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型与生态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节约型与生态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本文结合桐城市农田基本建设项目实例,针对诸多影响“三农”问题分析,提出节约、生态型的农田水利基本工程建设思路,分析其可行性、必要性,为同类项目提供参考实例。

关键词:

农田水利工程;改造;布局;节约型生态型

1项目概况

本项目区为桐城市粮食主产区,涉及香铺、莲花、杨公等村,项目区东与包圩村、联圩村接壤,西以棋许公路为界,南接马宕湖堤坝,北倚范岗镇。项目区土地总面积11.4平方公里,是桐城市“香米”的主要生产区。但项目区内渠系混乱,沟渠不规范,冲刷严重,灌排水不畅,田间建筑物几乎空白,渍地面积较大,严重影响了当地的农业生产。鉴于此,急需实施土地综合治理,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促进当地农村经济长效发展。

2项目区弊端及潜力分析

(1)水利情况。项目区骨干水利工程虽老化,但较为完备,水系较合理。本项目区现有涵闸42座,有启闭机控制的涵闸13座,机电排灌站7座,装机容量为340千瓦。项目区内大小水塘口209个,总容量296万立万,灌溉面积11267亩。区内干渠均为挖方渠道,所有渠道均无衬砌,渠道配套建筑物不全。

(2)交通与电力。项目区内地处206国道附近,倚托香(香铺)———莲(莲花)、黄坂乡村水泥公路,区内交通便捷,电力设施完善,电力供应正常。

(3)制约农业生产因素及农业生产潜力分析。制约农业生产因素主要有:①沟渠不规范,建筑物不配套,渠道冲刷毁坏,渗漏严重;②工程老化失修,提水设施陈旧,灌溉效益低,且排水不畅,易旱易涝。2田地亟需平整、改良,中低产田面积大;③农村道路不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急待建设。

(4)农业生产潜力分析。①项目区土地肥沃,“一马平川”,适应机械化耕作。②正常年景该区域所有农田旱涝对其侵蚀不大。③近年属地农民大面积种植香稻,户均增收一百余元,在该地区起到龙头示范作用,说明项目区发展潜力大,通过深度开发,一个很有竞争力的香米生产基地可望形成。

3节约生态型农田改造总体规划

3.1项目治理规划总体思路

针对当前农田存在弊端,建设节约生态型农田具有必要性。总体思路是:结合实际,着力提高项目区的综合效益,发挥项目区的比较优势,加强灌溉农业,以治水改土为中心,改善和扩大灌溉有效面积,科学改造中低产田,增强抗灾能力,同时兼顾沟、渠、路综合规划,桥、涵、闸全面配套,利用现有的地形、地貌,力争达到“田成方,树成行,渠相连,路相通,机下田”那样的精品架构,以至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生产基本条件,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的。

3.2项目总体规划和工程布局

项目区整体上呈“”形。排水系统以村为单位,集中排灌,利于龙眠河自然水优势,动用排灌机械,部分死角采用提水站和塘塥调节补充。项目区渠系布置;根据地形情况,我们规划设计时,渠道基本是顺岗布置,农渠、农沟排灌分开,各立门户,一侧供排,即沟———路———渠,田间机耕路勾通各耕作区;机耕道路方面,做到路面宽3.0———4.0米,高出田间0.5米左右,农渠以下设临时固定毛渠、毛沟,一侧供需,其间人行道勾通田间,路面宽1.0米,高出田面0.3米。为了满足灌排系统的引水、分水、泄水、排水交通及渠道防渗等配套要求,根据需用布设一定数量的各类建筑物。同时,进行大面积的改土培肥,引进良种,促使项目区高产、稳产。

3.3具体改造项目

(1)灌溉措施。其一,新建机电排灌7座,装机容量192.5KW,10寸水泵7台套,泵房建筑面积350平方米,50KVA变压器4台及输电线路3.2公里。其二,灌排渠道工程。开挖、疏流灌排渠(沟)54公里,土方13.9万方,混凝土渠道衬砌41.8公里,渠系配套建筑物闸85座,过路涵192道。浆砌石15000方,混凝土2900方。修筑标准化沟渠,做到排得出,灌得进,水系通畅,充分利用,节水节能。

(2)农业措施。其一,改土培肥、平整土地4500亩。其二,机耕路,修建3—6米宽砂石路8公里,需砂石2000方。其三,建立优质粮油示范基地。主要实施大面积平整土地,连点成块,集块成片,集中采用农业“三新技术”建立标准化粮油示范生产基地,同时,为今后种粮大户成片承包及农业产业化夯实基础。其四,推广农业机械化操作,实施农民购置农机具补贴。

(3)林业措施。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加强农业林网建设,治理水土流失,有效地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项目区可持续发展。

(4)科技推广。建立项目区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单位面积的综合出率,我们选定项目区开发治理时,把科技推广放在突出位置,全力做好两大方面工作。其一,良种的繁殖与推广。总结已经取得的香米种植经验,我们将在项目区继续大面积推行优质稻种植,以充分研究市场的前提下试种茭白、田藕,结合招商引资进行稻田养渔、养成蟹的新探索,全面提升项目区档次,让项目区群众从真正意义上增产增收。其二,把养殖种植业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推广沼气等环保节能项目,促进项目区循环经济有序稳步发展。

4综合经济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项目区按标准要求建成后变万亩过去的中低产田为稳产、高产、旱涝保收的生产基地,每年可增收优质稻大约400吨,仅此一项每年农民增收90万元,人均增收140元,剔除各种成本,人均增收不少于110元,估算投放的建设性成本在五年内便可收回。此后,农田改造的各类设施通过有组织的管护,便可长远发挥经济效益。

(2)社会效益。首先,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作用明显。项目建成后,项目区的灌溉条件将大大提高,属地数万人就有了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该区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有了保证。其次,消化了一定数量的劳动力,缓解了目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其三,棋(盘岭)———金(金神)公路横穿项目区,交通便捷,人流、物流及其信息流,数量增大,对周边具有很强的辐射带动效应。(3)生态效益。项目区建成后,结合沟、渠、路综合治理进行田间林网配套建设,生态林“带”状面积增多,项目区大气、水质、土壤进一步净化,生态环境将得到明显改观,具有较高的生态效益。

5结语

文章通过结合桐城市农田基本建设项目实例,针对当前农村低产农田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提出进行节约生态型的农田改造方案,总体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规划措施。从综合效益分析结果表明,改造后的农田项目从经济及生态效益上得到显著提高,表明改造方案的可行性。

作者:徐泽珍 单位:桐城市水利局新渡水利站

参考文献

[1]黄全中.加快农村农田改造实现农业机械化[J].农村农业改革创新与农业现代化论文选编(上册),2014(09):227-229.

[2]陈永全.科特迪瓦农田改造项目的设计及施工特点[J].节水灌溉,2004(10):52-56.

[3]冯磊,陈志勇,戴世新.我国农村中低产田改造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北京农业,2015(03):292-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