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新时代下小城镇升级发展路径浅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小城镇介于城乡之间,作为产经发展的独立功能单元以及基础空间载体,其转型升级的稳定性至关重要。文章以经济常态化、要素互联化的新时展为契机,剖析现今小城镇主体的发展瓶颈与难题,为解决现阶段小城镇发展过程中定位不明、方向不准、特色不显等病症,从区域城镇发展体系、城镇发展导向脉络出发,搭建新型区域城乡发展框架,研判整体区域发展阶段,完善城镇自身特色内核,高品质实现城镇要素集聚与能级提升,旨在为新时代小城镇升级转型路径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撑与实践依据。
引言
当下我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区别于大容量、高污染的城市和易替代、高成本的乡村,现阶段小城镇作为经济社会的功能融汇单元以及空间支撑载体,其转型升级的稳定性至关重要[1]。国内外关于小城镇发展战略导向的理论研究多集中于区域关系协调性、要素流动合理性、城镇经济活跃性等方面[2-4];实操应用层面则聚焦于城镇发展过程串联化、产经能级高效化、空间结构紧凑化等[3-6]。2019年浙江省“关于高水平推进美丽城镇建设的意见”,继“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之后,“百镇样板、千镇美丽”工程再深入,昭示着现今对小城镇重视程度得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亟须表里组织的“大蜕革”[7-10]。本文以经济常态化、要素互联化的新时代为契机,剖析现今小城镇主体发展瓶颈与难题,梳理出区域城乡统筹协调机制框架,通过研判区域城镇群发展能级水平,完善城镇自身特色内核,旨在为新时代小城镇要素集聚导向、产经发展模式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撑与实践依据。
1新时代小城镇发展瓶颈剖析
自我国“一五”起,工业经济带动下的快速城镇化浪潮波属云委,城镇发展要素集聚的态势愈加显著,“马太效应”愈加凸显。在大城市蓬勃壮大的衬托下,小城镇的发展呈现出本地人口规模萎缩、产经体系支撑不足、公共基础设施薄弱等显著特征,整体缺乏高质量发展机制的引导。溯其缘由,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外部条件上,区域城镇发展体系不健全;自身特征上,城镇发展脉络导向不明晰。
1.1区域城镇发展体系不健全。与众多发达国家相较而言,我国区域城镇发展体系突出表现为大城市显著“强势”、乡村地区显著“弱势”并存的独特现实。小城镇作为链接大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纽带,却无视自身发展需求,优势要素逐步向大城市靠拢,人口数量萎缩、城镇功能缺乏,对乡村的吸引能力与辐射能力不足,严重影响了区域城镇发展体系正常功能的释效,造成了大城市不堪重负,“城市病”“温室效应”问题格外严峻;而小城镇、乡村要素流失、无所作为,逐步出现破败凋敝的景象。在一定程度上,城镇化率年年攀升的背后,是小城镇以超越生态环境容量、基础配套规模的姿态,仅是实现“农民-居民”身份转变的“城镇化”,缺乏将小城镇作为承接大城市与乡村两极过渡阶段的载体形态。
1.2城镇发展脉络导向不明晰。长期以来,大城市作为经济活力的“发动机”,承担了区域内部众多的诉求职能,相应的发展战略研究也比较完善[11]。对于小城镇而言,现阶段仅着眼于发展机遇与政策红利,推动创业风口产业发展、完善适度的配套体系仍是首要任务,难以从整体、长远角度考虑未来发展需求。基于此,小城镇以“亚健康”的规划方式进行预测与调控,整体发展导向缺乏对自身历史脉络与发展优势的梳理与传承,跟风式模仿,同质化发展,无论是经济体系重塑、产业特色挖掘,还是城镇风貌营造,皆朝着短期见效、形象工程等方向,长期将难以为继[12-14]。
2新时代小城镇升级路径探析
在经济发展常态化、生产要素互联化的新时代背景下,需要解决现阶段小城镇发展过程中定位不明、方向不准、特色不显等病症[15]。其一,应全面构建区域城乡联系纽带,依托“大城市-小城镇-广大乡村”要素联动、层次清晰的城乡结构体系,找准小城镇发展定位;其二,应精准研判整体区域发展阶段,整体评估周边地区对其各方面发展的影响效应,找准小城镇转型方向;其三,是大力提升城镇自身特色内核,以提升城镇自主能力,完善要素配置体系为基本抓手,彰显小城镇特色内涵。
2.1全面构建区域城乡联系纽带。为避免城乡关系失调、区域竞争力下降的趋势延续,介于大城市和广大乡村两者间,培育和壮大小城镇的规模与实力尤其关键[16-17]。有别于小城镇与大城市的吸附作用、小城市与广大乡村的竞争关系,将小城镇空间载体作为重要的城乡联系纽带,承接大城市部分功能转移,并吸纳乡村地区就地城镇化人口,提供必备的公服配套,最终形成“大城市-小城镇-广大乡村”要素联动、层次清晰的城乡共荣发展新格局(图1)。显然,形成高效互联的城镇乡层级网络,构建新型城乡格局体系、理顺三者的发展逻辑,将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后半场政策红利延续的支撑点与发力点。
2.2精准研判整体区域发展阶段。大城市对小城镇的“吸血”与“反哺”作用始终是学术界争辩的话题[18]。通常来说,在区域发展初期,大城市“龙头示范”带动作用显著,小城镇、乡村地域依附于大城市发展,要素集聚现象凸显,大城市的“虹吸作用”造成周边地区“集聚阴影”效应持续显现,抑制了小城镇的发展;区域发展演化后期,大城市的要素扩散机制占主导地位,临近小城镇受到大城市的正向辐射效应,承担部分外溢功能,从而获得更强的发展动力。因此,在研究小城镇升级发展路径时,需进一步考察小城镇所在特定区域的发展阶段,精准研判周边城市对其各方面发展的影响效应,因地制宜提出小城镇的升级发展路径。在区域发展初期,小城镇应与大城市施行差异化政策与策略,按照城镇化、信息化、现代化协同推进发展,加快构建要素保障体系机制,通过提升小城镇发展能级,开辟新型城镇路径;后期,小城镇应积极承接大城市外溢功能,融合自身发展优势,实现城镇自身发展的升级迭代。
2.3大力提升城镇自身特色内核。某种程度上看,小城镇特色的缺失与城镇自主能力、要素配置体系等方面息息相关(图2)。首先,通过“强镇扩权”等方式合理扩大小城镇的自主财权,促进其经济发展,并通过不同层级政府职责、权限的再优化,实现城镇发展自主化、持续化。其次,以城镇空间为基本载体支撑,加快推动特色产业体系构建,充分挖掘本地特色资源要素,培育地方特色产业;传承地域特色文化,避免简单套用城市的空间布局肌理,逐步强化城乡空间管治机制,有机融合城乡空间要素,打造出城镇特色的地域风情风貌;优化交通体系支撑,加强城镇要素流之间的有机联系,提高要素配置的连通性;完善公服基础设施,逐步提升医疗、教育及市政配套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容量与品质[19-20]。
3结语
新时代下小城镇的长效化发展得到了社会各界极大的重视,其转型升级路径是重中之重。本文以经济常态化、要素互联化的新时展为契机,剖析现今小城镇主体发展瓶颈与难题,为解决现阶段小城镇发展过程中定位不明、方向不准、特色不显等病症,梳理出区域城乡统筹协调机制框架,找准小城镇发展定位,通过研判区域发展阶段,找准小城镇转型方向,完善城镇自身特色内核,彰显小城镇特色内涵,旨在为新时代小城镇要素集聚、经济联系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撑与实践依据。具体而言,应构建新型区域城乡发展格局,理顺“大城市-小城镇-广大乡村”三者间要素联动逻辑,精准研判整体区域发展阶段,因地制宜提出小城镇发展导向政策,大力提升城镇自身特色内核,加强城镇自主能力、完善要素配置体系,最终实现小城镇载体空间的永续发展。
作者:徐侃 彭秋艳 祝欣豪 单位:常山县征迁事务中心 常山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常山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