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探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农村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探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农村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探究

摘要:长江中下游地区指的是长江三峡以东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历来有“水乡泽国”的称号。该地区在农村环境治理过程中,出现诸多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现象,空气质量、水土污染、生活污水处理等问题迎面袭来。如何处理以上种种乱象,成了摆在生态修复面前的“拦路虎”。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新农村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着眼点,文章将以长江流域安徽省农村生态治理面对的问题为突破口,通过“实事求是,科学第一”的探究原则,重点探讨该地区农村生态治理与修复等问题。

关键词:长江中下游地区;农村环境治理;生态修复

引言

2005年8月,在考察浙江湖州安吉时,提出了“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的农村生态环境发展理念。2015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又审议通过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其中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农村生态治理的六大理念,即“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的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空间均衡的理念,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我国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在传统发展观的影响下,唯经济发展模式造成了当前我国很多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近年来,长江中下游农村地区在取得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面对着诸多生态治理困境。

1农村生态治理的现状———以长江地区安徽省为例

2019年,安徽省农村环境质量试点监测工作共涉及16个市的50个县的80个村庄。对村庄的环境空气质量、饮用水水源地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出水水质和县域的地表水环境质量、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的监测结果进行数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村庄环境空气质量、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较好;村庄地表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总体较好,地下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受到不同程度污染状况较差,超标村庄主要位于淮河以北地区;“以奖促治”村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出水水质存在超标情况;县域地表水水质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地表水水质总体情况一般;农村环境状况、生态状况及环境质量综合状况均较为适合人类生活和生产。总体来看,目前安徽省农村环境形势较好,但有些监测因子不够理想,仍需加强对农村环境的监测和监管力度。

1.1村庄环境空气质量状况。2019年安徽省农村村庄环境空气质量状况良好。监测天数累计1600天,达标1479天数,其中优633天,良846天,占92.4%。在80个村庄中,61个村庄环境空气质量无超标情况,占76.3%;29个村庄环境空气质量存在超标情况,占23.7%。存在超标的污染物包括NO2、CO、PM10、PM2.5和O3。

1.2村庄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状况。2019年,安徽省80个村庄的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中,66个村庄为地表水监测,14个村庄为地下水监测。4个季度的4次监测中,地表水监测7个村庄存在超标情况,地下水监测7个村庄存在超标情况。2019年安徽省80个村庄的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状况中,地表水状况较好,地下水状况较差。安徽省80个村庄的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点位共80个,总体水质达标率为82.5%。超标村庄主要位于淮河以北地区。

1.3村庄土壤环境质量状况。2019年,安徽省共监测49个县69个村庄的265个土壤点位。其中,共有249个监测点位监测指标均低于风险筛选值,16个监测点位监测数据超过风险筛选值但低于风险管控值。

1.4“以奖促治”村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出水水质状况。2019年安徽省共有25个县的35个“以奖促治”村庄开展了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出水水质监测,共有29个村庄低于一级B标准,达标率为82.86%;有6个村庄超出一级B标准,超过率为17.14%。1.5县域地表水水质状况2019年安徽省50个县的地表水水质状况一般。安徽省50个县的地表水水质监测断面共115个,总体水质达标率为59.4%;26个县的47个监测断面有超标情况,主要超标项目为总氮、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氟化物、总磷、溶解氧和汞。1.6农村环境状况2019年,安徽省50个县的农村环境状况中,15个县为优,21个县为良,14个县为一般,环境状况总体较好,基本适合农村居民生活和生产。农村环境状况为一般的县主要位于淮河以北地区,由于饮用水源地水质指数和县域地表水水质指数值偏低导致农村环境状况指数值低。

2农村生态修复的相关设想

长江中下游农村生态治理应重在“治标”与“治本”两方面下功夫。“治标”除了讲求政府的外在监督和执法力度的加强外,更重要的是提高农村生态治理经费投入。“当前,政府生态责任的培育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实然迫切的问题,必须从立法、服务、宣传、执法四维角度来强化政府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生态责任,从而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为农村现代化的实现打下良好的基础[2]。”当下农村正在进行的“厕所革命”可以视为政府生态责任的具体体现。“治本”则主要表现在基层官员与农民思想的理念更新,应加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宣传,科学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口号和主张,集中概括为“水土相依”“雨污分流”“天更蓝”三个方面。“水土相依”主要包含两层含义:其一,两者相互依存,水来源于土地的孕育,土地可以视为水的母亲;此外,土地的肥沃得益于水的滋润,水又可以视为土地的美容师,土与水的关系可以凝练为基层政府与农民之间水乳交融的关系。其二,两者就像嘴唇与牙齿之间的关系,土地的污染注定会带来水源的破坏,水源的污染也会使土壤的肥力丧失。只有“水土相依”,才符合张弛有度的规律,这是一个辩证且统一的哲学命题。“雨污分流”关注的是排水系统的清洁。只有保持生活污水排放的无污染化,才是保证农村水土不被二次污染的前提。长江中下游地区在追求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要紧密结合提出的“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应力求把生活污水清洁处理这一关做好做实。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牵涉到农村地区农、林、牧、副、渔等诸多行业,同时还可以把农村打造成极佳的旅游和度假圣地。长江中下游地区“污水清洁处理”是关乎本地区农民身体健康和农村地区长远发展的大计,更是牵涉到长江水质保护的关键性领域,这一步棋需要根据科学监测紧紧抓好。“天更蓝”可以视为一种空气质量与农村生态环境相契合的内在尺度。“天更蓝”重点强调的是空气的清新和优良,只有这样才可以使长江中下游农村地区呈现出井然有序与耳目一新之感。农村清新空气的呈现除了需要“厕所革命”外,更需要的是农村污水排放系统以及“以气代煤”策略的合理布局与完善,同时还应加大禁烧秸秆法规的宣传。大气污染防治需打破城乡区别,树立“同呼吸、共命运、齐行动”的工作思路,避免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切实把广大农村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落实到位。控制农业秸秆环境污染。制定各种优惠政策,积极扶持秸秆的资源化综合利用,稳步推进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大力推广秸秆全量还田、秸秆青贮氨化养畜及食用菌生产等综合利用技术,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农村空气质量牵涉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以及发展农村地区旅游观光的可能性,需要高科技的正确引导以及人民群众自觉的爱护和坚守。

3农村生态治理应兼顾全面发展

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我国的政治版图与经济版图中占有重要分量,该地区农村生态治理的好坏得失事关发展全局。地方政府应千方百计把农村生态治理与农民共同富裕联系起来,其符合我国全面发展的整体策略,是改革开放走得更远的重要保障。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让广大农村群众走上生态和谐发展的新农村建设之路,他们才是真正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红利。“为了更好地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当前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要和经济建设同步,实现协调发展[3]。”农村生态治理应做到与经济协调发展,基层政府不能为了政绩,强力杜绝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发展;也不能为了经济发展,毫无顾忌地引进“污染”企业甚至于从制度上放松对这些企业的监管。综合一些国家治理农村污染的典型案例,长江中下游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万不能走破坏生态环境的路子,而应当遵循全面协调发展。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与农民的生活习惯紧密相连,应加大环保政策宣传力度,使人民群众产生能动的环保意识。农村全面协调发展重在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可以视为中国古人对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朴素认知与概括(见《孟子·梁惠王上》),是农村地区绿色保护和保持清洁生态的科学布局。长江中下游地区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在于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人们常说的“农、田、牧、副、渔”等行业的和谐发展可以视为农村地区绿色发展的呈现。长江中下游农村地区的生态治理需要科学的方法论作为引领。主要表现在:(1)以法律为准绳。地方政府应强化污染防治法的具体实施,制定切实可行的督导和运行机制,对违反相关法律的企业和个人,应追究其相应的民事赔偿和刑事责任。(2)改变传统的家庭作坊式农业发展模式,采用政府主导、公司参与、农户劳力入股的形式壮大新农村经济体,引入“农业物流”运营模式,使农产品销路更广。(3)大力倡导绿色农业发展理念。科学合理地逐步减少农药与化肥使用量,全方位改善农村土壤质量。第四,农村新能源的利用。科学设计沼气能,合理利用太阳能、水能与风能。结语长江中下游农村地区的生态治理事关绿色发展理念能否顺利实施的全局,地方政府应在其中扮演重点角色,及时更新人民群众的生态治理思维和理念,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和内核深入人心。以长江流域安徽省作为重点调查对象,有助于从整体上全面了解该地区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地方政府应杜绝麻痹思维和懈怠思想。此外,农村生态治理与修复还需要更多的经费支持和高科技投入,运用一切行之有效的方式和方法减少农村地区的生态破坏。总的来说,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关系到亿万人民的福祉,我们应杜绝“竭泽而渔”的念头,只有高举科学发展观旗帜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长江中下游地区农村生态治理才会更趋人心。

参考文献

[1]梁静.我国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探究[J].农业经济2018(003):23-24.

[2]刘纯明,余成龙.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政府生态责任培育的四维策略[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9,33(12):152-160.

[3]史雯婷.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探讨[J].科技经济导刊,2019,27(06):111.

作者:戴晓峰 龚娟 单位:安徽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