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下农村社区教育建设探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新型城镇化下农村社区教育建设探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新型城镇化下农村社区教育建设探究

摘要:伴随社会的不断更新发展,国家对教育的重视也从之前的单一重视市区课程教育逐步向重视农村社区课程教育转变。同样,在新型城镇化建设成功后的首要任务也是化人。与此同时,又因我国农村人口文化素质水平偏低,导致农村社区教育课程与现今社会的大环境相脱轨,更加趋于形式化、功利化。在新型城镇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对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每一个环节进行认真系统的筛选,广泛汲取集体的力量,将传统农民向新时代的市民进行转换,将农民的技术与新时代进行融合,为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贡献力量。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农村社区教育课程;建设

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目的就是将城市与乡村二者结合,实现共同发展进步。这一共同发展过程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规模化更新、管理城市,不断将农村人口向城市引导,并逐步扩大城市人口数量;另一方面,是推进农村朝着城镇规划模式发展,为农村树立起生态文明、经济文明的标杆等,使之与城市文明相匹配并实现共同进步[1]。但是,就目前新型城镇化现状来看,在发展过程中,因农村人口综合素质水平不符合实际需要,在发展中起到了反作用,不利于城镇化的发展。社区教育与传统学校教育的教育模式存在一定区别。社区教育可适用于所有人,并以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可针对性地对农村社区居民进行服务。开展社区教育的核心就是课程的设置,它为教学提供着多元化、生动的课堂体系,可满足现阶段农民的学习需求,还可以及时有效地解决困难问题。

一、开展新型城镇化农村课程教育的意义

结合我国当前的情况来说,由于自然条件和地区间的经济基础差异导致城乡发展不平衡。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便民利民措施相继出台,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保障。国家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缩小城乡的贫富差距,大力建设新农村。为了共享发展成果,让农民过上更好的生活,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加强和提高农村课程教育,根据我国城乡发展的现状,因地制宜地制定出相关的政策,以有效合理地解决农村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加强新型城镇化农村课程的教育能够更好地提高农民的素质,增强农民对于经济发展的感知力。农村课程能够更加科学化地统筹城乡的发展,理顺城乡之间的关系,确保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二、新型城镇化农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一)文化发展的经济基础薄弱。农村相对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农民的文化水平有限,对于文化建设的意识不强。农村的文化建设需要根据地方的财政收入进行资金拨款。由于地方政府部门的财政出现困境,导致文化建设滞后,很多农村地区没有固定的文化建设办公场地,很多工作都得不到落实,并且文化基站中相关书籍较少,农业科普类书籍也不多,且实用性不高。

(二)政府文化服务职能的弱化。尽管上级领导部门重视农村的文化建设,极力想要缩小城乡文化的差异,但是地方政府部门对于农村文化建设的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所以农村文化建设就出现了搁置的状况。加之农村社区的体制不健全,宣传工作不到位,农村的文化教育面临严峻的考验。

(三)农民文化参与意识淡薄,文化生活贫乏。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家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农村青年大量远离乡村到大城市工作与生活,农村的空巢率加重,村民的文化参与感较弱,导致农村的文化生活丧失活力、农村文化发展较为缓慢。农村文化精英外流,留守村民人数少、年龄大、文化程度不高、文化参与能力和意识淡薄,况且留守村民体力劳动量较大,承担家中琐事,很少有时间参与文化活动,文化消费意识薄弱。由于这种状况的出现,农村社区教育课程在建设的过程中就会出现相应的困境。

三、农村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方法

(一)社区教育与社区学校相统一。社区学校是社区教育的知识储备资源库,拥有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及科研人才,是社区教育开发的根据地[2]。它们大多以一些兄弟单位或同区域单位为依托,进行课程研发,并且根据农村社区建设的情况做出相关的改动。社区学校课程开发大多都以两种形式体现:一是菜单课程,体现的是针对农村社区的学习需求,以及农村市场的学习需求等提出的针对性知识的讲解。在课程开发时,需要学校教师、各行业专家深入基层了解居民需求,将众人想法思路进行结合共同研发菜单式课程。二是订单式课程,其主要是想与用人单位进行项目合作,为合作单位提出的要求进行针对性的课程创设。在课程开发时需要调查课程开展是否利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二)社区应加强与学校的沟通交流。新型社区教育的发展动力来源于学校的德育。社区教育课程的研发需要社区与学校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将两者的优点进行选取促进开发。具体到农村社区教育课程的开发,其实就是要加强社区与学校的交流互动,并将两者的资源进行有机结合,为开发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形成社区课程这一目标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同时,将资源进行共享,合力创设社区教育活动,加强与职业技术学校的交流,引进高水平的技术资源素材,促进社区教育课程的发展,将其提升至更高层面。

(三)现代信息技术开创型。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网络视频学院,将各级各类大学、职业学校等综合到一起,并将一些课程研发专家、出版社编辑、农业相关技术人员等集结到一起[3],共同开发农村实用技术、实践经验、音频视频等资料,将所有资源齐聚到一起来满足农民的需求,促进城镇化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

四、农村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策略

(一)根据年龄情况进行细致划分。需要将农民的年龄进行阶段式划分,可分为青年农民、中年农民、老年农民这三部分。对于青年,需要对其根本需求进行深入了解,并帮助他们解决出现的困难与问题。可从培养技术性农业化水平、现代信息农业化、法治道德、创新思维、创业学习需求等方面进行课程的讲授,帮助青年成为新农村的引领标杆[4]。而对中年农民,因其年龄偏大,知识学习能力减弱,但对农业发展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及技巧方法,可将课程重点向农村生产技术开发和农村生产线管理等方面进行拓宽,这样可不断对中年农民的综合知识水平能力进行提升。需要关注年长的农民,要积极与留守老人进行沟通交流,将老人内心的孤单驱散开。可为老人开设针对性心理辅导课程,帮助他们疏解孤单无助的心理。

(二)对教育程度进行细分。在开展教育活动前,需要对农民的教育知识程度进行了解,以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为标准进行细分。在教育实践中切记不能搞一刀切,需要根据需求进行针对性的指导讲解,并结合每位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及学习接受能力,进行对应的课程知识学习。采用这样的学习方式可充分调动农民学习探索知识的积极性。

(三)根据个性心理进行细分。参与社区教育的每位农民都具有独特的个性、心理等特征,并且人与人在活动中的展现方式及体会感悟都是不同的,大多数人的表现都是沉稳成熟的。这些人的表现就是他们心目中的理想型需要,同样也可将此需求设置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动机。要创设出多元化、个性化的教育课程。特别是应在社区教育过程中增加有关生活实践技能的课程,让农民感悟到关心和爱。需要了解农民的性格特点、心理需要,再进行分析并明确这些需求的满足点是哪一部分。同时,需要对不同类型的人进行分类,再通过分类查找满足农民的需求,并设置出适合的教育课程。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新型农村社区教育课程的建设可为农民从根本上将问题进行解决,同时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也贡献出力量。虽然在发展建设过程中有着许多的不容易,但是也不要被困难吓倒,需要朝着与时展接轨的方向迈进,与此同时应加速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向城镇化的转变。

参考文献

[1]丁红玲,张利纳.新型城镇化视阈下农村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7):57-62.

[2]刘建华.新型城镇化视阈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路径思考[J].社会科学论坛,2014(8):186-192.

[3]华芳英,鲍忠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区教育中心能力建设探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4(7):24-27.

[4]沈晓霞,杨少强.论新型城镇化视野下社区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J].中国成人教育,2017(12):149-151.

作者:钱文彬 单位:宜兴市官林成人文化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