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公共文化工作应与城镇化建设协调发展,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基层公共文化建设必须迎头跟进。本文就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基层文化建设跟进城镇化发展进程问题,结合南京市建邺区文化建设工作的一些做法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意见,以供相关研究者参考。
关键词:公共文化;新型城镇化建设;文化布局
城镇化进程中的文化建设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如何满足其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让人们的文化生活与物质生活相匹配;二是如何在文化生活的熏陶下,让人们的文化精神、文化素养与城镇化进程相匹配,让人的素养“城镇化”。现在很多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新区”,虽然看上去有了现代化的面貌,但文化建设跟不上,既没有很好的文化设施,也没有很好的文化活动,在那里人们的生活没有跟进“城镇化”。主要原因是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重视不够,没有把文化建设资源在城镇化建设中合理地加以设计、建设和利用,没有把新兴城市人文变化、人文需求、人文机制综合考虑,提供不断增长的与之相适应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如何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基层公共文化建设与城镇化建设同步发展,是当前文化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以战略发展的眼光合理实施文化布局
文化建设在硬件上要与城镇规划同步,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以战略发展的眼光科学合理地实施文化布局,做到可持续发展。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原则下,首先把公共文化服务的传统化项目规划设计好。例如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青少年宫等,还应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设,纪念馆、文化广场等场地建设。不断扩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覆盖面。使人民群众更方便地参与各类文化活动。为满足新城居民多元化的文化生活需求,南京市建邺区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该区为南京市新兴区域,在高标准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注重文化建设,提出了文化惠民工程,打造“十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的建设构想,公共文化建设体系覆盖全区。按照“有场地、有人管、有钱花、有考核”的要求,建邺区重点推进区图书馆新馆、区文化艺术中心建设以及街道文化站规范化建设,完善社区文化设施,到“十二五”末,七个街道的文化站全部创建成为南京市五星级文化站。推动河西中南部文化设施布点建设,整合利用好奥体中心、金陵图书馆等省市文化设施。同时,街道文化站、文化中心均设有图书室、阅览室、文体活动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服务点(电子阅览室)、电影放映室(利用投影仪)等。在建邺区,社会团体,学校、企业事业单位较多。这些单位具有许多很好的文化体育设施,动员他们加强管理,增加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在规定的时间向社会开放。作为文化活动开展的补充,向基层群众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文化服务,例如公共电子阅览室、体育场馆、运动场地等。在以进城务工人员等弱势群体为重点服务对象的区域,设立宣传栏、篮球场、健身器材和具备秧歌排练、展演等功能的群众文化活动场所,进一步提高服务效能。文化设施的建立目的是能充分发挥其作用,不应成为摆设,不是为了应付。在小区广场,经常可以欣赏到媲美专业团体的群众民乐团演出。在社区的放映室里,可以随点随看经典电影。在建邺区文化馆,只要在手机上关注公众号、参与抢票就可以看到专业团体的精彩演出。在建邺区,由于政府重视,配套合理,资源丰富,各类文化活动得以广泛开展,群众可以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多样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二、以群众需求为导向,贴近百姓文化生活
现在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要求和期待越来越高。不仅如此,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村变成了新城区,农民离开了田地变成了居民。另外,也有很多市民,因为选择将家安置在房价较低、空气环境更清新的城郊或者乡间,成了“新农民”,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文化上的变迁总是滞后于地域上的变迁,“新市民”和“新农民”杂居的新城地带,在文化需求上,文化馆再也没有办法“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了。而必须与时俱进,拿出新的有效方法,解决当今城乡混合地带文化差异带来的问题。这就要求文化部门从实际出发,发现新情况,研究新问题。了解百姓文化需求,努力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让人民群众各取所需,共享成果。在服务方式上做出相应的变化。在文化活动内容上,倾听群众意见,及时调整服务内容,通过多种形式,围绕群众读书看报、看电视、看戏、看电影、群众性文体活动等精神文化需求,增强服务能力,提升服务质量,满足群众不同层次多方面的文化活动需求。南京市建邺区“精彩365快乐每一天”系列文化活动,自2012年2月19日拉开活动序幕以来,全区各文化广场热闹非凡,平均每天都有一场文化活动,给群众送去不同风味的文化大餐。受到了市民的普遍欢迎。建邺区还不断活跃机关、企业、社区、校园文化,力争打造多个市以上文艺品牌。以系列演出活动为契机,源源不断地把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文艺作品送到群众家门口。2012年,建邺区文化馆精心组织百场公益演出进社区活动,创办《茶亭》双月刊,推进高雅艺术进社区、进校园,组织“我们的节日”系列主题文化活动,举办迎青奥体育文化交流培训班,在丰富市民文化生活的同时,打响群体活动品牌。这些措施都活跃了社区的文化氛围,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加深了市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从以物为本的城镇化走向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是对“新型城市化”的普遍解读和期待。加强基层公共文化建设,是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提高市民素质,建设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有机整体。只有让基层公共文化建设与城镇化进程同步发展,才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才是科学发展的城镇化,才是立足未来与长远的城镇化。
三、以完善的保障机制推进基层公共文化建设
随着城镇化发展,不同地域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存在一定差异。我们要完善各项建设、管理制度和服务方式,建立和完善文化建设发展机制。用制度来保障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向公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同时在财政投入上,进一步加大公共文化建设经费,统筹规划和建设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对文化建设人才,也要以制度化的方式避免流失。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机制化、长效化。南京市建邺区从去年开始,设立“公共文化活动专项发展资金”,每年安排365万元经费,专项支持社区文化工作。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助力文化建设,为文化发展勾勒新蓝图。制定建邺区“文化人才321计划”,以保证文化人才的建设和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进一步完善,这一举措使得以建邺为主体的河西新城将成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统筹发展、全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全面提升、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现代化国际性城市新中心。建邺区为了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还着力打造一批新的文化地标。有了机制的保障和政府的经费保证,公共文化建设得以更好地发展。推动城镇化进程中的文化建设,要抓队伍、抓人才。要把文化专业队伍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努力培育骨干力量。从机制上,保障专职队伍与兼职队伍相结合,形成专兼结合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鼓励文化工作者和社会人士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建邺区加大文化人才培养力度,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着力造就层次高、素质强、结构合理的文化人才队伍。比照“科技人才321计划”,建邺区将出台“文化人才321计划”,通过内部挖潜、外部引入与合作方式,鼓励吸引高端文化人才落户建邺、服务建邺。实施文化名人名家集聚行动,重点集聚一批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和知名度的理论家、艺术家、作家、演员,集聚一批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复合型文化人才,打响建邺文艺创作品牌。重点引进广告创意领军人才、知名文艺人才。组建文化建设咨询委员会,建立文化人才智囊库,为文化发展出谋划策。着手研究制定文化人才保障激励机制,设立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专项资金,用于人才引进、培养和奖励。在筑巢引凤的同时,建邺还将加强本土文化人才的培养,使其成为建邺区文化发展的生力军。广开渠道,积极挖掘、整合现有各类文化人才,积极鼓励专业文化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文化建设;加强对文化骨干和文艺辅导员培养,选送多批有发展潜力的青少年文艺人才到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等专业院校培训学习,开展拜名师结对授艺活动和百名青奥文化标兵评选活动。按照“一社一品”推进社区文工团规范化建设。探索建立以岗位职责、品德能力、工作业绩为基础的人才考核评价机制。建邺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地推动了本区文化人才的建设和发展。
四、结语
从以物为本的城镇化走向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是对“新型城市化”的普遍解读和期待。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把人文的理念贯彻到规划建设中去,依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基本原则,合理布局。文化工作的开展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贴近百姓文化需求,激发百姓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让人民群众既是参与者也是建设者。同时要从制度上加以保障,保障经费投入,保障人才投入,保障文化活动体系的正常运转。加强基层公共文化建设,是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提高市民素质,建设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有机整体。只有让基层公共文化建设与城镇化进程同步发展,才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才是科学发展的城镇化,才是立足未来与长远的城镇化。
作者:叶昕 单位:南京市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