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水岭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分水岭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随着现代农业的推进和农业产业的发展,江淮分水岭农业产业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受各种制约因素的影响,总体发展水平仍然不高,分散种植明显,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产业集聚程度低,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低,社会服务体系发展相对滞后。若想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快土地流转,促进产业集聚,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以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加强农业科技培训以及建立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

关键词:江淮分水岭;农业产业化;现状;问题;对策

江淮分水岭地处秦岭、大别山向东的延伸部分,是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界线,也是皖江城市带和合肥经济圈与皖北“四化”同步发展试验区连接的纽带[1],地理范围包括合肥、六安、滁州、淮南4市,拥有1037万人口,1158.8万亩耕地,是全省粮、油、棉、肉、蛋、奶、菜的重要产区之一。江淮分水岭地区物产丰富,但水资源不足,土壤贫瘠,自然灾害频发,基础设施落后,传统农业在分水岭上前景不容乐观,农业产业化是江淮分水岭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路径。

一、江淮分水岭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分析

国内外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的研究层出不穷。国外一般将农业产业化称为农业一体化。DrabenstottM(1996)[2]、GrayA.W.(2007)[3]等提出自我发展、跨领域合作、规模化建设、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等是农业一体化经营的要点。我国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进行了研究:龙方(1996)[4]、周洁红(1998)[5]、孙新章(2005)[6]、丁建中(2007)[7]、李豫新(2012)[8]、黄红球(2013)[9]分别从不同维度对农业产业化水平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各自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指标体系发现,农业产业化规模、产值与收入、市场化、集约化、技术和组织服务等因素都是衡量一个区域农业产业化水平的主要因素。安徽省政府为推进全省农业产业化发展于2017年4月27日颁发了《安徽省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实施方案(2017—2021年)》。结合已有文献和安徽省颁布的指导文件,本文拟从总体水平、龙头企业、产业集群、农业一体化和农产品品牌等5个维度选取9个指标对合肥、滁州、六安、淮南等江淮分水岭地区农业产业化现状及安徽其他城市进行对比分析。

(一)农业发展水平中等,带动农民增收能力较弱

据安徽省2015年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5年江淮分水岭地区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795.46亿元,占全省总数的31%,平均增加值171.41亿元,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60.57亿元,江淮分水岭地区农业总体发展处于中等水平。从个体来看,合肥、滁州处于全省领先水平,淮南农业发展水平较低。江淮分水岭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03元,不及全省平均水平10961元,江淮分水岭地区农业带动农民增收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龙头企业数量较多,规模有待提高

2016年底,安徽省农业产业化工作指导委员会在全省范围内评选了915家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133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甲级队”,其中江淮分水岭地区共有省级龙头企业260家,省级龙头企业“甲级队”43家[10],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主要原因在于合肥是省会城市,省级龙头企业和龙头企业“甲级队”数量均远超过其他城市,滁州和六安龙头企业数量处于全省平均水平,淮南处于全省最低水平。龙头企业虽然数量较多,但是经营规模有待提高,营业额100亿元上的龙头企业没有,超50亿元的龙头企业也屈指可数。此外,从2017年省农委公布的安徽名优农产品数量来看,江淮分水岭地区内农产品品牌数量较少,规模小、品牌化程度低都会使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减弱。

(三)农业转型升级力度较小,规模化生产程度不高

安徽省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5年,安徽省平均土地流转率34%,江淮分水岭地区平均土地流转率32%,虽与全省水平基本持平,但总体土地流转率不高,阻碍了土地集中和规模化生产;从农业机械化应用程度来看,江淮分水岭地区农业机械总动力525万千瓦,高于全省411万千瓦的平均水平,为农业规模化生产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条件。

(四)农产品基地建设力度较大,产业集群逐步形成

2008年以来,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先后认定了5批共213个安徽省产业集群镇,其中江淮分水岭包含66个,全省设立的30个产业集群专业镇示范点,江淮分水岭地区就有11个。由此说明,江淮分水岭的农产品基地建设力度较大,江淮分水岭地区已经逐步形成产业集群。

(五)一体化建设力度较小,集约化生产程度较低

构建以“农业企业为龙头、家庭农场为基础、农民合作社为纽带”的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江淮分水岭地区的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数量普遍较少,与宿州、安庆等农业大市的差距较大,这说明江淮分水岭地区一体化建设力度不够,集约化生产程度较低。

二、江淮分水岭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农业产业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随着安徽省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入和江淮分水岭地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创新,江淮分水岭地区农业产业化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江淮分水岭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不高

江淮分水岭地区自然条件差,尤其是水资源缺乏、土地为丘陵地带且相对贫瘠,发展大规模种植农业先天性不足;此外,江淮分水岭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能力弱,农业技术创新不足,一系列制约因素导致江淮分水岭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不高。

(二)分散种植明显、产业集聚程度低

2016年笔者对滁州南谯区、来安县和凤阳县进行了实地调研,调研结果显示区域内大部分土地由普通农户承包,承包面积大多在10亩以下,承包面积在50亩以上的种养大户非常少,而且普通农户种植品类繁杂,几乎都在2种以上;分散种植导致生产效率和经营管理效率较低,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难以形成高质量的产业集群。究其原因,一方面,大型合作社、家庭农场及规模以上农业企业数量不足,在没有良好收益的前提条件下,各类农户参与上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地区农业产业资金投入不足、产业市场不够健全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区域内农业产业化发展程度。

(三)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

农业产业化的核心是龙头企业,但江淮分水岭地区农业产业的龙头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企业带动能力弱,江淮分水岭地区共有国家级龙头企业15家,全安徽省共有41家,江苏省有55家,浙江省52家[11],农产业龙头企业竞争力明显不足。主要原因在于区内农产品加工企业大都以农产品初级加工为主,深加工型龙头企业匮乏,技术水平低,创新能力弱。同时,许多龙头企业品牌意识不强,即使有了品牌也不注重产品创新和品牌工作宣传工作,难以树立企业良好的品牌形象。

(四)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低

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特点之一即为集约化生产。从2012年开始,政府连续6年颁布了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中央一号文件,从内容来看,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其中技术扶持尤为突出。在对滁州市南谯区、来安县的走访调研中发现,政府相关部门及龙头企业均会对各类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农业技术推广,但推广效果不明显,当前江淮分水岭地区农业生产技术仍较为落后。究其原因,表现为培训机构和农户的双双脱节。从技术推广方来看,单纯的思想灌输和讲解,很难让农户理解新技术新方法;而从农户角度来看,学历的限制使得其理解接受新的农业生产技术有较大的难度。

(五)社会服务体系发展滞后

江淮分水岭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离不开各种社会服务体系的支持,而各种社会服务体系发展的滞后也是制约江淮分水岭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首先,政府在指导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招商引资、培育龙头企业等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相关政策落地时存在一定的困难。其次,各种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的发展都离不开强大资金的支持,但金融机构处于对自身风险管理的考虑,对涉农贷款的供给、审批等均进行了改革,导致规模小、效益低、受季节制约明显的农业经营主体贷款十分困难。第三,科技服务平台、教育培训平台、宣传促销平台等还不够完善,企业、技术、人才等信息服务建设滞后,严重制约着江淮分水岭地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三、江淮分水岭农业产业化发展对策探析

基于以上对江淮分水岭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笔者认为要想有效解决问题、改善现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快土地流转,促进产业集聚

实现江淮分水岭地区农业产业化,必须将农户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形成规模生产和规模效益。农村土地流转便是一种合理的解决途径,即通过转包、转让、入股、合作、租赁、互换等方式出让经营权,鼓励农民将承包地向专业大户、合作社等流转,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国家也颁发了《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12],江淮分水岭地区各政府应加强宣传,加强农民出让土地经营权,并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从而促进土地的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集聚。

(二)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增强龙头企业带动能力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江淮分水岭地区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的主要原因是龙头企业少,且规模小,带动能力弱。因此,要做大做强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的辐射能力,带动周边

产业的一体化发展,真正实现农业产业化。一方面,现有龙头企业,应争取扩大自己规模,提升自身实力,政府应鼓励龙头企业自己做大做强,并主动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稳步推进本地企业发展壮大;另一方面,针对江淮分水岭地区龙头企业少的局面,政府应加大招商力度,争取引进更多实力和规模兼具的龙头企业,彻底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三)加强培训,促进农业科技发展

农业产业化是科技创新驱动下的知识化农业,这就决定了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是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关键在加强农业科技培训,让广大农民掌握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学会使用现代技术装备,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两大群体,一个是散户群体,大多文化素质偏低,对新的科技知识接受能力较差,学习科技知识并不是很积极主动;另一个是适度规模型群体,大多是种养大户、新型职业农民等,这一群体对科技知识需求多元化,一般形式的科技培训难以满足要求。为此,必须兼顾不同群体的特征,不断创新培训的方式方法,努力提高培训效果。加强农业科技培训,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因此,必须将农民培训制度化、长效化,始终保持农业生产的高科技水平,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四)完善服务,建立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

农业产业化发展离不开各社会组织的支持,建立一套完善的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是农业产业化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首先,政府应理顺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作用,制定各种切实政策时一定要适应市场经济变化和要求,尤其善于观察到新兴的市场需求和变化。其次,金融机构应适度放宽对农业经营主体的贷款条件,保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资金要求。第三,政府应加大科技服务平台、教育培训平台、宣传促销平台的建设力度,以保证农业一体化经营。

四、结语

从农业总体水平、龙头企业、产业集群、集约化生产和一体化建设等5个维度能够全面地分析江淮分水岭农业产业化发展状况,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较吻合,对后期定量分析江淮分水岭农业产业化水平有一定的帮助,可供有关方面参考,但具体指标建设工作和方法仍处于探索中,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完善和提高。此外,江淮分水岭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还要从区域统筹、城乡统筹的发展战略角度加以研究,这也是本课题的未来研究方向。

作者:张娟 吕嘉捷 单位:滁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