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劳动力在城镇化发展中的运用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农业劳动力在城镇化发展中的运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农业劳动力在城镇化发展中的运用

摘要:第二、三产业不断发展,城市居民不断殷实,而农村的进步、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小康相对滞后,农业在社会化生产中的地位以及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城镇化过程当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要求关注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尤其是农业劳动力的发展。进一步解决农村经济体制在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发展成果。

关键词:农业;历史;劳动力;城镇化;发展

1历史条件对农业劳动力的影响及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1.1中国农业发展的历史条件及背景

农业自古就是中国发展最重要的问题。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发源地之一,中华民族的祖先在距今约一万年前就开始了农耕活动。随着农业劳动力和农具以及耕作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发展,农业生产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加快了奴隶制的土崩瓦解,中国率先进入了建立在土地私有制基础上的封建社会,农业生产一度达到古代世界的最高水平。以个体家庭为单位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农业生产方式是封建社会基本生产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社会形态的内部矛盾,便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社会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新中国建立以来,“三农问题”历来是党和政府最关心和关注的问题。土地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以来,“三农”问题尤为凸显,主要表现在:一是中国农民数量多,解决起来规模大;二是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单方面独进,“三农”问题积攒的时间长,解决起来难度大。

1.2关于农业发展的基本观点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农业劳动力应该如何在城镇化工业化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呢?

1.2.1马克思关于农业发展的观点及当代中国农业发展出现问题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在社会化生产中按比例协调发展的背景下,农业在社会分工以及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剩余劳动力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矛盾,剩余劳动力和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矛盾,农业在社会分工和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说明一个国家社会分工的广泛与经济发展的程度取决于农业的发展水平。我国农业人口几乎占据国民人口的半数,在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同时,作为基础产业的农业并未得到应有的发展。在大多数较为发达的城市,都可以看到“农民工”的身影,作为新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新生的一个社会阶层,他们在为城市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时,并没有享受到应有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这就使得农业剩余劳动力目前在城镇化过程中处于一个很尴尬的境况。

1.2.2西方经济学关于农业发展的论述

同样是重农学派的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有关资本用途的理论阐述了在自然界中,自然生产力是消极的、被动的,而作为劳动生产力的人,是积极的。劳动生产力通过积极的生产性劳动以改造自然生产力,从而提高了生产物的产量,创造出了相比以前而言不断进步的极大的物质财富。由此可以理解马克思所说的:社会化生产的发展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运用。机器作为一种被动的、消极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集合体,也同样需要通过作为劳动生产力的人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知识的提高,而不断改造抑或创造和运用机器,以此来创造出更大的物质财富,推动社会和历史的发展。归根结底还是“人”这一主体和客体的发展,是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的发展。这同马克思“三阶段”的历史发展规律是相吻合的。

2解决农业及劳动力发展问题的方法探究

2.1工业反哺农业,农业补充工业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工业化体系。中共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农业发展的相对滞后,就需要以工业的发展成果来反哺农业,农业进一步稳固的同时,也是对工业化产业升级的重要的补充,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在此,作为农业人口的农业劳动力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积极的进取心,这样才能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体才能,才能在工业对农业的反哺过程中不掉队,才能在农业发展中做得更好。

2.2因地制宜,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方式,加速推进农村城镇一体化进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朝着多元化多样化发展,这五年的发展实践中,出现了一些特色小镇,例如河南孟津的三彩小镇、江苏镇江香醋小镇、浙江秀洲光伏小镇,这些小镇是中国社会的缩影,城市与乡村共存,创业与乡愁同在,现代与传统交融,互补与融合。中国的目标是到2020年,全国发展1000个各具优势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这些特色小镇将成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突破口,将是新型城镇化的试验田,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特色道路,指明了一条正确的康庄大道。

2.3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的改革力度和建设力度

农业劳动力的大规模流动,使得城乡之间的交融越来越深刻。国家要加大对乡村机构的改革,推进基础设施改革和社会事业发展,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方面着重关注。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3总结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目前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深化农村体制改革,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需要深刻地认识到当前的发展状况,进一步解决和完善农村经济体制在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发展成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王杏元主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

[4]亚当•斯密.国富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作者:刘晨光 单位:昆明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