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反思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反思,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反思

【摘要】本文结合中国特色的城市发展实际情况,以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为基础,探索建立科学完善的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维度包括了城市经济发展状况、人口分布、基础设施、空间优化、社会服务、资源环境和城乡统筹的七个方面,在现有城市发展基础上拓展新思路。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我国的经济迅猛发展,城镇化也进入了全新的高质量发展时期。城镇化从1978年的17.92%上升到2018年的59.58%,如今可以说是全球人数规模最大的城镇化。但高城镇化带来的不仅是机遇,更多的是挑战,用地紧张、资源匮乏、发展失衡、生态环境恶化、文化水平不平衡等问题蜂拥而至。更具象地可表现为,存在“半城镇化”局面,尽管生活在城市但因落户难以及城市基本保障体系不完善,导致居住在城市的农民工,享受到的社会福利与城市居民不平等;城乡关系不协调,贫富差距显著增长;大城市的辐射能力弱,缺少有辐射作用的中心特大城市,同时城市之间的合作联系不紧密,甚至有过度竞争的现象;城市规划不合理,小城镇盲目开发土地和新项目,但与实际城镇实力与情况不相匹配,出现大量的“空城”,这些混乱的局面同时导致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城镇发展不协调,城中村现象普遍存在等问题。因此,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城市发展要坚持以人为基本关键的城市道路,遵从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城乡协调,同时需要保证人口、社会、经济、生态等协调可持续发展。如何提高城镇化质量是关键问题,传统的仅仅以高速城镇化率来证明和提高城市发展水平过于片面,新型城镇化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因此本文将探讨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内在含义,基于此研究新城市的动力因素,最后建立科学客观的评价指标系统,试以新型城镇化评价体系供给的角度,为我国新型城市发展方向提供客观基础。

二、新型城镇化内涵

达成全面新型城镇化并不是一步登天的,首先需要科学、符合实际的目标。要尊重客观事实,发掘不同的地区优势,确定和划分城市目标和城市职能,如此做到高效率利用城市资源,避免资源的重复利用和浪费,由此建设具有不同竞争力的中心城市,促进大小城镇的协同发展。新型城镇化的公共服务水平需要大幅度提高,实现社会的基本福利,逐渐缩小社会福利的不平等。传统的城镇化模式下,部分小城镇存在水电资源、医疗水平、教育能力的缺失,严重依赖于附近的大城市,导致中心城市的公共服务负载,这样的不合理导致居民的生活质量无法得到保障。除了基本的社会福利以外,新型城镇需要针对不同的地区,打造属于当地的文化特色,因城而异建设具有多元化的特色城镇。由于不同城市之间的发展、文化的差异,政府应创造一个适度的城市竞争与合作的环境,支持城镇之间的分工合作,跨度交流,适度的竞争或合作以拉动周边较弱城市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施展大城市的辐照作用,最终城与城之间的共赢得到实现。城市内部的发展因城乡发展不平衡现象普遍存在,新型城镇化要更加注重农村建设,避免“半城镇化”或者农村“空心化”的现象,对此解决“三农问题”和实现城乡统筹是城市内部的主要任务。在提高城镇的金融、社会和科技等能力时,生态环境可持续化是不可忽视的。城市建设过程需重视环境的承载力、生态效益、绿色可持续问题,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以科技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大力推动绿色能源。

三、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本文遵循科学与可行的基础原则,参照以往的学者研究,基于其内在含义,将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系统分成两大层次,要素包含了城市经济发展状况、人口分布、基础设施、空间优化、社会服务、资源环境、城乡统筹等方面内容。

1、经济发展

经济是城市发展的基本动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伴随着新型产业的崛起、产业结构的变化,这包括了有第三产业的多元化,国际贸易发展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因此选择第三产业占GDP的百分比、高新技术主营业务收入等作为指标;经济发展带来的直接效益是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选取GDP指标、固定资产投资额为测量要素;同时,以可自由支配收入、社会消费品品零售总数来反应新型城镇化的经济效率。

2、人口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应以人为本作为发展核心。人口的城市迁移和数量是新型城镇化最直接的表面化体现,长期也带来了土地闲置、失业人口剧增、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转移等现象。由此,城市的人口水平通过人口的密度和城市化程度来体现;人口城镇化的质量标准,可以用非农在业人员占在业人员的百分比、第三产业在业人员比例以及失业率进行测量。

3、基础设施

建设新城市过程中,完善的基础设施能大幅度地提高当地居民生活的质量,是以人为核心关键焦点理念的展现。根本设施建设包含了居民基础生活条件和基本社会设施。考察居民生活基础质量包括了城镇用水普及比例、城镇燃气普及比重、城市污水处理百分比和城市生活垃圾治理率;基本设施条件的评判选择以城市道路的人均拥有面积作为重要要素。

4、空间优化

城市为了能够高效地利用地皮资源,并且施展城市更大能动力,合理科学的城市空间优化是关键所在。因此选取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建成区、所占比例、居住用地占比、工业用地占比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这五个指标反映城镇空间的质量水平。

5、社会服务

除了基本的基础设施建设外,新型城镇化中整体质量提升的保障是社会服务的全面提高。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的质量和规模往往会影响社会各层面服务的质量,成熟完善的高质量水平的社会服务是城镇居民生活大幅度提高的源泉。从公共交通车辆量、公共厕所数、医疗机构人员数、万人在校大学生数、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这五个方面进行社会服务的测量。

6、资源环境

随着现在生态恶性逆转,生态环境资源是新城市提升自身质量的重要因素。新型城镇化主张的是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化、资源节约等,生态环境的质量高同样对居民生活的质量起到一定的影响力。因此在测量质量水平的时候,将公园绿地人均面积、森林覆盖比例、GDP单位能耗和产业固体废料综合利用百分比作为测量标准。

7、城乡统筹

城乡协调是新城市前行的关键目标,也是我国的特色发展。城乡的差距越大,影响了城乡的发展和谐化,进一步影响百姓的幸福生活。因此不能够盲目地追求城市的快速发展,选取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系数和城乡居民人均可自由控制收入比两个指标来反映城乡协调的发展状况。

四、结论

新型城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它涉及经济、社会、生态、人口等多个方面,它的过程是多领域共同作用的过程,因此衡量新型城镇的质量相应包含这些领域的内容。通过构建城市经济发展状况、人口分布、基础设施、空间优化、社会服务、资源环境和城乡统筹七个方面的综合评价系统是科学的,多要素综合评价系统的研究更是合理客观的。因此,在今后推进城市化过程要注重多领域的均衡性,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来推进。

【参考文献】

[1]王亚歌.湛江市新型城镇化质量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J].广东开放大学学报,2019.28(04)101-107.

[2]房会君.甘肃省新型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19(06)8-9.

[3]高顺成.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6.35(03)33-39.

[4]李明秋,郎学彬.城市化质量的内涵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国软科学,2010(12)182-186.

作者:韦泽珺 张涵 单位:穆卡萨·买买吐尔逊贵州扶贫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上海电机学院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