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建设初探(3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初探(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新型城镇化建设初探(3篇)

第一篇:新型城镇化建设思考

六盘水市是一个煤炭资源型工业城市,又是一个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的城市,还是一个典型喀斯特地区。六盘水市城镇化发展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了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为此,贵州省委省政府结合贵州实际,提出了走具有贵州特色的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1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提出

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以人为本”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重中之中。六盘水是一个典型的喀斯特山地城市,生态环境压力大,人均耕地资源少。2014年4月,贵州省委提出,努力走出一条有特色、集约型、多样化的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走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符合六盘水城镇化发展实际。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要坚持以人为本、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建设和谐、包容、有活力的城镇,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发展模式。

2六盘水市发展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的现状和问题

2.1现状

到2015年6月,六盘水市经过行政区划调整,六盘水市有中心城市1座,全市共有乡、镇、街道87个,其中有建制镇39个,街道22个,六枝平寨和盘县红果作为次中心城市正在建设中,有省级示范小城镇4个,市级示范小城镇5个,候补示范小城镇1个。按照示范小城镇建设标准自行培育的示范小城镇2个。目前,六盘水市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44.5%,户籍人口统计城镇化水平22.5%。

2.2问题

a.中心城市聚集力不强,人口增长较慢。中心城市实现100万人口目标比较困难。2010年,市中心城区就有50万人,到2015年底,中心城区人口也不过60万人,增加约10万人。如果以这样的增速增加人口,到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最多75万人,与100万人有着很大差距。b.小城镇发展滞后,缺乏产业支撑。工业化和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两个轮子,两者是紧密联系、互相适应、互相促进的过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常态,以煤炭资源为主导的资源消耗型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不可持续,经济转型成为必然趋势,经济转型的效益不可能立竿见影,具有滞后性。尤其是过去依靠资源型的小城镇表现更为明显,缺乏产业支撑,严重影响小城镇发展。c.两个次中心城市发挥作用不明显,建市工作进展缓慢。平寨和红果建市已经提出多年,到现在仍然是一个建制镇,镇与市在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投入和建设方面都有很大差别。只有完成两个次中心城市建市工作,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才能有更快地发展,两个次中心城市对人口吸纳能力得到提升,促进城市化作用才能得到发挥。d.城镇化水平较低。2014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已达54.77%,发达地区均在60%以上,而六盘水城镇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只有44.5%左右,户籍城镇化率只有22.5%左右。无论是从全国平均水平和发达地区平均水平看,还是从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看,六盘水城镇化发展水平与全国都有很大差距,未来5年,六盘水市人口城镇化率有可能达到60%以上。要将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关键是加快以小城镇建设为主体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使其成为推进六盘水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根本路径,实现城镇人口规模扩大,提高城镇化水平。e.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六盘水市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90%,而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的比例是45∶55,城镇化率低于同等工业化水平的地区和国家。f.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六盘水市城镇化存在着重“土地的城镇化”,轻“人的城镇化”的倾向,城市结构松散,摊大饼,追求城市面积,占地过多,城镇用地增长快于人口容纳增长,城市建设滞后于城镇化速度。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城镇住房建设(保障房)远不适应城镇人口增长要求。身份转换滞后于职业转换。六盘水市目前城镇化率,按户籍人口计算是22.5%,按常住人口计算是44.5%,两者相差22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有50万转移人口和农民工有待市民化,实现身份转换。

3六盘水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路径与对策

3.1以规划引领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

发挥全市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规划引领作用,推进“多规融合、多规合一”的实现。要注重规划中的特色元素,结合当地的自然生态条件、地形地貌特征、人文历史、民族风情、建筑风格、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等方面提炼特色元素,打造出具有地标识性、有特色的多样化城镇风貌。按照山地特色城镇化要求,优化城镇战略布局,壮大区域中心,完善城镇体系,核心是解决已经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努力提高农民融入城镇的素质和能力。要针对城镇特色进行产业规划,增强小城镇的产业承接能力和农业转移人口吸纳能力。

3.2以土地集约利用推进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

六盘水作为喀斯特地区,没有平原支撑的地形地貌特征,决定了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创新土地利用方式,走严格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路子。按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结构。一要坚持“向山要地”,依据各地山形走势,建设错落有致的山地风貌城镇,最大限度减少城镇建设对良田好土的占用。二要合理控制城建规模,控制各地城镇建设中各类广场、城市干道、场馆及开发区用地规模,避免土地城镇化速度增长过快,城镇用地应有的承载能力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的问题。三要加快农村建房集约用地试点推广,改变农村建设用地占比过大和粗放利用现状。通过建设多点式的农村集中居住社区的模式,进一步提升土地的集约使用效率。

3.3以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

走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必须突出民生特色,解决民生问题。归根结底是解决人口城镇化的问题,就是减少农民,富裕农民。建立完善城乡社会保险统一机制和农业转移人口配套进城落户后的相关保障政策,让他们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待遇,让他们来得放心、留得安心。要完善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支持体系。创办各类公益性职业技能培训,为农业转移人口就业提供帮助,鼓励他们进行自主创业或从事有关服务业。

3.4以注重文化传承推进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

六盘水是一个多民族地区,有27个民族乡,一共生活了44个少数民族,他们创造的丰富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民族文化保留各个民族的村镇、村寨风格,是六盘水市发展山地特色城镇化的必然要求。小城镇建设,应尽量保持小城镇原有的格局,体现自身的历史渊源、文化背景、风土人情等风格特点;要依山傍水,体现小巧宜人的规模尺度、环境优美的山水风光、自然亲切的田园气息等,强化小城镇多山地、多民族的特色。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民族文化,应当从少数民族建筑当中,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当中去汲取营养,提取一些好的元素,然后形成具有六盘水民族特点的建筑符号和建筑风格,使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赋予更多的民族特色。

3.5以突出生态文明推进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

新型城镇化要体现生态文明、绿色、低碳、节约集约等要求,让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成为城市经济生活的主流。总书记有句名言:“不是每个城镇都要长成巨人,而是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六盘水地处高原山区,生态环境良好,山清水秀。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但是生态基础却十分脆弱,因此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城镇化的关系至关重要。这就决定了六盘水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必须走一条生态型城镇化道路,促进新型城镇化充分展示生态文明。

3.6以强化产业支撑推进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

产业是城镇化发展的支撑,城镇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山地特色城镇化是加快推进“5个100”工程建设为抓手,通过工业园区、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旅游景区、城市综合体和小城镇对产业和人口的集聚作用、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产城互动、产城互补、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不断提升产业发展对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的支撑能力。

4小结

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是长期进程,要科学有序、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根据自身资源禀赋选择适宜的主导产业,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着力建设农业园区型、旅游景区型、交通枢纽型、民族风格型、商贸集散型等各具特色的城镇。充分挖掘贵州人文、历史、民族等特点,抓纲铸魂,提升特色文化内涵和品位,提升城镇的精气神,塑造城镇个性魅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精品城镇。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核心是以人为本,关键是提升质量,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开展以山地特色小城镇为重点的“美丽乡村”建设。要全面实行落户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培育支撑产业,坚持因地制宜,推进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

作者:伍应德 单位:中共六盘水市委党校

第二篇:农村新型城镇化建设影响探讨

摘要:十八大报告多次提及城镇化议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城镇化将成为重要载体。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着重提及互联网在城镇化中的运用。本文分析了互联网时代的特征,将其与农村城镇化建设相结合,以缓解现阶段农村城镇化发展步调放缓的矛盾,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为我国城镇化进程找到新的出路。

关键词:互联网+;城镇化建设;相互促进

一、互联网时代的特征

互联网在中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尤其是最近10年,将互联网与实体商务相结合,颠覆了传统商贸方式,成为了GDP增长的新引擎。

1.互联网时代信息量更大,传播速度更快

目前,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互联网人口”。预计到2020年,“互联网人口”将达到10亿,这是一个巨大的群体。在各种社交软件、APP的帮助下,人们每天都可以接触到海量的信息,信息的传播也变得十分快捷,人与人之间的界限被无限缩短。在极度碎片化和分散化的信息中,选择良好的信息源与信息编辑,将开阔我们的视野,拉近与世界的距离。

2.互联网时代使行业界限模糊,彼此相互融合

在互联网的参与下,行业间的壁垒逐渐被打破。随着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的整合速度的加快,将为传统行业带来更多的新鲜元素,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短短20多年的发展互联网的受众已横跨各个行业、年龄、阶层。一场由互联网蔓延与大范围覆盖引发的商业和社会发展方式的变革已经到来,全新的商业生态正在重塑。各个行业的“领袖”纷纷选择跨界方式拓宽销售渠道,开发新的受众。苏宁向电商转型,销售业绩直线上升;房地产企业万达涉足O2O;互联网公司、电信运营商纷纷进军互联网金融领域,传统金融机构纷纷“触网”。“互联网+”时代,行业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跨界、跨行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城镇化建设必须适应跨界融合的大趋势,以跨界融合推进新型乡镇城镇化转型。

3.互联网时代更公平对等,沟通互动全球化

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使世界由以往的是从上到下垂直的世界,到现在的平行世界,以往信息的传递呈金字塔式,自上而下。原来最高层次特别是掌握权力的核心部门信息最大,随着权力逐级往下,信息流通逐渐减慢,向下不断地呈递减状态。传递到最底层的一般民众,信息就变得贫瘠而不真切。现在,互联网打破了信息单向传播的阻隔,在电脑屏幕前,每个人都是平等的。美国总统和一个普通中国农民在互联网上处于相同的地位,普通大众通过网络平台通道,可以对国家治理提出建议,这些建议有可能被采纳。国家总理在网上与平民交流沟通,平等对话。每一个人利用电脑、平板电脑或笔记本电脑,甚至手机就能在网络平台上搜索到想要的信息。网络的虚拟世界使人与人之间更平等,互动更频繁。互联网时代,公众与商家互相拥有选择权,使网络公共空间具备了极强的舆论自净能力,并促成商家公信力的提升。合理提供资源,甄选有益信息,带来量化效益的互联网时代,正是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所需要的。

二、农村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发展的瓶颈

1.制度与财政支持不足,城镇化进程缺乏保障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城乡差距开始逐渐缩短,但城市与农村之间依然存在差距。其中重要的原因是,无论土地制度还是城镇规划,都缺乏群众性与市场机制的参与。地方财政拿不出更多的资金支持农村发展,资金紧缺导致城镇发展迟缓。中央提出“三个高于”“三个主要”要求及“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强对农村的投入,加强国家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给予一定的财政和政策的支持。但政策的下达、理解与实施,难免出现一定偏差,财政支持也无法发挥到最大功效。

2.资源配置不合理,环境承载力不够

在城镇化建设的初期规划中,为解决三农问题,很多地方政府都提出了完美的方案。但由于城市与农村收入的巨大差距、对城市生活的渴求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需求等因素,致使在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中,一些地方官员急功近利,将用地通过招标、拍卖等方式向社会公开出让,致使耕地锐减,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盲目招商引资引进的小型工厂,企业废水废气排放,矿产盲目开采等都致使空气、水源、土壤等被严重污染。经济发展中为了得到更多GDP,忽略了金山银山更要碧水青山。而碧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优美的环境被破坏,只能将使人类自食恶果。

3.发展千篇一律,缺乏特点与差异性,后续乏力

长期以来,由于受信息、知识、理论、经验等局限,我国城镇化建设只注重经济指标,忽视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的合理性。各地区城镇化建设存在盲目性,缺乏总体、细致的规划,重视点而忽略面,不注重以本地资源为基础,忽略本地特色,不注重本地产业的深度开发,致使城镇建设重复,特色不突出,到了城镇化的发展后期无法达到目标。

三、互联网时代的农村新型城镇化新思维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更快,资源融合能力更强,用户间更对等。农村城镇化建设中更好地利用互联网将使城镇化成为城乡互补、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

1.信息传播迅速,问题解决更及时,促进城镇联动

新时期快节奏的生活,决定了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更应该追求高效率的工作方式。过去传统的官员做派的干事方式,早已不适合互联网时代人们对政府工作方式的需求。中央及各省、市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城镇化建设政策,这些优惠政策分散在各个具体的业务部门,但在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通过层层传播,真正到达实施地或多或少都会出现曲解和延迟。而在偏僻的农村出现什么问题又不能及时反馈到决策层,这就耽误了问题解决的最佳时机。而在互联网时代,无论是政策的传达和民生民情的反馈都能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且效率大大提升,既能缓解政府的压力,也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质量和效率。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传播迅速,信息获取更高效的特征,改变以前被迫将城市与乡村人为地分割开来,利用“互联网+”将一个城市的发展与周围小城镇的发展有机整合,更容易解决好非此即彼,或非彼即此,或畸轻畸重的问题。

2.资源整合更便利,配置更合理,使环境友好发展

农村城镇化建设初期,由于消息的闭塞与设备的局限性,环境资源使用效率低,成为制约我国城镇化后期建设的重要问题。缺乏合理的规划与对未来的展望,致使大量的矿产资源、自然与人文景观被浪费。在良田上兴建的工厂排放出大量的废水废气,严重影响了农村原本具有优势的人居环境。因此,提高环境资源的使用效率,成为化解农村新型化道路需要与资源限制瓶颈之间矛盾的现实路径。互联网时代下“互联网+”使城乡资源更易于整合,在大数据的帮助下使资源的配置更合理高效,充分利用互联网势在必行。

3.学习平台更好,转变就业观念,学习新技术,应用新思维

大都市快节奏的生活节拍,使人们越来越没有归属感。而在城镇化如火如荼进行中,通过互联网平台展示的相关措施与条件为发展事业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为许多有思想有能力的年轻人选择回乡发展提供了空间。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有技术、有能力、有思想的高素质人才领导。目前,城镇化进程中农民是主力军。他们的素质与能力对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成败至关重要。因此,在互联网时代下远程学习,通过互联网在线指导,与新理念与技术的接触成为自我提高的重要手段。围绕城镇化建设的产业转型升级,以培养急需紧缺技能人才为重点,利用互联网为媒介,提供咨询服务和政策保护,以更高水平的技能培训实现更高质量的人才培养。省时省力经济节约,更能够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参与推动农村新型城镇化建设。

4.拓宽销售渠道,新的销售模式,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在大部分农村地区,城镇化建设的根基是农产品的销售收入,而农产品的销售缺少有效的渠道,制约了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而互联网是一个最好的学习平台,最便捷的资源整合平台,专家同行交流的最快捷的渠道。互联网时代现代化的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快捷高效配送,为农产品的销售提供了新的销售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农产品销售,可以充分发挥互联网覆盖面广,资源整合便利的优势,对农产品进行完整的线性规划,在网上营销内容,构建产品的品牌与品牌资产,对销售渠道全程监控,掌握对渠道的控制权。现在也有一些电子商务提出要搞农产品物流,在培育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的基础上引入电商形态,将有助于减少层层流通环节,发展快捷高效配送。由于电商形态下的透明价格交易,将对农民的生产带来更直观的经济收入。

5.吸纳更多投资,深度发展本地区优势产业,保持新型城镇化发展活力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资金困难无疑是影响城镇化进程的巨大障碍。互联网为信息资源的整合提供了一个广大的平台。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互联网信息交流灵活性的优势,尤其是在融资中的关键作用,将本地区的优势产业、资源优势与优惠政策在网络平台上展示。并在网上寻找融资渠道,自我推荐,与投资商进行洽谈,使双方互相充分了解,增加合作的可能,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吸纳更多投资。中国的城镇要有自己的个性,每个地方的城镇、每一个城镇都应该有自己的个性,要突出多样性。由于各地区经济水平、要素禀赋不同,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和符合要素禀赋的产业结构。要根据本地区特色选择适合的产业,并在网络上进行适度的营销。要充分发挥自身长期积淀的文化与资源优势,主动拥抱互联网,走出一条更适应自身发展之路。在互联网的支持下,城镇化建设者们能够接触最先进典型的发展理念,借鉴“互联网+”理念,研究特色小镇+电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理念,改造传统农业,支撑特色小镇健康、可持续发展。提高特色农产品销量和价格,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参考文献

[1]王煊.“互联网+”经济新常态下圈域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以中国湖北省为例[J].世界农业,2015(12):24-27.

[2]曾世宏,徐应超.城镇化进程中公共服务缺口的形成机理与治理路径[J].改革与战略,2015(12):115-120.

[3]罗明忠,罗琦.就业稳定性视角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优化思考[J].当代经济管理,2016(03):74-78.

[4]郝冬梅,赵煜,朱焕卿.组织职业生涯管理与员工离职意向:情感承诺的中介作用[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1):171-178.

[5]王明杰,张政.循证人力资源管理对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J].云梦学刊,2016(03):100-104.

作者:王赛文 邹小玲 单位:河南理工大学工商学院

第三篇:新型城镇化建设融资模式研究

摘要:21世纪以来我国城镇人口迅速增长,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地方政府在加强城镇化建设的同时资金问题也成为最大的难题。为寻求更适应城镇化建设的融资模式,本文对传统融资模式进行了分析得出传统融资模式存在不可持续性以及政府风险过大的弊端,已经难以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融资要求。最后,提出将财政部新推出的ppp融资模式应用于新型城镇化建设,并用对比分析法进行剖析,得出建立以ppp模式为主导的多种融资模式以更好的服务于新型城镇化建设。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建设;传统融资模式;ppp融资模式

1新型城镇化进度

21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化建设迅速推进,从2002年至2013年,我国城镇化率由39.09%提升到53.73%,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2014年末,城镇常住人口74916万人,比2013年末增加1805万人,乡村常住人口61866万人,减少1095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4.77%[1-3]。2014年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2014-2020》中计划,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要达到60%左右,城镇人口将超过8亿人,未来十几年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潜力巨大。

2传统的融资模式存在的不足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税收。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税收制度的改革城镇化融资方式也不断变化,出现了多种融资方式。1994年我国税收制度改革,形成了依靠地方财政收入、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投入、土地出让金、地方融资平台等融资方式的格局从2009年开始政府开始探求发行债券以及少量私有资金投入的方式[4-6]。但是,以上融资方式并没有脱离政府主导的作用,使得绝大数项目是由政府来负责增加了地方政府的还债压力。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传统的融资方式也显露出一系列的问题。

2.1土地出让收益的融资风险

在过去土地出让金收益是政府偿还贷款以及获取资金的主要来源,因此土地出让金也被称为地方政府的第二财政,从2005年至今近十年来我国土地出让收益整体上呈快速增长趋势。《2013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显示,截至2013年底,全国各地“卖地收入”4.2万亿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60.9%,缓解了国家尤其是地方政府资金不足的现状。

2.2地方性融资平台风险

我国明确规定地方政府不得向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借款,由此地方政府建立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并通过此平台向银行以及社会筹集资金,将融资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等。但是由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建立时就存在不规范不正规性,导致融资模式不科学化,盈利能力偏弱最终使得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出现资金风险。目前地方性融资平台存在以下缺点:首先,设立不规范。其次,管理制度落后。最后地方性融资平台通过向银行贷款的形式融资。

2.3开发性金融支撑风险

近几年国家开发性银行推进了开发性金融支持为我国地方城镇化建设带来了大量的资金支持,但是目前我国开发性银行正在向商业化转型,加上城镇化建设基础项目期限长盈利效率低,贷款主要是地方财政收入补偿,银行转型后是否能持续承担城镇化所需资金支持仍不确定。

3ppp模式在城镇化建设中的应用

PPP是Public-PrivatePartnerships的缩写,ppp模式起源于英国,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发展起来的一种融资跟合作模式。通常是通过政府与私人公司签订特许合同,政府部门授予私人公司特许权力,然后由私人公司负责融资、建设以及经营,其运作模式如图4所示。

3.1ppp模式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优势

通过对比分析法我们可以得出ppp模式同传统的融资模式相比有如下优点:首先,解决了城镇化建设中政府单方面压力的问题。我们国家在建设城镇化中并不是缺少资金,而是,缺乏一种将资金集合的一种有效方式。在以往的城镇化建设中资金基本上全部来自政府,风险也只有政府自身承担,巨大的资金负债使得地方政府难以偿还,ppp模式作为一种公私合作模式。其次,ppp模式解决了地方融资平台不正规带来的弊端。ppp模式的私营公司不同于地方政府平台,ppp模式私营公司是一种民间组织,其运营以及融资几乎不受政府的干预,甚至接受政府的帮助,解决了传统的融资平台公司不正规,融资模式不科学的问题。最后,破除了垄断提升了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在以往的城镇化建设中,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处于垄断地位,采用低价位、高补贴的运营模式。这使得参建单位积极性不高,生产效率低,基础设施质量差。ppp模式将基础设施建设引入到竞争模式提升了社会企业参加到城镇化建设中的积极性,并让私营企业自行经营,企业将自身管理以及运营经验运用到城镇化建设中,提升了服务质量,减少了不必要的开支。

3.2ppp模式在城镇化建设中的障碍

我国ppp模式是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施的,虽然ppp模式在我国推行速度特别快,但是ppp模式对我国来说仍旧是一个新鲜事物,目前ppp模式在我国还存在不少问题跟障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法律制度不完善。完整有效的法律法规是ppp模式得以有效运行的关键,但是由于我国的ppp模式刚刚起步,还没有相对健全的法规文件支撑ppp模式的发展。法律法规的不够健全,投资者在进行ppp项目审批时会出现模糊不清的环境跟错综复杂的审批程序。目前我国对于ppp模式的法律主要是部委规章跟地方性法规,几乎没有国家及法规,这种结构在遇到冲突的时候会给参建者造成时间上的浪费。最重要的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导致ppp合同在制定的时候就存在一系列的不确定性,倘若法律政策环境发生变化或者违约事件没有相应的法律条文,必然会导致合作双方产生纠纷。总之法律制度不完善会造成项目风险提高以及工作效率低下。②政府体制不够健全。虽然我国ppp模式运用势头很足,但是并没有专门的部门对ppp模式进行管理而是由许多部门将ppp模式分解管理,这导致ppp模式在运行中会非常混乱,一方面可能会让一些管理水平低的私营部门获得项目运营资格,另一方面可能会导致项目建设缺乏规范化,致使社会公众利益受损。因此政府的监督管理是ppp项目得以成功的关键要素。③缺乏有效的风险机制。城镇化建设多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投资多,有效的风险预测、成熟的风险管理、合理的风险分担是项目得以成功的关键。但是我国近几年法律频繁调整和变动,政府体制也不够健全,私人企业方面缺乏相应的经验。有效的风险机制仍然是制约我国ppp模式快速发展的障碍。

4结论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迅速推进,有效的金融融资模式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强大支持,传统的融资模式不可持续性以及政府风险压力过大的缺陷,难免会导致城镇化建设中风险的发生。财政部新推的ppp模式可以很好的弥补这两大缺陷,同时可以调动私营企业的积极性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但是我国ppp模式经验不足,因此需要我们借助国外经验尽快转变政府职能,健全法律以及政府体制机制。使我国ppp融资模式更好的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我们在实践经验中也学会总结,建立以ppp模式为主导的多种融资模式以便更好地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撑和良好的公众服务。

参考文献

[1]刘渐增,张萍.新型城镇化金融支撑研究[J].学术探索,2013,(12):90-94.

[2]尹程.协同、异质与颠覆性: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银行支持与转型问题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2013,(11):74-92.

[3]陈雨露.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金融支持[J].经济研究,2013,48(2):10-12.

[4]周景彤,徐奕晗.论金融在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中的支持作用[J].经济学动态,2013,5:131-138.

[5]贾康,孙洁.公私合作伙伴机制:新型城镇化投融资的模式创新[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4,18(1):64-71.

[6]陈元.开发性金融与中国城市化发展[J].经济研究,2010,45(7):4-14.

作者:杜贻腾 邓美旭 单位:山东科技大学土木工程防震减灾实验室 山东科技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