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农业环境治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农业环境治理材料运用
本文作者:黄占斌 孙在金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环境材料在农业抗旱节水中的应用
水是农业的命脉。我国农业年用水约4.0×1011m3,占总用水71%左右。农业用水量中约90%为农田灌溉,即约3.6×1011m3为我国农田灌溉用水量上限[5]。农业灌溉用水存在三大突出问题:一是水资源严重不足,制约着农业灌溉进一步扩大,干旱问题严重。近年我国年受旱面积2000万~2700万hm2,全国中等干旱年农业灌溉缺水3.0×1010m3。二是已开发利用的水资源浪费严重,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大田漫灌的次灌水量达1200m3•hm2以上,灌溉水利用率40%左右(发达国家80%~90%)。三是水资源遭受严重污染。环境材料在农业抗旱节水中的应用主要是土壤保水剂和作物叶面抗蒸腾剂。可生物降解地膜也是一类近年研发较多的环境材料,属于物理性材料,这里不做深入探讨。土壤保水剂(superabsorbentpolymer,SAP)是通过改善植物根土界面环境、又供给植物水分的化学节水技术。土壤保水剂本身是一种超高吸水保水能力的高分子聚合物,它能迅速吸收比自身重数百倍甚至上千倍的纯水,且有反复吸水功能,所吸的水可缓慢释放供作物利用。由于其具有操作简便、投入少、见效快和易于推广等特点,因而应用与发展前景广阔。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有所提高,土壤保水剂的高效、低毒和价廉等优点成为其应用农业生产及其环境治理的重要选择。
20世纪中期,美国首先研制出淀粉型保水剂并在玉米、大豆涂层和造林应用取得效果后,世界各国竞相研制。日本发展最快,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超强吸水性树脂生产国,20余家主要厂家年产10万t。英国研制出防止土壤侵蚀和保证作物需水的防蚀聚合物和保水聚合物。法国研制出能吸收自身水500~700倍的“水合土”,用于改良沙特阿拉伯干旱地区的土壤结构。俄罗斯合成的保水剂用于节水农业,在伏尔加格勒每公顷使用100kg,节水50%,农作物增产20%~70%。全球年产土壤保水剂已超过200万t[6]。我国土壤保水剂研制和应用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展较快。土壤保水剂按照化学组成和功能特点可分为高分子聚丙烯酸盐类保水剂、有机无机复合类保水剂、多功能类保水剂3类。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制的有机无机复合保水剂,已在胜利油田长安实业(集团)公司建成3000t•a1生产线;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利用风化煤研制出腐殖酸复合保水剂。目前土壤保水剂产品的生产技术基本成熟,可查的土壤保水剂相关专利120多项。应用范围从林业生产推广至大田作物60多种作物,年推广面积超过20万hm2。国家对保水剂研发和应用非常重视,从“十五”到“十二五”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都列入多功能节水制剂课题。
黄占斌[6]总结提出土壤保水剂作用原理包括4个方面:①土壤保水剂自身吸水、保水和释水原理。保水剂吸水速度快,溶胀比大。保水剂分子含有大量羧基、羟基、酰胺基以及磺酸基等强亲水性官能团,对水分有强烈的缔合能力,纯水中的吸水溶胀比为400~1000倍或更高;保水剂保水能力强。保水方式主要包括吸水和溶胀,以后者为主;保水剂释水性能好,供水时期长。王砚田等[7]研究表明,保水剂所吸持水分最大吸水力13~14kg•m2,根系吸水力大多为17~18kg•m2,故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根系水分倒流,其中90%以上为植物最易吸收利用的水分。此外,保水剂有吸水释水干燥再吸水反复吸水功能,但反复的保水剂吸水倍率下降10%~70%或失去吸水功能。②土壤保水剂促进土壤改良和保持原理。保水剂在土壤中吸水膨胀,把分散的土壤颗粒粘结成团块状,增加土壤团聚体。黄占斌等[8]研究表明,保水剂特别对0.5~5mm粒径土壤团粒结构形成作用最明显,且土壤中保水剂在0.005%~0.01%范围时,团聚体增加量明显;同时,保水剂应用会使土壤容重下降,孔隙度增加,调节土壤中的水、气、热状况而有利作物生长,改善土壤结构。加之保水剂分子内部大量可电解羧酸盐基团吸水后网状结构撑开,可提高土壤吸水能力,增加土壤含水量。此外,保水剂能增加土壤持水能力,降低土壤水分蒸发量和水分渗透。③土壤保水剂提高肥料和农药等农化产品利用效率原理。保水剂表面分子有吸附和离子交换作用,肥料和农药中的铵离子等官能团能被保水剂上的离子交换或络合,以“包裹”方式把土壤中的离子包起来,减少肥料和农药淋失。但同时会使土壤保水剂失去部分保水能力,故土壤保水剂尽量不与锌、锰和镁等二价金属元素肥料混用。
黄震等[9]试验表明,尿素等非电解质肥料与土壤保水剂结合应用,保水剂的保水和保肥作用都能得到充分发挥。田间试验证明[10],土壤保水剂与氮肥配合使用,吸氮量和氮肥利用率分别提高18.7%和27.1%。俞满源等[11]在陕西延安的试验表明,开沟10~15cm,单施保水剂和单施氮肥的马铃薯产量分别增加42.7%和33.3%,土壤保水剂加氮肥使马铃薯产量增加75%以上。近年来,我国每年农田氮肥利用率仅30%~35%,磷肥利用率10%~20%,钾肥利用率35%~50%;我国每年农药施用量达30多万t,其中高毒农药占农药总量的70%。农药平均施用量13.4kg•hm2,农药过量或不合理使用导致约70%~80%的农药作用于非靶标生物或直接进入环境。土壤保水剂对化肥和农药利用效率提高的研究,是治理农田化肥和农药面源污染等重要的技术应用依据。④土壤保水剂调节植物生理节水效应原理。土壤保水剂植物效应与保水剂的应用方法有关。土壤保水剂处理种子是为种子提供相对湿润的小环境,促进植物种子发芽;土壤穴施或沟施应用保水剂,主要是改变根土水环境,造成部分根系干旱产生ABA信号而调控植物生理节水。李志军等[12]试验证明,作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具有适应土壤干湿交替环境的能力,即作物在受到一定程度水分胁迫时,能够通过补偿效应来弥补产量减少或减少损伤。当土壤保水剂应用于土壤时,随着土壤水分蒸散,作物根系出现部分低水势,产生根源ABA,经木质部导管传输到作物的地上部分,在作物叶片调节气孔开度,减少蒸腾。同时,根系经过一定程度水分胁迫锻炼复水后,水分传导高于未经胁迫锻炼的对照。这两方面作用使作物根系表现出补偿效应。
主要有拌种或种子涂层、种子丸衣造粒、根部涂层(亦称蘸根)、土壤直接施用和用作育苗培养基质等方法,常用土壤直接施用法。种子包衣方法处理种子可显著提高低土壤湿度条件下的出苗率。黄占斌等[13]试验表明,施0.05%~1%土壤保水剂的土壤移栽烤烟,缓苗期缩短2d,缺水存活天数较对照多5~20d。大量试验表明,小麦、大麦、小黑麦、玉米、棉花、大豆、花生和马铃薯上应用复合包衣剂后,其增产幅度均在13.8%以上。此外,土壤保水剂也被用作土壤结构改良剂,改善土壤结构和调节肥力,提高作物抗旱力。2.1.4土壤保水剂的发展趋势土壤保水剂的发展趋势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加强低成本、长效、多功能、复合和专用保水剂研制。针对土壤保水剂原料涨价和成本增高问题,开发以生物和原生矿物质材料为基质,抗水解且可生物降解的低成本、长效保水剂;加强土壤保水剂应用技术范围,形成拌种、土壤施用和灌水施用等不同剂型的多功能保水剂产品系列。二是加强土壤保水剂的应用基础研究,包括土壤保水剂对土壤和植物作用的时效问题,保水剂对农业的环境影响问题,土壤保水剂在植物根土界面水分变化与植物效应的关系问题等;三是建立土壤保水剂应用技术规范,包括适合不同气候、地区和土壤的保水剂最佳施用量、施用方式和施肥方式等;研究保水剂与其他旱作农业措施相结合的综合应用技术。#p#分页标题#e#
税收政策在农业生态环境治理的作用
摘要:税收政策在农业生态环境的治理问题上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具体分析了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在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最后详细介绍了税收政策在农业生态环境的发展过程中起到的作用。
关键词:税收政策;农业;生态环境;治理作用
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发展的速度日新月异,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也是惊人的。有利必有弊,农村经济发展迅速虽然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但是同时也对农村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成为了农村多方面发展的绊脚石。人们在生产过程中,不惜一切代价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化学产品,虽然增加了人们短期内的收入,但是破坏了农村大面积的生态环境,几乎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影响了农村各方面的建设活动。
一、农业生态环境治理现状
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是进行一切生产活动的前提,没有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农业的发展必然是短暂的,不可持续的。我国目前的农业生态环境已经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这是由于在进行农业生产活动的过程中没有注意对生态环境的维护和治理。我国作为一个以农业发展为主的经济大国,农业影响着国民的生活环境,关系到我国政治经济的稳定发展。虽然近些年来我国对农业也加以了足够的重视,但是却疏忽了与农业息息相关的生态环境的治理问题。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如果再不采取必要的措施,那么必将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的生活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如今在农业生态环境的治理中存在着很多难题,随着农业的迅速发展和农村破坏生态环境现象的加重,我国生态环境的治理迫在眉睫。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农户进行的生产活动是否过度,是否合理。因此,我们需要先找出农业生态环境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更及时地改善现状。
1.农业用料的不合理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生产资料,而农业用料的不合理将会是影响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农业用料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农业用料的投入量的不合理,农业用料大都为化肥农药这类有毒害的并且对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的产品。农户对生态环境不管不顾,只知道一味地增加农业用料的投入总量,以此来增加未来农产品的产量,与此同时,农村的生态环境也因为人们的这一举措开始变得恶化起来。另一方面,农户选择的生产资料多数为一些对土壤有毒害作用的产品,这类产品腐蚀性强,而且不易被土壤所转化,最常见的例子就是农户因为只顾价格便宜选择普通化肥,而不是对土壤伤害作用较小的有机化肥。人们在生态环境中投入的生产用料总量及结构均不合理,虽然降低了人们短期内的成本,却严重毁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现状及对策浅议
摘要:美丽乡村建设是中国农村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它也是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步伐的一项基本战略。关于美丽乡村战略实施,要认识到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发展现状。针对其中的自然环境、生活环境发展问题,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出发。了解到生态环境治理新模式,结合农村实际,做好政策管理。进行监督发展,完成可持续化生态链构建,真正解决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不足点。围绕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新对策引入,完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现状;对策分析
引言
关于当前农村生态环境发展,其中一个较为严峻的问题就是农村生态环境本身的破坏。由水污染、土地污染、空气污染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破坏了人们的正常生活,他段也给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损害。在农村城镇化发展步伐推进过程中,这不利于农村人民的正常生活。中国最新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虽已出现,但是在综合环境治理发散过程中仍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如何对于农村生态环境做好打造,完成系统化治理体制建设是目前环境治理工作的要点。必须积极整合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模式,结合农村实际进行生态环境治理。完成农村生态化发展。
1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现状
1.1农村生产环境污染。农业、工业是农村人民获取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是由农业和工业发展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却相对严重。后续其治理难度也较大,这成为了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问题之一。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污染物用量逐渐增加,农民为了获取好的收成,其大面积的使用一些农业化肥,造成了土体环境的失稳,也使得水体遭受到了破坏。大多数农村工厂没有完善的污染物处理工艺,在排放污水时,这污染了当地的环境,造成了农村生态的破坏[1]。同时过度开采煤矿、修建铁路公路等内容也对原有农村生态环境产生了破坏,它导致土体和水体的污染。乡镇企业盲目的注重经济开发,没有与农村可持续化发展相匹配,造成了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
1.2农村自然环境污染。在大多数农村地区,为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人们大量开荒毁林,过度放牧,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近些年来,虽实行了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措施,但是人们的环保意识仍然没有提升。原本的环境污染给现有的发展带了来巨大的破坏,大多数居民的环保意识都较差。即使其参与到了环境治理过程之中,但是很快之后原本的生态平衡又会被打破。他们随意开采资源,造成了当地生态结构的改变。这使得田地、河流遭到严重的污染,而肆意使用化肥、农药等污染物则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多样性。这些严峻的污染问题不容忽略,也必须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对这些问题做好管控。它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环境,阻碍了中国农村的可持续化发展。
农村社区生态环境治理探究
摘要:农村社区生态环境治理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举措,有助于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提高治理能力。围绕乡村生态振兴的基本要求,在综合梳理当前农村社区生态环境治理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其存在问题的原因,继而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生态振兴;农村社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
党的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顺应了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2018年1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正式,提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同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下文简称《规划》),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了阶段性谋划。由此,学界纷纷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展开了探讨。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规划》指出:“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建设生活环境整洁优美、生态系统稳定健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1]”。可见,推进农村绿色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新格局,构建符合农村特性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不仅是推动乡村生态振兴的内在要求,而且有助于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众所周知,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的优势和宝贵的财富。然而,农业具有先天弱质性、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具有双重外部性和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具有历史滞后性[2],以及受到城镇化进程和快速工业化的影响,广大农村地区存在宜居乡村建设短板。环境恶化不仅对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提高造成了强烈的负面影响,而且严重影响了农村的和谐稳定,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农村迫切需要改变当前脏、乱、差的状态[3]。重视并积极开展农村社区生态环境治理势在必行。基于上述现实,聚焦农村社区生态环境治理问题,以期促进广西将后发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从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1农村社区生态环境治理现状
党的十八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更是在多个重要场合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各级政府越来越关注生态环境治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生活水平大幅改善,但是也存在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资源约束趋紧等问题。农业生产污染(化肥、农药、饲料、地膜、焚烧秸秆造成的水体、土壤、空气污染)、农村工业生产污染(乡镇经营的小型造纸厂、采石厂、化工厂等造成的污染)、农村城镇化污染(因建房、修房、拆房、汽车尾气等造成的污染)、农民生活污染(厨余垃圾、废弃电池、塑料制品等造成的污染)严重影响了农民的居住环境和身体健康,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从当前的整体情况来看,农村社区生态环境治理迫在眉睫,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任重道远。
1.1村容村貌不断改善,但农民环保意识有待提高。随着近年来政策不断引导,各级地方政府日益重视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农村社区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不断改善,但是仍然有部分农民缺乏环境保护意识。一方面是由于受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农民没有意识到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严重性;另一方面,农民受教育程度偏低,对现有环境问题的危害、预防、治理等认识不足,不能形成较强的自主环保意识。
1.2农村社区生态环境治理能力不断提高,但管理体系有待完善。加强农村社区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是近年来农村社区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已经出台多部有关环境治理与保护的法律法规,为切实改善农村社区生态环境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但是还没有设立农村社区环境治理与保护的专门机构。农村生态环境规划和建设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农村社区环境治理体系还不够完善。例如环境保护的职责权限没有涵盖农村环境污染的所有方面,导致有些环境污染问题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没有形成农村环境治理体系全覆盖。
城市环境治理体系的完善
1城市环境存在的问题
为了拉动城市经济发展,环境部门甚至放任发展重工业,任由企业排放重工业污染物,毫不考虑城市环境的承受能,严重忽视了环境部门的工作职责,长期下去,只会导致城市环境治理问题愈发严重。另一方面,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然而,环境保护意识还有待提高,随意丢弃垃圾,垃圾不分类管理等现象屡见不鲜。更有相当一部分市民为了自身利益而抵制环境部门的环境治理工作。
城市环境治理体系不健全,城市环境治理体系主要是由政府负责,其中相关治理政策的出台也是要经过政府的抉择之后才能得到真正的实施。然而,目前政府对城市环境治理体系的关注力度弱化,对于一些治理政策的实施也是任由其自然发展,导致环境治理体系不健全,城市人们参与环境治理的方式和渠道欠缺。再者是,政府出台的政策优先关注的是地方经济的发展,而忽略了兼顾城市环境的发展,环境治理体系作用并不理想。
2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战略性治理策略
2.1发展循环经济,生态农业,减少农工业污染问题
城市环境治理问题中最为严重的是城市农工业所造成的污染物问题。在城市农工业污染如此严重的情况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农业是有效治理城市环境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通过对城市发展的科学规划和相关企业的整合,调整城市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不将有利于减少城市工业污染物处理压力,并且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通过对农业经济结构的优化,发展生态农业展,将会很大程度的减少农业污水和废弃物的排放,以及减少有毒物质超标的农业生产物流入城市市场的可能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业效益的增长。
2.2发挥环境监测工作在城市环境治理中所起的作用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现实困境探究
摘要: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而由于生态环境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农村个体及组织缺乏主动开展环境治理的内在动力。在美丽乡村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影响下,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工作逐渐受到重视。但是,由于农村缺乏生态优先的理念,生态环境治理受到各种因素影响造成效果并不理想,不利于建设生态宜居的新农村。本文基于此分析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面临的困境与问题,并给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环境治理;农村发展;生态建设;困境
在我国农村工作中,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了生态环境建设在农村中的重要地位。随着各类农村工作的推进,生态环境的治理工作也得到广泛关注,逐渐成为各级政府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提高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效率,加强农村环境综合建设是实现农村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乡村的关键。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获得了快速发展,但却是以高昂的环境资源为代价的,随着中国进入转型期,改变粗放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成为时展的强音。而长期以来,农村发展明显滞后于城镇,高质量发展道路在城市推广的同时,也出现了高污染行业向农村的转移,加之农业生产与生活中,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与利用造成的土壤退化、土地污染与水源污染等问题,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当地人们生产生活。随着农村居民的生态观念逐步提高,对环境改善与良好生态环境的追求日益迫切。但是,由于良好的生态环境供给具有公共产品属性,且在传统发展方式视角下,环境与经济之间存在两难困境。目前,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主体比较单一,治理效果并不理想。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问题,实现农村环境优良宜居是开展本文研究的初衷,有利于提高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效率,实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一、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
1.治理主体较为单一影响治理投入。根据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主体应该包括农业生产主体、农村企业等,而从受益主体来看,可以包括政府、公众、农村基层组织以及第三方组织等。但是,公众普遍认为环境污染与治理不是自己的事,缺乏污染治理的动力。政府作为公共物品的供给者,只能又是污染治理的发起者,又是执行者,其他主体的参与度明显不足。一方面,是为了快速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重要的,环境污染是必然的,农村环境污染主体不仅不会进行生态环境治理,一旦政府对环境污染不加监管,甚至会出现竞相污染的问题。而另一方面,农村地区对生态环境的重视性不足,生活垃圾丢弃与污染物排放较为随意,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等物资过度使用,工业生产污染排放成本低等,加剧了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2.治理权责划分不清不利于治理效果。在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只有明确的权责划分才能各司其职,有利于一致目标的实现。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各利益相关主体之间并没有明确的责任划分。从理论上看,这与我国缺乏明确的环境产权制度有关。而从政府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方面来看,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责任主体并不明确。由于生态环境治理问题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环保、农业、工业以及其他相关政府部门无法实现工作协同,甚至会存在工作目标的冲突,这就导致政府相互推诿的现象时有发生,更遑论对污染责任主体的划分。这就造成在政府层面对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态度的不明确,进而造成污染责任主体的职责不明晰,难以形成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上传下达和令行禁止,无法有效开展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工作。
3.农村环境监管相对不足导致治理难度大。虽然在各类农村政策中,生态环境问题一直占据重要地位,各级政府也加大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投入。但是,与经济发展相比,环境问题不仅仅是环境问题,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农村环境监管的各类工作并不严格,甚至存在环境监管腐败。具体表现在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投入中,缺乏合理的资源投入规划;对各类环境治理的执行弹性较大,当政府对环境较为重视时,环境治理监管较为严格,一旦政府环境监察结束,环境治理监管就较为宽松。另外是在农村环境监管中,由于农村污染源具有多样化、分散性等特点,环境监测需要充分了解农村土壤、水与生物资源等的特性,对监测的投入与能力要求较高,困难较大,不利于后续生态环境治理。
环境治理中地理信息系统应用
[摘要]对现阶段环境治理状况进行分析,认识到地理信息系统使用的必要性。结合环境治理的基本状况状总结其存在的问题,旨在通过问题的分析构建解决策略,以实现地理信息技术使用的效率,推动我国环境治理的稳步发展。
[关键词]环境治理;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在多元化信息影响下,现代信息技术产业深入发展,人们对于技术的使用也不断提升。通过有效运用信息技术,能实现快速精准的信息获取需求,以此推进技术的稳步发展以及不断创新。在开展有效的治理环境过程中,充分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实现动态数据以及空间的统一管理,满足环境保护的新要求。但是,在环境治理中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存在着技术应用水平低以及数据来源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无法满足环境治理的需求,因此,在现阶段环境治理中,应该认识到这些问题,通过对地理信息系统使用技术的分析,将其作为空间信息管理的全新技术,通过数据的科学采集、有效运用等,针对环境监测的特点,进行环境区域综合性以及动态化的监测和监控,充分满足环境监测的需求,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1.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治理运用的内容
1.1环境治理。包括大气污染及其治理、水污染及其治理、土壤污染及其防治、固体废物的处理与资源化、噪声污染及其控制等领域其实际开展需要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等多部门协同合作,环境数据的共享以及多种技术手段、组织监督的项目运用,是各部门间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基础[1]。
1.2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生态环境中主要是通过收集、存储以及管理等技术的运用,实现对空间信息、环境信息等信息的使用,将其运用在环境治理中,可以提高环境治理的有效性。
1.3环境治理中的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通过对环境治理工作的分析,将环境治理与地理信息系统融合,可以充分展现其功用性,以满足环境治理的整体需求。通常来说,在环境治理过程中运用地理系统,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系统能实现环境属性、环境空间等基本信息的编辑和输入。地理信息系统中,通过编辑功能的运用,可以灵活制图、显示信息等,表现出环境污染的状态,而且地理信息系统可以根据环境监测的需求,进行测量地区细节的展示,提高环境保护的有效性。第二,通过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可以进行数据分析。在空间统计分析中,通过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运用,可以通过数据的集中处理、离散运用等,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第三,系统的多项功能可有效提升数据使用率,使用系统过程中,通过叠加功能的运用,将两个或多个空间按照属性进行分部,之后通过叠加统计等,展现环境污染的分布状态,以提升环境治理的整体效率[2]。
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路径和方法初探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其次介绍了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重要意义,最后详细阐述了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路径和方法策略。
关键词:农村;人居环境;路径;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解决我国城乡发展差异性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条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城市的发展逐渐向着工业化、科学化和系统化的方向发展,城市治理和经营管理越来越快速[1]。而农村无论是在经济、文明、制度还是建设上与城市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严重威胁到了我国社会的稳定发展。在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强农村在经济、文明、制度等方面的全面建设,缩小城乡发展的差距,稳定社会发展状态,是当前现代化农村建设的重要方向。农村人居环境的治理是改善农村环境、促进农村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农村逐渐向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方向前进。
1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1.1农民缺少人居环境保护意识
调查发现,大多数农村地区的居民对于人居环境的保护意识不够重视,很多农民对于环境保护知识的了解和认识不够全面,不能意识到人居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很多偏远的农村,由于发展和建设相对落后,农民将更多的注意力和精力放在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因而对需要每一位村民协力爱护人居环境的思想不能充分的意识到,在农民的思想中农村没有工业排放物、没有工业废弃等污染物,日常的生活垃圾、农业废弃物等并不能污染环境,对于农村的人居环境没有影响。因此,很多村民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及时的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农村人居环境的治理和改善造成了极大的挑战和威胁。首先,农民的生活废物处理不够科学。很多农民由于缺少环境保护的意识,随意将生活中产生的垃圾废物丢弃在路边、河岸或者空地,还有一部分农民会将一些生活废物直接丢弃在田里或者是焚烧点。而这样的做法造成农村地区严重的白色污染,生活废物中的塑料袋不能被分解,残留在土壤中或者是在空中乱飞,造成土壤板结、土壤内的微生物大量死亡,破坏土质结构,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而空中乱飞的垃圾袋不仅污染环境,而且还会影响到人民的安全,很容易在开车或者是高空劳作时由于遮挡视线而酿成危险。焚烧的垃圾袋严重的降低农村的空气质量,残留有害物质融入到空气中危害农民的健康。此外,对于生活污水的治理和排放也很随意,很多村民直接将生活污水洒在院子里或者是院内的菜园子中,还有的会将院中积存的污水、粪便下水等通过自制的下水道排放到街道或者空地[2]。而没有经过处理的污水和粪便渗入到地下水或者是河流中,不仅是对人居环境的一种破坏,而且被家畜或者是人类饮用后很容易感染疾病,增强了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其次,对于农业生产而产生的废物处理的不够及时和科学,为人居环境的治理和保护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很多农民在农作物收割后残留的作为秸秆不能及时的、科学的进行处理,随着禁止作物秸秆焚烧制度的加强,很多农民直接将作物秸秆堆放在田里或者是路边,使作物自身腐烂。而这样的做法不仅会影响农村治理的社会面貌,而且秸秆腐烂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气体以及滋生的细菌、致病菌等严重的影响人民的生活健康,降低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农民对于环境治理的意识不足,很多人认为环境治理或者是垃圾处理是政府的工作,而非农民需要自治的,因此很多人明知道垃圾的随意处理会造成污染,但是仍旧不愿意想办法或者花钱进行科学、无害的处理。
1.2政府治理力度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