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浅议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浅议,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浅议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持续增长以及环保理念的深入人心,环境保护逐渐成为了社会广泛关注的重点。农村水环境污染是一种常见的污染形式,其对于农村农业、畜牧业产业的发展会造成较大的限制,同时也直接危害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影响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文章从农村水环境污染的现状出发,简要分析了其现存问题,并依据持续发展理念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以期为相关单位及环保工作者带来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治理对策

引言

水资源对于农业经济的影响不言而喻。在污染多样化的背景之下,农村水环境污染具有污染物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的特征,尤其是农村主要居民生活区域的周边河流污染状况较为严重。农村水环境污染不仅会直接危害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会影响农村居民的正常饮水。由此可见,加强对于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分析,对于改善农业、畜牧业生产环境,优化农村居民生活条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1农村水环境污染的现状

由于长期受到经济发展策略的影响,我国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问题,即便是七大水系也是如此。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在26个国家重点控制湖泊当中,仅有1个满足Ⅰ类水质,5个满足Ⅲ类水质。而在农村地区当中,不规范的农业生产行为以及工业企业的快速发展,均对水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首先,畜牧养殖是造成农村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我国农村地区的畜牧养殖长期以家庭式养殖、小规模养殖为主,且养殖总量较大,牲畜所排放的粪便、尿液均可能会在没有经过处理的情况下,直接排放到水体当中,从而造成水环境污染。其次,不规范农业生产主要包括滥用化肥和农药两种情况,我国本身就是一个农业大国,无论是化肥还是农药的使用量均位于世界前列,但整体的利用率却相对较低。肥料的流失会直接对土壤造成污染,并随着生态系统逐步影响到农村水环境,导致水环境出现富营养化的情况。而农药流失现象同样不容忽视,农村农业生产过程中的80%农业均流失到水体、土壤当中。再次,农村居民的生活污染同样会威胁到水环境,随着我国人口总量的不断增多,农村聚集点的生活污水排放总量较大,其涵盖粪便、尿液、厨房污水、家庭清洁污水等,而农村地区几乎不会设置污水处理设施,最终导致水污染严重。由于生活污染所造成的水污染现象具有分散化的特征,后续治理的难度极大。最后,农村企业的正常生产活动同样会排放出大量废水,除了工业废水之外,工业废弃物的随意排放均会直接威胁到农村的水环境。而从工业生产大环境的角度来看,城市地区的高污染企业开始逐步向农村地区转移,这也为农村水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扰[1]。

2农村水环境污染治理对策

2.1基本原则

农村水环境污染治理需要提倡“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的基本原则,且防治过程中不可一蹴而就,而是要依据农村地区的实际污染情况而采取系统化的防治措施,要全面考虑造成水环境污染的全部因素,并保证治理措施的针对性与科学性。鉴于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的水环境污染问题相对较为严峻,故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治理措施,优先保障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并逐步完成其他各项治理工作。此外,在开展水环境治理工作时,需要参考国内外农村水环境治理的相关案例,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并立足于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综合多方面影响因素,保证治理措施的可靠性与有效性。最后,地方相关部门需要加大对环保理念的宣传,帮助广大农村居民树立环保意识,鼓励其积极参与到水环境治理工作当中,从而构建全员参与治理环境的良好局面[2]。

2.2农业生产污染的治理对策

从某种角度来看,由于农业生产所造成的水环境污染问题本质在于不规范的农业生产行为,故治理措施强调根表兼治。从表面治理的角度来看,首先需要对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和污染情况进行详细调查,了解农村地区的农业分区,而在调查污染情况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水环境污染,同时也要关注土壤污染问题,并结合实际的污染现状给予针对性的治理措施。从实际治理现状来看,考虑到农业生产污染自身的特殊性质,长期不规范的农业生产行为会对农村地区的土壤条件造成严重的危害,甚至可能导致土壤成为污染源。若在这种情况下依然仅侧重于水环境污染治理,则自然无法取得较小的治理效果。因此,水环境污染的治理强调全面治理,综合性治理,要充分考虑到农业生产所造成的全部污染问题。而从根本治理的角度来看,农业生产是造成农村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若想要杜绝农业生产所造成的污染问题,就必须对现有的农业生产模式进行优化和改进。生态农业是已经经过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农业发展模式,其不仅吻合现阶段绿色农业的基本发展需求,且能够从根本上控制农业生产所造成的污染现象,减少农村面源污染。因此,农村地区需要大力宣传绿色生产、循环经济等相关理念和技术,为全面实现农业清洁生产奠定良好的基础条件。具体而言,农业生产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肥料的具体应用,合理、合规使用氮肥,并适当添加有机复合肥和生物肥料。此外,农民还应当掌握先进的肥料使用技术,综合农作物生长情况、种植规模以及气候条件等因素,合理使用肥料,保证肥料的充分利用,避免因为肥料流失而引发水环境污染问题。而在病虫害防治的过程中,则应当提倡减少化学农药的应用比重,鼓励使用生物农药和物理病虫害防治措施,改变单一病虫害防治体系的现状,构建综合化病虫害防治机制,以达到减少农药使用比例的目的。同时,农业生产需要高度重视生态平衡施肥技术的应用,切实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在这一基础上,还应当进一步构建生态合理、功能良性循环的新型农业综合体系,让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彻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同时也能够为治理农村水环境污染奠定良好的基础条件[3]。一体化发展模式是近几年广为流行的农业发展模式,其指的是将集约化畜牧养殖与生态农业同步推广和应用,从而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构建一个循环体系,充分利用生产剩余物质。而畜牧家禽的粪便处理则提倡使用沼气综合利用技术,将粪便转化为有机肥料,这不仅可缓解由于畜牧家禽养殖所引发的水环境污染问题,同时也能够解决农村的资源、能源和环境之间的矛盾问题[4]。

2.3生活污水的治理措施

农村生活污水的总量较大,且具有分散性的特征,这也为生活污水处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考虑到农村生活污水的基本性质,治理过程中可以采取集中处理模式和分散处理模式两种方式,并依据农村的实际情况灵活进行选择。集中处理模式适合应用于大、中规模的农村区域,此类农村往往人口集中且稠密,采取集中处理模式不仅可以保证处理效果的最大化,且有利于控制污水处理成本。具体措施为根据农村居民的具体分布情况,设置生活污水采集管网,将生活污水收集至指定区域后,安装污水处理设备,将污水处理至排放标准后才能直接排放。分散处理模式也可以视为一家一户的处理模式,其主要技术种类包括高效藻类塘技术和厌氧沼气池技术两种形式,这两种技术可以适用于不同的情况,均具有较好的污水处理效果。前者指的是将藻菌共生生物视为污水的净化手段,从而清除生活污水当中的有机物质。该技术不仅具有良好的污水处理功能,且实际应用成本低廉,尤其适用于具有湿地系统的农村地区,在多种生物的协同作用下,可以有效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而厌氧沼气池技术则是在我国农村地区应用范围最为广泛的污水处理技术,其具有污水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两种功能,污水中的部分物质在经过处理之后还可以转化为生活用能源,环保效果和经济效果较为突出。

2.4乡镇企业的污水处理对策

乡镇企业的污水处理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为保证水污染治理效果,首先需要对乡镇企业建设进行统筹规划,依据乡镇地区的水环境布局和流向,科学选择工业区布局,并大力推广污水处理技术。一方面,乡镇政府需要给予企业适当的引导,鼓励企业进驻乡镇工业园区,以便于对工业污水进行集中控制和处理。一方面则需要依据小城镇环境保护规划标准,要求乡镇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充分落实节能减排的政策要求,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控制污染排放。在治理过程中,由于不同类型企业所造成的水污染问题有着本质上的差异性,故需要充分考虑到乡镇地区水污染的现状,分析主要污染源和污染原因,采取针对性较强的处理措施,力求改善企业污水排放的现状,保证水环境的安全性。此外,随着城市产业结构转型速度的加快,高污染企业从城市转移至农村的速度也逐渐加快。针对这一现状,地方政府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行政职能和引导职能,综合分析企业的污染排放情况和污水处理能力,并依据乡镇地区发展需求,有针对性的选择企业进行引入。同时,乡镇政府同样需要对辖区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进行适当调整,鼓励低污染企业入驻乡镇,并坚决杜绝高污染企业[5]。

3结语

综合来看,不规范的农业生产、不合理的生活污水排放以及企业污水排放均是造成农村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由于农村地区的发展相对较为滞后,且对于环保理念的认识程度不深,这也造成了农村水环境污染严重的现状。针对这一情况,地方政府及国家相关部门需要加强水环境污染问题的宣传力度,强化广大农民的环保意识,鼓励农民参与到农村水环境治理过程中,同时需要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活设施,加强农业生产引导以及企业生产引导,彻底规避水环境污染问题。

参考文献

[1]杨智.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25):104-105.

[2]沈晓杰,孙坚固.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探讨[J].工程技术(文摘版),2015(12):173.

[3]马瑞杰.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16):7.

[4]郏彩霞.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J].化工管理,2018(12):38.

[5]冯欣,师晓春.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1,31(5):40-42.

作者:董向前 单位: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