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研究(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现状
1.建设资金缺乏统筹协调。
当前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资金渠道较多,各部门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专项资金大多是分别规划、分别招标,部门间缺乏有效协调。不少项目盲目规划、盲目实施,造成资金实际使用效果较差,难以形成合力。
2.建设区域缺乏整体布局。
多数项目区土地属于各家各户,水利工程建设用地由于涉及个人利益问题,协调难度较大,许多项目区不管现状布局是否合理都不再统一规划布局。项目建设主要在现有沟渠布置的基础上,对渠道进行衬砌,对排水沟进行清理整治,对调控和配水闸门进行修缮和重新配备等,渠道调控建筑物配套相对完整。但田间布局方面基本没有统一规划和设计。田间灌溉进水口的控制设施不配套,许多应该配套的机耕路,桥等布局不合理,使得农民因耕作进出田块不方便而将修好的渠道压坏,致使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整体布局一直不尽如人意。
3.管理部门质量观念不强。
认为农田水利项目技术含量低,对规划、设计、建设等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不严。工程管理人员人手不够,技术力量薄弱。施工队伍素质较低,施工方案和施工工艺落后。
4.工程建设投资标准相对较低。
且工程设计、施工、监理等相关费用并没有参照国家有关的政策规定支付。对工程的施工设计深度、施工技术力量、工程施工质量监管困难。
5.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管护缺乏长效机制。
水利设施重建轻管的现象普遍存在,致使一些已建好的水利设施很快被损坏,难以发挥应有的效益。多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属于农村集体组织所有,由乡镇政府或村组集体管理。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乡镇、村集体的功能逐步退化,再加上农村人员大量外出打工,工程管护所需劳力和资金筹集困难,致使多数地方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流于形式,农田水利工程存在产权不清、责任不明、有人建设、无人管理的现象。
6.基层服务体系不健全。
许多乡镇水利站并入了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水利员编制被大幅度精简。多数过去由乡镇水利站管理的小型水库灌区现在只有一两人负责水利工作,且业务不固定,很难管理面广量大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造成农田水利设施失管失修,甚至长期不能修复。
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1.明确农田水利工程的内涵及建设标准。
水利部作为农田水利工程的直接对口和主管部门,掌握各地农田水利的基本情况。为了促进农田水利工程又好又快发展,有必要听取地方管理者和水利专家的意见。制定相应的农田水利工程技术规范或建设指南。对农田水利工程的概念和内涵进行统一规定。
2.制定出一套统一的量化指标。
依据各地区实际情况确定相应指标的建设标准值,完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与资金的整合机制,逐步规范资金投向,合理配置财力资源。以统一规划、各司其职、形成合力的原则统筹安排建设项目,切实推进各部门的水利建设资金整合,解决临时性、拼盘式整合的问题。
3.进一步建立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管护体制。
健全的运行管护体制,是保证农田水利工程发挥长效的关键。加大对农田水利工程的扶持力度,制定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管护定额和管护费用筹措办法,其次深化小型农田水利产权制度改革,调动农民群众用水、管水和加强水利设施维护的积极性。
4.加强公益性的基层水利管理机构和技术服务组织。
调整农村水利资金支出结构,允许部分资金用于包括管理手段、信息网络、办公条件等在内的管理单位自身能力建设,以不断提高基层水管单位服务农田水利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5.尽快制定出台一部关于农田水利方面的法规条例,明确各级政府,社会组织、广大群众的责任。
理顺和完善农田水利投入,管理、运行维护机制,使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逐步纳入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轨道。
三、结语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已逐步得到各方面的重视和认可,并已在增产增效,提高农村水利设施基础保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为了保证这项利国富民的民生工程健康稳步发展,建议有关主管部门在了解工程建设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内涵不清楚,建设标准不统一、建设资金和项目缺乏统一规划、建设质量缺乏保障,运行管护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同时加强地区和行业间的交流与沟通,实现经验共享,带动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充分发挥工程效益。
作者:张红旗 单位: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县甘溪镇农业综合站
第二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管理对策
1凤翔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现状
凤翔县地处关中平原最西端的渭北旱塬,现辖12个镇,233个行政村,5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7万人。总面积1179km2,耕地面积67万亩。近年来,凤翔县水利事业得到持续快速发展,共建成水库9座、陂塘29座、抽水站58座、农灌机井2973眼、水窖5134眼,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县、涵盖三产的用水网络。农田水利工程形成了东风水库灌区、横水河灌区、冯家山水库灌区、机井灌区、小型灌区等五大灌溉网络,农田灌溉面积达到了42.51万亩,占到了全县总耕地面积的63.4%,占到宜灌面积的91.6%。水利事业的和谐快速发展,使水利“国民经济命脉”地位日益凸显,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2凤翔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不足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每年国家投资建设的农田水利工程仅涉及20个村左右,不足全县建制村总数的10%,且大多数项目的财政投资比例在50%~80%左右,可用资金比例低,地方财政配套无力落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国家投资缺口较大;取消农业税收以后,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群众自筹资金和投工难度较大,且投工数量有限,对工程建设不利,特别是对规模较大的工程,影响了工程的顺利建设;由于农田水利建设投资回收期较长,吸纳社会资金投入难,导致农田水利建设投资渠道单一、资金严重不足、农田水利设施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需求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2.2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多头管理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量少,但涉及管理部门多,不利于统筹规划安排和管理、整体实施和稳步推进。目前,发改、国土、农业、农发、扶贫、财政等部门都通过不同的渠道安排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通过不同的方式参与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项目,造成项目资金的碎片化和分散,不同部门之间亩均投资最少的只有500元,最多的已达到3000余元,导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标准不统一,工程建设质量参差不齐,影响国家投资效益的正常发挥,同时也影响了全县范围内农建工作的推进。
2.3工程产权不清、重建设轻管理现象普遍存在
一是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方式粗放。责、权、利不明确,理论上“人人有份”,实际上“人人无责”,形成工程所有者管不了、使用者又不管的局面,造成工程老化、失修,效益降低。如农业综合开发水利工程项目建成后,部分基层干部和群众仍把渠道管护和设备维护的责任压在政府身上,出现了工程建好后无人管理,使用寿命缩短等现象。二是水利管理服务体系不顺。这在各村镇表现特别突出,尤其在地方机构改革后,形成了村镇农田水利工程水利部门管不了、镇村无力管,无所作为、无力而为的尴尬局面。三是农田水利设施的安排布局不尽合理。各镇村想方设法争取和筹集资金打井建抽水站,充分利用各种水源抗旱补灌。这些工程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部分地区由于抗旱时对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在满足了部分农田灌溉的同时却使地区地下水资源造成严重破坏。
3解决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对策
3.1创新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多元化投入机制
深化水利改革发展,以“经营水利、和谐水利”为工作理念,借市场经营这只“无形的手”和行政推动这只“有形的手”,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拓宽投资渠道,加快农田水利发展步伐。一是规划先导,整合部门资金。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多元投资、平衡发展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的指导作用,整合各部门农田水利项目建设资金和社会投资,优先安排群众最需要、效益最明显的村组,实行整片推进、规模治理。避免项目重复建设和盲目建设,使部门各项国家建设资金能得到统筹使用。二是“一事一议”,筹集民间资金。充分发挥群众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的投资主体作用,通过大力宣传和采用“一事一议”等方式,引导群众自觉筹资、投劳。在项目建设中,坚持民主决策的原则,除国家补助资金外,实行“一井一议、一田一议”,干与不干,出多少工,投多少钱,采取什么措施投资建设都由群众说了算,充分调动群众的参与积极性。三是依托企业,吸纳社会资金。采取政策引导、服务扶持等方式,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投资水利工程,实现“以工哺农”。如凤翔县正阳农业公司示范园滴灌工程、华隆公司反季节杂果园微喷灌工程、惠通公司干杂果园陂塘、渠道和水窖灌溉工程项目,企业投资补充农田水利建设资金,企业受益,群众得到实惠。四是搞好前期,争取国家补助资金。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特别是主导产业发展,一方面,国家可以聚集项目和资金,加大投入、支持和服务结构调整;另一方面,县级可出台《凤翔县水利工程建设基金筹措使用实施办法》等规范性文件,明确对独资、合资、股份合作等方式投入的民办水利工程实行扶持优惠政策,调动社会各方面投资水利的积极性,形成以国家投资为主体,个人投资、群众集资、股份合作等多种投资形式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步伐。
3.2在明晰产权、落实管护责任中推动农田水利改革
产权制度改革是推动农田水利事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农业生产由集体经营变成家庭经营后,解决农田水利工程产权不明、管护责任不清、运行机制僵化等弊端的根本途径。制定《凤翔县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制实施办法》,借鉴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的经验,把市场“无形之手”和行政“有形之手”结合起来,以产权和管理为核心,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不求所管,但求所用”的改革原则和“典型示范,分类指导,重点突破,逐步推广”的改革思路,采取现场会、典型示范等多种方式加强宣传引导,以规范性承包、租赁、股份制改造、拍卖、用水者协会等形式为重点,采用逐步升级的办法,积极稳妥地推进农田水利改革。同时,对以各种形式新建的农田水利工程按照“谁建设,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在建设前就明确工程的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从源头上解决工程建成后产权不清、管理不善的问题。不让群众认为国家、集体的设施变成个人所有或交由私人管理后,担心供水价格上涨,不愿改制;不让投资方怕国家政策变动,经营效益不佳,使自己蒙受损失,不敢投资。以增加水利工程投入、提高工程完好率、充分发挥效益为目标,严把资产评估关、严把公平竞争关、严把签订合同关、严把检查指导关、严把国家补助资金管理使用关,采取宜包则包,宜卖则卖,宜股则股,宜租则租,灵活多样,不搞“一刀切”,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原产权范围内群众的介入,也可以运用市场机制吸纳其他地区的单位和个人投入,把水利产权制度改革引向深入。比如城关镇西古城村三组将原有的2眼机井由受益区的群众以股份制的形式购买后进行了修复,该组又将机井出让金作为补助资金,组织其它群众按受益地亩多少入股新打了4眼机井,解决了600多亩耕地的灌溉问题,既盘活了原有的水利设施,又置换了资金,加快了水利设施建设。
3.3农田水利建设管理规范运行和给群众做好政务公开
政务公开是新形势下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应时之举、创新之举,是加强监管、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方式,是还干部清白、给群众明白、密切干群关系、构建和谐水利的重要载体。可采取以下四种形式:一是工程公示制。具体分工程建设公示、工程改制公示、工程管理公示等三种方式。工程建设公示就是在工程建设前将工程建设的规模、建设内容公示,总投资及资金来源公示,投工及投工分配方案等在工程建设及受益区进行公示;工程改制公示就是在工程改制的各个阶段将工程情况、资产评估情况、改制方式、资金使用等在工程受益区进行公示;工程管理公示就是在明确工程产权的基础上,将工程的管理责任人、收费标准、管理制度等在工程受益区进行公示。二是公开招标制。对投资额较大的灌区改造、节水灌溉、农田基建等工程的施工进行公开招标。三是代表审核票据制。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工程票据的真实性、合理性,由3名以上群众代表进行审核签字。四是工程账务公开制。在工程建成后和改制完成后,将账务在工程区域范围进行公开公布。
3.4多措并举整合项目,发展后续产业使项目落地生根
将水利、农业、园艺等各类项目进行整合,按照先平整土地,配套水利设施,再进行连片开发的办法,比如糜杆桥镇西白村在新修的田块上建成千亩苹果园2处3700亩、柳林镇大槐社村在坡改梯田块上建成西凤酒原粮基地1处1200亩、苗木繁育基地2处400亩,有力促进了全县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通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规模推进,为土地的集中调整和租赁承包创造了条件,推动了土地合理流转。
4结束语
总之,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一是创新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多元化投入机制,坚持国家和群众的投入主体地位不动摇,只有政府高度重视、农民积极参与、社会广泛支持,才能保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才能坚持农田水利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要基础的地位长期不动摇,有了农田水利工程的保障,农业才能发展,农民才能富裕,才能实现全县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二是在明晰产权、落实管护责任中推动农田水利改革,解决农田水利工程产权不明、管护责任不清、运行机制僵化问题;三是坚持政务公开不动摇,实现政务公开,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才能得到社会和群众的认可,才能实现“科技兴水”、“兴水为民”的目标。
作者:毛磊 杜崇刚 单位:宝鸡市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处 凤翔县水利工程建设工作队
第三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思考
1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
1.1水资源分布不均,短缺严重
我国的水资源分布不仅总量明显不足,季节性和区域性缺少严重,分布也极不平衡。华北地区人均水资源很低,成为世界上水资源缺少比较严重的地区之一,西北地区的水资源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水资源分布极不均匀,降雨受地形的影响形成对个降雨闭合圈。目前,我国农业的缺水形势越来越严重,由于水资源的短缺,出现了农村、农业与城市、工业相争用水的现象。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发展,工业、居民生活以及环保用水的不断增加,严重减少了农业用水的规模。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也使得种植业的用水减少,而牧业、渔业以及副业的用水在不断增加。
1.2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比较落后
我国很多的大型水利建设建于20世纪中期,由于规划、勘测以及设计仓促等原因使得水利设计配套不全,后期又缺少有效的维护,造成很多工程出现老化和破损的现象。随着现代化农业的不断发展,原有的水利设施出现了渗漏严重、输水效率低等不良现象。
1.3农业效率低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体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村体质改革调动了农民劳动的积极性,使我国的农业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由于我国农业人均耕地严重不足,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农业分散化经营严重,再加上农田水利设施配套的不完善,导致农业生产的成本很高。我国的农业区域化、集体化、规模化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农业化成果的推进存在许多困难。所以我国目前农业发展存在农村经济落后、农业生产效率低和农民收入低等情况。
2新时期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重要性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仅可以为农业提供基本的设施,也可以为农业引进先进的技术,提高农业的生产水平,最终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田水利建设不仅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基础设施和物质保障,也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推崇。农田水利的基本建设不仅为农业发展提供了保障,也促进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田水利不仅要扩大灌溉面积,也要逐步配套田间的工程设施建设,提高农田的灌溉保证率,支撑农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经济建设与发展的根本问题,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基础是否稳固。只有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才能确保农产品供给的充足,顺利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建设,才能支撑国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业的发展,使农民增收创收,促进社会的长期稳定。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着农耕地严重不足、业生产效率低的情况,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和严重短缺的水资源导致粮食生产效率低。我国目前新增的耕地尚不足以抵消减少的耕地,增加粮食的生产能力主要依靠粮食的单产量和复种指数,但是这2个指标都依赖水资源充分的供给,所以加大农田水利的基本建设有助于提高粮食的生产能力。农业如果不能支撑社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的发展将会失去意义。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主要是指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农业收入的增加,农业能否持续发展取决于农业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和农业结构的合理安排。所以只有加强农田水利的基本建设,才能促进农业的发展,从而保障国家的粮食供给和粮食安全。我国水资源的严重不足使得大水漫溉的方式很不现实,我国很多地方水资源的不足甚至引发饮水困难的现象。水资源的缺少不仅不能满足抗旱的需要,甚至在旱情严重的时候调度水库放水抗旱,这样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完善的地区就可以实现及时抗旱,促进农业的正常发展。所以建设和完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仅可以保证农业用水的需要,还可以防止旱灾发生对农业的不良影响。
3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措施
3.1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力度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吸引更多的农民、企业或是社团参与到水利建设中。国家应该制定相应的法规法律,保证农业有足够的资金可以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激发农民投资发展农业的积极性。政府应该引进先进的农田水利技术,鼓励农民建设适合当地农业发展的水利基础设施。政府还应该积极鼓励社会各界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吸收各界对农业的支持,促进投资的多元化,确保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此外政府应该建设好农田水利的规划编制工作,要统筹兼顾,分步实施,突出重点,讲究实效推进水利建设的发展。
3.2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
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国家不仅应该加大对农田水利的研究,还要培养一批具有高素质的农田水利专业的管理和研究人才,发展适合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农田水利技术和引适合现代化农业发展的人才。加强对现有水利人员的技术培训,让他们掌握新的技术、新的知识和新的应用科技,增强这些技术人员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在农田水利基本设施的建设中要建立符合当地发展的农田水利建设管理制度,重视农田水利的科学研究,建立适合当前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技术支撑体系,促使农田水利技术和人才可以更好的为农业的发展服务。
3.3重视农田水利的科学研究
农业的发展也需要技术的支撑,在面临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情况下,要大力普及节水灌溉技术,把节水灌溉工程和农田水利建设结合起来。在干旱的农田里采用管道式喷灌方法,极大的发挥管道式喷溉使用方便、投资少、水压要求低以及便于管理等优势。在大棚中则采用滴灌、微灌的方式,争取在实现全面灌溉的基础上也能节约水源。搞好河道以及渠道的浆砌防治工作,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政府应该制定有利于节水灌溉的措施和补偿方法,广大宣传农民节水意识,提高农民的节水积极性。
3.4规范农田水利的建设
要合理安排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要明确资金的动向,确保资金是用于粮食生产补助;要明确农田水利建设实施的主体,这些主体可以是农民个体、农村集体,也可以是一些专业的农业合作社;还要完善补助的方式,确保建设项目可以得到有效的补偿。在基层的农田水利建设中,要积极开展项目建设,举办一些群众的施工技术培训班,发放水利工程的施工技术培训资料,组织技术人员到田间进行技术指导。
4结束语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和基础,加大农田水利的基本建设不仅需要更夫的经验和先进的技术,也需要政府和广大农民的支持。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也应该加大支持力度,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和人才,为农田水利的基本建设增加技术和人才的支持。农田水利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应该深入研究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战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作者:韩世英 单位:青海省黄南州坎布拉镇农牧技术服务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