉时期是一个承前启后,开拓创新的时代,为以后中国2000多年的农业经济打下了夯实基础。秦王朝以农业开发为重点,农耕经济作为当时社会的主要生产力,但是当时的农耕生产方式单一,基本只能解决温饱,所以农民开疆拓土进行农业生产,以保证生产的粮食足以养活当地的百姓。秦朝设立专门机构,把土地给贫民耕种,派官吏管理农田,有组织、有纪律地开发农业,使当时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汉朝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鼎盛时期,汉朝的农业发展更为专业,官府设置农仓,用来屯收获的粮食。每年都要上报,同时交由官仓存储,官仓在农作物价格低的时候,高价买进,在农作物价格高的时候,低价卖出。汉朝重农抑商的思想政策,使当时的百姓家家种田,生活富裕,农业经济发展迅速,加快了农耕用具的发展。铁器代替了石器,牛犁代替了人,耕作方式得以改变,也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当时黑龙江省的农业发展几乎与中原地区持平,粮食产量增长,农田增多,农耕发展进入了繁荣时期。呈现出“沃野千里,谷稼殷积,牛马街尾,群羊塞道”的壮观兴盛景象[3]。清朝晚期开始大力发展农业,工商业的发展推动农业的发展,兴办农业教育,大力培养农业人才,创办农业学堂成为一项国策。农业科开设农具、害虫等14门课程,推动农业学堂和教育的快速发展,根据当地农闲情况,灵活地开展教育。农民学习耕种知识,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同时,为了改良传统农耕技术,引进农作物品种与新型农具,黑龙江省还开办了省级农事试验场,农耕用具与农业发展越来越现代化。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促进现代农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保留传统农耕的精华,吸取现代农耕的先进技术,实现传统农耕与现代农耕相结合。黑龙江省是我国粮食产量第一大省,每年生产出我国近1/10的粮食。因此,粮食安全问题也显得尤为重要,必须严格保护耕地资源和淡水资源,保证耕地数量不减少的同时,保证耕地质量不断提高[4]。

3农耕用具发展与改良的现实意义

黑龙江的农业发展经历了战乱与稳定的周期性,也经历了王朝的盛衰更替和短期的国家分裂,但是黑龙江省的农耕经济依然循序发展,农耕文明没有中止。短期的战乱与分裂,加强了农耕文化的坚韧性与凝聚力。随着农耕用具的发展,由原始时期的石斧、刀耕火种和铁犁牛耕等用具到现在的水肥一体化节水灌溉技术、无人机播种技术和机械化操作技术,农耕用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耕种技术越来越专业,农耕用具越来越现代化、科技化。做到了把先进的农耕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减轻农民耕种压力,减少劳动力,并且可以使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和产量翻倍增加,实现农耕技术一体化,使农业生产效率、农业产品质量和农民收入都不断提高[5]。党的十八大以来,始终把“三农”问题放在治国安邦的首要位置,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一系列的重要讲话为我国农业的发展和粮食生产规划道路、指明方向。国家大力支持粮食生产,加大粮食主要生产区的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实现粮食主要生产区、粮食的生产发展和经济实力的有机统一,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不断增加。要大力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整体发展和竞争力。要实现以科技为主要支撑点的现代化农业发展道路,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实现所说的:“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的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

参考文献:

[1]李伊波,樊志民.从汉代牛耕画像石分布看西汉铁犁牛耕的推广因素[J].农业考古,2018(1):224-227.

[2]马释宇.秦汉时期内蒙古农牧业研究[D].北方农业学报,2017,45(3):128-134.

[3]李恒全,李天石.铁农具和牛耕导致春秋战国土地制度变革说质疑[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5(4):1-6.

[4]颜玉怀.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经营思想及其对现代农业的启示[D].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3(1):67-72.

[5]康涌泉.传统农耕文化精髓与现代农业耦合发展机制及模式[J].中州学刊,2013(11):39-43.

作者:魏佳钰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