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耦合协调路径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耦合协调路径,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耦合协调路径

摘要:农业现代化有助于带动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吸引投资等方式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助于扩大消费市场,增强居民的消费水平,对于农村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等的建设有积极作用。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在相互作用下形成耦合发展的互动关系,为了发挥二者的相互促进作用,需明确其耦合协调机理,创新协调发展模式,构建正向耦合的动力机制和保障机制。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正向耦合;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

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是指借助现代农业技术,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率。新型城镇化是我国近年来提出的一种“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战略,新型城镇化离不开现代技术的支撑。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许多学者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证实了二者具有耦合关系,那么,如何推动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应遵循什么样的发展路径?这些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和探究。

一、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及耦合机理

(一)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一方面,农业现代化能够为城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劳动力、生活资料、资本等方面的支持,有助于加速资本的原始积累,进而加速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农业现代化要求生产力不断提升,通过规模化和集约化的发展模式,能够实现农民的增产增收,农民的收入增加了,消费能力和水平也会不断增加,进而为城市工业品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强调以城乡居民的需求为依据,通过城市带动农村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村地区提供技术支撑和资本支持,伴随新型城镇化速度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同时也吸引了大量的人才涌向农村地区,加速了城乡劳动力之间的互动和流通。城镇化发展进程中,人们对于乡村旅游、绿色农产品等的需求不断增加,尤其是近年来乡村旅游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农产品绿色供应链在不断延伸[1]。由上可知,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对于缓解我国城乡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从整体来看,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从属于社会经济大系统,作为两个独立的子系统而存在,同时又统一于社会经济系统之中。从发展方面来看,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侧重点不同,农业现代化是“四化”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侧重于农业方面的综合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则强调城乡发展的一体化,是对于城乡发展现状和不平衡等问题的反思基础上形成的新的城市发展方略。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协调发展有助于推动社会经济系统的发展,但由于各地区农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情况存在一定差异,因而其互作程度也不尽相同,只有明确其中的耦合机理,才能更好地探寻科学化的发展路径。

(二)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机理。从物理学的观点来看,耦合是指用于描述子系统与外界因素等的相互作用现象,协调是指各子系统之间建立共同进步的关系,以促进整体效应的达成。近年来学界对于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及其之间的互动关系展开了大量研究,其中对于新型城镇化与“四化”之间的耦合机理是学界重点关注的问题,其中不乏一些定量研究。学者通过构建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模型,剖析二者之间的互动机理,为制定更城镇化发展和农业现代化战略提供了一些有益参考和借鉴。不论是农业现代化还是新城城镇化,无疑都具有高度的开放性,但同时也具有较强的复杂性特征,促进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就是要实现“1+1>2”的效果[2]。当然,如果不能构建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建设的良好互动关系,也可能会出现“1+1<2”的情况。换句话说,耦合也可以分为正向耦合和负向耦合两种情况。从正向耦合关系来看,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机理如图1。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农业现代化的正向耦合关系中,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中为人们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农业现代化提供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有利于推动农村产业集聚,发挥“以城带乡”的作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为城市发展提供劳动力资源,原材料、土地等要素,创造更多的市场需求,通过农村城镇化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二、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的阻滞因素

从实际经验来看,我国农业现代化整体水平还相对较低,其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关系相对较弱,在协调发展路径上存在一定的冲突,而且缺少有效的联结互动机制。首先,基础设施落后,以城带乡的效果不明显。尤其是在一些欠发达的城市和偏远山区,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是困扰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主要因素。基础设施包括交通、供水排水、园林等方面。其中,公共交通是否发达,关系着农产品的运输、乡村旅游的发展等多方面,也关系着城乡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虽然,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导下我国乡村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但受客观因素和历史因素等的影响,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的速度依然较慢,滞后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速度。其次,农业现代化发展速度缓慢。受传统的小农经济模式的影响,农民对于土地的依赖程度依然较大,部分地区土地流转的速度缓慢,农业生产水平一般,且农业从业人员主要以农民为主,对于现代农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缺口较大。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整体增速迟缓,反之,也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作用不明显。其次,受城乡二元制度的影响,农村城镇化进程缓慢。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发展,其关键在于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而农村城镇化也是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关系着新型城镇化的进展。二元经济体制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导致农村发展过程中出现一系列问题,如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医疗问题、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等,在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上,农村地区明显滞后于城镇,农村城镇化需要更大的投入。农业现代化进程与土地制度密切相关,土地承包责任制在一定时期内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但是目前也加大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难度。再次,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对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其中既有来自农村生产、生活方式不当等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有城市生活垃圾、工业转移等给农村环境带来的压力[3]。农业现代化强调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以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为前提发展现代农业,新型城镇化也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在城镇化进程中不能忽略人们生活和居住的环境。我国城镇化建设主要以政府为主导,其优势在于有利于资源的整合和行动力的提升,劣势在于一些人才、技术等要素单向流入城市,城乡发展面临资源不均衡的问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阻碍了农业产业链条向城镇延伸。

三、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的具体路径

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发展的目标在于实现二者的综合效益,既有利于农业现代化建设,也有利于新型城镇化发展,在二者良性互动的基础上实现互利共赢。在发展路径上,要构建适宜的发展模式、科学的动力机制和健全的保障机制。

(一)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模式。鉴于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综合作用力较小,应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的特点和趋势,科学选择发展模式。结合经验来看,其中,以休闲农业为引导和以新型城镇化为推动的发展模式比较受欢迎。以休闲农业为引导的发展模式。农业现代化的一个发展趋势是与旅游业相结合,以休闲农业为代表的发展模式,既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城镇居民到乡村旅游,同时也有利于吸引更多的资本投入,带动当地农业的发展。目前,主要有绿色生态休闲小镇、休闲农业新农村、国家农业公园等具体的发展模式,其中,绿色生态休闲小镇是指将休闲农业与其他相关产业有机整合,进一步开发当地农业农村资源,形成消费集聚和产业集聚效应,这种以主题为核心的发展模式在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休闲农业新农村是一种就地城镇化的体现,打破原有的村落界限,构建新的生活区域,增加现代化的生活设施等,在尊重农村居民原有的乡土文化基础上,形成的现代化特色小城镇[4]。国家农业公园发展模式是以农村宝贵的生态环境为依托的,协同推进现代化生产、产业结构调整等,是一种综合创新的发展模式,同时也会形成一种小型的城镇化。上述三种细分模式各具特色,需要农村地区结合自身的优势进行选择,或创新更为适宜的发展模式。以新型城镇化为动力的发展模式。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具有推动作用,例如,构建环中心城区农业产业集群,带动周边乡村农业项目的发展;建设特色农业旅游目的地,我国农业资源十分丰富,各地可结合本地特色,打造县域现代农业产业带;景区周边发展模式,该模式是指在原有景区的基础上发展休闲农业,发挥城镇化的优势来强化农旅结合;形成多产业的联合发展模式,利用信息化等手段,将城镇化、现代农业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或将农业与其他产业相结合,如园艺结合、旅游养老等项目。

(二)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动力机制。农业现代化也会推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和农业产业链条的完善,壮大自身的同时形成了特色城镇,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消费能力明显增加,反之也推动了更多的资源要素向农业、乡村旅游等的流动。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发展力是不同的,一般会经历快速发展、稳定发展、缓慢发展、衰退发展四个阶段。在快速发展阶段,借助现代农业和城镇化的牵引力,二者能够快速耦合,形成良好的正向耦合关系;在稳定发展阶段,双方的互相作用力有所减弱,但相互促进的关系更加明显;在缓慢发展阶段,现代农业和新型城镇化之间的耦合作用减弱,且开始向阻碍的方向发展;在衰退阶段,二者呈现的是负向耦合关系。为了增强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正向耦合力,需要建立二者良好的互动关系,构建多元化的动力机制。具体而言,首先,依靠产业集聚形成耦合动力,产业集聚具有较强的带动效应,现代农业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加工业、物流业、服务业等的发展,打破农业发展的边界,促进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有助于增强农业现代化的推动力量。其次,发挥农民的内生动力作用,农民是农业现代化的主体,农民思想观念、文化素质、技术水平等的转变是农村地区得以快速发展的关键,因此,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一个有效途径,也是为其提供持久动力的方法。再次,资源吸引力是现代农业和特色城镇建设的又一动力,三农资源都可以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推动力量,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支撑,而目前我国许多地区乡村资源的开发不够充分,因此,如何将这些优势资源转化为发展动力是当务之急。最后,城镇化反哺力和企业的辅助力也是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耦合的动力,新型城镇化建设为现代农业发展创造更多的机遇,对其有反哺作用,主要体现为催生了农业旅游需求,改善了农业发展条件等[5]。企业辅助力则主要是借助龙头企业、中小微企业等的推动力量,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经营和标准化管理,此外,也会有一些农业社会组织加入,共同推进现代农业朝向规模化和特色化的方向发展。

(三)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保障机制。首先,变革农村户籍制度,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新型城镇化要注重质量,才能循序渐进的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并且为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为农村地区提供更为完善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不断完善社会保险制度体系。新型城镇化建设吸收了许多农村剩余劳动力,也加速了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对于加速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为保障城镇化的有序推进和农村社会环境的持续改善,需打破原有的城乡二元体制,为农村地区发展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其次,增加农业现代化的科技投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现代化离不开现代农业技术的支撑,一是要为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推广人员和相应的服务设施,二是要加大高校、研究所等与农业的联系,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增强农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农业现代化还应是农民的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也应是人的城镇化,为发挥现代农业助力城镇化的作用,就要打造高素质的现代劳动队伍,壮大农村城镇化力量。所以,只有运用现代农业思想、农业技术知识来武装农民的头脑,才能为农村的持久繁荣提供人才保障。再次,构建城乡良好互动的合作机制。新型城镇化建设有赖于农业的发展,城乡发展应从整体视角出发,发挥好城市资源和乡村资源的互补优势,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和布局,将各类支持要素合理分配。具体而言,应引导城市企业入驻农村,向农村地区发展注入现代化的生产要素和管理理念,实现城乡各类生产要素和资源的有效互通;应增加政策和社会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队伍,在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同时,反作用于新型城镇化。综上所述,基于我国城乡发展的新形势,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建设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为了保障二者的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需要明确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建设的耦合机理和发展路径,只有协调好二者的关系,在发展过程中相互连接、相互促进,才能更好地解决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也唯有构建促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互动的长效机制,才能为我国社会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田逸飘,张卫国,刘明月.科技创新与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耦合协调度测度——基于省级数据的分析[J].城市问题,2017(1):12-18.

[2]杨洁,季明川,杨萍,等.山东省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同步协调发展实证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7,45(6):326-331.

[3]刘畅,侯修泽.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及其空间格局——以黑龙江省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17,45(16):294-298.

[4]巨欢,杨林娟,柴洪.甘肃省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7,26(6):13-18.

作者:冯雪彬 张建英 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