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煤矿地质环境治理分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针对小孤山村煤矿的自然地理条件、地质环境条件以及项目区主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现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设计方案。结果表明,采用废渣清运、浆砌排导渠、浆砌排水沟、浆砌块石管涵、场地平整、客土工程、栽植乔木治理工程等手段,消除了地质灾害隐患,逐步改善和恢复了矿区生态环境,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保证了矿区生产安全。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小孤山煤矿;工程设计方案;环境保护
凤城市是辽宁省内的地质灾害发生严重地区之一,主要灾种是泥石流和滑坡,凡遇暴雨季节,泥石流灾害突出,直接危害着当地居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本项目区地处山脚下,由于矿山多年的开采,对地形地貌景观和水、土资源也造成了较严重的破坏,同时也产生了可能引发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因素。项目区泥石流沟谷长,高差大,泥石流物源丰富,现状下泥石流堆积区已堆满泥石流堆积物,只要水动力条件满足,极易发生泥石流,将严重威胁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及下游的河道安全[1]。通过对项目区地质环境综合治理,消除或减轻矿山地质灾害隐患,逐步改善和恢复了矿区生态环境[2]。对泥石流流域统一规划,采取切实可行的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消除泥石流灾害隐患,使治理流域建立良好的生态平衡。恢复矿区土地使用功能,促进矿区生态环境的和谐,保障矿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3-4]。
1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条件
1.1位置与交通条件
项目区位于凤城市赛马镇东北方向约4.5km处,行政区划隶属于赛马镇小孤山村所辖,土地权属归赛马镇小孤山村所有。项目区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24°16′44″,北纬40°59′55″。项目区距离赛(马)-灌(水)铁路约3km,距大(堡)-爱(阳)公路约1.5km,治理区内有村路通过,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优越。
1.2气象水文
项目区位于长白山脉南延部分,气候属暖温带湿润区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996.6mm,主要集中在每年的7、8月份,年最大降水量1692.8mm,极端最高气温37.3℃,极端最低气温-32.6℃,年平均气温5.5~8.2℃,平均霜冻期206d,标准冻土深度1.20m。治理区东北侧有鸭绿江水系草河支流,水质清澈,河床以砂石、基岩为主,受大气降水影响较大,也属于季节性河流,降水量的大小以及在空间、时间上的分布,都直接影响到河川径流。
1.3地形地貌特征
项目区地处辽宁省东部低山丘陵区,地貌上地形切割强烈,山势较陡,地貌类型为构造剥蚀丘陵和丘间谷地,总体地势西南高北东低。高差327m,山间沟谷较发育。
1.4岩性地层
1)第四系。主要为冲洪积物和残坡积物,分布于谷地、山坡坡脚,由杂填土、碎石土、砂土、黏土及等组成。总厚度约0.3~3.0m。2)侏罗界中统(J2)。主要由砾岩、砂岩及夹煤层页岩等组成。该地层出露面积较广阔。3)钓鱼台组(Qnd)。该组地层主要由石英砂岩、含砾石英岩等组成,出露于治理区南部呈带状出露。4)辽河群大石桥组(Ljd)。该组地层出露岩性为大理岩,位于钓鱼台组地层南端[5-6]。
1.5水文地质条件
本区地下水主要有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2种类型。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赋存于坡脚、谷底的第四系地层中,地下水埋深0.7~2.0m不等,含水层厚度0.5~1.70m不等,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基岩裂隙水的补给,顺地势向冲沟下游方向排泄。通过地表径流,下渗补给基岩裂隙含水层排空。该含水岩组富水性随含水层结构、厚度、岩性等变化较大,水位标高受季节性降水量控制,为弱-中等富水性地层,此层水与基岩裂隙水联系密切。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基岩裂隙中,岩石均含有微弱的风化裂隙和弱的构造裂隙水,水量一般不大,具有很大的不均一性,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顺地势排泄于松散岩类孔隙水含水层中,径流条件较差,以地下径流以排泄为主,为微弱-弱富水性。
1.6项目区主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现状
通过对治理区的现场勘察,采矿活动造成的次生地质灾害主要为泥石流。泥石流地质灾害发生于破损山体的露天排岩场,由于地形坡度相对较大,废石块度较小,松散,在强降雨作用下容易发生泥石流灾害。经调查,凤城市赛马镇地区泥石流活动较强烈,发生频率高,规模小,泥石流的暴发与降水关系密切,泥石流均在暴雨后暴发。因此,该泥石流属雨洪型。项目区泥石流物源充足,堆积物堆积方量大,只要水动力条件满足,在形成区内汇水冲刷下物源区物质的起动较快,极易发生泥石流[7]。根据实地调查,项目区泥石流按水源成因和物源成因分为暴雨泥石流;按集水区地貌特征为沟谷型泥石流;按爆发频率为高频泥石流;按泥石流物质组成为水石型泥石流;按流体性质为稀性泥石流;按泥石流1次爆发规模为小型泥石流[8]。长期采煤活动产生了大量煤矸石,矸石堆积时大部分随意堆积,未经压实,矸石堆自稳定性差,受雨水冲涮和坡度影响,存在局部滑塌,使原来脆弱的植被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对周围活动居民存在安全隐患,且遇大风天气尘土飞扬,污染空气,降低大气环境质量。
2治理工程设计原则
1)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突出重点,全面规划,不仅消除地质灾害隐患,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同时恢复矿山生态环境,改善人居环境。2)遵循“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建则建”的原则,采用工程和生物措施,修复生态环境,恢复土地使用功能,为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贡献。3)本着尊重客观规律,因地制宜,低投入高效益的原则,制定出科学可行的治理程序和方法措施,使治理工程可操作,有成效;不断提高整治工作效率和水平,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使治理工程达到事半功倍效果,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统一。4)设计方案在编制过程中征求地方政府的意见,在保证投资预算的情况下,要与地方政府的经济社会发展等相关规划相衔接,要与周边生态环境建设融成一体,打造成“生态恢复、环境改善、群众满意”的民生工程。5)工程设计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行业和辽宁省内现行的规范和标准进行,做到工程设计合理,施工规范。
3治理工程设计方案
3.1渣堆清运工程
项目区范围内存在多处渣堆,渣堆堆渣量大,整体稳定性差,对周边环境影响严重,矿渣所有权为矿主所有,施工方将渣堆搬迁清运至指定地点。搬迁清运方量主要是根据测量数据计算所得。方量的计算方法为利用CASS软件,运用DTM三角网计算。计算原理为利用测量所得高程点和坐标数据由CASS软件生成三角网格,然后根据设计高程计算各个三角网格内的体积,最后各个三角网格的体积之和即为渣堆的总方量。经计算得出渣堆的土方体积总和为6498m3。
3.2排导渠工程
本项目规划在项目区原冲沟位置修建1条排导渠。泥石流流通区冲沟为自然冲刷而成,冲沟宽而深,已被冲刷下来的块石、碎石堵塞。为了保证流通区内冲沟排水畅通,首先对河道进行土石方开挖,采用挖掘机配合运输车辆清除拟建排导渠范围内的块石、碎石,清理出的块石、碎石堆积除用于排导渠,其余运至治理区外下游河岸两侧,稳固河岸。泥石流排导渠采用毛石砌筑,排导渠渠顶宽4.0m,渠底宽2.0m,渠底以上高2.0m,渠底以下基础埋深0.80m,导流渠顶部渠壁分别向两侧外扩5m,展角15°形成截水墙。排导渠总长度155.6m。在排导渠施工过程中,尽量减少施工作业面,保护原有植被,如施工过程中对原有植被造成破坏,施工后应予以恢复。
3.3排水沟工程
为了防止水土流失,在项目区原有砂石路一侧修建1条排水沟,主要控制雨季雨水集中时对治理区域的冲刷,减少水土流失,确保治理成果。需要修建的排水沟采用浆砌块石砌筑,排水沟分两段修筑,上段排水沟将水排入排导渠内,下段排水沟将水排入项目区北部河流中。排水沟长总计260.16m,上口宽700mm,底宽700mm,沟深800mm,壁厚300mm,毛石强度等级MU30,水泥砂浆强度等级M10,砌筑采用挤浆法施工,外露面用M10水泥勾平缝,每8~15m设1条伸缩缝,遇坡度变化或地基岩性变化处需加设沉降缝,缝宽20mm,缝内填塞浸沥青松木板。
3.4管涵工程
在排导渠与项目区砂石路交叉处设置管涵1座,以满足排水路径完整性的需要。管涵采用2根内径2000mm的预制混凝土管并排设置,水泥涵管上下铺设浆砌石,毛石采用MU30,砂浆采用M10,水泥涵管接头处采用防水砂浆进行防水处理,排导渠与管涵相接地段采用八字形砌筑。
3.5场地平整工程
对治理区内渣堆清运后及其他破坏的土地,因地形坡度较大,需进行平整后方可客土进行植被恢复。平整石方时,采用推土机进行平整、压实。平整时尽可能将粒径小的碎石堆于表面,防止由于表面废石粒径过大,客土时土壤填入缝隙中损失土量。预计平整场地面积6632.5m2,平整厚度0.3m,预计平整土石方量约1989.8m3。
3.6客土工程
为了使种植植物很好生长,取得比较好的治理效果,需对治理区进行客土,根据治理区内地形特点,采取全面客土方式。项目区客土源主要依靠外购土源解决,客土采用大型挖掘机械挖装运土,大型自卸车辆运输。如土中有垃圾、树根和粒径超过50mm块石都需要剔出。客土选择原则上应该达到二级标准及以上。以保证植物种植的成活率。治理区需客土土地面积6632.5m2,客土厚度按自然沉实厚度0.5m计算,客土量3316.3m3。
3.7植被恢复工程
植被恢复工程本着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在治理区种植耐瘠薄、耐干旱的植物,以便在短期内形成生态林带。绿化树种为胸径2~4cm的刺槐,株行距1.0m×1.0m,共植树6632株。造林本着适地植树,细致整地,良种壮苗,精心栽植,适当密度,抚育管护的原则。栽植时间以春季土地解冻达到各树种栽植深度后,苗木萌动前为宜,植苗时必须做到根系舒展,不窝根、不露根,栽正踩实。造林后,如逢天旱要适时浇水,保证苗木成活。幼林抚育主要是锄草、浇灌、扩穴、松土、修枝、病虫害防治,以促进幼树生长。造林后要设立标牌,落实责任,实施封山育林,杜绝樵采、放牧。在复垦绿化工程中需要充足的供水,在植树时需进行人工浇灌。
4结语
通过对项目区地质环境综合治理,消除或减轻了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消除了地质灾害隐患,逐步改善和恢复了矿区生态环境。对泥石流流域统一规划,采取切实可行的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消除泥石流灾害隐患,使治理流域建立良好的生态平衡。恢复矿区土地使用功能,减轻地质灾害对周边居民的威胁,恢复自然生态环境,促进矿区生态环境的和谐,项目措施实施后,发挥了固土、蓄水、改善环境等各种功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保证了矿区生产安全运行,保障矿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参考文献:
[1]曲雪妍,李媛,杨旭东.中国地质灾害总体特征与形势分析[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7,28(2):109.
[2]程宝成,陈震.我国矿山环境治理现状及措施研究[J].资源与产业,2014,16(4):95-99.
[3]李树志,周锦华.矿区生态破坏防治技术[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8.
[4]刘占梅.辽宁省喀左县道虎沟山坡崩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4,16(4):16.
[5]《工程地质手册》编委会.工程地质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6]GB50021—200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S].
[7]崔承洋.延吉沟泥石流危险度评价及生态防治[D].郑州: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8.
[8]DZ/T0220—2006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S].
作者:徐超 单位:中煤科工集团沈阳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