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境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路径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边境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路径,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边境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路径

摘要:新型城镇化作为我国重要发展战略,已经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和热点,特别是边境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引起了学者普遍关注。广西作为边境民族地区,推进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此,本文针对广西城镇化建设存在主要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设路径

关键词:边境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路径;广西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推动经济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是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广西作为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自治区,中国东盟经济联系的桥头堡,其城镇化的发展关系到全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健康发展[1]。虽然广西各地市水、电、气、路、公交、环保等基础设施大幅改善,教育、医疗、文体、社保等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人居环境和城市综合承载力显著提升[2]。但也出现了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比如全区城镇化率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各市城镇化率参差不齐,城镇辐射带动能力难以发挥等问题亟待解决。为此,论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针对广西边境民族地区边疆性、地域性和民族性的特点,提出广西城镇化建设科学可行的建设路径。

1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

1.1从各地市生产值来看

南宁市第一产业最多。从数量来看。2015年,南宁市第一产业最多,为371.10平方公里,占总量的比重为14.4%;其后依次是桂林市、玉林市、钦州市,分别为339.59平方公里、259.14平方公里、204.37平方公里,占总量的比重分别达13.17%、10.05%、7.93%;防城港市最少,为75.49平方公里,占总量的2.93%。其中,南宁市是桂林市的1.09倍,是玉林市的1.43倍,是防城港市的4.91倍(见图1)。近三成的第三产业集聚在南宁市,2015年,南宁市第三产业最多,为1693.83平方公里,占总量的比重为26.08%;其后依次是柳州市、桂林市、玉林市,分别为831.41平方公里、702.33平方公里、550.94平方公里,占总量的比重分别达12.8%、10.81%、8.48%;贺州市最少,为176.29平方公里,占总量的2.71%。其中,南宁市是柳州市的2.04倍,是桂林市的2.41倍,是贺州市的9.62倍(见图2)。

1.2从各地市人口分布来看

2015年,广西14个地市年末人口总数为1415.38万人,南宁市年末总人口最多,为279.73万人,占总量的比重为19.76%;其次是贵港市、钦州市、柳州市,分别为195.28万人、146.30万人、115.72万人,占总量的比重分别达13.8%、10.34%、8.18%;河池市最少,为33.52万人,占总量的2.37%。另外,贵港市年出生人口最多,为3.96万人,占总量的比重为15.63%;其后依次是贺州市、北海市、南宁市,分别为3.74万人、3.15万人、2.40万人,占总量的比重分别达14.76%、12.44%、9.49%;百色市最少,为5447人,占总量的2.15%。可见,无论是人口总数还是出生人口,各地市都存在较大差别。

1.3从各地市就业分布来看

三成的从业人员期末人数(城镇)集聚在南宁市,2015年,南宁市从业人员期末人数(城镇)最多,为79.81万人,占总量的比重为33.18%;其后依次是柳州市、桂林市、钦州市,分别为49.91万人、22.15万人、12.14万人,占总量的比重分别达20.75%、9.21%、5.05%;崇左市最少,为3.7万人,占总量的1.54%。南宁市和柳州市合计129.72万人,占总量比重达53.93%,已成为从业人员期末人数(城镇)的主要贡献力量。其中,南宁市是柳州市的1.6倍,是桂林市的3.6倍,是崇左市的21.55倍。

2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2.1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助发展,但产业支柱力量薄弱

广西工业化进程进入到发展阶段,主要依靠新型产业园区建设和周边城镇,培育出有竞争力的产业链集群和一大批新兴产业,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城市人口密度聚集和城镇化规模的扩展,形成了工业化与城镇化互相依托、互相促进的良好局面[3]。但是仍然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工业化发展水平不高限制了城镇化快速发展,一些城镇和中小城市基础产业设施薄弱,中心城镇产业结构与城市布局不合理,城区与园区“各占山头”现象问题严重。工业化与城镇化、现代化、信息化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状态。

2.2工业化和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规划不合理不科学

随着城镇化发展,城镇基础设施如道路、水电、煤气、交通、通信等条件明显改善,文化、教育、社会保障、医疗等社会公众服务意识大幅提高,居住环境幸福指数和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不断上升。但是在城镇布局规划和管理方面缺乏经验,缺乏地方特色、管理水平低下,一些城镇开发杂乱无章,重视发展经济但忽视环境保护,重视城市建设但忽略服务管理等一系列问题,中小城市环境污染、住房紧张、居住空间不足、就业压力大、交通堵塞等城市问题日益突出,城镇和中小城市支柱产业和劳动力严重不足。一些城市过多依赖地方财政带动城镇建设,存在诸多债务风险隐患。

2.3配套资金没有及时到位,存在挤占挪用现象

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需要政府财政资金的支持,但是在财政资金实际拨付过程中有一系列问题,管理层过多,效率低下。财政资金在各领导层经过的越多,挪用截流后剩下的可用资金越不充足。因为缺乏健全有效的监督审核制度,上级领导部门无法核实到具体的明细账目,根据申报的各项材料直接分配了专项资金,有的利用与领导的交情分配资金,这样导致出现有的项目有多种财政资金支持,但有的项目资金却无法落实到位。政府配套资金不能及时到位,项目资金一般都由地方财政从上往下逐级拨付。建设项目争取到之后,前期的投入已经到位,但后续的配套资金长时间没有投入或只是象征性拨付了一点。资金的不及时只能导致建设项目无法按时完工,效益无法发挥出来,也达不到项目预期的目标。

3广西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发展对策

3.1建设新型城镇化发展体制

在广西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发展规划中,不但要重视城镇化发展空间物质形态集约有序、健康发展、布局合理,还要关注地方特色、居民生活水平、人文关怀、城市精神文明、公共服务等方面。地方政府与市场相互配合,政府政策引导和提供资金鼓励,在市场经济的带动下建设新型城镇化发展体制。广西的自然风光数不胜数、人文景观丰富多样,新型城镇化建设各具地方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精神内涵,要求坚持“尊重历史、顺应自然、长期完善、整体设计、发展特色”的建设理念,代表广西地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促进新型城镇化与城市文明的相互发展与完善,避免走入发展“弯道误区”,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化城镇。

3.2推进新型城镇化土地、户籍改革

(1)积极推进土地制度改革,通过土地整理盘活现有存量土地,制定计划把土地年度利用计划落实到位。严格控管土地使用权,对于有偿使用的土地,首先划分好土地的归属关系,采用出租、转让等方式,放宽政策允许私人集中土地使用权。(2)在户籍制度改革方面,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的落户政策条件,鼓励在城镇有稳定居住和就业环境的农民转变为城镇居民。不断完善居民住房、教育文化、医疗服务、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让新落户的农村居民和当地居民在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等方面享有同样的权利。广西以北部湾经济区为试点进行改革,通过建设新型城镇化制度,通过放宽落户条件鼓励城镇落户,使人口逐渐向北部湾地区汇集,推动使之成为我国经济和人口的重要聚集地。

3.3以新型城镇化带动城镇公共设施建设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要求坚持绿色、集约、环保、人文、智能等理念,多个渠道筹集资金,投入更多人力物力建设新型城镇化,改善目前城镇基础设施普遍落后的状态。通过改革金融投融资体制,使建设资金来源渠道更加多样化,鼓励社会投资,盘活城市存量资产。同时还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本质,根据新型城镇化人文发展要求,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公共设施建设。按绿色、集约、环保、人文、智能等要求统一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极力推进道路交通、水电气、医院、学校等居民生活配套建设。推行生活垃圾处理分类收集试运营点,居民生活污水和垃圾统一处理。

参考文献:

[1]孙海霖.PPP模式在大连市供水行业改革中的应用路径探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6.

[2]黄震方,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理论反思与困境突破[J].地理研究,2015,(08):1409-1421.

[3]熊湘辉,徐璋勇.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金融支持影响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5,(06):73-89.

作者:何婧华 单位:百色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