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建设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城镇化建设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城镇化建设论文

城乡统筹与城镇化建设论文

一、益阳市城乡统筹规划

通过城乡统筹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具体规划1.完善城乡统筹规划。加强城乡统筹规划工作,有利于推进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引导城乡经济社会融合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集约利用各类资源,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协调城乡利益格局,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2.创新农村土地信托流转模式。与一般流转形式相比,“益阳模式”主要有三个优势:一是由于实现了土地的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彻底分离,大大提高了土地流转的规范性;二是由于政府全额出资成立土地信托机构和中介服务,使得土地流转更具效率和安全性;三是由于委托人、受托人以效率为原则市场选择,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益效益。同时,在缩小城乡差距、改善乡村治理、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等四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到2013年底,全市共整合涉农资金达10.1亿元,引入一次性流转500亩以上的规模企业157家,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全年共流转土地269万亩,其中流转耕地168万亩,占全市承包耕地总面积的42.4%,流转率居全省首位。3.政府主动作为。一是把基层治理机制改革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保障;二是把农村清洁工程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三是把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向。目前,集中居住点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全市共确定了12个农民集中居住试点区,并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市财政投入500万元用于沅江草尾镇新安村集中居住区建设;大通湖北洲子镇明确补贴政策,对村民拆房建房的,以一基一户、面积90-120平方米为标准,每户按新建面积补贴2.6-3.5万元不等。

二、金融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现状

(一)金融投入不断增加,支持城乡统筹力度逐步加大2013年末,我市本外币贷款余额505.53亿元,比年初增加81.08亿元,同比多增16.47亿元,同比增速为19.1%,比去年同期提高1.14个百分点,高出全省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主要从四个方面加大了信贷投放,扶持城乡统筹发展:1.加大了“三农”信贷支持。涉农贷款余额292.48亿元,比年初增加49.46亿元,占贷款增额61%。2.增加了工业贷款投放。净投放工业贷款21.56亿元,同比多增5.44亿元,增长33.75%。3.重点支持中小微企业。中小微型企业贷款余额持续上升,中小微型企业贷款余额合计239.03亿元,比年初新增43.86亿元,增长22.47%,其中,小微型企业贷款余额合计86.27亿元,比年初新增10.32亿元,增长13.59%。小、微型企业贷款分别新增5.25亿元和5.08亿元。4.加大县域发展支持力度。高新区、赫山区、资阳区贷款余额为268.9亿元,比年初新增37.91亿元,仅增长16.41%,低于贷款总体增速2.69个百分点。增额占贷款新增总额的46.76%;南县、桃江、安化、沅江4个县市贷款余额236.63亿元,比年初新增43.17亿元,占新增总额的53.24%。5.扶持个人消费贷款。个人贷款余额188.31亿元,比年初增加35.36亿元,增长23.12%,高于本外币贷款增速4.02个百分点。从消费贷款品种看,主要集中在购房贷款。个人购房贷款余额45.21亿元,比年初增加12.95亿元,增长40.14%。

(二)金融支持城乡统筹所存在的制约因素1.金融生态环境欠佳,制约金融投放新型城镇化力度。近年来,金融机构不断加大涉农领域贷款投放力度,有力支持了“三农”发展。由于金融生态环境欠佳,多次出现企业恶意逃废债现象。一是涉农企业贷款风险较大。以农发行为例,截止2013年末,不良贷款余额为17.95亿元,比年初新增2.82亿元,不良率达18.17%,比年初增长1.32个百分点。受2013年棉花收购贷款和粮食收购贷款未清零影响,2013年初投放和收回的产业化龙头企业棉、麻类贷款,今年已基本停止了续贷。二是农村地区的信用意识淡薄,贷款到期归还率低。我市金融机构大力发展农户联保贷款业务,有力支持了农户经营发展,但部分农户诚信意识不强,不良贷款不断发生,仅农行2013年农户小额联保贷款就新增不良贷款1000多万元。涉农领域贷款成本高,投放难度大,当前不良率又呈现不断攀升态势,大大挫伤了金融机构投放“三农”的积极性。三是民间融资行为趋于活跃,金融风险不断攀升。根据益阳市中支监测和调查,2013年4季度,益阳市累计发生民间借贷交易额264.08亿元,同比增加175.17亿元,增长197.02%。2.金融不均衡现象明显,新型城镇化城乡协调关系受制约。一是机构网点数减少,金融投放渠道缩小。二是支持能力相对有限,难于满足城镇化的金融需求。三是涉农企业长期需求难满足,金融支持乏力。3.农业自身特性影响,制约新型城镇化与现代农业协调发展。一是农业天生具有弱质性,经营风险较高。由于农业生产对自然有很强的依赖性,就农业总体来说,仍是靠天吃饭的格局,这意味着农业面临着自然条件、市场环境和政策因素三重影响,农业生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较大,金融机构信贷支农风险较大。二是农业贷款占用周期较长,与金融机构经营理念相冲突。现阶段农业贷款一般最长时间为一年,最短的几个月,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等在一年内能够回收成本并偿还贷款的可能性不大。三是涉农企业发展程度较低,信贷缺乏有效载体。由于我市涉农企业整体规模较小,客观来看其信贷资金吸纳能力不强。我市农业产业化企业原始积累历程短,农业企业规模偏小,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缺乏现代经营管理经验,自身信用难以满足融资需求。调查发现,大部分涉农企业所占土地都是租用农业集体土地,无房产证与地产证,无法用于申请银行贷款。4.基础设施建设难以满足信贷条件,制约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承贷主体不明确。二是缺乏有效抵押物。如益阳市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全部通过划拨方式取得土地,而按照目前政策,划拨土地不能单独作为抵押标的物。三是公益性强,不适合商业开发。基础设施项目大都具有社会公益性性质,往往没有经营性资产产生稳定的现金流,还款能力难以保障,制约了金融对民生项目投入。四是投融资平台贷款受限,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匮乏。据调查了解,我市投融资平台贷款九成以上投向基础设施建设,但当前投融资平台贷款属于严格调控领域,基础设施贷款呈现“断流”态势。5.小村镇缺乏信贷能力,制约新型城镇化城乡均衡发展。一是小城镇、村资源有限,信贷承载能力差。二是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难于争取金融支持。农村金融支持步履艰难,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融资渠道少,不少村为筹资建设资金,不得不向个人集资或向民间高息借款,导致负债累累,据随机调查14个村发现,村集体平均负债93.9万元。6.难以满足农民工金融需求,不利于“人的城镇化”推进。据了解,农民工金融需求主要集中在回乡创业贷款。调查中农民工普遍认为:金融机构的不重视是金融需求无法满足的主要原因。由于缺乏相应的金融支持政策,选择回家创业的农民工只占极少数。

三、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相关建议

(一)继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努力维护金融运行稳定。加强金融知识普及宣传,提高全社会金融素质,多渠道、多层次向社会宣传推介银行的金融业务、金融产品。加强企业信用培植,提高企业信用等级。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信息采集管理办法和信用评价体系,推进信息资源共享,切实增强企业融资功能。继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加大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引进力度。密切关注辖内金融运行,加强金融机构流动性风险监测分析,高度关注房地产行业、政府融资平台风险,防止企业资金链条断裂造成信贷资产质量变化,切实维护金融稳定。

阅读全文

产城一体推动城镇化建设论文

一、花桥镇产城一体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1.以先进理念制定新型城镇的开发和建设规划。科学编制规划是有效推动产业和城镇同步发展、互为支撑的前提。花桥国际商务城的建设,从一开始就确立了全新的理念、制定了比较好的规划。它积极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加强与国际知名咨询机构的合作,构筑符合国际产业发展方向的规划体系。在总体发展规划上,立足全球视野,聘请美国麦肯锡公司进行商务策划,明确了产业定位和发展路径。在此基础上,又先后聘请上海城规院、新加坡邦城、日本野村、英国阿特金斯等国内外知名机构进行深化研究和专业规划,基本做到规划全覆盖,确立围绕建设“国际、科技、生态、人文、宜居”的大目标,着力推进产业集聚、功能集聚、人才集聚;同时,在专项研究中注重借力借脑,聘请法国凯捷、日本野村等国际知名咨询机构完成营销招商战略、低碳城市等研究,不断拓宽发展思路,提升发展理念。

2.在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同时推进农业现代化。花桥建设国际商务城,首先明确选择了四大产业:服务外包、金融机构后台处理中心、制造业企业的区域性总部、物流采购中心以及与之相配套的酒店、商业、文化和居住等项目,形成以中央公园为核心、周边布局商务园的城市框架,呈现“城在景中、人在林中”的生态景观,成为商务集中、商贸配套、商住齐全、环境优美的生态型商务功能区。但是,国际商务城的建设,并未让鳞次栉比的城市高楼成为这里唯一的风景,伴随着土地的精心整治,碧浪滚滚的万顷良田展示出现代农业的风貌:曾经零星分散的小块农田、穿插于田间地头的零散农居、杂乱铺展的自然村庄以及常常被忽略的闲散土地……终于连成一片,在新建的沟渠、桥梁、涵洞以及众多机耕路的勾勒下,变成网格状的标准农田。经过整治后的良田,全部采用现代化生产方式,实现农业机械化耕作和规模化经营,而原土地权属关系不变。在“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下,参与万顷良田整治工程的村庄,整治或复垦后的土地所有权仍属原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则进行统一流转,集中经营。通过这种土地和体制的“整治”,实现了三个“集中”:土地向规模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社区集中,促进了三个“转型”:农村向社区转型、乡镇向城市转型、农民向居民转型。

3.在城镇建设中推进功能优化与形态优美的耦合发展。花桥坚持“产业升级+城镇转型”的产城融合发展模式,努力打造“一带一轴、四心五区”的现代化城市架构:“一带”——在花桥商务城中部形成一条由东向西的产业与生活配套空间跳跃式发展的城市综合发展带,实现“融沪通苏”的发展目标;“一轴”——依托东城大道便捷的交通条件,形成集服务外包、商贸交易、会展经济、商务办公于一体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轴;“四心”——打造具有引领性的行政中心、商务中心、商业中心、文体中心四大城市核心功能,显著提升城市综合能级;“五区”——按照功能类别,形成东部的总部商务办公集聚区、西南部的服务外包产业区、西北部的海峡两岸商贸合作区、北部的天福现代农业休闲区、南部的高尚居住配套区等五个片区。

4.在开发融资中积极推进投融资体制创新。花桥借鉴新加坡等国转型发展的成功经验,实行政府主导推进的开发模式,以大投入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功能环境建设,营造产业进驻和转型发展的空间载体,成立昆山花桥商务城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充分发挥公司开发主体作用,组建置业、市政、物流等若干专业公司,构建符合市场运营机制的公司化管理运作模式,并积极推进土地融资、项目融资、信托融资等融资方式,形成了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引进绿地集团等一批品牌响、信誉高的大集团大公司参与商务城开发,形成了面向市场、开放资本的城市投资建设新模式。同时,针对现代服务业企业大多是轻资产,按照传统金融担保模式从银行融资比较困难的实际,推进金融服务模式创新,主动融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创建国内首个服务业基金产业园——花桥基金产业园,将其打造成为长三角地区集聚度较高、特色鲜明的股权投资、风险投资、创业投资基金产业园。5.在管理方面形成上下协同推进城镇化的强大合力。企业在市场、资金、招商、管理等方面具备优势,政府在资源、服务和行政管理方面具备优势,为充分发挥各自所长,按照“事权集中、管理统一”原则,整合花桥经济开发区和花桥镇资源,归并政府职能,减少管理层次,形成“一办六局一公司二街道”的扁平格局,统一领导、强化管理。以“昆山层面的事不出花桥就能办理”为目标,整合全市行政服务资源,在花桥设立昆山市行政服务中心分中心,通过昆山市相关部门职能延伸、权限下放、流程再造等举措,实现“一栋楼、一个窗、一站式”服务,形成了高效便捷、科学规范的行政审批和管理服务模式。

二、花桥镇产城一体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阶段性成效

2006年以来,花桥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了倍增,经济发展更具活力,城市功能更加完善,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社会发展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其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转变”:一是产业结构从“二三一”迅速向“三二一”转变。三次产业比重从2005年的2.5:67.0:30.5,调整为2013年的0.5:26.9:72.6,第三产业已经居绝对优势。以业务流程外包为主的金融BPO、以研发销售为主的制造业企业区域总部、第三方物流为主的现代物流业、电子商务等快速发展。引进国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认证机构等专业服务机构,形成完善的金融外包上下游产业链。大力发展以产品研发、工业设计、影视服务、广告会展、休闲娱乐、培训认证等为主的新兴产业,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壮大。二是农村居民成功地实现了向城镇居民的转变。2009年,花桥被列为苏州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先导区,村级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实现翻番,贫富差距逐步缩小,共同富裕逐步实现。特别是通过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的实施,农民身上发生了三重改变:一是生产方式发生了改变,相当一部分农民经过培训,掌握了现代化耕作技术,驾驶着播种机、插秧机等各种机械回到昔日的田地上,成为现代化合作农场里的产业工人;二是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新型社区建设加快,建成农民动迁房100多万平方米,农民搬到了建好的社区,住进了花园般的公寓小区,而且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保险覆盖率近100%,城镇登记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三是身份发生了改变,农民手中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给土地股份合作社以后,拥有土地股份,成为新田地经营的股东之一,获得长期回报,即土地流转后的定额补贴。无论遇到何种自然灾害,无论流转后的土地有无受灾以及程度如何,定额补贴都会按时发放。三是城镇面貌快速从传统乡村向新型城镇转变。花桥积极推进“双集中”(集中使用村级集体预留土地,集中投入村级集体动迁资产补偿资金)、“双置换”(以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土地股份合作社股权,以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置换城镇住房和商业用房收益权)、“双调整”(调整社区管理格局,调整村级资产管理办法),完善街道社区级功能配套,实施“355”工程,即建成3个综合医院、5个文化场所、5个体育设施,实现街道行政中心、卫生服务中心、文体活动中心一体化建设。打造高品质居住配套环境,以国际社区为试点,将服务外包区打造成为具有示范性的国际化低碳生态社区,将核心区打造成具有都市活力的城市中心社区,营造绿地板块综合性国际生态社区,形成国际高尚社区、普通商品房、专家楼、人才公寓、动迁安居房等多层次的居住配套环境,完善适应产业发展、人才集聚、生活便利、生态优化的功能体系。四是发展后劲从单一竞争优势向综合竞争优势转变。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延伸、沿沪大道等一批重大交通工程建成,新东变、电信枢纽等一批电力电信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提升了城市承载力;希尔顿逸林酒店、中影国际影城等一批高品质功能项目的投运,增强了城市服务能力;服务外包、总部经济和人才引进等产业扶持政策的出台,加快人才结构从“蓝领”向“白领”转变;低碳城市建设的全面启动,在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成绩。

阅读全文

旅游型城镇化建设论文

一、旅游型城镇化是旅游型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新型城镇化建设没有固定的模式和路径,每个地区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走不同的道路。张家界市属湖南省老、少、边、穷地区,域内工业基础薄弱,但拥有“绝版”而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旅游产业有基础且优势明显。因此,张家界市将旅游型城镇化战略作为城镇化建设的大方向,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紧紧依靠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走出了一条“生态、低碳、节约、包容”的旅游型城镇化之路。

(一)旅游型城镇化是实现旅游型城市“中国梦”的必由之路“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中国梦”具体到张家界就是“旅游胜地梦”和“全面小康梦”。“旅游胜地梦”和“全面小康梦”就是要将张家界打造成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张家界市通过旅游业与城镇化的相互作用,扩大了城市规模,提升了城市品位,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了旅游目的地知名度和整体形象,从而实现了全市在旅游业大发展的同时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大繁荣。

(二)旅游型城镇化是解决旅游型城市城镇化建设问题的内在需要近年来,张家界市抓住机遇,以旅游业为引领,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城镇化总体水平不高的问题,张家界不仅城镇化率低、质量不高,而且城市服务功能不完善,城市承载力弱;二是产业功能体系单一,旅游业虽作为城镇化建设的产业支撑,但未与其他产业产生良性互动,无法形成泛旅游产业集群,从而导致传统旅游要素发展不平衡,无法满足大旅游发展需要,也使得旅游业在城镇化建设中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三是城市建设与生态保护矛盾日益尖锐,由于城市规划与旅游业互动性不强,导致旅游开发与城市建设区分不明确。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一些原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破坏,城市建设与生态保护矛盾开始凸显,等等。化解上述问题最佳的途径就是走旅游型城镇化道路。旅游型城镇化坚持以旅游业为主导,强调旅游业与城镇建设的互动性,既可引导城镇向特色化、生态化、产业化、国际化发展,化解城镇建设与生态保护矛盾,提升城镇质量与品位,也可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旅游业与其他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泛旅游产业,化解旅游产品单一和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从而壮大旅游经济,彰显旅游特色。

(三)旅游型城镇化是实施旅游型城市战略发展的本质要求为加快发展旅游业,推进由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资本大市跨越,打造世界旅游精品,张家界市委市政府于2013年8月提出了“1656”行动计划,计划的目标任务和主要内容其本质要求就是要以旅游业为主导,强化旅游产业与城镇化的互动性,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在城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通过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催生城镇,提质升级城市建设,走旅游型城镇化道路。

二、旅游型城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分析

推进旅游型城镇化建设必须以坚持实事求的精神,立足资源禀赋和人文特色,走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型城镇化道路。

阅读全文

乡土景观视角下城镇化建设论文

1乡土景观的相关概念

相对于外地或异域景观、城市景观、高雅景观,通常将乡土景观称为地域性景观、乡村景观和寻常景观。纵观国内外研究现状,对于乡土景观的概念界定有传统乡土景观和“新乡土”景观之分。传统乡土景观一方面表现为土生土长的自然景观,是乡村田野风光、民间村落、道路、河流水系、树林等所构成的农业文化现象的复合体;一方面表现为反映文化体系特征和地理特质的文化景观,是当地人生活方式在大地上的投影,包括民居、寺庙、祠堂、石佛、图腾、历史典故以及洗衣场所、水井、水车、晒谷场等生活风景在内的地域综合体。“新乡土”景观指形态与文化的本土化和乡土化,是一种自觉的追求,用以表现某一传统对场所或气候条件所做出的独特解答,并将这些合乎习俗和象征性的特征外化为创造性的新形式,这些新形式能够反映当今的价值观、文化和生活方式。这种“新乡土”景观概念,是一种基于历史、文化、生态和社会的生命过程的延续和再生,是一种衔接历史和未来的桥梁、纽带和联系。

2中原经济区的乡土景观元素和造景符号的挖掘

人类学家L.A.怀特曾经说过:“自从人类诞生以来,人类种族的每一个成员从他降临人世的那一刻起,便生存于一定的气候、地形、动植物群地带的自然环境之中;同时也要进入一个由一定的信仰、习俗、工具、艺术表达形式等所组成的文化环境。”此话表明了乡土文化是某区域内独特的自然环境与乡土人文环境的综合表现。由此可见,只有对能够代表地域特色的元素和符号进行挖掘,才能营造出独具特色的乡土景观。

2.1自然环境元素的发掘

乡土自然景观是乡土景观物质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乡土生活生产景观以及乡土精神文化景观的形成。下面将中原经济区自然环境要素归纳为天、地、木、水四部分进行挖掘与提炼,进而分析中原经济区乡土自然景观的气候、地形地貌、植物及水环境特征。

2.1.1天———自然要素之气候

阅读全文

PPP模式下城镇化建设论文

1发展PPP模式的必要性

PPP模式由英国于1982年提出,并在90年代兴起,英国将这一模式广泛应用于学校、医院、交通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后来欧美等许多国家也开始采取这一模式用于公共设施建设方面,如著名的伦敦地铁、法兰西体育场等就是采取这些PPP模式投资建成的。借鉴他国经验可以看出,发展PPP模式,对于促进重庆城镇化建设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发展PPP模式有助于转变政府职能。一直以来,政府在发展城镇化进程中,既是投资者,又是经营者和管理者,这种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模式屡屡为人所诟病。采取PPP模式,可以采取公私合营的方式共同建设,双方相互合作,相互监督,有助于政府改变传统观念。同时,政府也可以在私人企业参与的这个过程中,学习到私企的高效率、重管理等优点,也可以促进政府向更好的方向改变。其次,发展PPP模式有助于减轻财政负担。重庆于2014年年底提出了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以上,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0%的目标。未来几年,重庆对于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投入也将逐年增多,光靠政府部门的财政支出是难以为继的。发展PPP模式,让私人企业参与进来,共同投资,并对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具体实施过程可能遇到的困难等问题进行研究,无疑也能促进工作效率,降低投资成本。此外,发展PPP模式也有助于私人企业的发展。在城镇建设的参与过程中,政府往往会聘请优秀专家团队对项目进行研究,而私人企业能够全程参与项目的设立、技术难关、施工过程管理等,这也有助于私企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2重庆发展PPP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重庆采取PPP模式已经有好多年,去年更是审议通过了《关于PPP投融资模式改革的工作方案》,将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融资PPP模式列入25个先导型专项改革之首,由此重庆也成为了地方政府中将PPP模式推进至具体实施阶段的先行者。目前,重庆已在多个领域采取PPP模式进行投资建设。交通运输方面,与中铁建签订合作备忘录,将已建成通车的2200公里高速公路选500公里进行经营管理,同时选择有实力的企业全力推进市郊铁路建设。市政设施方面。政府已建成并投用了两个垃圾焚烧发电厂,并与三峰环境产业集团采取BOT模式合作,签约建设第三垃圾焚烧发电厂、第四垃圾焚烧发电厂。在已用BOT模式建设了白洋滩水厂、悦来水厂两个大型水厂的基础上,2014年政府与中法水务采取BOT模式投资建设寸滩水厂。港口物流方面。重庆港务物流集团于2015年与国投交通控股公司正式签署合资合作协议,双方采取BOT模式,在果园港件散货码头等项目上开展合作,项目投资达43亿元,此项目将有利于长江沿线战略伙伴投资企业港口间的呼应与协同,也将使重庆港口获得更多的对流货源。土地整治方面。由于土地整治对土地成本核算和融资成本控制的要求较高,市地产集团已与基金公司合作,成立项目公司,首先拟对钓鱼嘴南部片区进行土地整治。可以说,重庆的PPP模式建设已走在全国前列,但是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法律体制问题,这是我国PPP模式发展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现阶段许多涉及PPP模式的法规多为部门和地方制定,由于PPP模式涉及到财政、投融资、招投标、项目管理等多方面的工作,许多法规存在可操作性不强、实际实施困难等问题,且由于法规层次较低,使得法律的效力不高。二是诚信体系问题。地方政府在PPP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存在以财政困难、政府换届等理由违反合同约定的现象。虽然有些违约行为的发生是因为政府在对PPP模式的不了解,使得合同条件不甚合理,使得政府无力承受而违约,但仍将影响私企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个别私企也存在违约现象,在招投标时不切实际的以低价竞标,但事后发现无法承担而违约。此外,由于目前PPP模式投资的都是公共领域,涉及民生,政府在管理过程中需对价格进行管理,由于价格监督不健全,使得私企在投资后资本回报存在不确定性,也影响了私企参与的积极性。

3进一步推进PPP模式应用,保证重庆城镇化建设快速健康发展

3.1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双方合法权益

虽然许多地方政府提出了一些PPP模式的规范性文件,但由于PPP模式投入的项目往往都是民生工程,资金量大,牵连面广,如果没有法律的保障容易让人钻空子,造成无法可以的情况。因此,应当在国家的相关法律中应当加入PPP模式的内容,用以明确PPP模式的应用范围、流程、政府部门与私人企业等各个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以及中途退出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等。同时,在国家立法前,地方政府在推广和发展PPP项目时,尤其是一些拥有地方立法权的政府,应将PPP模式纳入地方立法范畴,既要规范各方主体应承担的义务,也要明确其可以享受的合法权益。

阅读全文

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论文2篇

第一篇

一、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及问题

1.融资方式单一,金融供给总量不足。城镇化的进程中不管是城镇自身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城镇住房保障、中小企业发展都需要大量的专项资金做支撑保障,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中所需资金额度大,且大多数项目具有公益性质。面对新增的巨量公共项目当地政府由于财力有限,2012年毕节市全年财政总收入为247.71亿元,而全年的财政支出为382.99亿元,因此仅凭政府划拨资金显然是不能及时填补所缺资金。银行信贷资金一直是城镇化建设重要的资金来源,由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存在着周期长,沉淀成本高等特征,商业银行在短时间内无法从中盈利所以也不愿投入过多的资金,造成城镇建设中的功能服务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建设资金严重缺乏,延缓了城镇化的进程速度。

2.金融机构合力不强,金融市场秩序受到影响。由于各家银行之间合作不够,银行贷款形式稀少,资源集聚度不高,竞相压低利率等方式抢占大企业和优质客户,进行微利或零利经营。或者盲目地把大量信贷资金投向相同的大项目、大企业,造成低水平重复投入,不仅降低了金融资源配置效益,还一定程度扰乱了金融市场秩序,加大了风险。使得真正需要信贷资金的项目或企业的融资需求却得不到满足,不利于城镇建设中小型基础项目正常的资金供给与配置。

3.金融组织服务体系业不健全。毕节市的银行、保险、证券、担保等金融机构虽不断发展,相比东南沿海发达地区还是落后。大型商业银行营业网点较少,外资银行缺失;非银行机构又都还处于起步阶段,证券期货滞后,信托投资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财务公司或货币经纪公司等发展不完善,小额贷款公司和典当等新兴行业尚未成熟。金融服务体系严重滞后,使得城镇化建设中的融资过于倚重传统的银行信贷手段,直接融资比重较低,而间接融资居主导地位。保险业没有在城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实力。

4.金融产品创新开发不足,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全市各金融机构在经营理念和市场意识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经营模式较为粗放,精细化程度不高,金融服务多样性不足,金融产品供给单一。信贷品种和模式不能适应城镇化发展的需求结构,提供的城镇贷款服务主要是消费信贷品种、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等品种,产品供给单一且服务对象和业务品种趋同,适合城镇居民自主创业、再就业等城镇化建设需求的服务品种较少。在金融服务方式与产品创新方面,专业人才较为缺乏,系统性研发不够,适应毕节城镇化发展需要的个性化服务和特色产品供给较少,科技金融、科教金融的特点尚未充分体现。

二、加强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阅读全文

传统农村城镇化建设论文

一、当前农村城镇化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缺少对失地农民的保障性政策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对部分耕地进行征用。随着近些年来农村城镇化发展的不断提速,失地农民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对于这些失地农民而言,失去土地就是失去了重要的收入来源,必然会给失地农民带来巨大的生存压力。而与之对应的就业、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政策的建立并不完善,严重影响到失地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不仅限制了农村城镇化的建设发展,甚至对社会的稳定造成了影响。

2、城镇化建设与土地使用之间存在矛盾一方面,由于农村城镇化建设的需要,必然会造成耕地面积的减少,从而对我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及农业产业化经营造成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农民只拥有对土地的使用权、收益权及转让权,使土地只能用于农业用途,大大限制了土地的资产功能。尤其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农民只能处在被动的地位,很难在土地价值上受益。再加上征地现象的出现,使得农民的利益更加难以保证。根据国土部的相关资料显示,我国2012年全国耕地面积13515.85万公顷,而到2013年全国耕地总面积减少至13507.83万公顷,相较于2012年净减少8.02万公顷。由此可见,保护耕地,刻不容缓。

3、城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农村城镇化建设离不开大量资金的投入。但由于缺少合理的投融资机制等原因,使得各地的城镇化建设多是依靠政府主导和包办。尤其是在资金的投入方面,往往是由财政垫支,再寻找开发商进行开发,最后通过建筑、设备的转卖和租赁回收资金。这不仅给地方财政增加了困难,也使得资金难以尽快回笼。进而造成投入资金不足,限制了城镇化建设的发展速度。

4、认识不足,片面追求城镇规模的扩大由于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起步相对较晚,所以部分地区在进行农村城镇化建设中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例如部分地区片面的将城镇化建设理解为扩大城镇规模,只是通过调整行政区域等措施扩大城镇区域面积,对地区内的二、三产业的发展不够重视。这不仅会造成城镇的融合力和吸引力的下降,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消减就业能力。

二、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建议和对策

1、建立完善的配套政策,提高对失地农民的保障对于失地农民,政府应通过建立完善的配套措施,从多个方面保障他们的生活水平。一方面,由于大部分农民的技能缺失,在失去土地后难以保证经济收入,政府应有针对性的给予一定的技能培训,使失地农民能够凭借一技之长寻找工作。对于不愿意离开本地的失地农民,政府应鼓励他们从事二、三产业或寻求创业,并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政策。尤其是对于年事已高的农民,很难再从事其他产业,医疗保障及生活保障对他们而言极为重要。

阅读全文

农垦新型城镇化建设论文

一、关于农垦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

农垦的城镇化跟一般的城镇化不一样。农垦的城镇化,不是那种大而全的城镇化。农垦现在有约1800个国有农场,如果都发展成小城镇,其数量已经足够多了。但数量只是一个方面,更关键的是质量和品位。具体讲,农垦新型城镇化应当是“水平适当、速度适中、布局合理、城乡协调、产城融合、各具特色、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水平适当,就是要求农垦城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既不能过度超前,也不能过于滞后,是城镇化,不是城市化。农垦城镇化的主体是农场,脱离农场办城镇化,脱离农场场部办城镇化,重新再搞一块地铺摊子搞建设,不符合农垦的长远利益。农垦小城镇不在规模大、人口多,关键是要有特色、有活力。速度适中,就是强调速度跟质量的协调和统一,不能太快,当然也不能太慢,更不能以牺牲质量来求速度。有的农场着急,规划还没编制,钱还没到位,就先建起来,建完了又觉着不对了,重新再拆,那就难了。城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关键要看质量,有质量的城镇化,才是真正的城镇化。如果城镇化就是专门盖楼,只是人搬进去了,社会保障没解决,文化生活还跟原来一样,这样的城镇化是远远不够的。布局合理,就是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协调有序,根据环境的承载能力,规划产业发展和人口规模。比如说安徽省龙亢农场,现在农场职工4000人左右,总人口已经发展到3万多人。那么下一步,究竟发展到多少万人?五万六万,还是十万八万,我觉着应该有个承载测算。人口过大,就会出现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生态恶化、社会管理负担加重等城市病,而且一旦得了城市病,很难在短期内解决和处理,所以农垦城镇化一定要避免出现这些情况。城乡协调,就是垦地之间、城乡之间的资源要素,能够自由流动、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既能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又有利于农垦的社会发展。产城融合,就是小城镇要有产业支撑,要有内生动力,特别是要把服务一产的二、三产业集聚到农场小城镇上来,满足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需求。有了产业,才能发展经济,吸引人口,稳定社会,才能把小城镇变成有活力的一个地方。各具特色,就是人与自然、环境要和谐,要体现农垦和地域特色。南方垦区跟北方垦区不一样,边境农场跟内地农场也不一样,如果都搞成一样就没什么吸引力了。广东和海拉尔垦区搞一场一册、一场一色值得肯定,除了建筑特色,还要有文化特色,打造农垦小城镇的持久魅力。可持续发展,就是农垦城镇化建设要可持续,要形成功能完善,运转正常,软硬件都具备的农场小城镇。不能是建完以后,各方面都不配套,功能也不完善,最后有的还要重建,甚至把好的生态环境都破坏了,这不是我们想要的城镇化。

二、关于农垦小城镇建设规划

小城镇建设要规划先行。没有规划,怎么体现战略思想、落实发展目标、指导建设实施呢?在国家层面经常讲战略规划,即先研究战略,然后制定规划,再通过政策和项目的执行来付诸实施。这是一个基本的逻辑关系。现在我们的规划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农垦小城镇的健康发展。主要有这几个方面:一是闭门造车,闷头自己编规划。要说有规划吗?有。但是,大部分都是自己编的,编完以后也不公开也不论证,领导班子一拍板,就这么干上了。二是规划之间缺乏统筹考虑。这个问题跟现在部门分立,缺乏沟通有关系。比如说,农业的规划跟其他产业规划、跟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就容易脱节,铁路警察各管一段,不能达到统筹安排、相互补充、一盘棋建设的效果。三是规划过于简单,内容不全。有些规划只注重硬件建设,忽略了建成后的运行和管理,最后硬件建成了却无法正常发挥作用。有的规划前期工作不够,边设计边施工,留下许多后遗症。还有的规划层次比较低,水平不够。有的觉得自己编规划的水平挺高,其实不然,让领导和专家看出很多问题。农业部余欣荣副部长一直强调,好的规划是财富,可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差的规划则是包袱,不但浪费资源,还增加后人负担。所以,对规划工作,一定要高度重视。规划是有思想、有水平、有层次的,不是简单的写写画画。我们到韩国、日本考察,看到人家的建筑很有风格、有秩序,其实,他们在建设中有许多限制性规定,老百姓的房子,不是你想怎么建就怎么建,都是有统一规划和规定的,执行非常严格。这些方面我们做的还不够,特别是农村有些房子、道路建的参差不齐,里出外进、高低不平,既不美观也不整洁。前一段我去一个垦区调研危房改造,看到新房建了不少,但是没有什么特色,千篇一律,就跟水泥碉堡式的,以前的危旧房很长时间也不拆,新旧混搭,以致于农场的环境不但没改善,反而还恶化了。这肯定不是我们小城镇的发展方向。

三、关于加快推进农垦城镇化建设

据测算,截至2013年底,农垦城镇化率是51.9%,全国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是53.8%,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是36%,这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人均收入跟我们国家相近的发展中国家60%的平均水平。所以,我们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当前推进城镇化,既是改善垦区职工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需要,也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要,至少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加强协调,融入国家和地方的建设规划和计划,还有重大项目和区域建设,比如说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等。农场在哪个区域内,就得服从该地方的规划,并争取将农场的小城镇建设纳入进去。如果纳入不进去,缺少外部条件支持,我们自己干就会很费劲、速度慢、不理想。二是要争取政策,不能被长期边缘化。由于农垦的特殊性,不争取政策,不去汇报协调,那肯定被边缘化。前一段到云南垦区调研,看到农场附近的农村公路、水利设施都修建得挺好,可到农场一看,农场的路、水利设施依旧是破破烂烂,看着让人着急。前些年有的垦区搞改革,下放农场或是将农场建成一级管理区,但国家和地方的许多政策仍然享受不到,没有户头,农场的计划规划,还得协调列入到当地县里市里的规划和计划中。融不进去,咋办?没别的招,就得放下架子去沟通协调。农垦是企业,不是政府,处于城乡的夹板当中,只能两头都去争取。三是要整合资源,加强重点建设。现在垦区有人畜饮水、道路、危房改造等项目,有其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有些边远地区,还有一些特殊的边疆政策。这些政策和项目最终都要落实到农场,在部农垦局、省农垦局层次有时不好整合的,在农场完全有条件把这些政策和项目整合起来,集中力量,抓重点建设。部、省农垦主管部门的任务主要是帮助争取政策、加强指导和服务。四是要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像龙亢农场主动吸引周边农村人口,到农场来安居、就业。人多了,有人流有物流了,就有资金流了,农场小城镇的经济才能活跃,发展农场的小城镇才有条件。所以,改善投资环境,把土地盘活,充分利用资产,还有很多文章可以做。这里我想强调一下农垦的土地管理,一定要科学规划、合理使用,绝不能以为土地多、规模大就随意铺摊子搞建设,要充分考虑未来的发展,要建立一个严格的管理监督机制。

四、关于农垦危房改造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