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城镇化发展论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生态文明城镇化发展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生态文明城镇化发展论文

一、生态文明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指导意义

(一)生态文明理念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思想基础

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保护环境,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遵循自然规律,从而使人自身获得发展。新型城镇化强调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发展绿色和循环经济、增加环保投入、重视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开发等,实现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使城镇化过程中的经济发展与生态良性循环相适应。因此,生态文明理念为新型城镇化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目的,就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环境优美的生态宜居城镇,逐步转变以过度消耗资源和污染环境为代价的传统城镇化发展方式,实现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强调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为人们创造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这正符合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求。

(三)生态文明建设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持续动力

生态文明是超越工业文明的崭新的文明阶段,它以人与自然和谐共荣为基本特征、以解决人类现实生存危机为使命,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只有将生态文明的理念融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全过程,才能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提升人们生产和生活的环境质量,使人们安居乐业,并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于城镇化建设中去。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可以有力推进城镇化的健康快速发展,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持续动力和重要保障。

二、湖南省城镇化发展的基本情况

新中国成立后,城镇化随之起步;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进程摆脱了长期徘徊不前的局面,步入了一个较快发展时期。三十多年来,改革开放成为城镇化发展的最重要推动力,湖南省城镇化建设取得了许多突破性成就,城市数量、城市规模、城市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有了较快的发展,由乡村湖南向城市湖南转变。

(一)城镇化进入加速期

湖南省城镇化进程起步相对较晚,城市化进展也比较缓慢。数据表明,从1950—1980年,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由28.4%上升到41.3%,而中国由11.18%上升到19.39%,湖南由8.0%上升到12.7%,其中的差距显而易见。改革开放以来,城市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湖南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1.5%上升为2013年的47.96%。与此同时,城镇数量快速增长,城镇数量由1978年的154个上升为2012年的1131个,县级市由1978年的7个上升为2012年的16个,地级市由1978年的3个上升为2012年的13个。目前,湖南城镇化率已经逐步接近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城镇化发展进入加速期,预计湖南城镇化水平将继续保持每年约略高于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于2015年超过50%,正式步入城市时代。

(二)城市群成为推进城镇化发展的主体形态

城市群是实现区域非均衡发展、效率优先的主要空间载体,也是推进湖南城镇化发展的主体形态。长株潭城市群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长为比较成熟的城市群,是湖南省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的核心区域,而“3+5”城市群的建设,更是大大推进了湖南城镇化水平与质量的提升,成为解决湖南大中小城市与城乡协调发展的最好空间尺度。统计数据表明,2013年,长株潭城市群以占湖南省20.86%的常住人口,创造了湖南省43.01%的GDP、52.46%的工业增加值、43.18%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其固定资产投资达到7313.59亿元,占湖南省的39.79%“;3+5”城市群以占湖南省61.25%的常住人口,创造了湖南省78.77%的GDP、超过90%的工业增加值、75.02%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其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2636.78亿元,占湖南省的68.75%。

(三)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

近年来,湖南坚持产业优先发展,采取多项措施做大做强工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产业结构在不断调整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优化。2000年,湖南省的三次产业结构为21.3∶39.6∶39.1,呈现出第一产业比例过高、第二产业比例不足、第三产业处于低工业化背景下的“虚高”状态的特征。到2013年,湖南省的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2.7∶47.0∶40.3,呈现出“二、三、一”型产业发展的优良格局,第二产业实力强劲,第三产业发展形势良好,这些都为湖南城镇化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同时,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相适应,湖南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进行了战略性调整,以长沙、株洲、湘潭等为代表的城市开始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等为主导产业的新型经济结构和产业体系。

(四)城镇公共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近年来,湖南省城镇建设投资规模逐步扩大,城镇公共基础设施逐步完善。2013年,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18381.4亿元,是2000年的17.24倍,主要投资领域有制造业、房地产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其中,城镇投资16211.1亿元,同比增长22.8%。同2012年相比,投资增速较快的行业是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增速为68.8%;其次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速达到51.8%;对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的投资比2012年增长40.2%。比较2012年与2000年的数据,道路长度由4739公里增加到10367公里,人均拥有道路由7平方米增加到13平方米,污水处理率由27.3%增加为85.8%,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28.3%增加到3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5.1平方米增加到8.8平方米,垃圾处理能力由4427吨/日增加到17004吨/日,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由50.5%增加到95.7%。基础设施功能的日益加强使城镇居民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大大提高了城镇综合承载力。

三、生态文明视野下的湖南省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分析

湖南省正处于城镇化加速期和工业化中后期的重要阶段,面临发展和保护的双重压力。受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惯性等因素影响,湖南省存在城镇化质量不高、资源消耗较大、生态环境形势严峻、发展不可持续等问题,不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面临巨大的阻碍和挑战。

(一)缺乏科学的城镇规划

湖南大多数城镇缺乏科学的规划,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一是城镇建设缺乏整体性和长远性规划,功能定位不清晰、不准确,空间布局不科学,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二是把城镇化等同于城市建设,不顾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和资源禀赋,打着加快城镇化发展的旗号,大面积乱批乱占土地、挤占农田,建设城市新区、产业园、科技城等,热衷于形象工程建设,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极大浪费。三是把城镇化片面理解为城镇规模的扩张,任意扩大用地规模,导致城镇成为一个钢筋水泥的世界和一个个建筑物的堆砌,浪费了大量土地,严重制约了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二)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

湖南省土地扩张速度快于人口增长速度,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从土地面积来看,2012年湖南省地级以上城市的市辖区土地面积为19424平方公里,比1998年增长了18.82%;其中,建成区面积达到1229平方公里,是1998年的2.35倍。从人口来看,1998年,湖南省地级以上城市的市辖区总人口为1026.27万人,2012年末的总人口为1362.7万人,人口增长率为32.78%。市辖区的人口密度由1998年的628人/平方公里增长到2012年的701.55人/平方公里,增长了11.71%。由此可见,湖南省地级以上城市的建成区面积增长较快,远远超过总人口和人口密度的增长。由于城镇建设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导致城镇化规模扩大与土地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耕地数量和质量呈下降趋势。

(三)能源结构亟需调整

目前,湖南省能源结构仍然是以高耗能为主,节能降耗工作面临巨大压力。从能源产业结构来看,湖南工业内部主导行业以高耗能行业为主,且集中度较高。2013年,全省六大高耗能行业能耗占全省能耗比重达78.9%,规模工业增加值居前五位的大类行业中,有3个行业是高耗能行业。从能源消费结构来看,湖南省规模工业的消费结构一直以原煤为主,2013年原煤消费占规模工业比重为49.4%。原煤的能效低、浪费大、污染重,以原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既不利于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也不利于节能降耗。但是,湖南目前不具备大量使用石油、天然气而抛弃原煤的客观条件,原煤消费占主导地位的格局在短期内难以改变。有研究表明,中国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推动能源消费8000万吨标煤,而湖南省城镇化的发展目标是由2013年的47.96%提高到2015年的50%,因此,如果能源结构没有得到调整,湖南城镇化建设将进一步推动钢铁、建材、水泥等高耗能行业的发展,带来规模工业能耗的大幅增加。

(四)缺乏配套的政策制度

新型城镇化建设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注重生态文明建设,但目前还缺乏与之配套的政策制度。一是仍然把经济增长作为政绩考核的主要内容,地方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唯GDP论英雄、不惜牺牲环境保增长的观念未彻底转变,导致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悖离。二是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政府干预过多,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环境要素的稀缺价值被严重低估,导致资源开发过度和能源利用效率低下。三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约束和监督机制不健全,破坏环境的成本较低。四是城镇化主体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机制尚未建立,城镇居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及决策缺乏有效方法和途径,环保民间组织监督生态文明建设情况缺少话语权。

四、生态文明指导下的湖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新型城镇化发展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要坚持生态文明的指导,解决好生态环境保护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问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促进生态文明与新型城镇化的融合,走一条具有湖南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

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战略的要求,着力发挥湖南的发展潜力,科学制定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湖南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形成生态良好、功能定位准确、产业布局合理、区位优势凸现的新型城镇化格局。第一,在制定规划之前,要进行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估;在制定规划的过程中,要广泛应用生态学原理,使城镇建设结构合理、功能协调。第二,坚持节约和合理利用土地及空间资源的原则,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加强对历史文化古迹和自然风貌的保护,促进古城的文化底蕴与现代文明相互融合。第三,强化规划的指导性和约束力,加强城镇公共设施建设,提高城镇的资源环境承载力,预防和治理城市病,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土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如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合理进行空间开发,影响着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和生态走向。第一,实现片面追求城镇化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效益向开发与保护并重转变,把开发和保护结合起来,制定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保护制度和环境保护制度等,促进新型城镇化和生态系统的共同发展。第二,根据节约集约和总量控制的原则,合理确定新增建设用地的规模、结构和时序。提高土地的保有成本,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加大闲置土地的清理处置力度,鼓励合理开发利用地上及地下空间。第三,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逐步缩减农村居民点用地,腾出的建设用地指标向城镇流转,实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第四,实现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的市场化流转,建立专门的机构负责农村用地的整理、农民的搬迁和指标交易,激发农民清退闲置废弃宅基地的积极性,推进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促进城镇集约用地。

(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湖南突破资源瓶颈、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第一,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着力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速高耗能的火电、水泥、钢铁行业等企业产品的更新换代,降低能耗,努力提高经济效益。第二,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支持低能耗、高附加值、在国内同行业中具有明显优势的先进装备制造、汽车、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行业做大做强。第三,调整能源结构,积极发展新能源。加快洞庭湖区域、衡邵盆地、张家界等地区石油、页岩气等非常规能源的勘探和利用工作,争取在短时期内实现湖南页岩气开发和综合利用。第四,大力支持先进技术的引进与开发,促进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四)加强城镇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城镇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好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营造和谐宜居的生活环境,实现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第一,加大城镇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多渠道筹集资金,推进城镇交通、供排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第二,综合整治流域生态环境,加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推进城镇绿化美化,建设生态农业,构筑良好的城镇生态基础。第三,加快轨道交通、城市道路、高速公路等工程建设,形成以公共交通网络为主体、以城市快速轨道交通为骨干的现代化交通体系。尤其是要优化公共交通线网,形成一个以市区或县城为中心,辐射城镇边缘及居民小区、布局合理、方便快捷的公交网络。第四,要把生态文明的理念融入建筑规划、设计和施工以及建筑材料生产之中,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建筑。

(五)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推进以生态文明为指导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第一,由政府部门出台一系列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文明生产的法律法规,引导企业参与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活动中来,提高企业的违法成本。第二,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损失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第三,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第四,改变以往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环境保护的政绩考核制度,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加大生态文明相关指标在新型城镇化考评中的权重,强化领导干部的生态文明意识,实现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的良性互动,使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成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

作者:肖琳子 单位:湖南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