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

摘要:共同体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它既制约着个体的发展,也影响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城市这一共同体是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公民集体的集合,它要求新型城镇化建设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满足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突显人在城镇化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作为传承马克思以人民为中心、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念为战略内涵的社会治理理论要求中国在当前社会治理模式创新关键期、传统城镇化建设转型期,更加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使新型城镇化道路行稳致远。这要求我们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从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出发,构建智慧、生态、公平可持续的人民的共同美好家园。

关键词:共同体理论;新型城镇化;社会治理;公民参与

一、共同体理论的内涵

共同体是表现人类存在方式和组织形式的一个基本范畴,是人类社会存在的重要形式之一。对共同体的阐释,西方政治学、社会学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定性。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认为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为了更好地处理公共事务而将自己的权力让渡出来给予城邦。也正是因此,城邦成了所有人的美好生活而对公共政治生活进行善治的共同体,即城邦共同体。古罗马时期,政治家西塞罗认为国家是为人民服务的权力机构,人民不是偶然和随意聚集在一起的人群,而是大多数人依据公认的法律和共同的利益聚合起来的共同体。到了近代,马克思在其阶级理论的基础上,从现实的人的本质出发,认为人是一切生产关系的总和,无论是一个家庭还是一个社会,都是由人构成的、以一定物质条件为基础所形成的相互联系的生活共同体,并强调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实现人的真正自由与全面发展。共同体理论发展至当代,桑德尔认为共同体是以“自治”为核心,即公民作为共同体的成员实行自我统治。人们自发进行政治参与、对政治审议做出决定;也共同讨论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难题、进行道德参与。由此可见,不同历史时期,共同体被赋予不同的内涵也不尽相同。但政治学、管理学方面对共同体理论认识的共性在于:个体在“共同体”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在共同体的生产实践中被集体行动秩序所规范。

二、新型城镇化的价值与内涵

上述共同体理论为研究新型城镇化的科学道路提供了理论基础。城镇化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和客观趋势,是一个产业、人口及各类资源不断向城镇聚集的历史过程。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城镇化建设硕果喜人,但在整体辉煌的背后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存在着亟须向新型城镇化转型的客观要求。新型城镇化体现中国发展新理念,它基于人类社会生态文明的共同利益,以共享、开放、创新、绿色、协调发展理念为核心内涵,强调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城镇一体化过程。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是对过去传统城镇化与人类社会发展不协调做出的一系列变革与根本性超越。具体来说,从内在本质来看,新型城镇化是致力于增进人民福祉的过程,是满足民众需求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价值导向的责任共同体——它通过对人的尊严的维护、对人的需求的满足,使全体居民在城镇化共建过程中收获到更多安全感和幸福感;从存在形式来看,新型城镇化转变了传统城镇化过程中唯GDP是从的片面发展观,要构建一定空间范围内地域性与生态性和谐共生的共同体;从构成主体来看,新型城镇化是脱离政府“单兵作战”管理的公共管理形式,转而以市场、民众为主体、政府引导甚至政府提供服务为主的治理模式,以形成多元主体价值与责任融为一体的共同体机制。真正实现“城镇化的发展为了人民、城镇化的推进依靠人民、城镇化的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发展宗旨。

三、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

1.以人为核心,逐步实现市民化与公共服务全员化

人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体、是新型城镇化最重要的组成。以人为核心要求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是要吸纳有意愿、有能力在城镇中进行生产与消费的民众实现有序市民化。首先,在推进外来人口、农业转移人口过程中要坚持自愿、有序原则,对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进行统筹兼顾,在充分尊重民众意愿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制定出具体方法,突出重点、分步推进。其次,逐渐放开二三线城市落户限制,在解决人口存量的基础上有序引导人口增量,防止城市空心化。最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常住人口提供充足的社会保障。可以设置社保年限与制定人才政策,将就业失业、住房、医疗、教育等各类社会保障措施由城镇人口覆盖向已进入城镇就业的农业人口转移,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全员覆盖。改变传统“一城两制”状态,使新型城镇化共同体中的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平等的公共服务。

2.以满足生活便利性为目标构建智慧生态城市

针对传统城镇化建设给民众造成的看病难、交通堵、入学难等“大城市病”,积极推动物联网技术、搭建智慧城市平台能够为城市运行的高效与稳定提供保障。物联网是一种在互联网基础上搭建的将物品与物品相互连接起来的信息技术,在交通方面,它可以实现智能停车、智能红绿灯及智能路灯,可有效整合城市中交通信息与资源;在医疗方面,物联网可实现远程急救与远程监控,满足人们对健康和先进医疗水平的要求;在生态保护方面,物联网又可以通过对环境监控对象的感应,快速将大数据传送至环保部门,在提升政府部门对环境监测有效性的同时减少了监管人员伤亡的风险。智慧城市的搭建满足民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3.以协同治理模式处理好三对矛盾

随着中央对地方政府财政补贴的紧缩,地方政府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既要维护社会稳定又要积极筹措建设资金,地方债数额庞大,就免不了走过去唯GDP是从的老路。因此,调整传统城镇化地方政府自上而下单一治理的模式,积极改善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市场、城市和乡村矛盾的任务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来说,要在中央总体统筹布局的前提下,鼓励地方政府因地制宜的开启基层首创模式,主动探索创新、试点先行,加强地方政府不同部门间的横向合作,积极将成功经验向外界推介。其次,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方面,要尊重市场规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发挥好政府的引导与服务作用,履行好政府在创造制度环境、编制发展规划、建设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加强社会治理等方面的重要职责。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真正纳入到责任与权力的共同体运行机制之中。最后,要处理好城市与乡村的关系。面对传统城镇化建设粗放扩张、人地失衡局面,主席指出,“即使将来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还有四亿人至五亿人在农村。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因此,新型城镇化要与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同步发展,才能相得益彰。推进城镇化建设要注重促进城乡结合,努力建成地域性与生态性和谐共生的新型城镇共同体。

参考文献:

[1]王胜本.现代大学后勤服务育人共同体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8:52.

[2]王玉明.城市群环境共同体:概念、特征及形成逻辑[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5(05):19-27.

[3]张雅勤.从“公共性”到“行政公共性”——基于共同体视角的阐释[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3(04):25-32.

作者:贺瑞雪 单位:华北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