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治理路径分析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环境污染治理路径分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环境污染治理路径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严重的环境污染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分析江西省环境污染现状,发现江西原有环境污染的治理尚未彻底完成,新的污染物又不断产生,环境污染新老叠加;因技术薄弱、资金有限等原因,中小企业面临污染治理难题;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面源、点污染、生态破坏问题日益突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制度在执行过程中易受到各种人为干扰,环境执法效率降低;社会公众对环境保护参与程度不高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通过各种媒介开展公众环境保护教育活动;提高社会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守法意识;对高污染行业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通过政策引导、税收优惠等措施,培育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提升污染治理社会化、专业化服务水平等措施,旨在提升江西省环境污染治理效应。

[关键词]环境保护;环境污染:污染治理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在为人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享受的同时,也给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近年来,通过切实转变发展理念,走持续发展之路,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和水平得到很大提高。江西实施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基本控制了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势,逐步改善了局部地区生态环境质量,但环境保护仍然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环保工作任重而道远。

一、江西生态环境现状

2016年,江西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全省森林覆盖率达63.1%,湿地保有量为91万公顷,居全国前列;设区市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6.2%,主要河流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为88.6%,均远超全国平均水平[1];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4.9%左右;河长制和全流域生态补偿制度取得了重要突破,居全国前列;并由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上升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提升了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格局中的地位。尽管江西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了很大进步,但还存在大气污染治理不平状况,流域部分河段水质呈现下降趋势,农村环境压力仍然较大。在加速推进江西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同时,能源消耗与污染物排放总量仍在持续增加[1],环境状况与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较大差距。

(一)水污染物

2015年,江西废水排放量22.32亿吨,其中工业排放7.64亿吨,城镇生活排放14.65亿吨,集中式垃圾处理厂排放0.03亿吨。全省化学需氧量排放量71.56万吨,其中工业排放9.20万吨,城镇生活排放39.65万吨,农业排放21.95万吨,集中式垃圾处理厂排放0.76万吨。全省氨氮排放量8.46万吨,其中工业排放0.90万吨,城镇生活排放4.73万吨,农业排放2.76万吨,集中式垃圾处理厂排放0.07万吨,详见表1。全省石油类排放量672.96吨,挥发酚排放量14.25吨,氰化物排放量2.58吨。鄱阳湖水质轻度污染,营养化程度为中营养。柘林湖、仙女湖水质营养化程度为中营养。全省地表水水质较上年略有改善。

(二)废气污染物排放

2015年,江西二氧化硫排放量52.81万吨,其中工业排放51.57万吨,生活及其他排放1.24万吨。全省氮氧化物排放量49.27万吨,其中工业排放27.95万吨,机动车尾气排放27.95万吨,生活及其他排放0.38万吨。全省烟粉尘排放量48.07万吨,其中工业排放44.61万吨,机动车尾气放2.57万吨,生活及其他排放0.89万吨,详见表2。全省降水PH年均值为5.26,在11个设区市中,除九江、吉安和宜春市3个设区市PH值较高外,其余8个设区市降水PH值年均低于5.60,酸雨污染仍较严重。全省城市酸雨频率为61.0%,酸雨频率大于80%的设区市有南昌、景德镇、鹰潭和抚州4市,其中南昌市的酸雨频率为100%,与上年相比,全省降水PH年均值上升0.17,酸雨频率下降4.8个百分点,酸雨污染总体略有减轻。

(三)固体废物

2015年,江西工业一般固体废物产生量10782.27万吨,综合利用量6154.37万吨,处置量272.26万吨,贮存量4463.06万吨,倾倒丢弃量6.76万吨,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72.11万吨,综合利用量57.57万吨,处置量14.60万吨,贮存量4.31万吨。

(四)生态环境

2015年,江西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为优,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为79.02,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维持优良。全省生态空间保护红线总面积为55239.1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3.09%。其中一级管控区面积5878.1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52%;二级管控区面积49361.0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9.57%。2015年江西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与上年比较,除工业一般固体废物产生量下降0.41%外,废水排放总量增加了7.1%,其中工业废水增加17.82%,城镇生活污水增长了2.3%;废气中烟(粉)尘排放量增加3.96%,全省城市酸雨频率为61.0%。因此,江西环境污染形势还非常严重。

二、江西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环境污染新老叠加

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但是与此同时,环境污染问题也日趋严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原有环境污染尚未得到有效遏制的情况下,新的污染不断产生,污染治理的速度、力度远远赶不上新污染产生的步伐,环境污染老债、欠债还未还清,新账又不断产生。同时,环境污染治理所需的技术、装备、资金等无法适应日益增长的污染治理需求。目前,江西江河湖库中面临有机污染物、重金属、氮磷营养物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各类污染物共存的复合污染。大气污染也存在类似的复合污染,包括硫氧化物、颗粒物、氮氧化物、重金属、酸雨、臭氧和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物等。

(二)环境污染治理难度大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布在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具有数量多、分布广的特点。与国有大中型企业技术先进、财力雄厚、污染防治设施齐备、生产管理规范不同,中小企业尤其是一些资源型、加工型中小企业,技术力量薄弱、资金有限、抗风险能力差,在当前经济增长放缓的形势下,维持企业生存已实属不易,要其投入更多的人、财、物力用于污染治理存在一定难度。加之,本身生产工艺落后,生产方式粗放,缺少必要的污染防治设施、设备和措施,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污染排放量大,经常发生污染事故。再加上生产管理不严,环境监管不到位,各类有毒有害物质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大气和土壤,严重污染周围环境。这类中小企业的污染物排放量在全社会污染物排放量中所占的比重呈上升趋势,是当前环境污染治理的短板。

(三)环境保护体制机制有待提升

当前,我国执行的环境管理制度主要包括《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名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以及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污染源限期治理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和排污收费制度等一系列法律、法规[2]。其中,大多数属于行政强制性管理手段,其重点是行政审批。在环境保护管理过程中,重建设项目的行政审批,轻建设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及事中、事后监督管理,没有把环境保护管理的重点放在建设项目建成投运后日常的监督管理以及各种环境污染防治设施、措施运行是否按法律法规的要求正常投用、企业排放的污染物是否达到国家标准的要求上。在项目建成投用进行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时,往往发现该建的污染处理设施没有建、该有的环境保护措施没有上;有些企业在日常生产运行过程中,出于成本的考虑,其污染防治设施闲置不用或部分投运,或污染防治设施根本就达不到设计要求等原因,企业排放的污染物不能做到达标排放,起不到环境污染治理的作用,环境保护制度执行流于形式。我国环境法制已经相对完善,但由于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执行情况不尽如人意。

(四)环保产业及市场培育不足

节能环保产业是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的新兴产业。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是推动节能减排,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选择。由于江西产业发展层次不高,技术支撑优势不明显,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对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截至2016年底,江西有各类专业节能环保企业约2000多家,年收入约180亿元,涌现出江西金达莱环保有限公司等一批技术先进、有一定市场占有率的节能环保公司。但总体而言,江西节能环保装备产业与江苏、浙江、山东等省份的差距仍较大,在全国环保行业有影响的企业不多,还存在产业规模较小、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产品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江西节能环保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专业化水平低,技术设备落后,雷同产品较多,与庞大的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对整个环保产业的带动作用较小。

(五)社会公众环境保护参与程度不够

由于缺乏社会公众环境保护参与机制,公民的环境知情权、环境参与权和生命健康权没有得到充分保护。尽管我国环境保护类民间组织机构发展迅猛,但尚未真正建立政府主导、公众参与及社会制衡相结合的环境保护实施机制[2],导致社会公众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环境保护参与程度不够。有些地方官员和企业一味追求GDP的增长,追求利润,却忽视了资源环境和民生。同时,社会公众在消费中的资源浪费和污染排放现象也十分惊人。

(六)生态环境破坏日趋严重

1.农村面源污染

农村面源污染是指农村生活和农业生产活动中,溶解的或固体的污染物对农村地区的水体、土壤和空气及农产品所造成的污染,具有分散性和隐蔽性、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及不易监测性和空间异质性等特点。农村面源污染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污染,包括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等化学品使用不当以及农业生产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低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以及农村居民生活污染,包括农村聚居点基础设施建设不合理,规划和环境管理滞后所造成的生活污染。同时,在不断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扩大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规模的过程中,因基础设施不到位和管理薄弱,故乡镇和农村的生活污染物出现严重的脏、乱、差现象[3]。

2.农村点源污染

农村点源污染主要是农村家禽畜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便污水,家庭小作坊、小工厂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这二类废水一般均未经处理或简单的处理直接排入地表水体中,引起水体污染。由于农村整体缺少相应的规划,功能分区布局不科学,各种点状污染源多分散分布,尤其是中、小型的养猪场因养殖的需要,多布置在水库等水体附近,其污水直接排入水库等地表水体,对水体的污染影响越发严重。

3.农村生态环境破坏

农村生态环境破坏是指人类在农村地区不合理的开发利用,造成森林、草原等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从而使人类、动物、植物的生存条件发生恶化的现象,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4]。在县域经济发展中,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对本地区的矿产资源进行野蛮开采,导致大量土地资源遭到破坏,出现土地退化、水土流失加剧和耕地质量下降[3]等不良现象。同时,随着大中城市的迅速扩张,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由城市迁往农村[5],给当地农村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污染,导致农村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不仅影响到农产品品质的进一步提升,而且不利于广大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

三、江西环境保护对策

江西作为中部欠发达省份,面临的环境保护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经济,另一方面要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当前,人们往往更热衷于发展带来的经济利益,把经济发展放在第一位,而忽视由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把环境保护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是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之一,也是加强环境保护必须采取的有力对策措施。应深刻领会并全面贯彻系列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重要指示、批示和新理论、新思想、新战略,坚持“创新引领、绿色崛起、担当实干、兴赣富民”的工作方针,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健全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实行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解决当前江西环境领域突出的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加快污染治理的进程,推动环境科学进步,使江西的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一)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加强公民的环境意识与法制观念是构建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必然要求,必须切实开展系统的舆论宣传和思想教育工作,利用大众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社会公众喜闻乐见的环境保护教育活动;提高社会公众关心环保、参与环保的积极性;深化环境保护的内涵,将节约水、气、电等能源、保护自然景观、植被等融入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提倡可持续的消费模式。人口多而人均资源少的现实条件,决定了应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消费理念,推动形成与国情、省情相适应的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要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都能注意节水、节地、节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在建设小康社会,提高生活水平的过程中不追求奢侈的生活,不浪费稀缺的宝贵资源。

(二)创新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机制

改善环境必须建立严格的环境执法制度,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在环境执法过程中,政府是环境保护的第一源头,应进一步落实政府责任追究制,并组织开展环境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同时,环保部门应实行垂直管理,把环境建设任务交给地方政府,环保部门则履行执法职能,依法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此外,要加大对环境部门的财政投入,减少环保部门对地方财政的依赖,让执法者敢于一视同仁严于执法。此外,现行的制度不仅对污染企业的处罚力度不够,而且也不具备对环境保护优秀企业的奖励制度。因此,要改善和重整对地方政府与企业的客观评价基准。

(三)大力推动绿色科技的发展

对高污染行业不能简单地关停并转。化工、轻工、冶金等历史悠久的传统企业是现代社会所不能缺少的,正确的做法是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使传统的污染企业变成绿色行业,真正走上一条新型的工业化道路。同时,还应该大力改变观念,开发先进技术进行回收利用,培养高科技环保产业,研发科学技术和工业设备。我国的环保产业目前仍然处于落后的小生产化阶段。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为环保产业提供充裕的物质基础。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环保产业的企事业单位应加大科技投入,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投入到国内、国际环保产业市场的竞争行列之中,为社会生产提供丰富的环保产品和有力的技术支撑。

(四)培育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

环境污染治理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应由社会化的专业环境污染治理公司进行专业服务。当前,国内省内在脱硫脱硝、废水治理、工业固废处理、垃圾处理、环境修复等领域出现了一批第三方治理典型案例。多数地区聚集水务、工业园区和环境修复领域。水务和垃圾焚烧等公用设施领域较早采用第三方治理的模式,多采用BOT等模式。随着PPP模式的兴起,环境修复领域第三方治理及环境绩效付费模式越来越受到青睐。在工业领域,火电厂烟气除尘脱硫脱硝、工业园区污水、大气监测、固废处理以及单个企业第三方治理也有较快发展。在农村,农村污水处理领域第三方治理的模式也在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但总体上特许经营、第三方治理等形式在全社会环境污染治理中的份额还很小,主要集中在公用事业、国有大型企业领域,而最需要专业化环保治理公司提供服务的广大中小型企事业单位,目前还很少采用这种模式。随着国家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实施意见出台,环境污染治理方式将发生重大变化,为环境保护的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应制订优惠政策,进一步提高环境保护产品和环境工程的质量和技术水平,对技术先进、经济高效的环境保护产品的生产企业,在固定资产投资、资产折旧及税收等方面优先给予扶持,以促进环境保护产业形成一定规模。同时,加快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产业经济政策体系和利益激励机制,形成统一开发和竞争有序的环境保护产业市场。

(五)加强环境友好型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着力打造农业循环经济,加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建设,充分利用农业废弃物,研发与推广可再生能源等农业环保实用型技术;开发生物质产业和生物质资源,推广节约型技术,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推广化肥机械化深施、精准化施肥、诊断施肥和水肥一体化等农用技术,综合利用农家肥料、畜禽粪便等有机肥料资源[3];大力发展农村沼气项目,因地制宜地推广“猪-沼-果”等生态循环模式。

(六)强化农村自我环境保护能力建设

1.认真贯彻落实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推进江西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推广工业向发展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的农业生态发展模式,将控制农村面源和点源污染与推进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3],实施规模农业生态建设,在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江西样板中建设美丽江西。2.积极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工作,开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全面划分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搬迁或关停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从源头上根除农村水污染源,改善乡村环境卫生条件。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对农村排水系统进行整治,对生活污水进行有效处理。根据乡村农户居住分散、生活污水量大、污染物浓度低的特点,因地制宜,采用人工湿地处理农村生活污水,能大幅提高乡村污水的处理效率。对农村生活垃圾逐步采取“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模式,实行定点封闭式堆积,统一收集、集中运输和卫生处理,提高乡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3.着力加强对农民群众进行农村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充分运用各种宣传方式、教育形式、传播手段及网络媒体,大力宣传农村环境污染的危害及防治的重要性[3],转变传统观念与生活习俗,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增强自主保护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晓军.关于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状况的报告[N].江西日报,2017-02-16.

[2]王洛忠.我国环境管理体制的问题与对策[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1,(6).

[3]路明.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现状与防治对策[J].经济界,2008,(3).

[4]杨冬.影子价格在工程环境评价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11.

[5]于海静.浅谈我国农村环境污染形成及措施[J].经营管理者,2010,(18).

作者:梅重民 单位:国网江西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