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环境审计的实施困境和对策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资源环境审计的实施困境和对策,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资源环境审计的实施困境和对策

摘要: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面临越来越严峻的环境问题,环境污染、资源紧张、生态恶化等等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并且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本文从资源环境审计与生态文明建设入手,阐述了当前资源环境审计实施困境,分析了其相关问题,总结了资源环境审计实施困境的应对措施。最后得出了结论,生态环境问题关系着全人类,所以各级政府更加应该引起重视,强力推进资源环境审计的实施,让资源环境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充分发挥,得到真正的落实。

关键词:资源环境审计;实施困境;生态文明

一、绪论

资源环境审计可以发现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难以发现的潜在问题,并且根据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从而更好地预防和降低环境风险、优化环境方案,让我国的生态环境更具安全性。但当前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理论和经验不足,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缺陷,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转变和改善。资源环境审计可以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对我国现有的环境问题加以解决,与此同时,在立足本国环境状况的前提下,选择最优措施,使生态问题得到最大程度的解决。

二、资源环境审计与生态文明建设

(一)生态文明建设对资源环境审计的要求

20世纪末,《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中,中国政府明确提出有必要建立生态环境监测机制,加强资源环境审计的监督作用。保护生态环境是党的十八大会议上的重要主题之一,建设一个美丽新中国这一理念使我国环境保护的理论和政策愈发成熟,指明了环境保护的发展方向。面对这样的时代背景,资源环境审计逐步引起人们的重视,资源环境审计工作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为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资源环境审计机构由此诞生,并开展了一系列关于环境保护的工作。随着资源环境审计的不断完善,又提出了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发展目标和指导思想等,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体制。随着审计理论和实践经验的不断完善和总结,资源环境审计工作取得初步的胜利。各级政府和审计机关加强资源环境审计的监督作用,在全国范围内成立了多个资源环境审计处,在把生态文明建设赋予重要地位的时代,审计部门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了资源环境审计的进一步发展。

(二)资源环境审计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环境形势日益严峻,大气污染、气候变暖、能源枯竭已经不仅是某一个国家要面临的困境,这些问题使各国的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而资源环境审计作为一种新型的审计类型,通过对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政府和企业的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并通过一定的标准进行评价和监督,大大改善了环境状况甚至预防了一些环境问题的发生。资源环境审计也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督促企业的经营活动朝着节约经济和低碳经济的方向发展,改变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当今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资源环境问题,国家赋予审计机关重大使命,面对我国当前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民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环境保护,需求和目标的认识的增强,资源环境审计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需要解决。环境监督把生态文明建设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联系起来,监督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使用,检查并责令改正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不作为和破坏环境的行为。

三、我国资源环境审计的实施困境

(一)审计内容不全面、范围有限

我国当前绝大多数的资源环境审计工作实施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资源环境专项资金的使用,我国资源环境审计处在探索阶段,仅停留在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的层面。很多地方政府在以GDP发展为中心目标的指导下,确立工业为主业的发展路径,引进项目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追求GDP快速增长和城市扩建,对环保的重视程度不足,造成自然资源的破坏与水资源浪费等情况。二是关注重点仍是财务审计和合规审计,即被审计单位是否做到遵守各项资源环境的法律和法规。而对于绩效审计的关注度不高,缺乏对于经济性、效益性、效果性的审计监督。

(二)审计法律监督体系、评价标准不完善

目前,资源环境审计主要依据现有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各种条例、办法和意见而开展。这些相关的法规奠定了资源环境审计在法律中最初的地位,指导构建了资源环境审计的相关监督法律体系的最初模型和框架。但在已经颁布的各项法律、各种实施条例以及国家审计准则中,未对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明确审计规定,未明确提出审计机关要在环境保护方面发挥何种监督和检查职能。从目前相关规定来看,尚有许多关键问题没有解决,这些法律法规的覆盖面不全,没有直接将审计与资源环境保护和监督联系起来。在现存的法律体系下,我国的审计机构在实施资源环境审计的同时,也会受到审计范围的限制,直接取得关键性的审计证据较为困难;在行政执法方面,运行的法律法规未得到高效贯彻落实,易造成审计机关与资源和环保等部门交叉执法、重复监管,对审计资源造成浪费。有些地方政府机构只重视短期的效果,忽视了其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很多企业片面注重短期效益,忽视了企业的持续发展。多数审计工作的开展往往是在重大资源环境事件发生后的被动审计,导致审计具有很强的滞后性,可以说是一种事后的监督,并且审计机构缺乏在法律上的主导权,审计效果不理想、效率低下。因此,审计的具体条款和操作规范有待完善。

(三)社会各界认识不足

我国资源环境审计开展较晚,社会普及方面还有欠缺,尚未形成完善的信息披露格局,因此资源环境审计尚未引起社会各界的重点关注。专业审计人员对资源环境审计的重要性把握不足,对资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何目的、主要内容和如何实践的理解和把握不深入,基本上还是沿袭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思维和方法,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资源环境审计的深入和拓展。从与环境相关的企业、机构来看,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还没有真正意识到树立环保意识的重要性,还是单纯追求GDP增长,忽视了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从企业、事业单位管理层来看,过于追求经济效益、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因而资源环境审计对于社会各界的普及方面,还有待加强。

四、应对资源环境审计困境的措施

(一)完善审计内容为了解决

当前资源环境审计内容重点偏离的问题,应将资源环境审计的内容与专业审计联系到一起,在审计中着重关注资源环境责任的执行与落实情况,推进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运行以及完善资源环境体系制度建设。具体以当前的热点专业审计为例:第一,为了实现绿色信用,资源环境保护和污染控制效果是信用发行的重要前提。因此,在金融审计中,要密切关注信贷资金的投放是否符合我国资源环境制度的法律法规,是否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第二,在经济责任审计中,要密切关注资源环境单位领导是否履行了自己的资源环境责任,注意是否会因为管理不当或者决策失误,使聚焦投资项目、节能减排项目和资源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引发资源环境问题。第三,在财政审计中,要密切关注资源环境专项资金的使用和分配是否合法、合理,让政府财政支出发挥最好的作用,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第四,在投资审计中,应注意的是,建设项目能否实现三个同时,即同时设计、同时建设、防污染设施及主要项目同时投产,避免防污染措施得不到真正的落实。

(二)扩大审计范围、创新评价标准要想提高

我国资源环境工作的质量,使审计程序更加规范、审计结果更加准确,就必须明确资源环境审计评价标准。针对资源环境审计的内容、范围、程序、方法和具体细则等进行明确的评价,做到真正的有法可依,尽快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资源环境审计指标体系。有法可依是资源环境审计的基本要求。注重资源环境审计追究主体、范围、行为以及追究程序是否具有合法性、合理性和合规性。出台并不断完善资源环境问责制度,尽量防止出现标准不统一、主体不明确、程序不合法的问题。我国的资源责任可以分为三种,分别是决策责任、执行责任与监管责任,我们首先要区分这三种责任。在明确这三种责任的基础上,要监督资源法律政策制度的制定和实施,落实资源专项资金的分配和使用,监督重点资源项目的建设和维护。资源环境审计问责的目的就是完善资源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为此,应合理、适当、公正、公开、公正地使用审计结果。我国要在现行的审计工作基础上,吸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审计立法和实践经验,在欧盟理事会颁布的资源环境审计准则和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环境管理体系通用标准的基础上,开展我国的资源环境审计工作。欧盟理事会的资源环境审计准则明确提出企业应该拥有符合自身特点的、安全的环境管理系统,通过资源环境审计对企业资源环境政策的执行和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定期出具审计报告,反映企业存在的问题。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环境管理体系通用标准也明确指出企业要不断完善环境管理系统,在企业内部进行认证,调整企业经营活动,使经济利益和环境保护共同发展,最终使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我国应该积极地借鉴国外的经验,建立统一的资源环境审计标准。

(三)完善资源环境审计法律体系,增强环保意识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民众对资源环境保护的认识相对较弱,妨碍了资源环境审计法律体系的建立。因此,要加强人们对资源环境保护的认识,完善法律体系,使审计人员有法可依。首先,要让个人和集体履行资源环境责任,以查处违反规定的行为。只有把资源环境效益和自身利益联系到一起,才会引起人们的重视,使资源环境政策真正落实。要构建资源环境审计的大格局,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实行全方位的监督,让企业实现经济利益与环境效益共同发展。其次,要明确资源环境检查的评价标准,公式化资源环境检查指南,加强资源环境审计监督权,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进程。最后,要完善资源环境审计法律体系。一个完善的资源环境审计法律体系是开展审计工作的重要依据。资源环境审计问题错综复杂,需要各国人民相互沟通、相互协商、一起解决,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这样不但可以使资源环境审计工作效率大大提高,降低审计工作的局限性和盲目性,还可以促进中国经济和环境的共同开发,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五、构建资源环境审计大格局

(一)制定资源环境审计准则

资源环境保护需要各个部门的帮助和支持。环保部门应该和其他部门保持密切联系,根据企业的特点和性质制定适合当地发展的审计准则。在对企业进行评价时,要考虑到企业的资源环境指标,提前控制企业的环境质量标准。要注重环保部门、政府部门、财务部门等提出的建议,并将这些建议运用到资源环境审计的过程中,使资源环境审计更加完善、具体。制定资源环境审计具体细则,不仅要考虑经济发展状况,还要考虑污染物排放、水和电的使用量以及修复环境周期等因素。另外,不仅要制定资源环境审计准则,还要加强资源环境审计的全面覆盖监督。如果人们忽视审计监督,那么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很有可能出现虚假的作为。所以,要强化审计监督权,明确资源环境审计的行政监督权,确保审计监督能够有效执行,在我国建立起真正的资源环境审计准则。

(二)加强联合审计和全过程跟踪审计

要想使生态文明建设顺利进行,仅靠资源环境审计部门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必须和生态文明相关的部门进行合作,这是为消除隔阂,鼓励生态文明而进行的协调与合作。在执行资源环境审计工作时,与政府有关部门共同商讨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建立沟通协调机制,一起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资源环境审计的认可度,合理恰当地运用审计结果,提高资源环境审计的质量。各部门联合审计,共同努力,随着人们对资源环境保护的认识越来越全面,最终达到共同保护资源环境的目的。对于重要的生态建设工程项目以及重要的自然资源整个过程的开发和运用进行跟踪和督察,督察官要对每个工程的执行阶段都及时、全面地监控。及时修正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控制可能发生的危险,保证生态环境安全。在制定重要环境保护政策和执行的过程中,也要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确保政策不仅要出台更要落实。对于资源环境保护措施中不合理、不恰当的内容进行及时的修改和完善,最好做到让资源环境审计关口前移,这样就可以从源头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减少对环境资源的破坏,保护生态环境。

(三)创新审计方法与形式

资源环境审计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创新资源环境审计方法与形式,支持在审计期内识别各种问题和缺陷,改进审计系统,确保环保工程畅通无阻。在审计工作中,审计部门也要加强和其他部门之间的合作,根据实际状况,完善资源环境审计制度体系,创新审计方式,加强对单位内部和外部的监督,推动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开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在大数据迅速发展的当代,信息技术已经普遍运用在人们的生活中,在资源环境审计的过程中也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纸质媒介的影响,全方位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我国的审计方法主要有统计抽样法、实地调查法、问卷调查法等,虽然审计方法很多,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所以在对资源环境污染的治理过程中,可以运用一些新的审计方法,比如污染物减排分析法和边际分析法等,对新的审计方法得到的数据与原来的数据进行比较,从而发现更为准确的数据。除此以外,在资源环境审计工作中存在很多难以测量的数据,这时就可以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其进行测量,解决数据不精确的问题,得出准确的数据,使审计人员可以顺利开展工作。

六、结论

综上所述,由于我国资源环境审计工作起步较晚,因此在开展资源环境审计工作中存在很多问题和挑战。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完善法律监督系统;提高专业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专业知识培训,提升专业人才的计算机水平;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促进资源有效、科学合理配置。在审计方法上推广大数据算法,实行计算机审计,企业应改变传统经营模,完善取证模式;拓宽取证领域,融合信息;整合绩效审计模式,促进我国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开展,发挥资源环境审计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作用。

作者:李佳 单位:山东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