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乡村振兴下农村旅游发展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农民问题就是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发展农村是发展社会的关键所在。多年来,在如何发展农村、建设农村的问题上,我国不断开拓新的方向、提出新的策略,而可持续发展思想理念始终贯彻其中,用以指导农村、农民向新时代迈进。因此,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手把手将资源、资金交到农民手上,不如开发建设农村特色,让农民成为现代化、科学化的农民,积极投身于现代农村建设事业中,继而长期有效地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而生态农业旅游就是兼具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一个发展方向,是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力。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严贤春编著的《生态农业旅游》一书,基于乡村振兴视角,探析了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逻辑清晰、内容详实,是一部较为全面、系统性地阐述生态农业旅游的理论和实践的专著。总览全书,其主要呈现以下几大特色。
一、详细介绍了生态农业旅游的定义、原理与构成
作者在“前言”部分表示,生态旅游建设的难点并不是旅游本身问题的解决,而是如何站在长远发展的立场,以农村发展与旅游业态相结合的视角对农村生态旅游进行统筹考量。并且,对于农村这种资源量少,又急需通过改革建设来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地区来说,如果建设不成功,会进一步加大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难度。因此,作者认为在建设生态农业旅游之前,必须要对其定义、原理与构成进行充分了解,只有掌握足够多的基础知识与原理,才能够在更大程度上保证相关决策的正确性,继而降低农村旅游资源开发风险,真正做到为农村建设、为农民转型考量。作者也表示,一些贫困地区虽有各项政策的扶持、农民们的艰苦奋斗、社会各方力量的支持,但农村建设并没有达到理想效果、农民未能脱贫,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原住居民并没有有效理解脱贫的真正含义,相关工作人员也没有充分认识到农村产业发展的关键之处。因此,对相关理论进行深入理解和分析,对于提升旅游业建设的成功率具有必然的积极作用。在第一章“生态农业旅游的基本知识”中,作者对农村生态系统与生态农业,以及城郊生态农业与旅游开发的产生、发展、特点、类型、作用、功能进行了深入分析,充分说明了生态旅游的产生契机,及其对农村、对社会、对国家的积极作用。生态旅游这一概念最早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提出,指的是以维护自然环境和提升当地人民生活水平为目的而开展的旅游建设活动,其中维护自然环境是指维护农村的生态系统平衡。而之所以产生“生态旅游”这一概念,本质原因是人们对旅游业不断增长的需求,但是旅游项目的建设又必然会对生态平衡造成影响,故人们在思考如何满足旅游需求和维护环境的平衡点时,便诞生了生态旅游这一概念。生态旅游概念出现之后,迅速在发达国家得到响应,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与经济效益发生矛盾、认证标准难以统一等一系列问题。作者认为这些问题就是我国开展生态旅游建设所应该重点解决的问题,否则直接以结合生态环境特征的方法去开发旅游产业,仍旧会遇到相关问题。在第二章“生态农业旅游者及市场开拓”中,作者又从旅游者的角度分析了“生态农业旅游应该以一种怎样的心态,以及怎样的起点去构设开发规划”。作者指出,任何一种主题的旅游产业都是以获得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这一目的的实现依赖于消费者的消费意向。尤其是对于农村旅游业开发来说,其载体地势偏远、远离城市经济区、远离消费者群体,如何引起消费者注意、促使消费者产生消费意向、推动消费者消费更是其主要考虑的问题,是农村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基于此,作者以国内比较成功的旅游案例为典范,通过案例分析指出消费者的市场开拓需要考虑两个层面。第一层面是同行竞争问题。旅游行业内的佼佼者,都是在一众竞品中脱颖而出的,这意味农村旅游业发展需要有一定创新性与竞争点,用以吸引消费者目光。第二层面就是定位问题。旅游业虽以游客流量作为获取经济效益的关键,但留住熟客也是非常关键的经营策略,这就表明农村生态旅游的发展需要立足自身优势,明确自身的优势定位,以便规划出相应的揽客策略。随后,作者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对当代旅游业的市场开拓方向进行了深入分析。作者指出,当代旅游者分为了年长者和年轻人两大“阵营”,这两个阵营的旅游需求和产品需求存在很大的不同,但消费力都十分可观。年长者时间较为充裕、偏向结伴同行,以及更愿意与旅行社等辅助机构进行合作,这说明当地的旅游产业在建设环境之余,也可以与旅游相关的产业建立合作关系,从而实现对消费者的定向吸引,缩减从吸引顾客到顾客前来消费的时间。而年轻人更加注重体验感,对旅游景点的舒适度要求较高,且行为模式更加自由,这说明农村当地可以适当加强服务上的专业性,从而有效吸引这一消费群体。
二、提供了全面具体且针对性较强的开发方向参考
从上述内容可看出,生态农业旅游市场的开拓重点在于吸引年长者和年轻人这两个消费群体,对此,作者进一步围绕两个群体需求展开论述,提出以现代性与非现代性并行的旅游开发模态吸引消费者,达到市场开拓的目的。非现代性指的是田园农业旅游、农家乐旅游等比较重视民俗风情的旅游模式,该模式可以有效吸引年长者消费群体前来消费,例如,开展文化主题或者民族主题的活动,用以满足年长者的文化需求。现代性指的是农业示范、休闲观光等偏重休闲娱乐的旅游模式,这类旅游模式可以满足年轻人学术性和娱乐性的需求,从而有效吸引年轻消费群体,如历史探讨、岩洞探险等活动的开展,可以触动年轻消费群体的冒险心、激发年轻消费群体的探索精神。而农村的生态环境蕴含着许多“可探究”的空间,当地农民无需改变生态环境的面貌,只需要适当提升探访的安全性就可以满足年长者与年轻人两个消费群体的多样需求。在第三章“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及产品开发”中作者又提出,生态农业旅游可以添加产品开发这一发展方向。例如开发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等特色商品,这样一方面可以扩展农业产业经营渠道,增加农村生态旅游附加值;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创业、就业机会,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从而真正实现有效利用农村区域的每一个生态资源。在第六章“生态农业旅游的规划与实施”中,作者提出旅游景点的科学规划、有趣构建也是农村生态旅游业开发方向之一,例如可构建生态建筑与现代庭园,用以点缀、美化农村区域,或利用地方生态景观直接构建位于景点外围的垂直参观站台,以便增强观赏效果。再如,对一些地势较为独特且具有一定风险的自然景观,在保持生态平衡的前提下进行再次利用,实现自然景观与人造景观的协调统一,用以增加旅游区吸引点。
三、以专业性角度提出了科学合理的管理策略
作者在对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开发、发展方向与发展策略进行研究时,也从专业性角度提出了一些科学合理的生态农业旅游项目管理策略。对此作者表示,生态农业旅游的建设基于生态环境,而保护生态环境又是每个国家、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生态农业旅游既要开发,也要维护。对此,作者在第四章“生态农业旅游环境与保护”中提出了一系列要求与解决策略,旨在加强旅游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具体而言,一方面要对建设过程中所有废弃物的排放量进行严格监管,使废弃物处理务必要符合国家标准,还要聘请专业人士对当地土壤环境进行调查,尽可能减少土壤污染,且一旦发现污染应立即进行修复。另一方面,在进行旅游项目建设前需要对当地的环境容量进行确认,不应开发任何超过环境承受度的项目。当然,生态环境的维护并不仅要仔细考量环境容量,建设过程中所应用的材料也要着重考量,达到物尽其用,从而减少生态环境的消耗。此外,在第七章“生态农业旅游管理”中,作者也从人员管理、产业管理等角度出发,研究论述了具体管理策略,旨在指导旅游区生态保护。其一,在旅游产业正式开业前,务必要对每一位农民进行培训,例如开展一些简单的话语培训、生态环境防护培训,让农民真正意识到生态农业旅游的优势在哪,让他们对生态环境建立最根本的保护意识;其二,规划好农民在产业内的角色定位,保障产业能够根据预设的计划顺利运转;其三,当地政府以及扶贫工作人员,需要在外围设定一套产业化经营的策略,其产业化经营策略中既要包含核心业务的运转逻辑,也要包含如何进行创新的思维模式,做到真正从专业性、长远性角度出发,激发生态旅游产业的活力;其四,需要设定一套对应的效果评价体系,用于审视旅游产业是否处于积极正面的状态。综合来看,该书研究视角比较全面,既可供农业林业以及旅游开发行业相关人员阅读参考,也可以作为相关院校的工具书。
作者:高小茹 胡晓立 单位:四川城市职业学院 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