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问题分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与传统城镇化相比,新型城镇化的“新”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城镇建设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视人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以及“人”的全面发展。这意味着不仅要积极稳妥推动1亿农村剩余劳动力落户城镇,而且更要彻底解决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等遗留问题,实现农村转移人口真正的“市民化”,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实现“平等化”。其次,新型城镇化以新型工业化、产业集群化、农业现代化为动力,实现城乡统筹、产城互动的集约型发展。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并紧密结合本城市、本区域的特色与已有优势,围绕主导产业形成产业集群、企业家集群,提高企业、产业、城市以及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彻底解决城乡二元化问题,最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第三,新型城镇化追求城镇化的质量,以生态宜居、环保绿色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为目标,以生态理念引导新型城镇化的进程。这意味着必须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倡导绿色经济,减少污染,降低能耗,尤其是减少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生活中的种种浪费现象,加强循环经济的建设与发展;必须要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规划,加强生活垃圾与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确保健康的代谢环境,最终实现城镇化与生态文明的和谐一致。第四,新型城镇化强调创新,依靠科技、知识、制度等创新要素驱动城镇化进程,在思想观念、发展模式、政策制度、对外开放、城市管理等方面实现创新发展,这也是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步骤。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凝聚各种创新资源,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外部环境,还要积极培育创新主体,勇于探索创新型发展模式。
二、山东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状况
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表现在:首先,从人口普查数据看,山东省人口城镇化率不断上升,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迅速,1990年山东省人口城市化率仅为18.73%,2005年突破45%,2011年突破50%,截止2014年底,山东省人口城镇化率已达55%,高于全国53.77%的水平。从公安户籍统计数据看,2013年山东省人口城镇化率也达到了43.8%,城镇非农业人口达到4130万人,较1990年增加了2552万人,年均增长106万人。其次,从地域景观城镇化看,截止2013年底,山东省下设地级市17个,县级区划数达到137个,乡镇级区划数达到了1826个;建成区面积达到4187.5平方公里,比2003年增长了1992.11平方公里,比2002年翻了一番;其中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3828.3平方公里,占比达到91.42%;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达到17.85万公顷,较2002年增长了近3倍,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6%。第三,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看,供水、供电、燃气、道路、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截止2013年底,山东省城镇用水普及率、用气普及率均超过99%;在政府高投入支撑下,人均城市道路面积从1997年的13.6平方米,迅速增长到2013年的25.3平方米,翻了近一番;建成区排水管道密度达到11公里/平方公里,较1997年增长了43.79%;公共交通发展势头良好,山东省城镇运营车数超过3.5万辆。第四,从生活方式城镇化看,山东省各城镇业已建成1807个文化站、159个艺术馆(文化馆)、153个公共图书馆,广播与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均超过了98%,极大地丰富了城镇居民的文化生活,推动了城镇精神文化的发展与扩散。在医疗卫生方面,各城镇政府加大投入,2012年,政府卫生支出费用近500亿元,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超过25%;2013年,综合医院数量为1158个,床位数超过24万张,卫生技术人员近27万人,极大地满足了城镇居民的医疗卫生需求。
三、山东省城镇化建设中面临的矛盾与问题
虽然山东省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不可否认,也暴露了众多的问题与矛盾。首先,山东省城镇化质量不高,阻碍城镇化的健康发展。2003-2013年间,山东省城镇化水平从41.8%增至53.75%,增长幅度达到28.59%,城市人口密度从901人/平方公里增长到1361人/平方公里,增幅达到51.05%,但同期城镇建成区用地面积却增长了90.74%,地域景观城镇化速度远远高于人口城镇化速度。城镇摊大饼式迅速扩展,开发强度差,导致城镇用地效率低下,土地瓶颈日显。其次,人口迁移速度较快,但市民化进程缓慢。进城农民、外来务工人员在户籍、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教育等方面与城镇居民存在着“不均等化”。不仅城镇居民对农民工存在着误解和歧视,农民工也聚居在“城中村”里,与城镇社会与生活格格不入,形成新的城镇化二元结构。第三,山东省各地市城镇化水平存在区域差异性。济南、青岛等大城市发展快,人口过于集聚,却被诸如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住房紧张等各种城市病所困扰。小城镇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城镇功能较为薄弱。这种状况不仅不利于山东省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而且也使得山东省城市群区域一体化程度不高,城市群综合竞争力较低。第四,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不强,生态环境承受较大压力,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一直以来,资源短缺制约着山东省各地市的经济发展。2013年,山东省人均水资源量为300.4立方米/人,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4.58%,但人均用水量却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9.29%。煤炭消费量约占全国的1/10,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量分别位居全国第一位和第二位,且在山东省产业结构中,火电、钢材等高污染行业的污染物排放量占全省的90%。在城镇化率突破50%的拐点水平后,山东省城镇化发展处于重要的转型时期,前期累积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如何化解成为当前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四、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对策
首先,坚持“以人为本、公平共享”,强调城镇的建设、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明确全体居民的发展、幸福和中国梦的实现才是城镇化的终极目标,保障全体人民享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其次,改革传统的户籍制度,取消对城镇和农村居民身份的不平等的等级界定。这不仅尊重了公民的自由迁徙权,逐步允许符合条件的农村转移人口落户城镇,而且还取消了这薄薄的户籍纸背后所代表的城乡就业、教育、住房、医疗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不平等待遇。实现农民工市民化,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应对所有城镇常住人口提供,这必将打破城市二元结构的路径依赖,重构城镇平等的社会结构。第三,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根据各城镇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来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在有限的城镇开发边界内优化城镇内部结构,建设紧凑型城市。不仅要集约利用有限的城市土地资源,而且要集中布局城镇功能要素,城镇的集聚效应再次得到强化。第四,要实现四化同步,即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要形成相互协调、深度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工业化是集约型的新型工业化,即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为一体的,发展高效益、低能耗、少污染且能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互促共进,可以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形成高效的、知识密集型的产业集群。第五,以生态宜居、环保绿色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为目标,确立了兼顾分配效率和环境公平的地方政策的基调,将生态文明理念融会至城镇化建设过程之中。低碳、绿色、环保、可持续、节约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关键词”。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得以优化。第六,坚持城镇及城镇化的统筹发展,不仅包括城乡统筹,而且还要在区域政策与法规制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城镇规划等方面进行通盘筹划。按照统一规划、协调推进、集约紧凑、疏密有致等基本原则,改造并提升中心城区功能,改善城乡结合部环境,要统筹安排学校、医疗卫生机构、文化体育设施与场所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与建设。
作者:王新娜 王爱萍 单位:烟台大学 威海市经济技术开发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