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品种选育农业发展论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玉米品种选育农业发展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玉米品种选育农业发展论文

一、关中地区玉米品种选育现状

关中地区的优质玉米种植是地区的一个优良农作物生产。随着自然的不断变化与技术的不断革新,高产量、高质量种质对提高玉米杂种优势的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玉米作为我省第二大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在120万hm2左右,均占粮食总面积的2/3,占粮食总产的1/3以上。单产1996年达到6.23t/hm2,创历史最高纪录。从总体看来,玉米大面积生产水平一般为4.5~6t/hm2,部分高产田可达到7.5t/hm2以上,公顷产10t已不是新鲜事。随着技术的不断深入,我区的玉米栽培技术得到了不断的提高,特别是近年来研究的玉米规范化栽培技术、紧凑型玉米高产配套技术和丰产技术的研究成功,给我区的玉米种植带来新的机遇。但是由于群众对技术的掌握不够,有机肥施用量少,氮磷钾的比例不尽合理,微肥施用量面积很小,土壤供肥能力减弱。除了这些问题以外,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育种材料遗传基础狭窄,亲本种类极少,骨干系集中,缺少突破性新品种。其次是种子数量不能稳定满足需要,受自然灾害影响,地域条件限制及调控措施有限,常出现种子紧缺现象,伪劣种子乘虚而入;最后种子质量差,纯度不高,种子精选、加工、包袋等基础设施不配套,致使种子的增产潜力不能充分发挥。

二、对策研究

1、加强技术的创新与集成示范,建立科技支撑玉米生产的长效机制

通过陕西省玉米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开展产业指导,组织技术推广,提供信息服务。产业体系及所属各专家大院要及时向主管部门提供玉米田间长势、病虫信息、技术对策、市场信息、产业发展意见和政策建议;在玉米生长的关键时期,开展长势调查、预测病虫发生情况,制定技术指导方案和防治策略,应对突发灾害,解决技术问题;组织技术培训,开展技术咨询,筛选、推荐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为玉米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依托陕西玉米产业科技创新体系,以重大科研、推广项目为纽带,整合高等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和农技推广部门的优势科技力量,实施品种替代工程和科技丰产工程,设立陕西省主要玉米育种专项和玉米高产高效技术集成与示范专项,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如:航天育种技术为引擎,我省的中科航天种业有限公司就是利用航天搭载与中科院遗传与发育所共同选育了“航丰1号”棉花新品种。推动常规技术的效率革命和全面升级,重点研究玉米高效育种技术,建立玉米常规育种技术、杂种优势利用技术与现代育种技术相结合的玉米高效育种技术新体系,以改良品质、提高产量潜力为核心,加速玉米优质、高产、多抗、专用新品种选育,实现陕西玉米品种优质化、专用化和产量潜力的突破。以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通过农机与农艺配套,新材料(如新型微生物肥料、新型可降解地膜)与耕作体系创新,研究简化轻型高效的玉米栽培技术体系,强化技术支撑和保障力度。当前应重点推广关中小麦留茬夏玉米硬茬播种免耕栽培技术和玉米秸杆还田技术等一系列实用技术。建立玉米(粮食)科技示范基地,创新农、科、教“三位一体”紧密结合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实现农业科技成果和粮食生产的有效对接,专家队伍、技术推广和农民需求的良性互动,如勉县种子管理站2007年开始就与移动公司联合开展“种子快讯”实用技术短信发送业务,通过“强源通流”,打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道坎”和技术推广的“最后一公里”,强化技术传递速度,推进技术的应用率。

2、加快种苗换代

推广良种是实现农业增产量经济最有效的措施,根据试验示范同等条件下,紧凑型玉米品种玉米公顷增产1.5t左右。目前应加快玉米的推广步伐,已筛选出一批不同类型的新组合,如掖单12号和13号,陕单911,户单4号,西玉3号或掖单20号等紧凑大穗型新品种,为我省玉米生产再次进入紧凑大穗型玉米生产提供了条件。同时要抓推广优质高产制种技术,提高制种质量和数量,推行种子包袋剂,完善繁育生产、加工、经营等基础设施建设。

3、强化示范带动,加快转化增值

加强玉米质量标准体系、检测体系和社会化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积极培育玉米加工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粮食购销、加工龙头企业,在优势产区建立玉米生产基地,组织农民积极发展玉米生产。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发展订单农业。大力推广玉米秸秆青贮、氨化和微贮技术,实施“粮、经、饲”三元工程,提高玉米转化率,延长玉米产业链,提升玉米种植效益。以开展玉米(粮食)高产创建活动为抓手,建立一大批面积大、集中连片、规范程度高的高产示范田,充分展示新品种、新技术的增产潜力,发挥良种良法的叠加效应,使农民“看得见、听得明、问得清、学得透”,进一步发挥高产田的辐射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农民群众广泛应用优良品种和实用技术,实现从专家试验田产量向大田产量的跨越,逐步带动一批玉米高产示范县和吨粮县建设,努力提高玉米单产水平,实现主产区大面积持续均衡增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