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学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农业技术学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农业技术学

马克思主义农业技术哲学本质及特点

农业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它为其他产业提供原材料和基础支撑。生产的进步会对农业技术提出新要求,然而现实生活中,农业技术的独特性和特殊性容易被忽略或掩盖,工业技术成分更加凸显;同时农业技术发展与农业的经济效益不完全同步,而是相对滞后。农业技术本质上研究什么、如何发展演变、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等问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思考。由胡晓兵、陈凡等著写的《农业技术哲学概论》(东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版)一书,详细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农业技术哲学本质和特点,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立场,综合阐述了农业技术哲学的目的、演变过程等,有利于完善农业技术哲学体系,反思现实中农业技术的异化问题。纵观全书,概括出以下特点。

一、以总-分的结构编排,逐层剖析马克思主义农业哲学本质

农业技术是需要真正运用到农业实践中的技术方法体系,它以自然依赖性较强的生物有机体为研究对象,因而使得农业技术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农业技术这一不同于工程技术研究的特点,进行专门的农业技术研究非常有必要。本书一改以往对农业技术哲学体系研究不够重视的常态,而进行相对系统的理论体系构建。全书共有九章,按照总-分的脉络构建理论框架,第一章“导论”总-分,先概括叙述,如第一节“农业及农业技术的地位”中,以阐发农业技术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农业技术现状和现代农业的危机,再阐述本书整体采取的系统论和整体论等研究方法。“导论”后再进行详细的叙说,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论”“价值论”“方法论”的线索进行,第二章到第四章为本质论,介绍农业技术本质、演化、发展规律等关于本身的基础性内容;第五章为价值论,介绍农业技术的价值体系,综合评价它对人类的有益性;第六章到第八章为方法论,探究目前现代农业技术异化和发展现状,以及异化现状对中国当代农业技术发展方向产生的影响。这样总-分结构编排,在概述之后进行细致分析,逐级展开农业技术哲学的论述。

二、动态的分析,构建马克思主义的农业技术哲学的发展观

本书从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出发,认为社会处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事物都在发展进步。如在第一章“导论”的第二节,分析农业技术哲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现状,作者动态地看待农业发展和农业技术发展面临的多重危机,认为农业发展和农业技术的概念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加入一些新的内容,同时抛去一些与时代不符合的旧概念,可以看出农业技术发展也有一个由简单的手工技术到越来越科学系统化的一个动态过程。再如第三章叙述“农业技术演变”时,对农业发展的基本过程进行了动态分析,农业技术经历了由“遵循自然的前现代农业技术”到“石油化的现代农业技术”再到“再生性的后现代农业技术”的动态发展阶段。最后根据现实现状的分析、现实的动态发展变化,来制定动态的现实对策,顺着现实的发展而变化,不静止地看待问题,使思想灵活可变,不受固定模式的拘束,进而能更深层次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和特点。

三、理论的初创,更新研究马克思主义农业技术哲学的思维

农业技术哲学思想很早就已经产生,零散分布于各类古籍中。20世纪30年代后,我国才有一些专门研究农业的著作出现,农业技术哲学依然处于建设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完善。在现今理论构建还处于不成熟阶段的情况下,本书仍综合叙述了农业的起源、农业技术的本质和特点、农业技术的发展、农业技术演变的异化,这对农业技术哲学的理论构建做出了重要贡献。再者,事物之间都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农业技术发展并不独立于政治、经济、思想,而是错综复杂的联系着。本书使用综合辩证的的思想,将哲学和纯粹农业技术领域结合,既能系统性地考量纯粹的农业问题,又能够在思想层面对农业进行更深一步的剖析,转变以往孤立思考问题的方式,将农业技术与哲学隐含的关系发掘出来,辩证思索它们的相关性,以便激发出创新思维、完善对农业技术哲学本质和特点的研究。因此,总-分的结构编排、动态的分析、理论的初创是本书的优点。这对补充马克思主义农业哲学的理论体系、构建马克思主义的农业技术哲学的发展观、更新研究马克思主义农业哲学思维具有重要作用,并最终促进农业关系发展。

阅读全文

栽培学农业技术推广应用

摘要:

加强对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效率,还可以实现潜在的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而作物栽培学的课程实践性与应用性较强,通过作物栽培学课程的应用,可以达到推广农业技术的目标。本文主要研究推广农业技术的意义,并相应地提出农业技术在作物栽培教学中推广的措施,旨在作物栽培学教学过程中推广农业技术。

关键词:

农业;技术推广;作物栽培;教学

自古以来,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问题不仅关系着广大农民百姓的生活,更影响着我国的社会经济的建设与发展,其中,农业院校无疑已经成为开展农业教学的重要中心。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农业院校逐渐呈现出学科齐全、人才集中等特点,为我国的农业发展输送大量优秀的人才,推动了农业技术的应用与普及,通过应用最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成果,也将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1推广农业技术的意义

1.1应用科学技术成果

阅读全文

大学农业技术之创新体系探索

一、传统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缺陷

1、没有明确的职能定位任何一个机构要想做到有序发展,就一定要按照规定,有计划、有原则的执行,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并且对职责进行具体的划分,避免职能之间出现重叠的现象。但是,在对传统农业技术推广进行抽查时发现,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有很多职位之间职责模糊不清,甚至有些职责是相互交错的。各部门不能清晰的认识到自己的职责是什么,管理上也没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就会严重影响到农业技术的推广,使技术与推广之间脱离,一味的注重技术而轻视推广工作,导致整个体系不能按照既定的标准有效完成。

2、农业技术推广缺少经费阻碍传统农业技术推广除了管理上的原因,还有经济上的原因。农民的技术推广经费没有部门提供,使培训问题成了难题。政府、乡镇都处于自己收取自己支付的状况,没有把资金投入到推广项目部门。所以,由于长期没有资金的投入,使农业技术当中的很多项目没有办法正常运行,长此以往,就会严重影响到整个农业的发展。

二、大学农业技术推广的必要性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领域中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种快速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持。农业技术推广不单单是农业生产上的一项科技手段,更是农业科学技术研究与农民生产生活之间的一个纽带,在农业生产进程当中对整个农业的发展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从党中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畅想以来,我国的农村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同时也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其中,随着大学农业推广的加入,更加为整个技术推广带来了新的生命力。农业技术的推广在大学中萌发出新的枝丫,为社会主义农业生产生活服务体系增添动力的同时,也在支持着整个农业事业的发展,为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目前,中国所形成的农业技术推广系统当中,我国的专业技术推广人员有140万人以上,在这140万人当中,农业类大学、农业类中专学生占了很大比重。此外,一些农民技术员也同样拥有着一流的技术水平和丰富的操作经验。在针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技术人员聘用上,大学生占有了绝对的优势,因为他们自身的学识水平和科学技术知识理论都有很好的基础。随着这一群体的加入,整个农业技术推广系统都在全面提高,内容上也在逐渐引用新的思想去完善、弥补农业技术推广当中的不足,初步建立了考试以及职称评比制度。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大学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创新体系的形成,可以大大的增加农业的经济效益。这一新系统的形成以及完善,切实的解决了农业生产当中存在的问题,以科技带动经济,实现农业经济技术大发展的美好愿望,这也是大学农业技术推广必要性的体现。

三、大学农业技术推广创新体系形成的概念

大学农业技术推广创新体系是在国家政府部门的引领下,按照农业市场发展规律的时代背景所形成的体系。这个体系主要是在以大学为核心,通过基地实验、项目培训、开展新技术、研究新课题等方面综合考核后,推行新的农业技术。这种体系的推广,主要是把现代农业推广体系中在资源上的优势与大学相结合,通过二者之间相互配合,完善当下旧体系当中的缺陷。把大学科技园当作依托,最大限度发挥大学在教学上的优势以及科学技术研究的优势,来提高农业技术水平,推动农业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将整个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贯穿于大学工作中,通过大学这个纽带,更好的打开农业技术发展的大门,促进整个农业生产生活的发展,最终实现以科技、教育、推广三者之间相互支撑、共同进步的美好愿望。

阅读全文

高职农业技术推广课程教学现状及改革

近年来可耕地减少、劳动力转移、劳动力价格上涨等多种因素使得农业生产进入高成本时代,未来的农业发展将主要依靠科技进度和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养,因此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迫切需要更多的高素质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农业技术推广”课程开设旨在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农村、农民,为农业推广工作输送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在今后的农业生产与新技术推广、农资营销等社会化服务工作中能够更好的了解农民的心理与行为。但结合近几年教学经历,这门课程教学存在师资力量薄弱、课时较少、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教学效果欠佳逐渐导致该门课程萎缩的现象。

1教学现状

1)课程专业性不强,不受重视。“农业推广技术”在教学内容上涉及心理学、农业政策法规、农业技术等多方面的内容,在高等职业教育种植类和养殖类的众多专业课程中与“蔬菜栽培”“果树栽培”等其他专业课程相比“专业性”不强,并不是专业中的主干课程,因此从师资安排、课时安排上往往不受重视,教师往往缺乏一线工作经验,授课内容刻板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学生对待课程的重视程度也不足。2)城市学生对本门课程兴趣极小。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农村人口逐渐减少,大多数学生来自城市,他们对农村的认知甚少,对于课程中提到的内容感到陌生或觉得与生活不相符,不知道也不感兴趣。3)教材资源落后,更新速度慢。教材是教师教学的参考依据,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是学生课上及课后学习的参考。教材更新速度慢,知识陈旧与时代脱节也是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减小的原因之一。适合高职“农业技术推广”课程可用教材截至到2018年可供选择的仅有王守国、宫少斌主编的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建设教材,徐森富主编的“现代农业技术推广”,是浙江省“十一五”重点教材建设项目,可供高职课程专门使用的教材非常少。4)教材中的案例高度浓缩,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教材中的案例多数为文字叙述,材料短小且多为陈述性,不能全面的反应农业推广工作的整体过程与难度,且大多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分离,不能够引起学生注意与思考。5)学生实践内容单一。本门课程理论教学居多,实践教学内容单一,学生参与度较低,由于教学内容、课时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实践教学设计大多没有是理论教学延伸主要是学生做农资产品的宣讲,学生文献资料查阅分析,交流答疑、撰写分析报告等等,内容单调,缺少可操作性,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2改革对策

作为高职高专的通修课程,更注重课程的应用性,应开展有效的、创新的实践教学。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并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实践教学学时数。1)充分利用当下丰富媒体及国家文化艺术资源,艺术源于生活更是生活的缩影。引入“我的土地,我的家”“女人当官”“马向阳下乡记”等反应我国农村改革题材的优秀影视作品,观看农村改革引入新技术、新科技改变农村脱贫致富的作品,作品中关于农民改变的人与事,分析农村的人与事的变化与规律。通过对影视作品的节选,筛选出体现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实际案例,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学生的学习热情明显提升。2)案例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充分调动农村家庭的学生,通过对农村学生做以下问题的问卷调查,“1.你的家在哪?2.当地所种植的作物有哪些?3.购买农资的方式?品种的确定?更换品种的过程?4.农业技术推广员的沟通方式?你认为哪种形式最容易使你更换原来使用的农资品种?”。通过问卷的方式将农村学生家庭中真实的案例引入教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一线的鲜活的案例更能够引起学生的参与和讨论。3)安排学生到周边农村走访体验。组织学生到最近的农村走访、参观,通过采购种子、肥料,或者参与农民生产劳动的一天来初步体验农民生产生活的方式。再多的理论不如亲身体验。真正的走进农村,走进农民,哪怕时间短暂但也是真实的体验,无论对学生未来的工作还是学生对生活的认知都会有全新的认识。4)邀请农业推广机构技术骨干或管理人员、企业中负责技术推广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到学校讲课作为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补充。来自一线的技术推广人员始终工作在前线,可以带来最新鲜的案例与工作经验,同时可以对学生所设计的推广计划、文案给予最有效的评价与指导。5)结合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在一线农业技术推广员的参与下开发适合自己专业学生的校本教材或讲义。教学活动围绕教材开展,学生才能学有所依,因此教材在教学活动中是不可马虎的。随着农业技术的日益更新,农业技术推广所涉及的内容、案例也应该及时的调整。作为课程的教学者在把握课程教学框架的基础上与一线农业技术推广员积极交流开发适合教学的校本教材或讲义保证教学的质量。

3结语

开设“农业技术推广”这门课程旨在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农业技术推广员是实现农业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纽带,因此不仅从思想上要重视这门课程,从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上设计好这门课程,才能使广大种植类和养殖类学子未来更好的服务“三农”工作,在工作中更好的实现自身价值。

阅读全文

高职科学实践教学教学下农业技术论文

一、围绕目标任务,优化课程结构

农业技术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应以突出应用性、适应性和实践性为原则,以职业能力为核心,重组课程结构,整合教学内容,从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两个方面模块化、项目化设置课程,即分为“职业能力基础课程模块”“职业能力核心课程模块”和“职业能力拓展课程模块”。在“职业能力基础课程模块”中,把性质相近的课程可综合在一起,如将《土壤学》、《肥料学》、《农业气象学》等课程综合为《植物生长环境》,《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可综合为《普通化学》等。再以该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能力为标准,有针对性的补充实用性的新知识。在“职业能力核心课程模块”中,要有特定的职业岗位技能方向,课程内容要有明显的指向性,侧重于应用性、从业性,而且以实践操作技能培养为主。在“职业能力拓展课程模块”中,根据学生选择的从业方向,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核心,补充相关知识,以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和从业要求。

二、根据职业能力,明确课程目标

教学是一种目的性和计划性极强的行为,教师的每一项教学活动都要依据课程的目标来制定和实施。高职教育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以就业为导向,明确而具体地与将来的职业岗位相对接,为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创造条件,以缩短高职教育与就业目标之间的距离。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强调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围绕基本职业素质、岗位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根据专业培养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以及就业需要合理制定各门课程的目标,同时要体现出课程总目标和课程具体目标两个层次以及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三个维度。

三、合理设计内容,突出技能培养

在实践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突出“加强基础实践,整合专业实践,拓展综合生产实践”。基础实践突出以化学为核心的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在实验教学内容中多设计综合性、探究性等能够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的实验,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专业实践要突出对学生现代生物技术和技能的培养,实行多课程联合实习和综合教学实习,以实现对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系统训练;综合生产实践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就业需求,为学生的就业尽可能创造条件。通过合理配置各个实践教学环节,按基本技能(侧重操作性)、专业技能(注重应用性)和综合技能(强调实践性)等层次,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包括教学实验、教学实习、社会实践、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形式,突出技能训练和创新能力的的培养,建立“生产体验—技能训练—综合实践”的实践教学环节,将实践教学的目标任务具体落实到各实践教学环节中。

四、依据课程性质,选择教学方法

阅读全文

农业技术推广机制的创新框架研究

摘要: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创新可以有效地促进农业技术推广机制更好地适应农业技术发展需要。第6代创新模型揭示了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活动的基本规律,基于建立农业技术推广机制的理论分析,提出基于第6代创新模型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创新框架,明确创新的基本要素、基本过程、主要内容、创新形式、战略因素和能动要素,并指出农业技术推广主体的创新路径,丰富了知识经济时代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创新的理论研究内容。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创新模型;创新框架

农业技术推广是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实现向现实生产力转换的“桥梁”。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时代进步,农业新型经营主体逐步发展壮大,农户、农村、农业经营主体等对农业技术的需求构成和需求方式也不断变化。因此,在新形势下,为确保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实现农村产业振兴,必须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机制,以适应新形势下农业技术推广需求的变化,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水平,进而实现农村和农业的全面振兴。诸多学者和实践者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的对策建议,各地区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涌现了多种创新成果。如高道才、林志强针对我国现行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制和运行机制存在的体制不完善、运行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提出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应该遵循“政府主导、社会介入,市场决定、民办公助,资源协同、系统集成”的基本原则,实行农科教一体化的双向互动服务;卢小磊等在总结河北省4个典型创新模式的基础上提出应该发展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创新的相关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在此不能一一列举。但从创新实践角度看,对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创新过程的研究相对不足。在实践中,应该遵循农业技术推广的发展规律,结合创新理论和方法,才能有效地实施农业技术创新。因此,本研究以创新理论和方法为工具,在分析农业技术推广机制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农业技术推广机制的创新框架,以期为农业技术创新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1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和创新理论

1.1农业技术推广机制的理论分析

农业技术推广机制的实质是围绕农业技术推广的组织和运行机制,其主要内容应该解决农业技术推广组织的建立完善和高效运行问题。温思美、张冬梅从农业技术特性出发,认为不同的农业技术导致了不同推广组织的形成,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大致可以分为3类:以政府为主体的推广机构、企业化的农业组织、以农民为主体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在构建农业技术推广组织中,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可以有多种组织形态;不同的农业技术有其相适应的推广组织形态,当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和农业技术相容时,推广组织的效率最高;农业技术的公共物品特性决定了政府应该主导基础研究和大面积推广,农业技术中具有可分性、排它性强而不具有公共物品特性的个性化特征是其它主体参与农业技术推广的根本原因。由此可见,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应该和农业技术本身的特性及其推广规律性匹配。从农业技术推广机制运行层面看,利益驱动、技术带动、政府推动、市场拉动是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动力源泉;从运行机理看,农业技术的公共物品属性、交易成本、合作协同是3大动力原理。因此,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必须考虑农业技术属性,遵循农业技术推广的动力原理。

1.2创新理论发展及第6代创新模型

阅读全文

农业技术推广和温室产业发展思路分析

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技术推广起到关键作用。基于此,研究中以农业技术的推广现状、存在问题为理论基础,分析温室产业发展的相关内容,并针对性提出解决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问题的相关措施和建议,期望能够为农业领域技术推广人员在工作中提供一定理论支撑。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温室产业;发展

随着我国农产品数量和质量需求的日益提升,传统型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发展显然已经不能够满足农业经济的发展需求,因此如何变革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找出影响和阻碍农业技术推广的问题,并提炼出关键性的解决措施,成为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再发展的关键,同时新技术、新推广也为助力农产品新品种的研发提供支撑。本文将重点从农业技术推广现状和温室产业发展思路两方面进行分析。

1农业技术推广现状

1.1农业技术推广主体

通俗说,农业技术推广的主体即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主要是由谁承担、谁来做的问题。我国在农业技术领域的研发与推广方面设置了专项经费,主要以科研机构和高校研究团队为主,技术的研发人员相对充实,但是技术的推广人员由谁来承担,相关的技术推广机构又由谁来做。作为技术推广来说,其是一种服务式推广模式,例如帮助农产品生产者正确使用相关技术产品等,在技术推广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杂交水稻。当前,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主要以政府为主,由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加上经费的供给基本都来自于政府。如图1所示,为农业技术推广系统的主要简化结构。

1.2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完善化作

阅读全文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问题探析

摘要:中国是传统农业大国,传统的农业技术更多地依靠人的经验,而缺乏系统的科学指导。随着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农业生产需求的普遍提升,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结合实际情况来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重在基层,探讨农业技术在基层进行全面推广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深化农业技术在基层推广的深度和实践,是现阶段农技推广最主要的工作内容之一,也是有效实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关键。

关键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问题;探析

一、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县、乡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落实与成效直接关系着当前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和农业推广的进程,因此,积极探索在基层农村推广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解决分析十分必要。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孕育诞生于计划经济时代,在推广方式、推广理念、推广内容以及推广体系上都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不相适应之处,我们必须跟上时代和农业政策的变化脚步,将农业技术推广逐渐转变为农业推广,一方面积极传输农业技术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农民新型的科技农业理念。建立健全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更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从业人员及相关团体,从而促进农业技术加快向农业成果转变,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能更好地服务于农业,助推农业发展。

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常见问题

(一)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问题。近年来,随着对农技推广工作的重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虽有所发展,但基层推广技术人员的供应量远远低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量的需求,再加上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本身的工作性质特殊、待遇无法提高、工地地方偏远、工作开展困难,很难吸引更多人投身于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中来,因此,想要卓有成效的推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必须完善用人制度,激发第三方组织介入推广工作中来,引进更多人才投身于农技推广建设中去。除此之外,推广人员其自身能力的高度及水平的优劣也对推广成果具有直接影响,在大规模引进技术推广人员的同时,还应加强技术培训,提高技术推广的工作质量。

(二)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单一。推广人员是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具体执行者和组织者,农业推广技术人员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成效与进展。结合具体情况来看,县、乡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大多属于事业单位,缺乏第三方农技推广组织和团体,且普遍的农业技术推广方式以传统的示范和培训为主,通过建立示范园和培训会将农业技术在具体的农业生产中进行展现,介于此实现推广的目的。但在农民生产的实际过程中,仍然存在运用高新农业技术的基础设施不足,农业技术设备缺乏等问题,单一的推广方式也忽略了农业技术推广的后期工作,使农业技术在农民自主使用中还是存在运用困难、缺乏具体指导。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