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保险学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应用型高校保险学专业人才培养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应用型高校保险学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应用型高校保险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然后阐述了应用型高校保险学专业人才培养策略,包括明确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改变单一教学模式,探索开放式教学手段;加大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等。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保险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从高速增长转为中低速增长,在经济社会转型的背景下,迫切需要保险业提供全面的风险管理,充分发挥社会“稳定器”和经济“助推器”的作用[1]。然而,目前我国保险业人才不仅在数量上供不应求,更是存在着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的结构性失衡问题[2]。当前国内保险行业的普通理论型保险人才相对较多,但保险精算、投资管理、信息技术开发等方面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保险人才却严重缺乏。因此,寻求我国保险市场发展需求与保险教育的契合,探析应用型保险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开设保险学专业的高校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应用型高校保险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不同层次高校的保险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缺乏特色

我国保险行业的发展需要不同层次、不同技能的专业人才,如营销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等[3]。但从目前办学现状看,我国高校对保险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模糊,保险教育缺乏差异性。不同层次高校的保险专业课程设置非常相似,普遍照搬重点院校的办学思路和培养模式,没有结合自身的学生层次和比较优势,缺乏保险教育特色。这种同质化的保险教育,导致毕业生在寻找工作岗位时无法形成错位竞争。通常来讲,一般高校毕业生在保险理论素养方面逊色于重点院校毕业生,如果在实践能力方面也没有优势,这将使得他们在就业时缺乏竞争力,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缺乏特色的保险培养模式不仅制约了保险学专业学生在职业规划方面的准确定位,更无法满足快速发展的保险业对多层次保险人才的需求。

(二)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目前保险学专业的授课过程大多采用课堂讲授方式,即由教师为主导,在课堂上带领学生按部就班地学习教材和课件上的保险理论知识。这种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对保险理论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学生对完整学科体系的理解和学习。但采取“填鸭式”“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无法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和培养,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保险实际问题的能力,抑制保险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潜力的充分发挥。此外,传统授课模式容易导致学生对保险知识死记硬背,以应试为目的,难以将保险理论融会贯通并将之应用于保险实践。

(三)高校不能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实践条件

为保险学专业学生营造良好的实践氛围、创造相应的实践条件、创建高质量的实践基地,是应用型高校保险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前提条件和重要基础。但是,多数高校对学生实习实践采取了放任自流的方式,没有营造良好的保险实践氛围,不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保险实习条件,很多学生因此放弃了在保险公司寻找实习岗位。还有的学校没有进行严格的实习管理,没有制定较为完整的实践考核标准,导致很多学生不能认真对待实习实践。与此同时,保险公司从自身市场竞争的风险考虑,害怕泄漏自己的商业机密,不愿意轻易为大学生提供核心岗位的实习机会,导致学生了解不到保险公司的核心业务和真实的运营模式,达不到良好的实习实践效果。

(四)保险教师队伍缺乏实践经验

保险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是保险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作为一门应用型和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保险学教学工作要求任课教师既要有较强的理论素养,又要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保险行业发展前沿及最新动态,帮助学生毕业后更快地适应保险公司业务发展需要。但事实上,绝大多数高校保险学专业教师都是理论型人才,从高校博士毕业后直接留校任教,虽然具备丰富的保险理论知识,但通常不具备保险公司从业经历,不了解保险市场发展的最新状况,缺乏现实案例资料,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难免滞后,这是目前全国高校保险专业教育普遍存在的重大缺陷。

(五)保险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

很多高校保险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内容与市场需求存在较大的矛盾。目前我国保险市场上的投资管理、保险精算、风险管理人才及核保理赔人才严重缺乏,然而高校保险学专业的教学内容大多数都太过笼统,无法适应保险市场的实际需求。以保险精算为例,我国高校除了少数大学开设了保险精算学专业并进行针对性的人才培养之外,其他高校仅将保险精算作为一门主干课程,没有作为一个重点培养方向以适应保险市场需求。与此同时,高校保险专业开设的课程范围通常较为狭隘,大多集中于保险学原理、人身保险、财产保险、寿险精算及保险营销等主干课程上,不利于保险学专业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此外,在全球化的趋势下,拥有较高外语水平、精通国际保险知识的人才,在保险行业也极为欠缺。

二、应用型高校保险学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一)明确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各高校在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时,应根据自身办学水平、学生层次、资源条件,准确定位保险人才培养目标,强调自身办学特色、与其他高校的差异,以满足保险市场对不同层次保险人才的需要。从中国目前设置了保险学专业的高校来看,除了少数保险学专业办学历史悠久、学术研究水平较高的大学可以致力于研究型、技术型、战略型人才的培养以外,其他一般院校更应注重“宽基础、重实践、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通过加强保险学实践课程的设计开发,把学生培养成动手能力强、上手快、贴近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保险人才。此外,高校可以将保险学专业方向进一步细化,如设置社会保障方向、风险管理方向、精算方向、保险会计方向等,为保险行业输送专门人才。

(二)改变单一教学模式,探索开放式教学手段

改变传统的以教师授课为主导、学生被动听讲的单向授课模式,形成有交流和互动的双向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启发和引导作用。在教学模式上,教师可以将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同学互教法、情景模拟法、分组竞赛法、问题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现场教学法融入教学活动,强调学生在保险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合作能力。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并鼓励学生将想法付诸实践,学以致用,从而做到将课本知识活学活用、融会贯通。

(三)加大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

一方面,高校应加强校内实践教学环境建设。在硬件方面建立保险实验室、购置保险实验设备,在软件方面及时购买和更新保险公司的实务模拟操作系统,改善保险专业的实践教学环境。教师应围绕保险公司内部主要业务角色(如业务员、出单员、核保员、接报案专员、查勘员、定损员、核赔员、财务专员、单证管理员等),模拟保险业务中的展业、承保、核保与理赔等情景,帮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保险公司的工作场景、清晰地了解保险公司的运营模式、熟练地掌握相关部门的业务操作流程,缩短学生毕业后工作的适应期。另一方面,高校可与保险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建设校外实习教学基地,构建“订单式”保险人才培养模式。具体而言,学校和保险公司可以协商制定适合保险公司个性化需求的人才培养计划,学校向保险公司输送保险人才,保险公司为学生提供实习平台,由此可以实现学生、学校、保险机构“三赢”的局面。

(四)选拔和培养兼具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

兼具保险理论基础与保险行业实践经验的高水平保险专业任课教师是提高保险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首先,高校在招聘和引进人才的时候应当注重选拔“双师型”教师。其次,对于已经在高校任职的教师,学校应允许并鼓励任课教师在保险公司兼职、挂职锻炼,积极参与保险行业实践,从而更好地将实践经验运用于保险理论和实践教学过程,最终提高教学水平和效果。此外,高校应注重加强校企合作,重视兼职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积极引进保险行业资深的高级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通过讲座、短期课程等形式丰富学生的保险实务知识,帮助学生了解保险行业最新动态。

(五)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满足保险市场发展需求

坚持以保险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实用性、实践性和创新性为原则,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课程结构,丰富教学内容。首先,高校可以对原有的保险课程内容进行整合,比如,可以对保险学原理、财产保险学、人身保险学这三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将财产保险学、人身保险学变成纯粹的实务课程,针对不同的险种讲授保险条款,介绍承保、核保、理赔、保全等具体保险实务;同时,高校还应把涉及基本保险原理的部分纳入保险学原理课程,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和教学资源的浪费。其次,高校要开设更多与保险专业相关的课程,培养保险人才的综合素质。例如,在金融科技和大数据发展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数据采集、分析和应用的能力;开设丰富的与保险相关的选修课供学生选择,如船舶构造、保险法、保险医学、气象灾害学、汽车保养与维修等课程,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六)建立全面的保险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培养高质量保险人才是应用型高校保险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落脚点。因此,高校应以质量为纲,在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建立全面的保险教学评估体系。在教师的层面,高校应完善保险教学综合评价体系,考察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料是否及时更新、教学形式是否开放、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对课程的接受度和满意度等方面。在学生层面,高校应完善全面的考核标准和考核体系,一方面,检验学生保险知识和保险理论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检验学生的实践效果和应用能力,最终达到学生专业综合能力提高的目的。

三、结语

应用型高校保险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我国保险业已经进入一个跨越式发展的时期,在这一形势下,应用型高校保险学专业要针对当前对保险人才的实际需求,优化配置各项资源,优化各个环节,这样才能培养出“宽基础、重实践、高素质”的应用型保险学专业人才,以适应当前保险行业的需要,助力保险行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军,陈静.经济新常态与现代保险卓越人才培养[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6(12):62-66.

[2]展凯,张悦.高校保险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6(2):166-168.

[3]许飞琼.中国保险业人才战略:现状、目标与关键措施[J].保险研究,2011(12):108-112.

作者:王宏扬 单位:南京财经大学金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