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阐述陆良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分析存在问题,提出: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抓好科技教育培训、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农村土地规模流转,健全体系等一系列对策措施,为推动陆良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原特色农业;基础设施;土地流转
近年来,陆良县始终把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增加农民收入为重要抓手,立足特色优势,坚持市场导向,着力抓好“产业结构调整、基地建设、经营主体培育、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品牌建设”五个关键环节,全力推进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2017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97.5亿元,同比增5.2%。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20元,同比增10%。但仍然面临着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困难,总结高原特色农业取得的成效及优势,分析存在的问题,从而为该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提供参考。
1发展现状
1.1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积极争取中央、省级、市级财政专项资金,共改造中低产田约2.87万hm2,建成高稳农田约4.41万hm2,有效灌溉面积达3.149万hm2,旱涝保收面积达1.719万hm2;全县建成蔬菜、食用菌、红提葡萄栽培设施、半设施农业面积0.9万hm2;农机总动力达51.03万kW,农机作业综合配套面积达9.718万hm2,全县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48%;已建成12个万头猪场,1个10万头育场猪场,发展规模养殖场(户)1660户,创建畜牧“百千万”示范场11个;建成两个3000头奶牛场和一个以科研为主的存栏500头的牛胚胎生产基地。
1.2特色产业优势更加突显
已初步培育形成了“优质粮、烤烟、蚕桑、畜牧、蔬菜、林果、秋冬马铃薯、杂交玉米制种、食用菌”9大高原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建成了14类优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约9.47万hm2。建成优质稻米、秋冬马铃薯、杂交玉米种子、外向型蔬菜等1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年加工400万t蔬菜冷链物流中心、年出栏10万头云南神农优质生猪基地、年产2.7万t鲜奶新希望雪兰牧场已全面建成投产。全县从事农产品加工业的规模以上企业30家,年加工产值达29.51亿元。
1.3科技支撑力不断增强
与省农科院、省农大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通过“院县共建”,集成、熟化、推广运用农业技术成果,重点推广11项农业科技措施。自主培育了“陆育一号、陆育二号、陆育三号”3个水稻新品种,“陆玉4号、陆育5号、海禾1号、盘玉5号”4个玉米新品种,自繁自育的“滇陆猪”被评为“云南六大名猪”之一;楚粳、云粳、丽薯、云瑞等优质水稻、马铃薯、玉米品种得到全面推广;每年创建覆盖各类特色产业的样板约1万hm2;全县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科技贡献率达57%。
1.4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
全县已培育农业龙头企业78家(省级7家,市级20家);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94个(国家级3个、省级9个、市级16个);发展家庭农场129户(颁发认定证书48户),种植大户3.33hm2以上391户、养殖大户1660户。打造了华农、紫溪湿地农业、新千佛茧丝绸、大地生态农业等4个现代农业精品庄园,成功申报市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企业5家企业。农业产业化产值达35.7亿元,辐射带动19.4万人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年产值达43.8亿元,占农林牧渔产值48.5%,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吸纳农村36500多人就业,占转移就业总人数的21.7%,农民从中得到的工资性收入达到人均1310元,占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的37.3%。
1.5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有力
完成全县8个乡镇、1个华侨管理区、2个街道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质量质检站建设;全县制订了8个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注册了62个农产品商标;建成了水稻、秋冬马铃薯、水生蔬菜、蔬菜、水果5大农作物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约1.06万hm2认定了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约1万hm2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认证农产品25个品种,其中7个获得A级绿色食品认证,3个被评为云南省名牌产品并获得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滇陆猪”获地理标志认证。开展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试点建设,产品检测合格率达98.7%。
1.6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一是服务组织多元化。建立了以市、县、乡农技推广服务机构为主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补充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二是服务模式创新。创新了以市、县、乡农技推广公共服务机构的公益性服务,探索了政府购买服务,龙头企业、专合社有偿服务的多种模式;三是服务领域不断扩大。除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集中育苗、代耕代收等服务外,不断向产品营销延伸。四是制定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措施,大力支持各类服务主体的发展。重点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龙头企业开展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和推广、市场营销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生产环节、质量安全、产品销售、技术培训等,促进综合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2存在问题
1)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机械化水平不高,设施化程度低,难于适应高原特色农业发展需要。2)投入不足,加之县级财政困难,以及工商资本、外商资本、民间资本、金融资本等社会资本流入农业不够,制约着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3)主导产业集约化程度不高,产业区域布局不够优化,产业体系不健全,政策不配套,扶持力度小,农产品市场发育程度低,营销网络和市场信息网络滞后,多数农产品缺乏深度开发。4)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数量多但总体带动能力不强,抗风险能力弱,投入不足,品牌意识不强,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间的利益联结机制还比较脆弱,缺乏制度约束,市场发育程度不够,真正发挥作用比重不高。5)产业融合不足,程度低、层次浅。政策资金支持不够,农产品产业链不长;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传统种养业占比偏高、结合不紧凑、循环不顺畅,粮经饲结构不合理,冷链物流、休闲创意衍生服务少。6)标准化、品牌化、工业化程度不高。标准化生产及质量安全体系不健全,农畜产品的精深加工少,市场监管、准入制度不健全,质量安全隐患依然存在,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商品率不高,制约着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深入推进。
3发展对策
3.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
全县各相关部门、社会各界要把思想统一到建设农业强县、发展高原平坝特色农业目标上来,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科学规划,明确职责分工,搞好配合协作,强化服务意识。尤其要围绕主导优势产业,建立“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套考核办法”的工作机制,细化考核指标,规范考核程序,不断提高农业发展的责任意识,形成全县各部门齐抓共管,共同发展农业的团结干事氛围。
3.2增加投入,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积极争取土地整理、农业机械、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退耕还林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上级财政支持,围绕产业基地、示范园区、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设施和半设施农业,改善和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
3.3推动资源流转整合,优化农业发展布局
以土地整合、流转为中心,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加快农业集约化、规模化、园区化发展,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将陆良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的现代优质粮产业园、现代畜牧产业园、现代蔬菜产业园、现代马铃薯产业园、现代蚕桑产业园、现代食用菌产业园、现代水果产业园等一系列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快推进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发展进程。
3.4加快农产品基地建设,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
紧扣“龙头、基地、品牌”三个关键环节,培育发展龙头企业与培育区域主导产业结合起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进优势农产品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优势区域集聚,企业集中向产业集群发展。二是加快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深化“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创建。三是以新千佛、老食味等省著名商标为依托,以蔬菜、马铃薯、生丝为重点,有选择进行注册,搞好包装,积极参与省内外、国内外各种展示、展销、推介、博览平台;扶持企业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等各种质量认证,制定品牌产品奖励政策,大力支持龙头企业创建省乃至国家著名商标、品牌产品。
3.5完善科技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围绕主导优势产业,以推进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农民科技素质、培育多元化科技开发和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建设特色生态农业科技支撑体系。一是加强与科研院所协作,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对主要农业新品种开发引进和配套应用技术、优质高产高效种养技术、重大疫情防控技术、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和农业生态保护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及其标准化技术、农产品储运和精深加工技术等方面开展研究和攻关。二是健全和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技推广体系,提高实用技术入户率。三是继续鼓励农业科技人员直接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发展种植、养殖、加工等特色生态农业技术创新服务机构。四是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加快培养懂经济、懂贸易、懂管理、懂营销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积极开展农业生产经营普及性、引导性培训。五是加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重点培训种养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等。六是大力举办高产创建示范样板,以点带面,总结推广,集成科技措施,促进各产业向优质、高产、高效、生态方向发展。
3.6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全面实施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生产技术工程,鼓励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全面开展农产品无公害产地认证,加大农业综合执法力度,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全面推进农产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建立农产品加工企业质量认证体系,建立获证企业和产品的质量信用体系和档案管理制度,实现特色产业产地环境优良化、投入品使用安全化、生产过程规范化、产品质量优质化。
3.7完善经营流通体系,降低农产品市场风险
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利益联结机制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流通体系。一是大力发展订单农业,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开展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为农户提供种养技术、市场信息、生产资料和产品销售等多种服务。二是建立健全“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和“农产品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使农户与各经营主体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三是大力培育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组织等中介机构。四是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通过租赁、承包等形式获得土地经营权,创办原料生产基地,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五是加强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加快建设设施先进、功能完善、交易规范的生鲜农产品批发市场及贮藏基地,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直接向城市超市、社区菜市场配送农产品,形成全覆盖、广辐射、布局合理、货畅其流的完备市场体系,积极扶持发展电子商务、网上交易等现代流通方式。六是加快培育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和农村各类流通中介组织,培育多元化农村流通主体。
参考文献
[1]向明生.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理论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15,(1):35-36.
作者:桂媛 邵艳 单位:陆良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