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筑企业构建水环境治理核心竞争力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论建筑企业构建水环境治理核心竞争力,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论建筑企业构建水环境治理核心竞争力

摘要:就水环境治理项目在EPC总承包模式下,积累的一些项目实施经验,针对项目实施层面存在的共性问题,从建立技术支撑体系、提高水环境治理理念、聚焦产业联盟共建模式、识别项目风险和解决思路4个方面进行了初步思考,为建筑企业向水环境治理领域业务延伸和专业化发展,如何构建水环境治理核心竞争力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水环境综合治理;EPC总承包模式;技术支撑营销体系

0引言

2020年疫情过后,人们对自身健康方面的问题更加重视和关注,健康意识逐渐增加,而对健康影响最大的因素是环境。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但与此相伴随的生态环境也急剧恶化。环境污染正时刻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生态环境治理是实现中华民族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增进民生福祉的优先领域。因此,根据水环境治理产业的发展定位和战略布局,建筑企业需要进一步构建水环境治理核心竞争力,对于抢占产业市场先机、履行央企社会责任、服务福祉民生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政策驱动和需求升级倒逼供给优化

2015年4月16日,国务院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计划到2020年,全国水污染质量得到阶段性改善,到2030年,力争全国水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水生态系统功能初步恢复。到21世纪中叶,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2018年12月,重庆市政府印发《重庆市主城区“清水绿岸”治理提升实施方案》,计划到2021年,把原20条黑臭水体打造成鱼翔浅底的清澈河流、开放共享的绿色长廊、舒适宜人的生态空间,河流水质力争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Ⅳ类及以上标准。综上,一方面,水环境治理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指导,且各地政府又不断提出更高的水环境治理目标,造就了水环境治理行业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政策红利期,政策的刺激带来了市场的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水环境治理行业是生态文明战略下的新兴产业之一,是推动绿色发展、带动经济增速的新的增长点。因此,在如此旺盛的市场需求以及用户需求升级倒逼的供给优化面前,建筑企业发展新兴环保产业亟须练好内功,加强水环境治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完善技术支撑体系,形成水环境治理EPC总承包专业优势,在未来的市场里赢得更好的发展前景。

2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创新

重庆市启动“清水绿岸”治理提升工作,统筹推进主城区河流全流域治理,将进一步改善流域生态环境。与以往水体治理项目不同的是,“清水绿岸”项目以水质为主要绩效考核指标,计划到2021年,通过流域综合治理,水质主要指标由治理前劣五类力争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四类及以上标准。通过“清水绿岸”治理提升项目在EPC模式下,梳理了治理措施层面存在的共性问题和实施经验。

2.1以水环境考核目标“统筹协调”

过去的水环境综合整治过程中,勘察、设计、施工彼此独立,往往造成问题找不准、项目落地难、推诿扯皮多的情况。因此,如何能够减少干扰因素,编制高质量的治理方案是项目达到预期效果的第1步。建筑企业应发挥EPC总承包管理优势,以水环境考核目标统筹协调各个参建部门形成合力,勘察部门扎实开展本底调研工作,全面掌握流域内的点源、面源和内源污染具体情况。设计部门针对前期调查资料做到精细化设计,从而编制高质量的治理方案。施工部门提前介入勘察设计阶段,深入理解设计意图,核实项目落地性,并且对设计方案提出优化建议,从而极大地提高治理效率,推进项目进度。

2.2以问题为导向“精准施策”

目前河道水环境的问题,根源在岸上,核心在管网。应在管网上下足功夫,对流域范围内的雨污管网进行管网排查、CCTV检测、排口调查、污染源溯源等工作。以排口和地块为导向,进行双向溯源,重点排查化粪池错接、商铺直排、管网错接等问题,经过后期对市政管网错漏接点改造、雨污分流改造、管道修复等工程实施,确保旱天污水全部进入沿河截污主管线,转输送至下游污水处理厂。因此在管网排查及建设中,尤其要重视错接点改造,往往部分关键节点的改造能够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2.3治理措施把握“源末结合”

在重庆2017年黑臭水体消除的过程中,重点以管网完善和清淤为主要工程措施,而清水绿岸中提出了达到Ⅳ类水的高标准,从目前已实施的部分项目来看,仅仅通过管网工程和清淤是不够的。这主要是由于目前的管网工程暂时无法彻底解决地块内错接、市政清洗马路、截污干管溢流等不可控问题,这就要求河道环境更具弹性。基于此,应结合EPC全面负责方案制定的优势,结合前期扎实的本底调研,提出主要依靠管网但不能只做管网。在末端通过“灰绿结合”方式适当兜底,采用“调蓄设施+就地处理设施+复合人工湿地”构建CSO污染控制系统。

2.4在构建生态措施的同时加以“生态景观”

生态恢复则是凭借生态河道岸坡、河床基底改良、水动力优化等改善生境的基础上,恢复水生动植物群落,增加河道生物多样性,恢复河道自然系统,增加河道水环境容量。在构建生态措施的同时加以生态景观,生态景观是以近自然为理念,优先治理水生态,尊重河道自然的野趣环境,以轻介入的方式提升景观效果,并且深度挖掘城市水文化,结合生态湿度、生态驳岸、绿化缓冲带等治理措施,将生态与景观有机融合,构建一条近自然型的城市休闲长廊。

2.5充分考虑“建管结合”

传统建设项目中,项目以实施完成并移交为节点,仅考虑工程在交付使用时功能正常使用即可,而目前重庆水环境类的EPC项目往往都增加了水质考核达标,这是此类项目的风险挑战。同时由于其技术门槛高,对我们也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在项目方案制定阶段,就要充分考虑运营维护的技术问题,形成技术屏障,保证EPC项目的延续性。综上,在本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充分继承和发扬建筑企业的项目实施经验和特长,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创新,促进了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的策划和理念的提升。

3外部资源整合与内部战略指引形成“双驱动”模式

3.1凭借平台优势整合外部资源

大型国企进军环保领域的渠道主要有4个:主要从技术入手、靠工程杀入、借资本进击、凭设备开路,许多“巨无霸”建筑企业都积极谋求转型。由于建筑企业拥有大型施工机械装备,主营各类城乡基础性、公共性和民用建筑的投资建设与运行维护,并且长期参与生态环保领域部分行业的投资建设,所以,在生态环保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和拓展潜力。但随着水环境治理行业快速发展,孤军作战将逐渐转变为联盟式共同发展。整合园林、水务、环保相关企业资源,以联合体的方式共同承担流域治理工程,各展所长。建筑企业具有勘察设计施工资质齐全、融资成本低、订单获取能力强等优势,加上水务公司在污水处理厂建设及后期运营方面经验丰富,园林公司擅长生态修复、滨水景观建设,环保公司在污水处理、河道清淤、水质在线监测等设备方面具有核心技术,各单位通力合作,谋求联盟合作必将成为今后业内发展的新趋势。

3.2建立内部技术支撑营销体系

水环境治理是1项多学科融合的的系统工程,集市政、水利、环境、园林等多专业互相配合作业。建筑企业在市政管网改造、污水处理厂建设、海绵城市建设、黑臭水体治理等方面已拥有足够的工程实战经验和技术优势,具备全面深入参与长江流域沿线的“厂网河一体化”相关工程。例如,长江三峡集团正在积极推行“厂网河(湖)岸一体”的治理思路,在长江三峡集团“资本+”模式下,建筑企业作为专业技术性企业,发挥勘察设计施工总承包优势,以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为切入点,通过雨污管网本底调查、CCTV检测、建立管网水质水量模型、大数据采集分析,对城市雨污管网运行情况进行评估。通过对管网完善收集系统、雨污分流改造、管道清淤修复、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智慧水务等内容进行方案设计和投资估算。通过项目前期介入,为长江三峡集团提供更为有效的咨询服务,并且切入后期项目建设顺利承接,并能延伸到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和饮用水水源地治理工程。

4EPC水环境治理项目问题和解决思路

4.1治理目标和投资不匹配

目前很多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规定了考核标准,要求河道治理后要达到很高的水质标准。制定水质考核标准是保障治理效果的有效措施,但水环境综合治理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受到的拆迁、资金、体制、管理、周边开发等制约因素影响,还有小区地块内混错接问题、补水水源问题、管网清淤维护问题、企业偷排漏排等变量因素影响。很多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前期没有进行本底调查和可行性研究,就开始急于招标,寄希望于一次解决几十年遗留下来的问题,并且投资估算指标的来源和确定方式全无,造成投资决策拍脑袋,可行性研究拍胸脯,最后依靠一些强硬的“霸王条款”当作保障措施。建议建筑企业组建本底调查、规划设计、大数据分析为核心的高端咨询团队,形成技术支撑营销能力,通过项目前期介入,为业主提供更为有效的咨询服务,帮助政府制定合理的治理目标、投资控制以及远期规划等,从而帮助后期项目建设承接和顺利实施。

4.2设置苛刻进度支付条件将资金问题转嫁给施工单位

水环境治理项目由于建设资金的制约,一些EPC项目把建设资金的融资任务纳入了工程总承包的范围。或者将一些不搭界项目打包到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包内,设置苛刻进度支付条件强行要求承包方承担融资风险。例如,某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包含了水利设施整治、园林景观、市政设施建设等多项内容,合同约定分3期建设:要求每期多个子项目竣工数50%以上,同时产值超过50%以上才能达到进度支付条件,支付至本期计量金额的90%,但由于大部分子项目存在征地协调、图纸变更等问题,对现场连续性施工产生影响,这将造成本项目为名副其实的垫资工程。同时,甲方因各种原因打乱每期项目实施顺序,预计垫资金额约为3期所有项目实际产值的80%以上。通过延付工程款和工程竣工结算款的方式,长时间无偿占用施工单位的资金。按照工程规模编制进度计划,分解勘察、设计、施工各阶段任务,根据各级阶段工作任务进行工期模拟。首先,尽量梳理出建设单位负责协调解决的问题和时间节点,包括明确合同范围及责任、勘察设计各阶段任务委托书、需要收集的资料移交节点、设计成果审批时间、规划和施工许可手续、三通一平以及用地移交、交通转换协调、组织竣工验收等,尽量避免承包范围扩大、各方责任纠纷造成工期延误,尽量争取签订补充协议,将以上内容纳入建设单位违约责任。其次,根据项目进度支付条款和工期进度计划,做好项目实施策划,包括资源配置、资金回收计划、合同风险转移、进度计划控制等措施,尽量减少资金占用时间。

4.3合同权责不对等、界限模糊不清

合同条款从形式上看,业主提供项目基础资料、指派现场代表、授权进行监理、期初支付安全文明施工措施费和经审核确认后按合同付款,实质上全部合同主动权都在发包人手中。后续项目实施阶段合同权责边界模糊不清,发包人很容易利用合同上的主动权把所有责任推给承包方。这样的项目必将导致合同纠纷不断,合同正常履行举步维艰。合同审核时应参照GF-2011—0216《建设项目工程总承包合同示范文本(试行)》,对照EPC合同中各项条款识别合同风险,必须字字读,句句看,反复理解,仔细揣摩。风险识别包括勘察设计成果审核流程、项目的实施范围、工程进度款支付条件模糊或前后不一致、设施设备调试移交方案、与其他单位的责任范围划分等,通过谈判、协商对相应条款进行补充。对于水环境治理项目涉及水质考核条款,一定要明确水质考核的主要指标、考核周期、考核方法、免考期等,保证治理考核目标可达性。从原则上讲,对于EPC的合同审查须做到合法性、有利性、严密性、可操作性。但现实情况是项目中标不易,有时原则无奈放弃。

5结论

综上,随着国力的增强、发展内涵的扩展,特别是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生态环境质量要求的大幅度提升,生态环保逐步由事业向产业转变,并且转变的速度越来越快,产业规模也越来越大,其作为产业的内涵和外延也发生了一定改变,建筑企业应主动抓住环保领域蓬勃发展的重大机遇,持续加大面向环保领域的市场开拓力,着力提升EPC工程施工总承包能力,并且积极探索EPC水环境治理行业现状问题的解决思路。从加强水环境治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完善技术支撑体系,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创新,提高水环境治理理念。通过聚焦产业联盟共建模式,以平台优势整合外部资源和多元的投融资渠道,根据政府治理需求和地区发展情况,为业主提供融资、咨询、规划、设计、建造、运营等专业化、一站式的综合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慧军.水环境治理行业的困局与破局[J].区域治理,2019,(16):23-26.

[2]黄鸥.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存在的问题与解决途径[J].给水排水,2019,45(4):1-3.

作者:孙伟 单位:中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