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转移人口就业困局,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农村转移人口在城镇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国首个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与会代表在研讨影响城镇化进程的关键因素上达成共识,即人是城镇化的核心,城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解决农村转移人口“如何市民化”的问题,而市民化的关键则在于农村转移人口有稳定的就业并能够享受基本公共服务。但当前我国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转移人口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本文主要从农村转移人口自身职业能力、随迁子女教育以及城镇化发展质量等方面,分析农村转移人口就业问题,重点从职业培训、政策支持、城市建设等方面探究农村转移人口就业问题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城镇化进程;农村转移人口;就业问题;对策
相关报告指出,2020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84834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0.60%,比2019年末提高1.02个百分点。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首次突破60%,这意味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已经迈上新的台阶,走向新的标志性节点。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推动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的相关照顾及优惠政策,积极促进城市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享有同等的公共服务保障,致力于提升农村转移人口对城市的归属感、幸福感以及获得感。但是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在我国总人口中占比较大,要想实现农村人口的市民化,就需要在农村转移人口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进行大量的投入。与此同时,我国城镇化进程虽然取得可喜成就,但城镇化建设质量仍有待提升,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尚不完善、对农村转移人口随迁子女的教育尚缺乏保障,加之城镇化带来的工业化、产业结构升级,导致原本从事体力劳动集中产业的农村转移人口很难在城市中找到适宜的工作。在种种因素的制约下,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转移人口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要想使农村转移人口融入城市,共建共享城市发展成果,就需要对上述问题采取科学、合理、有效的措施,使我国城镇化建设得以高质量发展。
一、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转移人口就业问题
1.职业技能水平偏低,岗位胜任能力薄弱。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转移人口具有平均年龄较小、受教育程度偏低、职业技能单一等问题,导致其难以胜任城市中的中高端技术岗位。国家统计局于2020年4月的《2019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指出,我国农民工中,40岁及以下农民工占比为50.6%,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民工占比为88.9%。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社会对专业技术型人才的需求量显著增加,但大部分农村转移人口未接受过系统性的专业技术教育,其职业技能水平不能满足大多数岗位的需求,导致其就业空间狭窄。从当前农村转移人口在城市中的就业情况来看,有27.9%的农民工从事制造业,有18.6%的农民工从事建筑业,有12.2%的农民工从事居民服务修理及其他服务业,这些行业普遍具有技术门槛较低、收入较少、劳动力集中的行业特征,这表明大部分农村转移人口只能胜任简单的、具有体力劳动性质的工作。随着传统制造业的改造升级,农村转移人口就业空间被持续压缩,其将难以在城市中获得较为稳定与丰富的就业机会。
2.就业保障机制缺失,市民化缺乏稳定性。农村转移人口就业保障机制缺失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由于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城乡户籍统一制度尚不完善,农村转移人口就业流动性较大、就业不稳定且失业率较高,加之农村转移人口法律及维权意识较为薄弱,部分用人单位为了降低成本规避社保责任,导致农村转移人口参保率偏低,影响了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稳定性;其二,农村转移人口获取外出就业信息的渠道有限,部分地区缺乏规范、标准的农村转移人口就业指导,因此农村转移人口外出就业具有极大的盲目性与随意性,加之大部分农村转移人口通过非正规渠道外出就业,导致其就业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其三,农村转移人口就业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各区域间未能形成协同培训体系,在区域分割的作用下,农村转移人口公共培训及再教育的难度显著提升。
3.合法权益难以保障,子女教育问题突出。当前我国部分地区尚未形成完善的农村转移人口就业保障机制及就业服务体系,没有统一、正规的组织整合农村转移劳动力,因此农村转移人口外出就业多以个人、同乡村民的形式出现。这导致农村转移人口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中,不仅缺乏就业竞争力,而且处于弱势地位,进而导致农村转移人口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具体表现为:其一,部分用人单位拖欠农村转移人口工资,且工作环境恶劣,未能对农村转移人口的加班费用及健康做出保障;其二,农村转移人口随迁子女在城市内就学阻碍因素较多,办学实力强、教学条件好的学校对随迁子女成绩、素质等有较高的要求,但农村地区教育水平普遍偏低,随迁子女此前接受的教育与城市教育差异较大,导致其难以在短时间内适应城市教育环境,因此无缘进入高质量学校。随迁子女教育问题也成为农村转移人口融入城市以及就业选择的限制性因素之一。
4.产业结构固化,缺乏就业机会。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内交通拥堵、空气污染、房价虚高等问题凸显,这对从事单一体力劳动、收入偏低的农村转移人口来说,加大了其在城市谋生的难度。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来看,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将会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但实际上,虽然我国城镇化率突破60%大关,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此仍有十几个百分点的差距,表明此部分农村转移人口并未融入城市、共享城市发展成果。究其原因,我国城镇化在经历一段时间的高速发展后逐渐回归平稳,此阶段最主要的任务是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因此地方政府需要在城市病防治、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承载能力提升、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投入较多的资金,导致城市产业发展缺乏足够的财政支撑,因此城市产业较为固化,农村转移人口缺乏就业机会。
二、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转移人口就业问题的解决对策
1.加强职业培训,提升个人素质。要想解决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转移人口职业技能水平不足、岗位胜任能力薄弱等问题,需要政府的宣传指导及支持、企业的配合、农村转移人口自我意识及职业培训需求的提升。基于此,建议地方政府加大宣传力度,与当地企业合作构建完善的公共培训及再教育体系,从职业技能、职业信念、职业素养等多个层面提升农村转移人口个人素质。与此同时,为青年农村转移人口提供有针对性的职业教育与就业对接服务,鼓励青年农村转移人口利用空闲时间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并为其提供相应的就业指导,以此激发农村转移人口对职业培训的内在需求。除此之外,还需丰富职业培训内容,具体可针对当前农村转移人口创业需求为其提供如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平台运营、市场营销等培训内容,提升农村转移人口就业的岗位层次。
2.建立就业制度,保障平等就业。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标准。地方政府要打破各行业领域对劳动力就业的户籍与地域限制,充分发挥市场对劳动力资源调配的作用,赋予农村转移人口公平就业的权益。同时要宣传公平、客观的用人理念,使农村转移人口能够与城市人口进行公平竞争。建立完善的非正规就业制度。为弥补正规就业部门无法全部吸纳农村转移人口的不足,地方政府应建立完善的非正规就业制度,明确非正规就业中农村转移人口与雇主之间的关系,制定相应的法律规章以约束非正规就业行为,推行扶持政策降低就业成本、防范流动风险,以此保障非正规就业者的合法权益。地方政府应以农村转移人口的稳定就业与终身定居为目标,制定农村劳动力转移管理与服务制度。对于城市内工作稳定且具有五年以上劳动关系的农村转移人口,建议将其规划到社会统筹中。另外,需针对其余农村转移人口制定过渡性政策,提升其失业、工伤等参保率。
3.制定优惠政策,缓解就业压力。为解决农村转移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各地区应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改革及发展相关制度,以流入地以及公办学校为主体,以与城市学生同样的标准、条件接收农村转移人口随迁子女。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应积极鼓励企业、社会组织、个人等兴办农民工子弟学校,规范办学,尤其是要对农村转移人口随迁子女教育及健康保障、高考等进行细致指导,使其能够与城市孩子享受同等教育。
4.发展地摊经济,丰富就业方向。各地区要放宽流动摊贩经营政策,鼓励并支持“地摊经济”。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员陈耀认为,合理设定流动摊贩经营场所不仅是各地区应对病毒肺炎疫情冲击、快速恢复经济发展活力的有效手段,也是吸纳农村转移人口、解决其就业问题、实现城市经济多元化发展的重要路径。为此,各地区政府可以此为切入点,规划城市“地摊区”,制定明确的摊贩经营标准、规范以及制度,鼓励农村转移人口依靠自身能力获得收入。农村转移人口就业问题一直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重点。当前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转移人口的就业困境在于农村转移人口职业技能水平偏低,岗位胜任能力薄弱;农村转移人口就业保障机制缺失,市民化缺乏稳定性;农村转移人口合法权益难以保障,子女教育问题突出;城镇化发展质量不理想,产业结构固化,缺乏就业机会。基于此,各地区政府应加强职业培训,提升农村转移人口个人素质;建立就业制度,保障农村转移人口平等就业;制定优惠政策,缓解农村转移人口就业压力;发展地摊经济,丰富农村转移人口就业方向。
参考资料:
[1]申丽坤,翟英英,史耀雄.城乡融合视野下农村迁移人口社会保障问题的解决研究[J].农业经济,2019(12):57-59.
[2]江玲欣.公共服务对农村转移人口社会融合影响研究[D].重庆大学,2019.
作者:罗丽娟 单位:龙岩市连城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劳动就业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