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场环境与创新探讨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金融市场环境与创新探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金融市场环境与创新探讨

摘要:创新是一个企业不断前进的源泉与动力,在企业经营决策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2012年世界银行中国制造业企业板块的截面数据,构建了理论模型,考察金融市场环境对企业创新行为选择的影响。

关键词:金融市场环境;创新行为;创新绩效

1引言

创新是把知识转化为经济活动的过程,是从多个方面发现、学习和应用新技术的过程,是经济和生产力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动力。世界各地不同规模、不同行业的公司,在一个日益动态、复杂和不可预测的环境中运作,这意味着许多公司寻求通过某种创新寻求新的经营方式,以获取利润并在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特别是激烈的全球竞争、迅速的技术变革和产品种类的多样化,成为新形势的特点之一。公司发展创新需要整合新的和现有的理论基础来创造新的产品,增加理论的多样性有助于企业在新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鉴于创新行为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重要性,学术界对于企业创新行为选择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如何才能更好地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已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研究内容。熊彼特假说(Schumpeter'sHypotheses)认为市场集中度对创新的影响是正向的。一般来讲的话,一个市场,市场集中度越高,企业间的竞争激烈程度就越低,基于以上假设,本文所关注的重点是,在利用中国制造业企业的截面数据的情境下,金融市场环境对企业创新行为有何不同影响?以及对企业创新绩效有何影响?

2文献综述

对于制造业企业而言,所生产销售的产品各种各样、不尽相同,那么每个企业所处的金融市场环境也就因人而异,所以应该采取何种竞争策略来提高本企业的创新绩效就要因地制宜。熊彼特假设(1942)认为产品市场的竞争会通过减少垄断租金的方式来遏制创新行为,Aghion,P.(2011)等则认为竞争可能会促进创新。对于竞争能否促进创新这一问题在学术界仍有不同的见解:RichardJGilbert(2011)认为一家拥有市场力量的公司有着抢先竞争对手的动机和能力,而创新竞争的动态性可能会使其他公司在创新竞赛中赶上领先的公司而无利可图,研发上的竞争可以加速创新的到来;JaapW.B.Bos(2013)等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从制造业扩展到金融服务业,为竞争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证据,采用1984-2004年间个人银行财务报告的相关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竞争与创新呈倒U关系,并且是比较稳健的;而JianminTang(2005)利用加拿大1999年创新调查数据,结果发现竞争对创新行为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这两者的关系主要取决于每个企业具体的竞争观念和具体的创新活动。在本文中,金融市场环境是指企业经营者在产品市场中必须面对的竞争者数量和类型,在同一个市场中,竞争对手数量的多少又构成了竞争激烈程度的不同。

3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分析

3.1制造业企业创新行为现状

本文根据调查问卷的数据可以得到,将企业分为两类:第一类为有创新行为的企业,第二类为无创新行为的企业。在企业样本量为1511中,有自主创新行为的企业数量为645家,占比为42.69%,不及总企业数量的一半,这表明中国大部分制造业企业缺乏自主创新意识,导致创新能力不能提高,从而遏制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量。可以发现制造业企业在长三角地区的占比较多,但有创新行为的企业只有三分之一。与长三角地区相比,珠三角地区有创新行为的企业的比例明显高于无创新行为企业的比重,说明珠三角地区的制造业企业的创新意识较强,并且有能力进行自主创新。这主要是由于珠三角经济圈是最早的开放中心,在带动经济发展的作用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而且其具有吸收海外投资的绝对领先优势,能够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力资源,借鉴其丰富的管理经验,从而加强企业创新意识,促进制造业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

3.2制造业企业金融市场环境现状

本文用来衡量企业金融市场环境的指标是市场中的竞争对手的数量,结合调查问卷的数据,并按照一定的原则划分为三类:第一类范围为0~10,第二类范围为11~60,第三类范围为100及以上。竞争对手数量在0~10范围的企业数量占比为76.11%,比重很大,竞争对手数量超过100的企业仅有7家,占比很小,说明中国绝大部分制造业企业的竞争激烈程度相差不大。区域分布特征仍会对企业竞争对手的数量产生影响,在市场上竞争激烈的企业主要集中在环渤海地区,这是由于北京作为环渤海经济圈中心城市,具备充足的人才和科技资源,经济基础稳固,并对周围城市的经济发展产生连带作用,会导致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

参考文献

[1]吴延兵.企业规模、市场力量与创新:一个文献综述[J].经济研究,2007(05):125-138.

[2]高良谋,李宇.企业规模与技术创新倒u关系的形成机制与动态拓展[J].管理世界,2009(08):113-123.

[3]池仁勇.不同规模企业的技术创新比较分析[J].软科学,2002(04):84-88.

[4]张伟.产业规模、资本结构与绩效———我国工业的实证分析[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9,25(01):71-75.

[5]郭斌.规模、R&D与绩效:对我国软件产业的实证分析[J].科研管理,2006(01):121-126.

作者:任丽君 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