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型乡村环境治理策略探析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生态型乡村环境治理策略探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生态型乡村环境治理策略探析

摘要:环境是乡村建设发展的基本依托,环境治理是美丽乡村建设和发展的基础性内容。生态型乡村作为乡村的一个重要类型,其环境治理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以苏州旺山村和永新村为例,分析了生态型乡村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方面所积累的主要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态型乡村的环境治理策略,即党建引领,推进乡村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理念先行,树立绿色观念助推乡村宜居建设;统筹兼顾,推动人居环境治理和生态旅游环境治理的协调共进;强基固本,加强生态型乡村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生态产业,提高经济发展对乡村环境治理的反哺力度;整合人力资源,为乡村环境治理提供人才支撑。

关键词:生态;乡村;环境治理;策略

202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了《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提出要推动脱贫攻坚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平稳过渡,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进一步健全农村人居环境设施管护机制。2021年3月,江苏省也根据此文件了本省的落地文件。提出江苏省2021年建设绿美村庄500个,新建100个左右特色田园乡村,推动构建新型乡村治理体系。在实践层面,苏南地区在生态宜居乡村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并在环境治理方面起到了一定的引领示范作用。苏州旺山村和永新村均属于生态型乡村,它们依托苏南得天独厚的乡村气候和物质资源,利用环境改善带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又反过来推动环境美化进一步提升。两者相辅相成,使乡村现代化与生态宜居建设相得益彰。两村重视自然生态的保护,从环境治理理念意识的培育到行动的落实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两村在推动乡村环境治理的进程中,积极建设发展具有本土特色的旅游景观,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提升乡村整体环境现状的同时,也满足了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求。

1苏州旺山村及永新村概况

旺山村与永新村均位于江苏苏州,地处苏南地区,自然生态资源得天独厚,环境优雅,宜人居住。“吴中生态绿园,旺山诗梦乡里”的旺山村位于苏州吴中区越溪街道,以都市农业为定位,在遵循石湖风景区整体规划前提下,立足农业生产生活生态的结合。利用山水田园和自然生态景观,并借助现代物质技术条件努力建设生态型乡村,现已成为独具魅力的集约化、多功能、高效益的生态型观光旅游胜地。永新村位于苏州昆山市淀山湖镇南部,是一个生态良好、田园风光秀丽迷人的典型江南水乡村,近年来永新村不断完善公共服务功能,推动社会服务和党建活动一体化,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成立富民合作社,加快推进富民强村步伐。积极创建特色田园乡村,把乡村打造成了一个让人“记得住乡愁”的江南水乡。旺山村与永新村概况如表1。

2旺山村永新村环境治理的主要做法

2.1推行低碳理念,建设绿色生态村。①自改革开放以来,旺山村通过采石场的发展带动了经济的迅速发展,但同时也给采石场附近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一系列的危害和问题。多年后,旺山村转变生产方式,废弃矿山产业,建设生态恢复工程。经过2年的精心养护,植被生长良好,工程质量与养护管理均取得了不错的成效。而永新村作为苏州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就地处置工作的首批试点村,早在2018年时就积极响应政策,将存量房屋进行改造建设,打造成眼前日处理能力达500kg的有机垃圾资源处理站,已实现487户农户全覆盖。近年来,永新村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就地处置模式,对苏州市其他乡村的环境治理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②两个村落的建设改造有效促进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推动了村庄整体环境的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提升。面对村落现存问题,两村明确目标,分别采取不同的做法着力改造,把建设绿色生态村做到了最大化、最优化。旺山村和永兴村通过废弃矿山生产恢复工程和有机垃圾资源处理站,从源头改善生态环境,是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的生动实践。两村环境治理的思想理念,进一步提高了乡村的生态宜居水平,为村民追求美好生活奠定了坚实的环境基础。

2.2改善环境设施,发展乡村旅游。旺山村将原有房屋推倒重修,同时重点开展垃圾清理、违建拆除、河道保洁、绿化提升、村庄美化等环境整治工作,进一步强化垃圾收集处理。此外,旺山村逐步形成了“以农家乐为切入点,做大做优乡村旅游休闲”的发展思路。自2004年开始,旺山村大力推动农家乐的硬件设施改造,在大力招商引资的同时引导村民返乡创业,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农家乐+特色民宿”的旅游产业格局。旺山村还大力发展以“旺文化”为基因的文创产业,王森巧克力创意工厂、正道书院、儒林居、知味恋歌咖啡馆、隐君子陶瓷工作室等一系列富有文创特色的旅游休闲地相继诞生,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游玩。永新村于2016年成立了昆山市首家农房农业观光专业合作社。村民可以将翻建好的房子入股合作社,入股后农民直接受益,生态环境改善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2017年,永新村70%的房屋翻建已竣工,2018年底已完成90%房屋的翻建。在此基础上,大力开发民宿,发展乡村旅游,极大提高了农户的经济收入。目前两村已显示出河水清、路面净、房屋齐、庭院洁、田间绿、村庄美、生活好的生态宜居景象。

2.3深化精神文明建设,营造环境治理的良好氛围。旺山村、永新村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营造良好的氛围。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积极推动村民文化生活的有效改善和村民环保意识的大幅提升。两村充分利用垃圾分类知识讲座、宣传栏、墙体彩绘等,拓宽宣传载体,向村民做好垃圾分类宣传指导,引导村民逐步养成垃圾分类的生活习惯。组织志愿者发放人居环境整治倡议书,深入宣传环境整治的意义,并有针对性的加强检查引导力度,使村民加强主人翁的责任和意识。党员志愿者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积极主动参与环境整治,成为乡村环境治理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全面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以实际行动营造整洁优美、文明有序的村庄环境,为改善乡村环境卫生出一份力。在村政府的宣传带动下,村民们不仅负责自家门前垃圾桶的规整和清理,还积极参与村内脏乱区域的清理整治。

2.4推行“党建+”模式,持续高效推进环境治理。旺山村和永新村坚持“党建+”模式,积极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统筹做好人居环境整治与生态环境改善,全面增进民生福祉。近年来,旺山村把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工作重中之重,充分发挥以党委书记为组长,副书记为副组长,村干部、物业公司为成员的环境整治工作小组的作用,通过包片责任制,投入更多力量,积极开展地毯式垃圾清理行动,以清垃圾、清河道、清沟渠等为内容,彻底清除积存垃圾,并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实行长效机制,努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维护的良好局面。永新村以“红新永照”党建品牌为引领,以“红色引领,绿色发展”为理念,不断加大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力度,整合党支部阵地资源,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服务功能,加大环境整理力度,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举过头顶、扛在肩上。推行“三建三强”工作机制,抓住党建引领核心,从组织架构、运行机制、服务阵地入手,将党建工作延伸到村庄各个角落,实现乡村人居环境的完美转型。

3生态型乡村环境治理的对策建议

3.1党建引领,推进乡村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乡村环境治理的高质量推进,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体现。生态型乡村环境治理水平的提升,必须依托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要把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显著政治优势,转化为加快乡村环境治理现代化的实际成效。要不断夯实基层党组织在乡村环境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增强乡村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和组织力,推动乡村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生态型乡村党组织要紧扣党和国家关于乡村振兴的政策方针,努力在“生态宜居”四个字上下功夫。针对环境治理的复杂性与艰难性,要积极发挥“党建+乡村环境治理”模式,全面提升乡村环境治理水平。

3.2理念先行,树立绿色观念助推乡村宜居建设。乡村的绿色生活方式是生态型乡村的最基本要求[1]。尤其是乡村中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如垃圾随意丢放、非清洁取暖用火、水资源不合理利用、村容村貌不整洁、消费观念落后等问题)已经成为阻碍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棘手问题。因此,政府部门要在乡村居民选择绿色生活方式中发挥引导和督促作用。乡村基层管理部门和广大乡村居民要积极学习绿色生活方式,树立绿色生活理念,响应政府部门进行农村清洁能源配置与完善工作,积极采用低碳高效的燃气能源,减少排放与污染。同时,针对乡村“厕所革命”,要广泛推广适合乡村分散起居生活方式的卫生体系。乡村居民的绿色生活方式不仅仅依靠乡村居民自身践行,更需基层政府部门的规划与引导,形成一个“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的生态体系,形成适合绿色乡村生活的优美人居环境。

3.3统筹兼顾,推动人居环境治理和生态旅游环境治理的协调共进。当前,我国一些乡村由于整体风貌规划不合理及卫生管理不到位,加之基础设施配建不到位,导致乡村人居环境脏乱差现象仍然存在。例如垃圾处理不当、乱拆乱建、建筑风格不够统一、河流污染、空气质量下降等。这些直接制约了一些生态资源丰富的乡村发展旅游产业。生态资源丰富的乡村要统筹人居环境治理和旅游环境治理,积极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充分发挥自然风光的生态优势,挖掘乡村旅游资源,对乡村的建筑风貌、山水风貌进行合理改造,大力治理生态旅游环境和人居环境,使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在改善乡村旅游环境方面要多谈“防”、少谈“治”,突出“防胜于治,防先于治”的环境治理思想,使乡村旅游环境的治理宏观地贯穿于乡村旅游规划、开发、发展和巩固等各个阶段,使乡村旅游环境与村民建筑形成和谐的统一体[2]。

3.4强基固本,加强生态型乡村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生态型美丽乡村不仅要改善乡村落后的村容村貌,更要注重乡村污水治理、垃圾处理、河道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维护管理。环境基础设施是生态宜居的基本条件和必要条件,村落应健全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机制。对存在问题的乡村道路、河流水质、公共设施等,应及时进行检测、维护、改造。尤其是道路网络建设,要全力完成“最后1公里”建设目标。要确保其一次建成、长久使用、稳定发挥作用,同时构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与长期管理机制[3]。提升乡村环境治理的智慧化、数字化水平,进一步促进互联网和乡村环境治理的深度融合,利用智慧系统提高乡村环境设施的监管力度。引导村民学会利用互联网收集乡村环境信息,利用网络平台发表环境保护意见,及时反馈基础设施问题。

3.5发展生态产业,提高经济发展对乡村环境治理的反哺力度。生态型乡村依托其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可以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而“金山银山”又可以反过来为“绿水青山”提供经济支持。生态型乡村要充分研究本村的环境资源特色、区位特点、产业基础以及目标人群等因素,为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一方面,应着重开发依托当地生态环境衍生或延伸的相关产业,拓宽发展思路,探索发展“绿水青山”的内生性产业,如休闲观光、农事体验、农业科技、乡村文化、特色村镇等项目。另一方面,应转换“绿水青山”营销理念,打造产地市场,将产地转变为销地,提高“绿水青山”原产地农产品附加值。根据乡村实际情况分区域分阶段制定发展方向,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坚持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不搞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4]。在充分发展乡村生态产业的基础上,引导产业企业为乡村环境治理献计献策、出资出力,实现产业企业发展和乡村发展的共建共赢共享。

3.6整合人力资源,为乡村环境治理提供人才支撑。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不少乡村出现了“空心化”现象。如何更好地整合人力资源,推进乡村环境治理,是美丽乡村建设中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切实推进生态宜居乡村建设,关键在人[5]。一方面,要积极引导本村居民积极投身环境治理,发挥本村居民的人力优势。向村民大力宣传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意义与政策,保障广大村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和监督权,激发广大村民参与环境治理的主人翁意识。另一方面,拓宽环境治理人才的选用渠道,建立乡村实用人才数据库,建设统一、规范、标准、有序的乡村人才评价体系,为乡村环境治理提供坚实的人才储备和智力保障。例如,建立乡村“大学生数据库”,在寒暑假期间组织本村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环境整治活动。

4结语

乡村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村民的身心健康。当前,疫情防控仍然是乡村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此背景下,乡村环境治理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加强乡村环境治理,改善人居环境是建设生态型美丽乡村的重要任务。持续推进“村美人和、山清水秀”的生态型美丽乡村建设,应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理念,协调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人居环境保护。在治理环境的同时,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实现百姓富、环境好、生态美的有机统一,不断满足乡村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作者:张愈婕 查晓丹 陈忠元 单位:常熟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