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发展投融资体制构建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投融资体制构建,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农业产业化发展投融资体制构建

摘要:

本文针对我国在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现代农业的过程中金融体制障化、融资渠道狭窄资金外流严重的现状分析,来探讨构建适合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农村投融资体制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市场化;投融资

农业产业化是在农村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民实践创造后各级总结完善的一种农村生产经营模式。其基本内容是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龙头,以不同所有制形式的企业为依托,以“公司+基地+农户”为主要形式,实行生产布局规模化,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生产经营模式。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农村金融体制缺失、农业产业化企业资金短缺,融资困难。可以说农村投融资体制的不完善是制约和壮大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最主要的原因。2015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不懈厚植重农氛围,把农业农村工作放到重中之重位置。优先保障财政对农业农村投入,确保力度不减弱、总量有增加。要加大涉农资金的整合力度,发挥财政投入对结构性改革的引导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农村。”可见,农村金融体系在农村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农村金融改革的紧迫性,如何很好地贯彻落实中共中央有关文件精神,构建与农村发展相适应的农村投融资体系,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目前我国农村资金快速增长与金融体系的资金供给

严重不足的矛盾日益凸现,“桎梏”着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金融服务需求的包括农户、农村企业和政府。不同主体的信贷能力具有鲜明的层次性特征,需要相应的金融组织来满足其需求。根据有关对未来农业发展投资需求的研究,农业发展的目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农业经济增长;二是农民收入增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两个目标有着同等重要地位,农业投融资总量必须能同时满足这两个目标的实现。根据两种农业发展目标分别进行预测;①到2010年,为满足农业经济增长目标需求资金需求量为6613亿元;为满足农民收入增长目标则需要6447亿元,为了满足农业发展的投资需求量,以不变价格计算,2001-2010年间农业投资总量年均增长2.5%,但是1978年以来,我国财政支农支出占农业总投资的比重逐年下降,1978年为31.4%,1985年降为19.6%,1990年降为17%。因此,为保证农业发展目标的实现,在受我国发展水平制约财政支出不可能大幅度提高的硬约束下,建立完善的农村投融资体系,促进农村信贷资金投入至关重要。从供给角度看,目前农业贷款仍是农业融资的主要形式,可以说,金融机构对农业的投入力度不足,农业获取资金的渠道单一成为制约农业投资规模快速增加的两大关键因素。从11个省100个县抽样中金融机构的支农情况看:②1984年—2002年间贷款余额年均增幅为20.73%,小于同期存款余额24.51%的增加速度,当年净增贷款额年均增长11.20%,小于同期存款净增长额增加速度6.77个百分点,并且绝对数值偏低,2002年当年净增贷款额仅为人均501.88元/人;金融机构投向农业的当年贷款净增额在18年中年均增长10.99%,2002年只有109.52元/人,仅为金融机构当年净增贷款额的21.82%。从以上分析可见,农村金融机构在很大程度上难以有效起到资金支农的作用。

二、现行的农村投融资体制不健全,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

从总体上说,新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但也应该注意到,我国农村投融体制仍存在着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一系列问题叠加构成了我国农业产业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具体体现在:

(一)农业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与农业金融市场发展缓慢的矛盾

我国农业生产已经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业发展对资金的需求量和需求结构发生了变化。一是传统的农业种值业比重下降,相对于非传统种植业所占份额上升。二是“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已初具规模。但是,农业产业结构相对应的信贷结构和农业金融市场发展缓慢却不能及时调整以适应新型农业对金融的需求:一是农业金融机构贷款投放主要局限于传统小农业领域,规模小、贷款期限短,缺乏针对大农业的固定资产贷款和更新改造中长期贷款。更为严重的是,随着国有商业银行商业化进程加快、农村金融网点的撤并,贷款权限上收,农村信贷资金更为匮乏。二是农村企业融资渠道狭窄,股权融资门榄高,所占比重很少,间接融资仍占主导地位。外部融资的主要渠道是债务融资。而债务融资的绝大部分来源于农村信用社的供给。在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较多的农村中小企业不得不以非正规金融形式融资。

(二)投融资体制缺位,导致农村资金外流,加剧了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供应的矛盾

尽管农村金融体制的重构工作已经完成,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种类增加了,但受商业利益冲击,机构总量却呈减少趋势,金融资源大幅度向城市集中、农业资金流出严重,农村信贷投入总量和增幅趋于减少,农民的钱不能用于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导致农村正规金融供给不足,农户和企业缺乏有效的融资。从某种意义上,我国农村还没有形成统一的金融支持体系。

三、“破茧”构建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投融资体制的新路径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有着9亿农业、二亿三千万农户的农村,如果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因此,农业的发展对于我国而言同样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而农村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化升级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才是农村现代化的根本出路。

(一)以市场化为导向,重构农村投融资体系

按照市场化要求重构农村投融资体系,关键在于明确农村投融资体系的层次关系,严格界定职能,切实发挥应有的作用。一是构建分工明确,相互配合,运转良好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逐步建立起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为主导,农村信用合作社和中国农业银行为两民翼,国家开发银行和其他商业银行等机构为有效补充的稳定的活跃的农村金融信用体系发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服务功能,全面提升农村金融机构经营水平,以产权改革为核心,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二是拓展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信贷支农业务的范围,实现中国发展银行对农村政策贷款的统一管理,以确保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发挥更大的支农作用。

(二)以支农资金为重点,拓宽农村企业融资渠道

第一,建立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的中小资本市场,让更多的资金通过直接融资渠道进入农业产业化生产领域。第二,取消对农村企业发行债券的某些限制,允许和鼓励产业化龙头企业在一定范围内通过发行债券或股票进行融资,增强直接融资能力;鼓励和引导以农村信用社为主的符合条件的农村金融机构参与货币市场业务,增加资金来源,提高支农实力,改善经营效益。第三,大力发展农村票据市场,灵活操作货币政策工具,不断调整和优化再贴现资源的分配结构,引导农村金融机构适当增加对农业产业化企业的票据贴现,扩大票据融资规模,扩大资金供给,缓解农村资金的紧张状况。第四,地方政府部门出台优惠政策,在税收、银行贷款等方面提供方便,引导民间资金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同时积极吸引外商投资经营农村企业或与农村企业合资、参股经营。第五,建立农村资金反哺回流机构。

(三)以政策性金融性为支点。建立完善的农业产业化投融资保障机制

农业本身属于弱势产业,它同工商业相比,除了市场风险外,还要面临自然灾害风险,这无疑增大了农业贷款的风险度,农业的这种弱势性决定要以财政支农和政策性金融为支点来为农业产业化发展保驾护航。一是在国家层面成立国务院农业投融资委员会,将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财政部、农业部等各涉农政府部门的农业项目财政资金,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国家开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涉及金融机构的政策性信贷资金,以及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农资金统一归到农业投融资委员会统筹使用;第二,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扶植力度,主要应加大政策投入和资金投入。政策投入主要体现在积极推动农村金融的方法工作,应当尽早对各类农村金融形式进行立法保护;第三,构建农业政策性保险体系。农业经济是一个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的高风险性基础产业,必须通过设置风险分散机制来降低农业风险。第四,实行财政补贴政策。

(四)健全民间投融资体系,制订民间投融资法制,使民间资金汇聚到农业产业化发展中来

在当前农村金融的信贷资金供给与服务滞后,农业产业化发展需求的现状下,如何规范管理,进一步扩大,激活民间投融资活动,已成为解决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融资难的重要手段。一是要建立民间投融资服务体系,优化民间投融资环境,帮助民间投资者建立规范的产权制度,财会制度和人员培训制度;二是疏通民间投融资渠道,规避民间投融资风险;三是大力发展适应民间投资需要的多层次金融体系;四是规范民间借贷行为,使其成为弥补金融供给不足的有力手段;五是制定相应的监管制度,对此实行强有力的监管,兴利避害、规范运作。

作者:徐晓阳 单位: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

注释:

①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办公室主编、《农业投入与财税政策》、2001年中国农业出版社。

②李光、《中国农村投融资体制改革研究》,2005年9月,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参考文献:

[1]李光.中国农村投融资体制改革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9.

[2]瞿振元,等.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

[3]生蕾.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经济日报,2006-11-13.

[4]宁启.由快速发展向创新提高转变——农业产业化发展综述.农民日报,2007-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