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特色产业是振兴乡村的关键探索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发展特色产业是振兴乡村的关键探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发展特色产业是振兴乡村的关键探索

摘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凸显,要使发展平衡,需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而实现乡村振兴最直接、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发展产业。近年来,西峰区根据独特的资源环境,以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文化产业为主要途径,切实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有效助推进乡村振兴。本文以西峰区为例,进一步探讨利用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启示与思考。

关键词:特色产业;乡村振兴;关键

“产业兴旺”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首要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化城市进程不断推进,多元化因素冲击着人们的思想和需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新矛盾凸显,如何使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结合?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首要任务。2018年4月,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指出:“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要鼓励和扶持农民群众立足本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庭院经济,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为乡村振兴指明了路径。因此,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以产业振兴为依托,特别是立足各地区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保证农村经济发展的活力。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发展特色产业的重要性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乡村发展过程中如果没有稳固的产业做支撑,农民便没有固定的收入,乡村经济振兴的目标就不能实现。纵观当前市场需求,突出个性化和地方特色的产业在市场中更具有竞争优势,比如传统的手工业、特色面食以及食品加工业,不仅能满足消费大众的多元化诉求,更能满足市场的特色化需求,从而带动乡村经济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产业支柱。有了特色产业的支撑,乡村经济发展的空间将会进一步得到提高。一方面发展特色产业可以有效挖掘乡村自然禀赋,发掘特色优势,融合一二三产业发展,使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形成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二是发展特色产业,并不是破坏原有的生态,更不是脱离实际搞创新,而是依托区域优势、历史底蕴,打造“记得住乡愁、看得见绿水青山”的新业态,从而促进经济新跨越,助推乡村振兴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西峰区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主抓手。一个地域要选择适合自己地域特征的产业相当重要,要认真通过调研、确认、培育、发展、壮大、升级、融合等多个环节才能实现。以庆阳市西峰区为例:庆阳市西峰区位于乡村振兴甘肃省东部,属于黄土高原沟壑区,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南北地形呈扇形,称为“八百里晴川,不如董志塬边”的董志塬塬面完整,地势平坦,是全国最大的、黄土层最厚的黄土高原区。该市常年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以农耕产业为第一优势,曾有“陇东粮仓”之称。但是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大量劳动力的外出转移,农村出现了大量的撂荒地,再加上大量的土地被用于城市建设,第一产业的优势已不再具备。为此,加快培育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西峰区根据自身地理优势高质量发展属于本土的特色产业。根据各个乡镇的特色,结合人文、地理、资源优势,宜养则养、宜种则种、宜旅则旅,形成多种业态共赢共生,着力打造“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独特产业,建立可靠稳定的农民增收渠道。

(一)坚持以农为本,发展特色农业成为乡村振兴的前提

乡村要振兴首先要扎根于农村,注重农业发展,服务于农民,充分合理利用农村的有效资源发展农村经济。西峰区根据自身独特的资源禀赋,以“瞄准一个产业,建设一片基地,带动一批农户,活跃一村经济,致富一方百姓”为引领,合理布局,着力打造了以王庄村的露地桃、脂肪川的甜瓜、脱坳村的西瓜、米王村的奶油草莓为主要特色果品的肖金镇“田园综合体”果蔬特色小镇,迎来了不少前来采摘和观光的游客,并成立合作社、公司,成功引进火龙果、葡萄等精品果种,实现了特色小镇一年四季鲜果不断档。同时依托土地肥沃、地势平坦的优势,采取“合作社+农户”“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将旅游观光、采摘品尝、推广销售“三位一体”相结合模式,采取有效经营模式,带领农户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建成现代农业高效示范园,农业观光体验园,蔬菜大棚、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等经济效益突出的产业,切实将特色产业化为经济优势,使群众“钱袋子”越来越鼓,实现了“以特富农”,有效推动农业产业从经营分散转向集中化、规模化转化,激活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二)坚持以文化为创新,发展特色文化是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

文化是一个地方人文素养的主要体现,乡村特色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承载着助推乡村振兴实现文化自信的希望。随着城乡的统筹发展,老百姓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乡村文化也受到新型都市化的影响,在传承优秀文化基因的同时也展现出了自身的特色。为此,打造一批特色文化产业乡镇、文化产业特色村和文化产业群,成为乡村振兴的活力源泉。西峰区显胜乡依靠丰富的人文资源、朴实的自然风光等资源优势,坚持道路、青山、河流、村落齐抓共治,推行实施“旅游+”战略,将蒲河川打造成生态旅游龙头,以黑老锅冰窟、月亮湾香草园、清水沟为突出特色的一批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打卡地,形成了蒲河流域旅游风情线。在做好“水文章”、念好“山字经”的同时根据城市居民短时间放松、休闲、娱乐的需求,坚持新农村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开发出休闲娱乐项目,建成特色瓜果、蔬菜观光采摘示范园,并配备不同价位的休闲餐饮区、农业科普区,来吸引前来休闲观光的游客,实现了将田园变为景区的目标规划,比如:小崆峒旅游文化节、樱桃采摘节、油菜花节、大众高山滑雪比赛等节会,使乡村旅游达到了新的高潮,初步形成了“春可赏花、夏可避暑、秋可采摘、冬可滑雪”的四季旅游特色模式特色县区。近年来,西峰区依靠香包文化将农村的闲散劳动力——家庭妇女集中起来进行培训。为了使香包产品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西峰区持续推进文化产业与旅游、科技、金融高度融合,每年邀请国家级、省级香包刺绣及剪纸等艺术大师,对从事香包刺绣的技艺传承人面对面、手把手指导,并在香包刺绣图案的设计思维方面给予启发引导,打造香包、剪纸、编织、刺绣等妇女手工“精品坊”,增强文化产业活力。目前,全区共有香包民俗文化产品营销公司40多个、香包民俗文化产品生产基地10多个,香包专业刺绣人员超过了1万余人,每年的香包产量及设计元素等民俗文化逐年呈上升趋势,实现了新的经济增长极,被称为农村的“炕头经济”。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发展特色产业的启示与思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顺应亿万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承担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

(一)加强组织引领是特色产业发展的根本保障

党的基层组织肩负着党在农村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实施和部署重任,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尽早实现的生力军和根本保证。西峰区特色产业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关键是有着强有力的基层党支部。在特色产业创新发展过程中,村级两委班子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研究各村的特色和地理优势,建立农业科技创新行动包抓工作机制,成立工作专班,细化工作措施,加强项目、人才、基地等科技资源整合,将亮点工作任务细化到单位、量化到个人,逐条逐项推进落实。使农民内生动力被充分激发出来,全村齐心协力发展产业,推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二)加强人才培养是特色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

产业要发展壮大,要突出其特色,关键是要培养专业人才。近年来,乡村发展速度加快,城镇化率逐步提高,乡村大量人才外流,进城务工人员落户城镇的数量增加,“空壳村”现象层出不穷,人才外流现象严重,致使好的政策和资源难以得到充分利用。西峰区多管齐下强化农村实用人才培育,积极引导大学毕业生、外出务工青年,致富能手、在外企业家回乡,打造特色产业品牌,建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为新型产业研发注入活力,使特色农产品的竞争优势得到进一步提高。政府还邀请当地的土专家,给发展产业的农民讲授种植技术、施肥方法等,从而使特色产业为乡村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坚持市场导向是特色产业发展有效途径

市场需求是特色产业得以发展壮大的主要动力,产业需根据市场需求提供产品,运营企业在市场的不同发展阶段制定合理的市场产品和运营方案,不断探索特色产品精深加工方式,完善生产、存储、销售产业链,进一步增加特色产品的附加值,给当地群众带来更多收益。西峰区根据市场的需求,坚持因地制宜、引导贫困户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把果品产业作为区域优势产业,把瓜菜产业作为绿色高效产业,把草畜产业作为基础主导产业,把小杂粮、马铃薯、黄花菜作为局部的地方特色产业,打造品牌,夯实产品质量,做大规模,形成了“村村有特色、乡乡有产业”的特色经济片区,并依据龙头企业带动优势,采用“企业+基地+农户”的方式,引导农户加大产业发展力度,瞄准市场需求,先后建成华兴土特产、天富果业、陇东农副产品有限公司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5户,北地红调味食品有限公司提供籽中、肥料引导显胜乡、肖金镇农户种植辣椒,年订单已达到1533.34  hm2以上,增加了农户的经济效益,有效推动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无缝对接。乡村要振兴关键是产业要兴旺,发展特色产业就是通过乡村资源优势创建“产业+模式“,推动文化体育、农业观光旅游的有机结合,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实现乡风文明,让广大群众向着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

作者:缪文静 单位:中共庆阳市西峰区委党校(庆阳市西峰区行政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