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教育课程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农业教育课程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农业教育课程

农业教育课程革新思考

本文作者:郑霞 张雷 许云华 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传统的教学模式总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被看作是课程的推行者,他们在课堂上的地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而学生则被看成是消极的知识容器,是缺乏力量、接受知识的客体。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采用这种模式,教出来的学生就象流水线车间生产出来的产品,个个都一个样,缺乏个性、能动性、创造性,从而出现很多高分低能的学生。课程改革要求学习应从日常的事件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锐性,首先应该从教学理论改革做起。

1转变教师角色,参与科程开发

在当前的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开发已成为关键环节。泰勒提出了在课程与教学中如何组织学习经验是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这对教师参与课程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新课标”要求教师直接参与课程编制。教师要重视自身在课程改革中的重要地位,清楚在新课程的实施中自身的桥梁作用,成为一名有意识地注重新课程与旧课程区别的教师,并重点抓住新课程。众所周知,一本教材从编、审阅、印刷等工序,到最后发放到师生手中时,需要耗费许多时间。正如有人这样描述“教师用昨天的知识,面对今天的学生,培养未来的人才”。如在《小小气象台》一课中,书上有一段要求同学们认识气象图标。而现在气象图标早已发生了变化,但书上的图标却没有改变。虽然这对教学影响不是很大,但足以说明教材的滞后性。要改变这种现象,教师必须主动参与课程开发,“三级课程管理”的理念赋予教师以参与课程开发、管理课程的权利,尤其在学校教学水平上,教师应该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这就使教师的角色得到扩展,他们不再是单纯的传话筒,在课堂上既充当演员,又是编剧和导演。因此,教师就必须与时俱进地学习新理论,不断地积累新知识。

2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自主学习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欲和求学欲望激发出来”。教师先要转变观念,以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从而营造宽松的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学生天生就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是他们学习的动力。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由于学生丧失了主动学习的权利,成为学习的奴隶,从而使原有的创作意识也慢慢丢失。“新课标”提出要充分体现学习的自主权。即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通过研究、探索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在质疑问题中探究,在观察比较中探究,在矛盾冲突中探究,在问题解决中探究,在实践活动中探究。事实上就是要把学生解放出来,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给学生创造平等、融洽、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主学习,也就是给学生充分的主动权、选择权、决策权,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同时,老师要放手,对学生多鼓励、少包办。

3转变教学方式,师生换位授学

阅读全文

农业职业院校创业教育模式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指出: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2014年,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总理屡次提到鼓励创业,在2015年初国务院又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就业新理念席卷全国。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持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创业教育是建设创新型社会国家的需要,创业教育是对新形势下教育发展趋势的主动把握。在创新创业教育的新形势下,各类院校逐步开始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2016年初,我校积极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高度重视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多方面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

一、农业职业院校创业教育开展的现状

创新创业教育是农业职业院校就业的必然要求,一方面是能为社会培养创新型创业人才,减轻了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让农业职业院校的学生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提供支撑。创业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探索、开拓、创新及策划的能力,拓展他们的创新创业的文化底蕴。目前各级各类学校都十分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大部分都能够立足学校实际情况开展工作,有自己的特色和亮点。对国内各农业职业院校的创新教育模式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当前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基本上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展开。

(一)设立创业基地

当下,各高等职业院校越来越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发了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基地。这一举措在极大限度上为学生后期开展创业活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现阶段,我国各大职业院校逐步将创新创业基地投入到使用过程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代表学校是山东农业大学。他们积极营造浓郁的创业氛围,不断完善服务机制;同时搭建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项目孵化和指导服务平台;落实双创育人机制,推动双创工作更好发展;采用多种体制并行的教学方式,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多方位支持。以实践基地为平台,开展活动,举办座谈会,并提供硬件设施,配备指导教师1。

(二)建立创业教育管理组织

为响应国家的号召,助推大学生创业教育,各类高校纷纷成立创业组织。其主要目的是要转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大部分学校都是通过让学生在校期间参与模拟创业,使他们了解从业所需的技能,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最后让他们掌握创业所必须的各种技能,进而培育出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复合型人才。最具有代表性的学校是南京农业大学。他们通过成立创业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在创业基金、创业项目训练等多方面进行经费投入;同时实施多种制度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学校的教学中,以此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工作体系体系进行完善。

阅读全文

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培养课程关系研究

摘要:大类招生是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在大类招生、分类培养的培养模式下需要新的课程体系进行支撑。“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与“专业培养”课程体系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均占有重要的地位,两者既有区别,又相互关联。这两种课程体系有着共同的建设目标,就是要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大类招生即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跨二级学科门类按大类进行招生改革的一种招生模式,是招生改革的一大举措,特别是高校采用大类招生改革这一举措之后,这两种课程体系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对于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培养课程;融合发展;基础课程

大类招生是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吉林农业大学于2019在吉林省率先开始实行大类招生和大类培养的招生改革政策,即本科专业跨二级学科门类按大类进行招生。低年级按学科门类共同学习基础课程,高年级按照课程成绩及个人意愿等综合因素进行专业分流,进入专业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以及各类实践课程的学习。伴随着大类招生的开展,对人才培养方案也进行了重新修订,以专业课程建设为核心,减少学时学分,以通识教育为重点,满足学生个性发展,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切入点,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以混合式教学为手段,促进课堂教学与在线教育相融合的本科教育体系,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在新培养方案的推动下,多种教学改革共同开展,稳步进行。现将吉林农业大学在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及专业培养课程体系方面的改革阐述如下。

1强化通识,提质增量,紧抓“四大模块”

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由博雅教育(liberaleducation)发展而来,其教育的目标是: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相对于学科界限十分专业,知识体系化的专业课课程,通识教育的目标更倾向于培养学生认识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应用此能力将不同知识进行融合创造,最后培养出能独立解决问题、有创新精神的学生。为了达到通识教育的目标要求,就必须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从而建立起能够满足通识教育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达到通识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吉林农业大学在人才培养方案修改方面以“强化通识,提质增量”为核心,将逐步建立总量至少200门课程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独立设置创新创业课程,每个专业创立1门以上精选在线课,并将通识课分为4大模块:①自然科学类/信息技术类模块;②文学社会类模块;③文学社会类/艺术鉴赏类模块;④实践技能类/外国语类模块。以上4种模块的设置使得吉林农业大学通识课程体系领域宽度够宽,能够让学生跨学科学习,在文学艺术、外国语、自然科学、信息技术、社会科学等方面得到综合培养。近几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新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修改,吉林农业大学通识课的课程总数呈现逐年增加趋势。在课程设置方面,邀请资深经验的教师,包括有企业资深工作的教师,指导全国及省级创新创业大赛获奖取得优秀成果的教师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其中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就业指导等与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未来发展等相关的课程,普遍获得学生较高的专注度,选课人数逐年提高。在线课程孵化方面,要求每个专业创立1门以上具有专业特色的精选在线课,为吉林农业大学在线课程的发展打下基础。在通识课程的四大模块中,为了避免学生在选课过程中出现课程类型不平均,且要兼顾就业市场对学生的综合能力需求,在信息技术类、外国语言类通识课选择中均对学生选课的最低课时数进行了要求。

2夯实专业,重基础,抓“核心”

专业教育是中国及世界各国目前的教育主体形式,学生通过对各自专业内知识体系的学习,获得适应社会需要的各种职业技能。因为,学生选择在不同的专业领域学习,学生毕业后就获得了特定专业领域的专长。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有明显的区别,其教育的目的在于学生职业知识及技能的培养而非综合能力及素质的培养。虽然是高等教育的两种不同形式,但是在大多数高校中,普遍存在着重专业教育而轻通识教育的问题。吉林农业大学专业课程大体分为专业理论课与实践教学两个环节,专业理论课又分为多个层面:①基础课;②专业基础课;③专业核心课;④专业方向课。基础课实施全校授课,按大类招生相近专业学生在入学低年级共同学习基础课。基础课任课教师跨不同专业授课。学校严抓基础课程的设置与教学质量,在整个课程的授课过程中引进课程管理软件进行过程化管理,在课程考核中为了提高教师教学效果及学生知识获得率,应加大考核力度、采取试题库等多种考核方式,逐步探寻课程考核改革,加强过程管理,使教师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质量逐步提高。专业基础课是针对某个专业而言的,是某个专业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掌握的最基础的理论知识。专业核心课程是专业教育人才培养中最重要的环节,专业核心课程要紧扣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打造具有系统性、关联性、创新性、实用性的专业核心课程。在培养方案中要求各个专业,特别是吉林农业大学特色专业围绕专业知识主线打造精品的专业核心课程。各专业打造的精品专业核心课程之间有联系,注重核心课程间的系统性、连续性、完整性,注重知识的衔接与融合,还要考虑到课程内容是否能支持实际应用。应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四个层次模块使专业课教学更全面系统,更切合本科专业教育培养目标。在实践教学方面,合力整合校内外资源,校内提供实践教学基地为实践教学提供物质保障。校外扩展优质实践教学基地,通过产教融合、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等项目推动实践教学平台的利用及优化。提高实践教学所占比例,优化实践课程,设置综合性大实习。吉林农业大学实践教学主要分为实验教学及实习实训两个主要部分,实验教学方面学校开展实践技能素质拓展课,学生经教学管理平台进行选课。教师学生合理利用学校广阔的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实践技能素质拓展课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在实习实训方面,学校学院严格把关各类实习实训,实习实训在管理上突出实践教学思想意识,健全实习实训管理制度,推进实习实训教师及管理队伍建设。

阅读全文

五年制高职素质养成教育课程建设研究

摘要:五年制高职素质养成教育课程在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创设3年,是五年制高职(前两年)的一门基础课。从课程模式和教学模式两个方面来论述五年制高职素质养成教育课程建设。课程模式包括课程目标、课程标准和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由于课程处于初创阶段,课程建设中难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我们通过研究和探索,提出了相应对策,以促进课程建设不断完善和成熟。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素质养成教育;课程建设

一、引言

(一)五年制高职素质养成教育课程概说

“素质养成教育”课程是河南农业职业学院人文教育学院在总结多年来五年制教学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五年制班主任的一线教学管理实践,创设的一门“新课程”。素质养成教育课的课程目标是:逐步培养和提高每一个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文化知识能力素质、身心健康素质等,使他们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素质养成教育课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例如,任课教师(班主任)以班会的形式处理班级近期事务;以讲座的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文明礼仪教育或者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等;带领学生开展室外文体活动、体育竞赛、参观游览活动等等。

(二)五年制高职素质养成教育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和意义所在

1、五年制高职生的特点决定了开展素质养成教育课程的必要性。五年制高职学生学习成绩普遍不好,未能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对其进行素质养成教育(逐渐纠正其学习、生活习惯,从而逐步提高其学习成绩)迫在眉睫。五年制高职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时期,之前由于家庭、学校影响而形成的一些不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大量存在。因此,面对这样一些学生,五年制高职教育首先要做的是尽快了解学生,教导和帮助其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激励学生树立自信和正确的价值观,然后待学生养成良好学习、生活习惯之后再开展文化知识与技能的教育。2、五年制高职素质养成教育课程开设的意义。(1)有利于更好地达成五年制高职教育目标。在五年制高职这五年的学习中,一般是分为两个阶段,即相当于中职或高中的阶段和相当于大专的阶段。总体而言,前一阶段更为重要,因为这个阶段是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养成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2)有利于培育良好的师生关系,进一步加强和细化学生管理工作。便于教师直接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情绪疏导,进而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学生可以直接与老师对话,表达自己的诉求,反馈自己对于学习和管理的意见。(3)有利于促使学生努力学习,提高学生各科成绩。在素质养成教育课的教学中,课程任课教师就是负责学生管理的班主任。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权威和示范带动作用是巨大的,充分发挥教师的这种独特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正确引领整个班级的学习和教育活动,督促学生努力学习,不断提高各科学习成绩。

阅读全文

新型城镇化下农村社区教育建设探究

摘要:伴随社会的不断更新发展,国家对教育的重视也从之前的单一重视市区课程教育逐步向重视农村社区课程教育转变。同样,在新型城镇化建设成功后的首要任务也是化人。与此同时,又因我国农村人口文化素质水平偏低,导致农村社区教育课程与现今社会的大环境相脱轨,更加趋于形式化、功利化。在新型城镇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对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每一个环节进行认真系统的筛选,广泛汲取集体的力量,将传统农民向新时代的市民进行转换,将农民的技术与新时代进行融合,为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贡献力量。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农村社区教育课程;建设

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目的就是将城市与乡村二者结合,实现共同发展进步。这一共同发展过程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规模化更新、管理城市,不断将农村人口向城市引导,并逐步扩大城市人口数量;另一方面,是推进农村朝着城镇规划模式发展,为农村树立起生态文明、经济文明的标杆等,使之与城市文明相匹配并实现共同进步[1]。但是,就目前新型城镇化现状来看,在发展过程中,因农村人口综合素质水平不符合实际需要,在发展中起到了反作用,不利于城镇化的发展。社区教育与传统学校教育的教育模式存在一定区别。社区教育可适用于所有人,并以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可针对性地对农村社区居民进行服务。开展社区教育的核心就是课程的设置,它为教学提供着多元化、生动的课堂体系,可满足现阶段农民的学习需求,还可以及时有效地解决困难问题。

一、开展新型城镇化农村课程教育的意义

结合我国当前的情况来说,由于自然条件和地区间的经济基础差异导致城乡发展不平衡。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便民利民措施相继出台,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保障。国家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缩小城乡的贫富差距,大力建设新农村。为了共享发展成果,让农民过上更好的生活,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加强和提高农村课程教育,根据我国城乡发展的现状,因地制宜地制定出相关的政策,以有效合理地解决农村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加强新型城镇化农村课程的教育能够更好地提高农民的素质,增强农民对于经济发展的感知力。农村课程能够更加科学化地统筹城乡的发展,理顺城乡之间的关系,确保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二、新型城镇化农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一)文化发展的经济基础薄弱。农村相对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农民的文化水平有限,对于文化建设的意识不强。农村的文化建设需要根据地方的财政收入进行资金拨款。由于地方政府部门的财政出现困境,导致文化建设滞后,很多农村地区没有固定的文化建设办公场地,很多工作都得不到落实,并且文化基站中相关书籍较少,农业科普类书籍也不多,且实用性不高。

阅读全文

高职创业教育课程构建探索

摘要:

创新创业教育需将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与创业能力为目标,高职院校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必须先行探索创业教育之路。其中,怎样构建学生“愿意学、用得上”的创业教育课程,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将结合SYB创业培训理念,探讨构建高职创业课程体系的策略。

关键词:

高职;创业教育;课程体系;SYB创业培训;构建

一、引言

开头改为:当今社会,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国家积极倡导大学生自主创业,以缓解就业难的问题。然而,近年来的大学生创业实践表明,大学生创业率及创业成功率都比较低。怎样有效提升在校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是摆在所有高等院校教育工作者面前急待解决的重要任务。而如何构建适合高职学生创业综合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更是高职院校面临的当务之急。

二、以SYB大学生创业培训课为基础

阅读全文

图书馆文献在高校通识教育的运用

一、国内外名校的通识教育模式

1、美国名校的通识教育模式通过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搜集近年来我国研究国外名校通识教育的文章,对搜集到的文献信息资源按通识教育内涵、通识教育模式、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通识教育的建议等进行分类,然后进行比较、分析,发现美国的大学开展通识教育的主要有:哈佛大学的核心课模式;耶鲁大学的住宿学院模式;斯坦福大学的分类必修课模式;麻省理工学院的分组必修制模式;芝加哥大学的经典名著课模式。这些文献信息资源对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启发是:通识教育要针对通识教育过程、社会发展和科技发展不断地进行改革,要注重我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要注重多学科知识的整合,不同高校可以有不同的通识教育模式,甚至可以有独特的通识教育模式。

2、国内高校的通识教育模式通过查询文献资源可以得知,目前国内大陆高校的通识教育模式有北京大学模式、复旦大学模式和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三大模式之说,也有北京大学模式、复旦大学模式和武汉大学模式之说,北京大学模式由全校性通选课和实验班两部分组成;复旦大学借鉴国外大学的住宿学院模式,进行书院式管理,建立导师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武汉大学的模式是学分制管理的全校性通选课,通过课程立项的方式保证通识教育课程的质量和教学效果,通过学分制加强通识教育的教学和管理;顺德职院模式是通专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些文献信息资源让我们可以研究国内大学开展通识教育所采用的不同的方式,无疑对其他大学开展通识教育具有启发、指导意义。

二、我国高校通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我国高校在通识教育的观念上存在偏颇。具体表现在对通识教育概念的理解以及主管教育的各级部门的各级领导、大学的领导、教师、学生对通识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通识教育观念上的偏颇还表现在对通识教育的目标的认识上,把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作为通识教育的目标,而忽略了健全人格的培养,或者忽略了合理知识结构的培养又或忽略了社交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这些都是与通识教育的理念相悖的。其次,我国高校在通识教育的管理方面存在疏漏,在通识教育的评价方面存在问题。对于通识教育的管理,国家层面上没有专门的部门负责对高校通识教育的管理进行协调和指导,地方层面上也没有一个相应的通识教育机构对本地区的通识教育的展开进行指导,我国高校的通识教育很少有校级的专门管理机构。目前,对于通识教育还没有科学的评价方法。再次,我国高校开展通识教育的时间较短,没有专职教师;另一方面,由于通识教育不同于专业教育,有其特殊性,相应的教学方法也不同于专业教育的教学方法。最后,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存在问题。具体表现在通识教育课程种类的设置上,通识教育课程包括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等,不同种类的比例存在不均衡;还表现在通识教育课程内容的设置上,有的把专业课内容降低要求后作为通识课内容,有的通识教育课程的内容过于广泛,没有一定的深度,有的通识教育课程把某些专业内容进行简单的拼接,这样设置的课程内容与通识教育的精神背道而驰。此外,我国高校对于通识教育的改革的研究、通识教育管理机构的研究以及通识教育课程管理的研究都比较缺乏。对通识教育课程管理研究包括对通识教育课程目标的设置的研究、对课程种类比例的研究、对通识教材的管理的研究、对通识课程评价体系的管理的研究。

三、充分发挥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作用,为通识教育的更好发展做贡献

首先,我国高校要充分发挥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作用,大力宣传通识教育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使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积极主动的接受通识教育。其次,我国高校的各职能部门要充分利用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作用,为加强通识教育的管理提出建议,完善通识教育评价。国家层面要有一个专门的机构来指导高校的通识教育,给高校开展通识教育一定的权限,使高校能自主地设置通识教育课程;地方政府部门也要有专门的机构来指导、督促本地高校的通识教育;高校要有一个校级的专职机构,协调、推进通识教育,这个专职机构根据本校的特点以及学生的来源负责本校通识教育模式的选取(比如借鉴文献报道的通识教育模式)或建立合适本校的新的通识教育模式。通识教育总体效果或者长远效果要由大学培养出多少政治家、科学家、发明家、企业家等来进行评价,或者由大学的创新力、大学的影响力来评价,通识教育近期效果或短期效果要由通识教育专家评价,通识教育课程的评价要由上课的大学生、毕业后的大学生进行评价。再次,我国高校从事通识教育工作的教育者应发挥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作用,为建立一支优秀的专职通识教育教师队伍而努力。欲从事通识教育的教师除了在已开展通识教育的国内外高校参观和学习外,还可以通过文献信息资源理解通识教育的精神、内涵、目标,从思想上、观念上完成由专业教师到通识教育教师的转化;通过文献信息资源学习与通识教育有关的各种知识,建立起适合通识教育的知识体系,从而成为专职通识教育教师。合适的教学方法要由教师通过学习、总结别人的先进经验,听取同行或学生的意见,结合自己对所承担的通识教育课程的认识不断地改进、完善。最后,我国高校通识教育委员会应结合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设置适合本校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建立起良好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阅读全文

议高校通识教育的不足及建议

1国内外名校的通识教育模式

1.1美国名校的通识教育模式

通过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搜集近年来我国研究国外名校通识教育的文章,对搜集到的文献信息资源按通识教育内涵、通识教育模式、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通识教育的建议等进行分类,然后进行比较、分析,发现美国的大学开展通识教育的主要有:哈佛大学的核心课模式;耶鲁大学的住宿学院模式;斯坦福大学的分类必修课模式;麻省理工学院的分组必修制模式;芝加哥大学的经典名著课模式。这些文献信息资源对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启发是:通识教育要针对通识教育过程、社会发展和科技发展不断地进行改革,要注重我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要注重多学科知识的整合,不同高校可以有不同的通识教育模式,甚至可以有独特的通识教育模式。

1.2国内高校的通识教育模式

通过查询文献资源可以得知,目前国内大陆高校的通识教育模式有北京大学模式、复旦大学模式和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三大模式之说,也有北京大学模式、复旦大学模式和武汉大学模式之说,北京大学模式由全校性通选课和实验班两部分组成;复旦大学借鉴国外大学的住宿学院模式,进行书院式管理,建立导师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武汉大学的模式是学分制管理的全校性通选课,通过课程立项的方式保证通识教育课程的质量和教学效果,通过学分制加强通识教育的教学和管理;顺德职院模式是通专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些文献信息资源让我们可以研究国内大学开展通识教育所采用的不同的方式,无疑对其他大学开展通识教育具有启发、指导意义。

2我国高校通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我国高校在通识教育的观念上存在偏颇。具体表现在对通识教育概念的理解以及主管教育的各级部门的各级领导、大学的领导、教师、学生对通识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通识教育观念上的偏颇还表现在对通识教育的目标的认识上,把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作为通识教育的目标,而忽略了健全人格的培养,或者忽略了合理知识结构的培养又或忽略了社交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这些都是与通识教育的理念相悖的。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