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研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农业科研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农业科研论文

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论文

1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现状

1.1人事管理部门缺乏主动性,不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我国农业科研单位现行的人事管理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沿用的是党政机关单位的管理模式。人事管理部门的工作任务由主管部门布置并检查监督,是一个完全的责任主体,自身没有主动性。因此,对人事制度有很大的限制。在这种体制下,多数科研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还停留在执行工资政策、人员调配、职务晋升、职称评聘等传统的人事劳动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上明显不足。这种管理模式对于可持续发展的科研院所逐渐凸显出不适应性。

1.2现行人事管理模式已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以人为本”已成为当今高科技人才有效管理的指导思想,为激励科技人才的创造热情和创新精神营造了良好的思想氛围,“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正逐渐得到认同。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产生推动各项工作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而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不重视“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事为中心、重事不重人,已明显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

1.3传统的管理机制严重制约农业科研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机制仍被广泛应用,农业科研单位的发展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会受到严重制约。除此之外,科研单位的人员培训对象主要以管理人员与科研人员为主,对工勤人员的技能培训较少,直接影响了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成果转化,无法为科研工作者提供较好的辅助服务。另外,农业科研单位本身就缺乏健全的、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农业科研单位内部科研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人才结构不合理等因素使得农业科研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制约。

阅读全文

农业科研单位的人事管理论文

一、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状况概述

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农业科研机构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从事社会公益性质的农业技术咨询、服务,研究等,不以营利为目的,推进国家科技进步。农业科研单位岗位主要分为农业技工岗位、科研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等。其中,农业技工岗位人员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操作,对农业工具、基础设施进行维护、维修,辅助农业科学实验,后勤工作等。科研专业技术岗位人员一般具有相应的农业专业技术能力、水平,从事农业专业技术工作,研究科学,推广技术。管理岗位人员主要以增强单位运转效能为目标,担负管理任务与领导职责。在农业科研单位人事中,存在农业技术人员专业知识匮乏、科研人员科研水平不高、管理人难以平衡管理与科研工作等问题。在农业技术人员中,具有庞大的农业技工群体,其年龄结构偏高,学历层次较低,且后备资源较为短缺。同时,由于科研院所所处的位置较为偏僻,在高质量人才招录方面存在困难,科研人员的工作水平不高。此外,在管理人员中,科研出身的管理人员具有一定管理经验、学科知识,但缺乏先进、系统的管理知识,管理方法落后,而管理出身的科研人员不具备高水平的科研能力,于是便需要在科研方面花费一定的精力,影响管理。

二、农业科研单位在人事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岗位设置不合理

在目前的农业科研单位中,其职工存在没有编制、有编制的差异,从而造成较大的待遇差异。在人才引进中,农业科研单位只接纳考进编制的人,忽视单位对人才岗位的真正需求,而如果没有编制,无论单位多需求,人才多优秀,都无法将人才引进,从而流失一些拥有高素质的优秀人才,造成人员整体素质较低,人员滥用等问题。同时,对于所引进的人才,农业科研单位并不能根据单位实际需求、人才的实际能力,做出岗位与人才相符的决定,往往出现所在岗位人员知识体系不符合的问题。

(二)管理体制落后

行政主导是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主要方式,职工晋级、工资定级、用人计划编制等都需经过行政主管部门的审批,这样,单位在用人方面存在一些束缚,用人管理形式化,管理被动、缺乏创新机制。传统的计划经济观念仍存在于人事管理思维中,人事管理行政化。同时,国家拨款是农业科研机构的主要财政来源,但其财政只能满足单位基本的物质保障,人员待遇较差,且单一的按职称分配模式降低了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影响人才引进。

阅读全文

农业科研档案数字化管理论文

一、农业科研档案数字化管理的重要性

1.提高了档案管理的效率

档案室工作人员在对档案进行分门别类的存储装订之后,电子存档是保证档案数字化的基础,对存入的每一份材料都要认真核实,制作详细的目录表格,把材料的各项信息填写清楚。做好这些前期工作,是档案数字化的前提与基础。在数字化基础之上,科研档案的借阅与查找才能不断提高效率,才能做到“有查立阅、有借立取”,更加方便科研人员对档案的需求。

2.减轻了历史档案的损伤

我国农业科研工作起步较早,农业科研档案的保存工作也同时起步,因此档案室内的部分科研档案具有一定的存储历史,有的档案储存时间已有50~60a,纸张的质量与字迹都已经发生了改变,每一次翻阅都可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坏,但是又不能一味追求保存而不参与借阅,致使档案失去存档价值。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对历史档案的损伤,将档案资源转化为数字化的档案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形成一个有序结构的档案信息库,既提高了查阅速度,又避免了对非目标文件的翻阅,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档案。

3.防止丢失与排放混乱

档案管理工作自档案材料交接到档案工作者手中的时候就正式形成了,并在规定程序下对档案进行移交、存档,每一份档案都有自己所在位置与范围,错放、丢失都会影响档案管理工作。因此,档案一经存档,就要确保其所在编目位置,尽量避免错放,以减少混乱现象发生;在对档案进行录入后,只有成为目标文件时才会被查阅,减少查阅该文件时与其他相似文件混淆。而利用计算机系统直接对电子档案进行查档,检索系统直接生成文件内容,可以有效防止档案的混乱排放,减少丢失现象的发生。

阅读全文

农业科研机构档案管理论文

摘要:做好基层农业科研机构档案管理是基层农业科研机构的应有之义,应立足档案的特点分析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对档案工作的监管、保证归档材料齐全完整和提高工作规范化、信息化水平等方式,提高档案管理成效。

关键词:基层农业科研机构档案;加强档案管理;若干对策

农业科研机构档案是记录和反映农业科研机构科研、生产和管理的真实历史记录,对于增强机构科研能力、提升管理水平和提高工作效益具有重要作用。一般来说,基层农业科研机构形成的档案具有如下特点。一是种类多,虽然基层农业科研机构一般规模小,但其科研范围较广,因此形成的档案特别是科研类档案的种类较多,如农业区划、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档案。此外,基层农业科研机构的职能往往是综合性的,既有事业性质也有企业性质,融科技研究、成果推广、生产经营于一体,因此形成的档案不但有农业科研档案,还有农业生产档案、农业经营档案等。二是成套性、应用性强。基层农业科研机构档案特别是科研档案、生产档案多以项目为单位进行立卷,形成的科研档案、生产档案反映了某一科研项目或生产项目从起始到结束全部阶段和所有程序,具有成套性;基层农业科研机构开展的农业科研项目集研究、推广、生产于一体,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形成的档案也具有较强的应用性。三是形成周期较长。因为农业生产本身周期比较长,因此农业科研试验的研究成果形成时间长,档案形成周期也就较长。基层农业科研机构应立足于档案的上述特点,切实做好档案管理。

1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是档案工作环境不尽如人意,体现为单位领导和工作人员的档案意识不强,工作没有明确的规划,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体制机制不健全;缺少必要的经费保障,档案管理设施设备不足,档案管理人员兼职过多、素质不高。二是档案的完整性得不到保障。考察已归档的档案可以发现,行政指令类文件较为完整,账外原始性基础性材料不全;科研档案中计划、立项、总结、鉴定类文件材料比较完整,调研报告、实验、试验记录、分析材料不全。三是档案管理规范化程度不高。档案分类方案和档号编制不科学、保管期限划分不准确、检索工具编制不系统、参考资料编写不完善。四是档案信息化、数字化程度不高。基层农业科研机构档案管理手段还比较传统,信息化工作起步较晚,档案数字化程度不高,多数机构没有建成数字档案室。

2加强档案管理的对策

一要加强对档案工作的组织领导。基层农业科研机构领导要认识到档案管理是单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承担起对档案工作的领导之责。工作中要明确分管领导,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各项制度,制定工作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定期研究工作中的难点问题并加以解决。还要建立档案管理机构,指定专门的档案管理人员,安排档案专用库房,配置工作所需设施设备,还要将档案管理经费列入单位年度经费预算,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二是强化对档案工作的监督指导。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基层农业科研机构主管部门要依法加强对基层农业科研机构档案管理的监督指导,如开展规范化档案室和数字档案室建设业务评价和目标管理、根据“双随机、一公开”等原则进行执法检查和年检、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等等。三是确保归档材料齐全完整。基层农业科研机构要结合本单位工作职能,认真制定本单位的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规定,并严格制度执行。还要做到“三纳入、四参加、五同步”,“三纳入”即将文件材料归档工作纳入单位领导议事日程、单位规章制度及工作流程、有关人员岗位责任制考核;“四参加”即单位档案管理机构或档案人员参加科研项目立项、成果鉴定、项目验收、设备开箱验收;“五同步”即下达项目计划任务与提出项目文件材料的归档要求同步、检查项目计划进度与检查项目文件材料形成积累情况同步、验收鉴定项目成果与验收鉴定项目文件材料归档情况同步、项目文件材料归档进度与档案信息化进度同步、项目总结与项目文件材料归档交接同步。档案人员在档案收集工作中做到“三勤”,即“嘴勤”,对文件材料形成者不厌其烦地宣传及时移交文件材料的重要性、定期向领导汇报收集工作情况;“腿勤”,经常到一线了解掌握工作进展和文件材料形成情况,做好跟踪收集工作;“手勤”,随时接收移交的文件材料,做好平时归卷工作。四是提高档案管理规范化、信息化水平。要强化档案整理、保管、编目、鉴定、统计等基础业务工作,并建成规范化档案室,确保档案绝对安全。还要紧跟社会信息化和农业科研信息化步伐,加快室藏存量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步伐,购置或研发档案管理软件并投入使用,提高工作信息化程度。

阅读全文

农业科研单位人才管理与创新

摘要:农业是中国重要的基础产业,而人才则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农业科研单位人才管理直接影响到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创新,是农业发展的人才供给和人才支撑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对农业科研单位人才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找出了影响农业科技人才创新的相关因素,从外部环境、人才自身、人才管理3个方面进行梳理,最后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农业;科研;人才;管理;创新

农业是中国重要的国民基础产业,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科技人才的支撑。党的报告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2020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而乡村振兴则是其实现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要振兴关键在于农业,而农业的发展又在于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农业科研单位人才的规模以及素质直接影响农业科技实力和潜力[1]。人才是农业发展,农业兴盛之源。如何培养和提升农业高级科研人才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重大课题,是科技引领农业未来的重要战略。当前,对农业科研单位人才管理仍沿用原有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达不到激励农业科研人才全身性投入农业科研创新的目的,且在人才选拔、人才评价等方面也存在不少系统性问题。农业科研项目与其他研究项目在科研周期上、方法上、外部因素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如何正视当前农业科研单位的管理短板,找出制约农业科研人才培育的相关因素,设计出科学合理、符合当今农业科技人才发展的管理新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农业科研单位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问题

1.1人才管理主要为公益类科研事业单位管理模式

当前,中国农业科学院以及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等重要农业科研单位,及其各省级下属单位、地市级单位为主的中国农业科研单位,数量众多,达到了1200多家[2]。其单位性质绝大多数属于公益类科研事业单位,承担着事关重大民生的中国农业基础科研和基础性科技工作,是中国农业经济和乡村发展的重要支撑,属于社会效益显著而经济效益低的行业,这是其重要的组织特征。因此,在人才管理模式上,主要按照中国事业单位人才管理模式为主,人力资源管理受到计划经济时代人才管理模式影响较深。首先,人才配备主要按照计划进行调拨,周期长数量少,不利于紧缺人才的配备;其次,在人才评定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不足,参谋部门勇于创新的动力不足;最后,在人才培养方面与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的联结不足,未形成良好的输送培养的人才共建系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前的公益类科研事业单位管理模式存在不少值得探讨的问题,需要作进一步的革新。

1.2人才培养重视短期效应,缺乏长期规划培养,人才流失大

阅读全文

农业科技期刊对科研创新服务的作用

农业科技期刊是记录农业科研成果、传播农业科技信息的载体,是农业科研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其承载着报道农业新成果、推广农业新技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任,在推广农业科研成果、传播农业科学技术、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素质、促进人才交流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对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意义重大。因其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来源可靠、数据准确、论证充分、结论明确、查询方便等特点,是农业从业者获取目标知识信息的主要来源。农业科技期刊还是农业各学科科技信息的交换中心,在促进农业科技知识传播的同时,还起着指导生产实践、科技咨询、成果转化的作用,它对启迪、支持和引导农业科技创新意义重大。农业科技期刊对科研创新服务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四大功能,即科研传播功能、科研导向功能、科研提升功能、人才培养功能。本文浅析省级农业科技期刊在科研创新中四大功能提升的途径与对策,使科技期刊不仅成为科技创新交流的平台,更成为科研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一、科研传播功能

科技期刊是传播科技信息的媒介,是科技信息交流的平台,也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提升科技期刊的传播功能,稿源是关键。在丰富的稿源中优中选优,提高办刊质量,才能扩大刊物的影响力,吸引更多读者。在扩大刊物受众面的同时,也能吸引更多优秀作者投稿,从而使刊物进入良性循环。期刊稿源的多少和读者受众面的大小直接影响期刊科研传播功能。

(一)多途径拓展稿源

科技期刊编辑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向本刊稳定作者群和潜在作者群组稿约稿,为作者提供高质量的及时到位的服务,激发作者科研写作热情,为刊物赢得高质量论文。省级农业科技期刊多为本省科研院所主办,期刊编辑除向本单位的科研专家约稿外,还要调动编委与审稿专家的积极性,可以定期向本刊聘用的有较高学术素养的编委约稿,并充分调动编委的积极性,希望编委多向其同事、同学、校友等宣传刊物,并能积极给刊物荐稿,借助编委的影响力为期刊组稿。还可通过学术会议和学术讲座,向各地参加会议的专家约稿。或利用刊物的重大活动组稿约稿。约稿要注意约稿技巧,并长期坚持,保持约稿的连续性,与科研人员保持长期、有效、深入的联系[4]。编辑部可经常性地组织科研专家参加学术期刊质量提升座谈会,听取专家的办刊建议。由科研单位主办的科技期刊,建议主办单位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支持并鼓励本单位的科研人员为本刊撰写论文,从而为期刊质量提升提供保障。

(二)重视区域外同质同类稿件的刊登

农业生态系统具有地域性,决定了农业科技信息也具有地域性。农业科技信息必须符合相应的农业生态条件,否则,就失去了信息本身的价值[5]。作为刊登农业科技信息的省级农业科技期刊,必须重视本省区相应的生态、气候条件,但又不能局限于只刊登区域内稿源的传统思维定式,要重视区域外稿源收集与挖掘,特别要着眼于生态条件相似地区同质同类科研稿件的收集、刊载,为本省科研工作者了解区域外农业研究动态提供参考,从而提高刊物在本省的影响力与受众面。

阅读全文

科技创新管理农业科技论文

1科研投入机制

科研投入是科技创新的基础。近几年,我国公共财政对科研投入明显增加,但农业科研投入总量不足,科研人员“用于创收的精力多于创新”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一是投资强度偏低。2013年,我国农业科研投资强度(即农业科研投资占农业GDP的比重)为0.77%,远低于全国科研投资强度1.7%的水平,也低于国际农业科研投资强度1%的平均水平,更低于发达国家3%~5%的高水平。二是项目稳定性支持比例过低。我国国家级农业科学研究院项目的稳定支持经费仅为20%~30%。科研拔尖人才疲于争项目、找活儿干和应付各种检查等。据调查,近些年,骨干科研人员直接从事研究的时间不足工作时间的70%。三是多头管理,项目重叠,科研经费使用效益不高。作为省级农业科研人员,也不得不向财政、科技、农业、开发和扶贫等各部门多头申请项目,甚至同一内容的项目多头交账才能保证科研运转,分散了科研人员的精力,也制约了相关技术研究和储备。农业科技创新具有的公益性特点,要求公共财政在持续增加投入的同时,重点建立竞争性与非竞争性相结合的科研投入机制。农业科技创新周期长、风险大的特点要求增加能稳定支持的非竞争性项目,目的是为科技人员营造一个方向任务明确、能够获得稳定支持、能够静心搞科研和能够获得社会尊重的科研环境,稳定一批高层次的人才,解决制约产业发展关键问题。农业科技创新区域性的特点要求地方财政针对当地特色和优势产业,设立行业科技专项,并加大基本科研业务费的投入力度;设立一大批覆盖面广、资金额度较小和周期较短的前瞻、尝试、探索和应急性的竞争性项目,加大对省级自然科学基金和地域支撑计划的总投入。近几年,有些省份加大对农业科研单位投入的做法值得效仿,广东、山东、吉林和湖北等省成立了区域农业创新中心,每年投入上亿元资金专项稳定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工作。

2科研立项机制

立项方向体现了农业发展方向。目前,我国农业科研单位对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农业企业的成果孵化器作用都不够突出。一是农业科研单位的研究方向是多年形成的,受传统习惯和人员专业影响,往往是能做什么就申请什么项目,很少考虑产业需求。二是科研主管部门的科研导向是项目形成的,受个人偏好和经费定向影响,往往是有什么专款就什么专项,很难体现对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和对农业科研的导向作用。这种传统的立项模式,直接导致了农业科研与农业发展的脱节。建立以农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立项机制,改变以往“专家能做什么就做什么”的状况,确立“产业需求什么→能做什么→如何做→谁来做”的选题思路,立项形成与之匹配的流程:“技术需求→科研课题→技术指标→技术方案→承担单位”。一是科研主管部门、农业科研单位和农业企业、新型农民主体加强沟通,立项部门让科研单位参与非竞争性项目拟定工作,并广泛征求农业企业和新型农民主体意见。二是建立以服务产业为目的的创新团队,以有威望的首席专家为核心,组建一批年龄结构和专业配置合理,研究与转化配套的产业服务团队,并根据产业发展需求,给予非竞争性项目稳定的支持。三是注重自然区域内农业协调发展和单位合作问题,如贫困带连片科技扶贫、京津冀一体化建设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立项内容应符合国家发展规划,长期项目重点解决水资源短缺、耕地质量提升问题,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中期项目重点围绕农副产品的资源化利用、减少农业投入品的使用数量和拓展农业市场功能等,确保农业的增值增效;近期项目主要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废弃物的治理和农业灾害的应对措施等开展研究,确保农产品安全、高效。2014年,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技专项根据产业需求进行顶层设计,从源头到转化一次性拟好任务书,只需申请人认领任务和证明自己能完成任务的做法是农业科研立项机制创新的有益尝试。

3成果转化机制

成果转化是将科技创新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步骤。现阶段,我国每年有7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仅占40%左右,转化率仅为发达国家的一半左右,主要问题是研究方向与产业需求偏差、成果过剩与短缺并存、转化过程半途而废、激励机制不配套、科研单位与企业结合不够、知识产权不易保护和绩效评价内容不合理等。尤其是在绩效评价方面,重论文轻发明,重形式轻应用,与个人利益密切相关的职称评聘对成果的要求一高再高,直接促使科研人员追求书架成果,助长科研浮躁风气。提高成果转化率,要从成果培育入手,多出实用型的物化成果。一是鼓励项目组以解决产业发展难题为主攻方向,开展内容丰富的研究工作,尽快出物化成果、高水平成果和影响力大的成果。二是为成果与产业的结合创造条件,及时解决成果应用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鼓励出成果的同时更为成果的应用作出不懈努力。三是鼓励农业科研单位与农业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结合,形成利益共同体。四是对农业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的绩效评价,应该考虑对相关产业发展的贡献份额。在评价方法上,由单纯的专家鉴定转向专家、服务对象和社会舆论为一体的总体评价。五是职称评聘等利益相关制度,应更加重视诚信、奉献、论文和效益。黑龙江省农科院在这方面做得较好,根据其区域的独特性,以院校合作和加强交流的农业服务为重点,采用“专家在线”、“合作共建”、“科技帮扶”等模式建立起广泛而深入的农村科技服务机制,力求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给农民家。

4人才培养机制

阅读全文

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和策略

摘要:“十三五”以来,我国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国家持续加大对农业领域的扶持力度,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科研经费持续增加,使得财务管理所面临的风险与挑战也越来越大。本文将对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当前所面临五个方面的主要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农业历来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自2004年起,我国已连续十八年将中央一号文件用以指导“三农”问题。“十三五”以来,我国已取得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同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持续加大农业领域的扶持力度,增加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如今,农业科研事业单位项目资金显著增加,收入渠道呈现多样化,除财政拨款外,横向项目、成果转化、技术服务等收入占比越来越大。项目资金数量的增加和来源渠道的丰富对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部分现行财务管理制度与方法呈现一定的不适应性,难以高效保障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本文将对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现今面临的关键问题进行浅析,并提出对应的解决对策。

1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现状与重要性

随着我国逐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农业资金投入不断增加,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呈现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相应财务管理也紧跟步伐,相关财务管理制度日趋完善。现今,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已不再局限于资金核算,还涉及内控管理制度、国有资产管理、科研项目经费绩效考核、人员业务水平以及预算执行等多个方面。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农业科研事业单位也逐步发现了在上述几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意识到传统财务管理模式需进行全面优化,才能更有力的保障单位财务管理有序运行,实现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力度持续加大,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对科研项目实施科学的财务管理尤为重要。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能够帮助农业科研事业单位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协调统筹科研项目经费,对各类经济活动实现有效监控,保障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从而间接提升农业科研水平。

2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问题

2.1内控管理制度不完善,修订周期过长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