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对经济发展危害及改善方案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环境污染对经济发展危害及改善方案,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环境污染对经济发展危害及改善方案

摘要:环境污染的起源是经济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引起了大量环境问题,反过来环境污染又制约着经济发展。分析了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再论述了环境污染对经济发展的危害,最后提出了改善环境问然问题,促进经济发展的改善方案

关键词:环境污染;经济发展;危害;改善

引言

良好的生活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而忽视环境质量、对环境造成污染的经济增长是无法长期发展的。在城市进程加快、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化工尾气、燃煤等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城市噪音污染不断加剧,这些都违背了和谐发展的理念,更严重制约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1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生态经济学认为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可以用库兹涅茨曲线来说明,库兹涅茨曲线提出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间存在着“倒U型”关系,它认为,假设缺乏一定的环境政策的宏观调控,那么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初期阶段的环境污染水平将伴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不断恶化,当经济发展到更高的水平阶段时,整体环境的污染水平和恶化程度将保持平稳状态,而国民经济将保持发展势头,整体经济逐渐好转,即在国民经济还没有抵达某个转折点前,国家的经济将以每年1%的速度增长,同时包括生态环境中的污染物的增幅将超过1%,而当国民收入达到一定的转折点时,环境的污染下降程度将会高于国民经济收入的增长度,这就是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之间呈现出的“倒U型”关系。另外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还存在着“N型”关系。在这种“N型”关系中,当国民经济发展到一定的水平之后,环境污染的压力会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提高有所下降,但当国民收入提高到一定程度之后,环境污染的压力就会伴随国民收入的提高而不断增加。无论哪种曲线关系,不可否认的是,环境的承受能力存在着一个最大极限值,一旦环境污染达到无法负荷的地步,超过该极限值,那么环境将可能无法还原,这样的话,经济的发展将会受到极大的制约,而经济也难以对治理环境污染产生有效作用,因此,不能一味地强调经济的发展而忽视对环境的保护。欧美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先发展再治理”模式已经产生了很难弥补的环境危机,而我国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如采取这种发展模式,未来我国将会以百倍千倍的代价进行弥补,因此,须在实现环境质量的同时讨论经济的发展,如此才是长久之道。

2环境污染对经济发展的危害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的消耗程度也不断提高,污染物的排放量增大,环境污染不断加重,2013年,由亚洲开发银行和众多专家完成的《中国环境分析》报造称,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十大城市中我国占据7席,我国500个主要城市中,空气质量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标准的不足5个。在近几年世界温室气体排放量调查中,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我国的水资源总量为世界第六位,但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我国的水资源体系也普遍遭受污染,城市水域受到污染,江河有相当程度的富含养化现营象[1]。从相关资料看出,随着人类对环境破坏的不断加深,也带来了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在国内,太湖污染、沱江污染、广东北江镉污染、松花江水污染等事件造成了GDP的损失,甚至一度引发了影响较为恶劣的群体性事件。盲目发展经济会给社会生产和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反过来环境污染也会对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严重制约,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工作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环境污染问题制约着经济的发展,作为发展中国家,虽然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是环境污染恶化问题所带来的经济负面效应仍十分显著,环境问题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难题,从两方面显示出来。一方面,随着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程度不断加深,工业发展中的污染排放物持续增多,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质量下降,环境危机凸显;另外,环境污染、环境退化遏制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呈现持续快速增长趋势,在短短的历史时间内,大量的环境污染问题和大面积的生态破坏让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拿出部分经济收入解决环境问题,给人民生活和社会的整体收入带来了较大负担[2]。当前,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人们也逐渐认识到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间的制约关系,治理环境的严峻性与环境环境压力的必要性被提上了国民经济发展的议事议程。人口多、经济粗放式发展模式明显、资源紧缺、污染严重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为了促进资源、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在发展第二产业的同时,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比重,才能控制住环境污染的蔓延趋势[3]。

3重视环境问题,促进经济发展的改善方案探析

3.1多方筹集资金,增加社会环保投入

目前,我国执行的仍然是一种“先污染再治理”的经济发展模式,这样就造成了整个发展过程中的环保欠账较多,要有效地对环境进行整治,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所以,为了改善环境问然问题,需要拓宽资金筹措渠道,规范环保工作的运作流程,保证稳定的环保经费投入,可以采取下列措施:中央和地方加强环保资金的政府支付力度;设立环保事业贷款优惠政策,鼓励外商投资环保事业;国家可以采取发行股票或者债券的方式来加大对环保技术和流动资金的引入等[4]。另外,在和谐社会理念的倡导下,应鼓励国内企业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及时企业的环保信息和社会责任报告。国家应使用宏观调控经济手段,快速制定企业社会责任规范和相关的制度,不断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当前国内企业社会意识相对薄弱,应评选出社会责任模范企业,将这些企业的相关经验全面推广,同时加大对污染问题严重、社会责任感缺乏的企业进行处罚和揭露。

3.2利用价格机制引导资源的合理分配

我国的煤气、热力、水电、定价都由政府制定,在政府的干预下价格都普遍较低,在这样的价格机制下不能有效反映出资源缺乏以及市场真实的供求关系,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天然气、电能等能源浪费,也不利于引导正确消费。在进行水、天然气等资源的消费过程中,消费价格单反映出资源的开发成本,环境污染、资源破坏的政治成本未能在价格中有所体现,例如,在开采煤炭的过程中可能会导致煤炭区周围地面水的枯竭,进而破坏当地整个生态系统,但这些都未能在煤炭的销售成本上有所反映。政府应发挥“价格杠杆”优势,尽快出台有利于环境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价格标准和政策,对资源消耗等经济生活进行调节和规范,如,上调煤气、水电等消耗性资源的消费价格,调整对环境保护有益的产品的价格幅度,提高环境保护相关部门的服务价格等;还可以取消资源附加费、配套费、占用费等不规范的收费现象,降低或取消政府价格补贴,将对环境存在污染隐患的产品的市场门槛提高等[5]。

3.3利用税收政策以及经济激励政策保护环境

税收的特点在于具有强制性以及规范性,它体现的是效率、公平原则,税收调控也是整治环境污染的有效手段之一,环境税是对使用环境资源的一种有偿使用的标准,实际上是实行“使用者付费”以及“环境污染者付费”制度。在以前的环境保护税收政策中,包括消费税、增值税、排污收费、企业所得税等都对调节环境污染问题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不可否认,环境污染的现状越来越严峻,急需建立起一套更加健全完善的税收体系。在这一方面可以借鉴瑞典、英国等部分欧洲国家在针对破坏、污染环境方面的环境保护税收政策,相关的环境保护政策能够让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加强对环保新技术和环保设备的资金投入和研发,在少缴税与少投入污染治理成本之间寻找平衡支点。当然,只靠政府通过调控税收政策等行政手段来对环境污染进行监管是远不能适应经济形势需要的,还需要建立起与市场经济发展相协调适应的激励机制,通过经济手段来激励企业、社会、个人等自觉加强对环境的保护,促进经济健康和谐的发展。具体可以参照以下措施,如在国民经济发展统计中增加环境质量的地位,将环境质量纳入地方政府各单位、各部门的考核体系中,以此作为干部升迁和地方政绩的重要参考标准;控制污染环境的污染物的排放量,实行有偿排污管理制度;对主动污染环境的情况给予经济惩罚,而保证积极履行排污职责的部门获得实际利润,以此强化社会各界保护环境的及时行和有效性。

3.4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

要让社会意识到,环境是所有人的共同财产,需要所有人来共同维护和珍惜。我国人口基数大,资源平均水平较低,浪费资源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消费现象普遍存在,环境、经济、人口、资源的发展比例严重失调。应通过多种媒介和方式加大保护环境的宣传和教育力度,在社会中推广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理念,提高全民参与到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程度[6]。

4结语

促进经济的稳健发展与保证环境的质量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环境污染制约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只有在保证环境质量的条件下进行的经济发展才是持续的、健康的。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一直是生态经济学的研究重点,环境污染对经济发展的危害以及改善方案也将持续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参考文献:

[1]凌亢,王浣尘.城市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关系的统计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统计研究,2001(10):46-52.

[2]章红.论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嘉兴学院学报,2007(5):40-42.

[3]刘静.山东省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计量模型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593-597.

[4]范俊韬,李俊生,罗建武,等.我国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2009(6):742-746.

[5]王鹰.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关系试析[J].科技信息,2010(32):63.

[6]郑玉昕,王洪礼.海岸带城市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关系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308-311

作者:贾晓辉 单位:山西省临汾市环境监察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