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利建设发展困境与对策思考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农田水利建设发展困境与对策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农田水利建设发展困境与对策思考

【摘要】经过几代水利人的不懈努力,各地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突飞猛进,农田水浇地面积得到扩大,节水灌溉技术得以大力推广,工程的建设和新技术的应用使农田水利工作迈上新台阶。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旧问题的冲突,比如:建设与管理责任主体界限的不清,建设与资金预算的长期有效保证,节水新技术在工程中的引进应用,水改体制改革的深层次推进等等。这些问题必须结合于实际有效解决,以新时期的视野角度,有方法、有策略地探索出农田水利建设更美好的发展之路,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建设,实现农业经济的平稳增长。

【关键词】农田水利;建设发展;困境对策

目前,我国处于国民经济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转型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随着农村土地政策的变革实施,随着新型农村城镇化进程步伐的不断加快,农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完善农田水利设施配套,提高农田水利工程设施效益的发挥,不仅成为农业粮食稳定高产的基础,也成为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生活水平的当务之急,农田水利的建设与科学管理将直接降低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程度。二十一世纪是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农田水利工程为农村农业发展铆足了后劲,它不但能提升农业水利的生产架构,切实保障了农业粮食产量的增收,也大力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建设新农村,我们必须以辩证的态度看待当前农田水利发展过程中反映的矛盾,以实事求是的前瞻眼光,选用可靠的管理机制,提高新技术使用水平,不仅有利于农田水利建设,而且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有利于水资源的和谐综合利用。以下内容针对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发展的困境和问题,提出了建议与实施对策,以为今后农田水利建设起到一定的参考上的作用。

1探讨农田水利建设发展的困境

1.1建设与管理责任主体界限不清

集体所有制长期是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主体存在形式,农田水利的建设与管理依然是“集体组织”;在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的进程中,农村经济也在不断地快速增长,以家庭为单位的联产承包制使得原有机制不断衰弱,因而造成农田水利主要责任人不清晰,责任主体出现真空,这些也致使工程的建设与管理一直在摸索中前行,没有形成国家认可的建管模式。比如七十年代初,新郑市曾经推出的鼓励个人自主投资政策,试点的一井一人一亩田的梨河管理模式,虽然具有创新性的做法,但地方政府和农民对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责任尚未达成共识,导致缺乏一定程度的法律约束机制,仅仅处于试验层级。此外,个别地方在建设过程中,只注重工程建设的规模,而有的地方从一小部份利益出发,忽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增加国家实施相关政策的难度[1]。

1.2资金的投入保障机制不完善

农村税费改革的实行,减轻了农民的生活负担以及规范了整体税收的管理。由于取消了农业税费,地方失去了大部分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的来源。尽管近几年国家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中央层面加大了水利投资力度,实施了诸如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等许多改善农田水利工程面貌和提升效益的项目,但仅靠国家的投资还远远不够,竣工后的维护和改造仍需一定人力、物力的投入;中央一号文件也规定地方财政要从当地土地出让金中拿出一定比例做为水利发展基金用于水利建设,为农田水利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稳定的基础,但政策的长期性有待检验。投资主体的单一,缺乏良性投资机制,一些地方已经出现投资缩减趋势,这将造成农田水利建设与维护所需的资金缺口。工程效益打了折扣,一定程度也就削弱了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2]。

1.3节水新技术在工程中的引进应用力度不够

农田水利的重心是农田灌溉。一直以来,各地普遍采用的是大水漫灌的浇灌方式,这种灌溉方法费水、费时、占地。近几年低压管灌、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得以很大程度的解决了上述问题,但新技术的运用与传统思维的矛盾使得节水灌溉工程的使用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出现工程被损坏或弃用。随着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推进,因地制宜的选用节水灌溉方式,对新型节水灌溉方式的大面积推广,大型集约化智能灌溉模式的管理使用,将是今后一个时期农田水利建设的新课题。

1.4水改体制改革的深层次推进迟缓

我国是水资源贫乏的国家,而水资源的浪费现象依然严重,尤其在农田灌溉方面,在北方井灌区,因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导致地下水位下降严重,多地出现了漏斗,究其原因在于对水的利用过度开采。长期以来,农业灌溉用水一直是无偿使用,使得农民长期以来形成了用水不出钱,节约用水的意识淡漠。改变用水思维,改革用水方式,引导水改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推进,是新旧思想意识领域的艰苦斗争。

1.5农田水利工程质量和效益衰减

由于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大部份建设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往都是以农民集体投入或投工为主体,国家分配当地政府财政为适当辅助补贴的投资发展政策。工程建设上由于项目建设周期长,施工标准低,缺乏及时的水利工程维护和有效的水利工程管理,使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存在设施老化或年久失修的现象,加之由于水源地、枢纽工程、耕地的性质变换等原因,灌溉效益面积衰减(灌区设施尤为明显),截至目前就新郑市的灌区建设配套工程来说,现在已全部废弃。农田水利工程的整体建设水平下降,也明显影响了农业的粮食产量[3]。

2研究农田水利建设发展的对策

2.1责任主体与资金来源的明确化

为保证农田水利建设的不断发展,实施建设投资渠道的多元化是促进农田水利建设发展的重中之重。一方面,随着政府财政收入的逐步增加以及对农业的重视程度的加大,做为建设主力军的政府在水利建设方面的投资来源得以保障;另一方面,完善政策,扩大投资主体的范围,积极引入民间资本作为补充,让社会资金在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上成为新的来源,对重大项目可以实行PPP建设模式,而政府给予一定的鼓励或授予相应产权和管理权利,保证农田水利建设资本的收益;再则,提高农民对农业生产的积极主动性,引导个体农民在建设项目中进行一定的资金投入,达到可持续发展目的,也有效地解决农民在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对农田水利建设管理的主体决策权[4]。

2.2加大科技投入,发展智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由于我国农田水利科技实施水平相对落后,所以在今后农田水利建设项目中需要重视和加大科研开发力度,加强水利技术和农业科技发展的资金投入,鼓励新技术、新装备的引用,提高农业用水的利用效率,有效减少水资源浪费。在这方面,一是需要重视向水利科研技术机构开展一定的学习以及探讨研究,在水利技术服务中心的有效组织下,共同探索出更科学、更合理的农田节水灌溉的方法,从而形成规范的农田水利用水制度,促进当地农业稳步发展;二是通过对农田水利发展的有效改革,来加强对基础设计的规范普及与研究,加强水利新科技的利用,以科学的技术手段,提高农田水利管理水平,从而加快农业的发展步伐[5]。

2.3提高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强化组织指导功能

农田水利建设的实施与管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在整个项目的建设和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当地基层政府的协调配合和指导。因此,县(市)、乡(镇)两级地方政府必须认真准确地落实有关政策,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抓好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的组织和实施;并加大力度,及时完善农田水利建设规划,指导和监督农田水利建设,在分工负责的原则下,基层政府发挥有力的作用,加强农民的民主参与意识和自我管理意识,保证各项建设规范与管理措施的提升。

3结论

由此可见,在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农田水利建设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同时在资金投资上建立长期的制度化保障,以保证粮仓稳、社会稳,与其他行业挽手实现伟大的中华民族复兴梦。总体而言,农田水利建设中的一些困难需要快速、根本地解决,但也不可能一撮而就,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从各方面来逐步规范。河南省是人口大省,也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比大多数,而作为所辖的新郑市,尽管近几年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农业生产仍占市域经济的较重比例。因此,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形势下,有必要对农村水利建设的困境和问题进行更为详细的分析和探讨,才能更好地促进当地农田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更加有力地带动整个新郑市乃至全省经济的不断增长。

参考文献

[1]周林.新时期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困境与对策探究[J].企业技术开发,2016,35(3):61.

[2]李树艳.农田水利建设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3(10S):55.

[3]温颜芳.农田水利建设发展在新时期的困境与突破[J].科技风,2017:171.

[4]倪志国.新时期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面临的困境及突破对策探究[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7(27):122.

[5]李艳文.浅析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发展的困境与解决对策[J].中国科技投资,2014(A04):480.

作者:李全洲 单位:河南省新郑市水利技术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