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化学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农药化学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农药化学论文

应用化学培养策划构建的探讨

作者:房晓敏 徐元清 丁涛 任艳蓉 单位:河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压缩四大化学基础课学时,合理配置先修后继顺序河南大学原有的应用化学专业基础平台课程模块和化学专业基本相同。四大化学及其实验课时充足,基础非常扎实。但是,由于课时太多及先修顺序问题使得后续专业方向课程及专业选修课程的学习压力较大。造成第六学期和第七学期学生课业繁重,影响其考研、找工作及实践课程的学习;另外,专业课程完全地偏于理科,达不到理工结合,也缺乏特色。四大化学课程中存在的重复交叉内容,也很有必要进行删减、理顺。国家教学指导委员会也发行了相关指导草案,使得在保障四大化学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压缩学时成为可能。压缩四大化学学时,依照无机、分析、有机、物化的合理顺序依次排课,并在前四学期内完成全部教学,给后续以四大化学为基础的应用化学专业课程提供时间和空间。如无机化学及实验的学时压缩为54+36,在第一学期完成全部教学。分析化学及实验压缩为36+36学时,第二学期开课。同时,增设《仪器分析及实验》课程,共72学时,其中讲授36学时,实验36学时。这主要是因为目前仪器分析在工业生产和科研中广泛应用,要求必须加强此课程。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都为108学时,分为(一)和(二)分别提前到第二学期和第三学期开课,相应实验和课程同学期开设,并在第五学期前完成全部四大化学基础课程。

增设必要工科基础课程,夯实工科基础应用化学专业兼具理科和工科的特点,需要有坚实的化学基础理论还需要兼具必要的化工基础理论。原有的《化工基础及实验》是为非工科化学类专业开设的基础课程,已远远不能适应目前应用化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因此,必须采用化工基础理论课程———《化工原理及实验》取代原有的化工基础及实验课程。《化工原理》是以四大化学为前修课程的一门化工基础理论课程。开设学时设定为72+36学时,分别在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开课。《化工原理实验》课程设置36学时,第五学期开课。此外,工科学生的培养,尤其是化工方向,离不开相应的电子电工学基础以及工程制图或化工制图等方向的课程。在保证数学、物理等学科基础平台课程的基础上,必须在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中增设《电子电工学及实验》和《工程制图》课程及金工实习环节。《电子电工学及实验》设置共72学时,其中36学时讲授,36学时实验,第三学期开课。《工程制图》设置为54学时,第三学期完成课程教学。金工实习2周,第五学期进行。

开设“宽口径”专业选修课程模块应用化学还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学科。从全国重点高校的应用化学专业培养方案来看,各个高校的专业课程体系特色模块差异较大,但是都体现自己的科研特色。例如北大,具有核药物化学、辐射化学和辐射高分子、超分子化学与材料、新能源与材料和核环境化学5个特色研究方向,并开设应用辐射化学、应用放射化学等方面的选修课程。因此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必须和学科科研特色结合起来,开设相关课程。根据自身学科科研特色以及师资力量,我们设置3类可供选择的专业选修课程:偏向理学的应用化学方向模块课程、偏向工科的专业方向模块以及高分子材料方向模块。此外,根据目前我院教师们的学术专长、特色研究方向和未来发展趋势,开设了应用化学前沿讲座、日用化学品、阻燃技术,农药化学、高分子助剂及应用、染料化工与助剂、催化原理、精细化学品开发与设计等选修课程,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分享老师们研发产品的经验、教训以及研发思路。

以“大论文”为抓手,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应用型综合人才的重要环节。在强化“基础课程实验—专业实验—金工实习,工厂见习和顶岗实习—毕业论文”多层次课内实践教学体系[2]的基础上,我们采用以毕业论文环节为抓手,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论文是本科生人才培养链条中的一个重要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对于保证人才质量、与人才市场对接是至关重要的。针对目前毕业论文环节设置不合理,时间短,任务重,监管不严的问题,我们采取“大论文”措施改革毕业论文环节,通过延长时间,注重过程,加强监管,使其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平台。“大论文”之“大”主要体现在:思想意识上对毕业论文重视程度的提高;毕业论文要求的拔高;毕业论文时间的增加;毕业环节和专业课程的关联与衔接更加密切;学生能力培养也更加综合、立体等方面。首先,毕业论文开始时间提前到第五学期,在学生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完之后,即对学生开展毕业论文要求的教育,同时结合学院教师科研特色开展专业研究方向介绍,开阔学生视野,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研究领域、研究方向,并在此基础上双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课题和指导老师。然后根据课题,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使学生有目的地选修必要的专业选修课程,为进入课题研究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结合第五学期设置的文献检索课程和专业英语课程,在相关课程教师和课题指导老师的共同指导下,围绕自选课题进行相关文献信息的检索,和专业文献的阅读与翻译,相应考核成绩分别记录为文献检索及专业英语的课程成绩。第六到第八学期,学生进入实验室,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课题的初步探索。并在课题老师的指导下继续选择必要的专业课程进行学习。这个过程中,实施论文中期检查回报和毕业答辩的监管。严格管理程序,设置必要的奖励机制和淘汰机制,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热情。

增加学生选课自由度,逐步实现自我规划,自我培养

阅读全文

我国农药研发亟待创新能力分析

农药的使用对粮食增产稳价至关重要,绿色新型农药是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的重要保证。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测算,农药使用可挽回全世界农作物总产量 30% ~ 40% 的损失。近年来,我国农药领域取得了明显进展,生产能力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创制出了一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药新品种。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时间较短,新型农药创制能力薄弱,常用的 300 多个农药品种仅 10 余个为自主创制。我国自主创制的农药远远无法适应重大农业有害生物防控的需要。多位专家表示,水稻、小麦、玉米、大豆、花生等主要农作物部分病害面临无药可用或无特效药可用的窘境,严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

● 部分农作物病害无药可用

当前我国农药生产规模、产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发现新化合物的能力仍有不足,新药研发能力满足不了需求。“我们经历了仿制为主、仿中有创、仿创结合、自主创新的发展历程。”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农药与化学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杨光富说,“我国登记的农药品种有 700 多个(以活性成分计),其中常用的有 300 多个,自主创制的仅 10 多种,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大规模推广应用的更少。”“我国的农药主要是仿制药,近 10 年上市的自主创制新药只有 2 个。”安徽华星化工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熊金华说,“国内企业主要是生产工艺、技术的创新,有能力创制原药的屈指可数。”草甘膦是百草枯的主要替代品之一,也是目前市场上用量最多的除草剂之一。“我们看好市场前景,寻求对草甘膦下游优质安全的化合物进行科技成果转化,投资生产绿色高效的除草剂,但找了 10 多年也没有找到可以转化的成果。”兴发集团湖北泰盛化工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胡波说。农药自主创制能力不足,给我国粮食安全、食品安全造成多重不利影响。一是主要农作物的部分重大有害生物防控主要依赖国外品种,随着抗药性问题日益凸显,有的已无药可用,有的长期缺乏特效药。由于农业生产结构差异,欧美国家不太重视研发水稻用药,尤其是除草剂,长期依赖几个传统产品,杂草抗药性暴发,目前抗性千金子、抗性稗草在一些粮食主产区面临无药可用的困境。登记在中药材、茶叶等我国特色作物上的农药品种凤毛麟角,不利于作物规模化种植。二是一批高毒、高抗性、高残毒性的传统农药被禁用,国内又缺乏原创性靶标和原创性结构,难以找到合适、高效的替代产品。如百草枯等一批问题农药禁用,目前仍缺少有效替代品种。一些传统高毒杀虫剂的禁用,水稻二化螟近年来危害严重,急需新药。三是绿色高效新型农药偏少,“减施增效”任重道远。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介绍说,全国农药使用量连年负增长,2020 年我国水稻、玉米、小麦三大粮食作物农药利用率达 40.6%,但单位面积农药用量依然是世界平均的 3.9 倍,美国的 3.3 倍。

● 农药原始创新面临多道坎

绿色农药原始创新,是解决我国传统农药问题的关键之举,对我国农药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业内人士和相关专家认为,制约我国绿色新型农药自主创制的,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农药科技起步晚、欠账多,存在不少短板和“卡脖子”技术。杨光富说,我国农药科技起步于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早期基本上是仿制,主要解决无药可用的问题;“九五”到“十一五”期间是仿创结合;从“十二五”开始进入创制阶段。宋宝安等多位专家梳理了我国绿色新型农药创制上的短板及“卡脖子”技术,主要包括:新靶标发现、天然产物活性优化、高通量筛选、生物合理分子设计、组合化学及仿生合成、清洁化制备技术和风险评估技术于一体的关键技术体系等。二是新药研发创制难度大、成本高、风险大,农药企业小散乱同质化竞争,尚不具备担当创新主体的实力。专家表示,随着我国对农药新品种的要求、登记评审的门槛越来越高,新品种必须同时满足“安全、环保、高效、经济”的要求,农药新药创制难度大。创制一个农药平均需 11.5 年,投资 3 亿~ 5 亿美元,而全球农药市场一年也就 3000 亿美元规模,这让很多企业望而却步。三是产学研对接不畅,农药登记管理制度及配套政策尚需完善。我国农药科技创新的主要障碍之一是缺乏高效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多位专家指出,企业尚无能力成为农药自主创制的主体,主要的研发力量是科研院所研究人员,但论文导向的科研评价体系,既不鼓励产学研横向合作,也不鼓励多学科交叉,高校做农药研发的人越来越少。业内人士反映,农药未纳入“重大新药创制”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支持力度有限;农药登记管理制度门槛太高,不利于快速赶上发达国家,创制更多新型绿色农药;2017 年颁布了新修订的《农药登记管理办法》后,相关的配套细则没有出台,新药研发单位缺少可操作的规范依据。

● 超常规系统施策破解缺药之痛

受访专家和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当前,我国绿色新型农药创制既有挑战,更有机遇,强化自主创新势在必行。一些专家估算,要实现自主知识产权农药对我国主要农产品全覆盖,需要创制至少 100种的绿色新型农药,因此应采取一些超常规的综合措施。

阅读全文

卫生检验实践能力培育

作者:陈廷 张璟 王文军 杨金玲 张凯 李晶 杨凤荣 单位:济宁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

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以实验性工作能力为主的检验技师和检验医师。目前卫生检验在专业设置上有卫生检验专业(学制4年或5年)、预防医学专业(卫生检验方向)和医学检验专业卫生检验方向[1]。在培养模式上有学校自办、学校与医院联合办学等多种形式。卫生检验做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应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以适应我国加入WTO后,国际贸易越来越频繁、卫生检验工作范围越来越宽、要求越来越高的新情况。因此为适应国家公共卫生形势的变化与发展,进一步强化检验医学人才尤其是卫生检验人才的实践能力,我们从理论教学体系、实验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环节等多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期望通过改革进一步明确办学目标,理清工作思路,制定出符合我院具体实际,又能加速检验医学人才特别是卫生检验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为山东省卫生检验事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卫生检验人才。

1优化课程结构,构建模块化层次,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突出专业能力培养

目前,我国卫生检验专业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县级以上卫生防疫人员26万余名,其中15%~20%为卫生检验人员,卫生检验专业队伍存在年龄偏大,学历偏低,职称不高,业务素质不强,专业背景不深等突出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1,2],我省总体卫生检验队伍的现状与全国基本相同,公共卫生形势的发展要求与队伍现状不相适应的矛盾也较为突出。经充分调研和反复论证,我院将该专业设置为“医学检验专业(卫生检验方向)”,考虑到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医学检验和卫生检验两大学科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的要求较高,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开设了医学检验专业的主干课程和卫生检验专业的全部课程。本着基础深厚、专业突出的原则,我们将课程模块设计成人文公共基础、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卫生检验、医学检验5个模块,开设了人文公共基础课程例如高等数学、计算机文化基础、医用物理学、基础化学、有机化学,医学心理学、医学科研概论、医学信息检索以及系统解剖学、生理学、医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人体寄生虫学、医学免疫学、临床医学概要等临床医学课程,还有流行病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卫生统计学、毒理学基础等预防医学课程;有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空气理化检验、水质理化检验、食品理化检验、职业医学检验、化妆品检验和生物材料检验等与分析检验密切相关的卫生检验课程;有病毒学检验、细菌学检验、免疫学检验、临床生物化学与生物化学检验、临床检验基础、临床血液学与血液学检验等医学检验课程。2003年和2006年我们两次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了调整。调整后,人文教育基础课占24•1%,学科基础科占22•9%,专业必修课占19•4%,专业限定选修课占14•2%,实践环节包括实习和毕业论文占10•4%,课外创新教育占5%。与2003年相比,本次课程调整的特点是大幅压缩了教学学时,从3712学时降低到3223学时,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参加课外实践活动提供了时间保障;扩大了专业门数和增加了一定的学时,突出专业知识的学习;压缩理论教学学时,增加了实验教学的内容和学时,理论与实验教学的比例由过去一般的1∶0•6~0•7提高到1∶1;部分专业课程甚至达到1:2。首次将课外创新教育学分纳入培养方案中,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尤其是课外创新教育学分。为突出医学检验卫生检验方向特色,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将部分涉及医学检验和卫生检验的课程进行了有机融合,例如我们将医学检验的临床微生物与微生物检验课程改成为细菌学检验和病毒学检验,加深了有关微生物检验的理论和检验水平的学习,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构建检验医学创新性实验教学体系,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培养

实验教学不仅是巩固和升华理论知识的主要阵地,更是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创新精神和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的主要渠道。通过实验教学,学生既要了解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更要熟练掌握本学科的各种实验基本技能并养成创新性科研思维习惯。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科研型和开拓型复合人才[3],而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主体,学生往往处于一种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模式当中,教师以讲深讲透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为努力目标,学生则以从教师那里获得定论、定性的知识为目的。这种僵化的教学方式严重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探索性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经过长期的摸索,我们认为对传统教学方法的这一弊端进行改革的关键是要激发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探索和发现知识,将教学过程作为学生对知识的再发现过程去进行,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探索研究式思维方法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要转换传统的教师主体地位,转向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积极推广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创造更多的师生交流互动空间和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培养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热情,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实验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实验技能,特别注重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卫生检验领域的技术“尖兵”,即所谓“GoldHand”(“金手”)。为达到这一目标,我们要求所有实验教师和技术人员都要坚持一切为实验教学服务的原则,主讲教师实验要准备充分(包括坚持做预备实验),指导实验要做到“三勤”,即腿勤(巡视学生操作了如指掌)、嘴勤(善于启发学生思考)、手勤(做必要的示范)。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绝大多数学生不仅能够圆满完成教师规定的实验任务,而且独立设计并积极要求参加开放实验的热情非常高。根据专业发展的动态趋势、学生的就业前景以及综合能力培养的需要,我们引入新的实验技术,更新实验项目,对所有课程的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进行了重新认证,在开设的20门专业实验课中,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设的比例达90%。例如:在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检验实验课中,我们把现场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采样、实验室的检验、结果的综合评价有机地结合于一体;在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中,我们把生物学样品的采集、处理、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实验报告的书写有机地结合于一体。同时,我们还建立并完善了一套科学的、公正的检验医学实验课程考核机制,以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实验和学习过程中就十分注意自身素质、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严格实验规范,要求学生必须绝对遵守原始实验数据的记录保存,实验课程成绩的评定主要从平时测评及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基础和综合实验操作能力、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占10%、实验操作(如给出相关理论假说,请学生用实验的方法验证)占20%;试题测验(考察相关实验及理论知识)占70%;等多种方法进行,最后综合评定得出成绩。对于有创见的学生,成绩从优。全面开放实验室,开放性实验教学体系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设施以及考试评价等方面都是处于相对开放状态,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探究性学习过程[4]。检验专业的特点是实践操作多,动手能力强。学生仅仅依靠实验课堂上有限的时间显然是不够的,要熟练掌握各环节就必须经常练习,如细菌形态观察、白血病细胞的形态辨认、血细胞计数等都离不开显微镜。一次显微镜观察记忆不深或没有掌握,就必须反复练,才可达到记忆深刻。再如刻度吸量管的取样、离心机、分光光度计等仪器设备的使用,经过多次使用才能熟能生巧。目前检验医学实验室全面向本科生开放。我们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安排专门教师,随时随地开放实验室,尽可能的满足学生需求。在开放实验室的同时我们安排教师随时指导学生的实验内容,以提高实验室开放效率。#p#分页标题#e#

3注重专业实习环节,加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培养

阅读全文

大学农业用品化学实验研究

摘要:化学学习的过程需将化学理论与化学实验相结合。通过动手实验可以对已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更深入了解,还可解答在学习中所产生的困惑,对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有所提高。而这些能力对学生未来的学习与工作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论文主要通过对大学化学实验模式与大学化学具体实验进行研究探索,说明了与农业相关的化学实验,这样可以为广大化学专业的学生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大学化学实验;研究;探索

创新力是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重要能力,因为创新是祖国繁荣昌盛的力量源泉,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所以在大学课程学习中,除去基本的理论知识外,更要通过实验课的学习,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学生应在实验课上通过动手实验来体验化学带给我们的奥妙与乐趣,并了解掌握实验过程中所使用仪器的构造与原理,这些都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然而,现阶段由于经济等因素的制约,在高校内的大型精密测试仪器数量较少导致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的机会极少,从而使其实验能力与创新能力较弱。为弥补不足,学生应主动找寻解决办法,在实验课中勤勉练习实验手法、测试方法来提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自我创新能力。

一、基础型实验

目前阶段,大学化学实验模式主要以基础型实验为主,比如,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以及物理化学实验。在基础实验课中,学生必须勤加练习,因为这些不仅可以深入了解在理论课上所理解的知识,还为后续的实验学习奠定坚实的操作基础与了解实验必要的安全常识。举例而言,在实验课中,我们可以了解农业相关的药品保存方法、使用方法以确保自己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人身安全。不仅如此,在实验课中所学到的每种操作都为自己日后的学习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化学是一门交叉性学科,四大基础化学的实验基础会为我们日后的专业课实验提供诸多帮助。

二、提高型实验

在完成基础化学实验课程后,学生便掌握了实验室安全法则与最基本的实验操作,便可进一步学习提高型实验课程。这与专业化学理论课相辅相成,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专业课内容。与基础型实验不同的是,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按照要求独立设计实验并且自己动手进行简单实验仪器的操作,这就能大大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的热爱,并在制备样品与仪器操作时可以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如扫描电子显微镜的样品制备过程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锻炼到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也可以手动配置农药,并检验农药对杂草和正规农作物的效果,这样就可以做到学以致用。

阅读全文

农林院校高等有机化学研究型教学模式

摘要:针对高等有机化学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基于研究型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文章提出采取优化教学内容、实施多元化教学方法和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等措施对高等有机化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在教学改革中,立足于农林院校的专业特色,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锻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效果,使课程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发挥预期作用。

关键词:高等有机化学;研究型教学;农林院校;教学改革

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研究生教育如何发展影响着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提升。随着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战略的实施和推进,研究生培养迎来了许多新的变化和挑战。当前,多学科交叉融合、协同创新已成为高校学科发展的大趋势,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复合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有利于推动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1]。基于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创新人才,首先需要转变教育理念,深化教学改革。近年来研究型教学模式已成为高水平大学积极倡导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特征是以教学与研究的有机结合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引导学生注重对教学过程的主动参与,致力于打造宽松的课堂环境,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2]。农林院校的硕士专业如木材科学与技术、林产化学加工工程和生物质能源与材料等专业特色明显,涉及学科较多包括林学、化学和化学工程等,是以树木等生物质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其结构组成、理化性质和加工利用方法,因此多学科交叉融合渗透符合这些专业发展的形势要求。高等有机化学是高等院校化学、化工、材料等相关专业的研究生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3,4],福建农林大学材料工程学院也将高等有机化学作为相关硕士专业的学位课程,为硕士生学习后续的专业课程和开展科学研究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因此,立足于农林院校专业特色的同时,深化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进行高等有机化学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高等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1.1教学理念陈旧,教学内容与专业特色联系不足

高等有机化学课程的理论性强,内容多[5],在以往的授课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理念更新不及时,主要采取传统教学模式,以传授知识为目的,忽视了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纳知识,导致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学生的创新思维难以得到锻炼。此外,作为基础理论课程,高等有机化学的教学内容涵盖信息量大,教师讲授时偏重基本理论和原理。然而,农林院校修读这门课程的研究生专业背景不同于传统化学类专业,学生难以将高等有机化学基础知识与自身研究课题联系起来,单纯理论知识的学习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教学方法单调

阅读全文

科技期刊论文中的中图分类号标注

中图分类法起始于1971年,主要用于图书馆的分类和排架,后来也用于科技期刊论文的分类和标注,以反映学术论文学科特征和主题间的相互关系。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学科的快速发展和融合,中图分类号在科技期刊论文中的标注值得商榷[1],中图分类号的标引现状也不容乐观[2-3]。中图分类号在期刊论文中的标注增加了作者和编辑的负担,而研究者检索时又很少使用。如地球科学研究的范围逐渐加大,涉及的内容和学科交叉越来越多,在地学期刊中标注中图分类号既花费作者与编辑的大量精力,使用起来又不方便,因此建议在地学期刊中取消中图分类号的标注。

1作者标注困难

目前绝大多数期刊论文都标注中图分类号,要求作者投稿前自行查找并标注。对作者来说,自行标注中图分类号非常困难。其一,中图分类法比较专业[4],对于很少接触中图分类号的作者来说,要正确标注非常困难。其二,作者没有方便的途径查找中图分类号,作者没有最新版的《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在网上查找只有大类,分类太粗,标注的意义不大。例如岩石学,标注为P58,对于变质岩、岩浆岩、沉积岩没有细分。其三,学科交叉研究的论文要作者标注分类号更加困难。调查表明,大多数的地学专业作者在投稿前要标注中图分类号,只能通过中国知网查找相似方向的论文,根据已经发表的论文来标注自己论文的中图分类号。

2编辑分类标注不准确

地学期刊编辑都是地学相关学科专业出身,对编辑学是边学边做,在实践中学习,再靠老编辑的传帮带。由于中图分类法的专业性和地学学科的复杂性,编辑对论文分类标注的准确性无法保证。

2.1中图分类法的专业性

中图分类法主要供大型综合性图书馆及情报机构类分文献、编制分类检索工具、组织文献分类排架使用,同时也可供其他不同规模和类型的图书情报单位根据自己的需要调整使用。是图书馆和信息学专业的必修课程,标注中图分类号专业性强。图书馆都设有专业人员标注。编辑对中图分类法一知半解,没有接触过专业的文献分类培训和学习,对论文的标注也是凭着自身的专业基础和工作中的经验积累,很难达到专业人员的标注水平,准确性无法保证。医学期刊的中图分类号调查结果表明,标注的正确率也不高[2]。

阅读全文

化感活性物质研究性实验设计论文

1优选实验教学材料

基础化学实验是农业院校最重要的公共基础课之一,我校每年有三十多个本科专业共计近6000多名学生修读此课程,是一门独立开设实验课程,所以选择一些与农业相关的实验项目作为教学对象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微生物中产生抗生素种类和数量最多的类群是放线菌群,作为开发新农药的潜力较大,用于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的主要是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及其相关类群,其中许多已经被开发成除草剂、杀菌剂和杀虫剂等。作为农业院校,开设一些与农业专业相关的实验项目有助于学生以后的专业学习,也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对未来专业的了解并培养对本专业的兴趣。而从学生实验教学的时效性考虑,链霉菌属成为首选,同时,作为学生实验,也不宜采用未研究过的新奇菌株为教学对象。所以从本实验室已筛选获得的具有抑菌及除草活性的放线菌中,选择了一株对稻田主要杂草稗草(Echinochloacrusgalli)具备强烈抑制作用的链霉菌(Streptomyces)4903菌株作为研究性实验设计教学的材料。实验方法的设计,学生通过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获知,在微生物发酵液农用活性物质提取研究中,可以采用溶媒萃取,但溶媒萃取需要大量互不相容的溶剂,萃取过程中还可能会产生乳化现象,定量分析回收率低,萃取时间长,消耗溶剂量大。而大孔吸附树脂具有吸附容量大、吸附速度快、选择性好、再生处理简单、用少量树脂就可以处理大量发酵液等优点,而且在提取的同时也有一定的纯化作用,该方法克服了液液萃取过程因溶剂挥发而污染环境,并且吸附树脂还可以再生后继续使用。从学生实验高效化、绿色化的角度考虑,我们采用了大孔吸附树脂法替代有机溶剂提取法。所以选择了4种不同极性的大孔吸附树脂对活性微生物发酵液中的农用活性物质进行吸附实验。

2设计实验技术流程

近年来,一些新的绿色化的实验方法更多被引进到化学实验教学中来,运用这些新的实验方法及新的实验技术,让学生探索实验规律,优化反应条件,降低化学实验室污染,保护环境,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以活性微生物发酵液为原料,用活性跟踪的方法测定4种不同极性的大孔吸附树脂填料对该菌株发酵液除草活性物质的吸附能力,从中筛选最佳的吸附树脂,并筛选其最佳洗脱剂。

3实验方案实施流程及结果分析

3.1实验具体操作过程

首先学生查阅了大量相关文献,对所用的大孔吸附进行了预处理。然后进行分组,大约4~5个人一组,学生自由组合。发酵液是老师提前准备好,分发给各组学生的。然后学生用所学的实验方法按实验步骤进行,分别开始往分离柱加填料,加载发酵液,接受吸附余液、水洗脱液及醇洗液,最后用所学到生物测定方法对其活性进行生测。各个小组成员进行独立操作实验,分工合作,同时进行,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需要自己想办法解决和大家协商解决。在吸附树脂筛选过程中,学生需要自行装柱,装柱的时候要经过压柱、上样、不同溶剂洗脱等步骤。在树脂静态吸附量测定过程中,将吸附发酵液后饱和的树脂置于三角瓶中,需要用水洗,醇洗等,我们选用超声波,再用布氏漏斗抽滤,与普通静态洗脱相比,本方法只用三分之一的溶剂即可洗脱出相同的提取量,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能源。对于收集到不同洗脱溶剂采用旋转蒸发仪进行减压蒸馏,可以在较低的温度下快速地对溶剂进行浓缩,减少了因试剂挥发而造成对环境的污染,收集到的减压蒸馏的试剂还可以回收再利用,洗脱完成后用蒸馏水对树脂进行洗涤再生,树脂可再次循环使用。学生要把握好实验的每一个步骤,记录每一个现象,每组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的各个环节。研究性教学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必须把教学过程看成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协调处理好教师、学生与教学环境等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为了满足研究性实验的顺利进行,实验室对学生实行全天式的开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实验的进展情况,自己选择时间,在一周内完成全部实验步骤,得出实验结果并用数据处理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数据统计。

阅读全文

初中化学学科中环境保护意识的树立

化学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衣物的制造需要化学工艺;生病的时候要用到化学药品;食品的安全涉及化学;农业的生产、丰收离不开化肥农药……这些物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们的生活质量,提升了我们生活的幸福感,但在这些物质的生产加工或使用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环境的污染。初中又是学生认知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正确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让他们对化学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化学上下两册课本简单地对环境污染做了如下介绍,我们应努力让学生树立良好环境保护意识。

一、环境污染的分类及来源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化学上下册介绍的环境污染大概涉及以下三大类。

(一)大气污染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和第七单元都对大气污染的来源做了阐述,其中化石燃料对环境的影响尤为显著,主要表现在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对空气造成的污染;更有尘粒等排放到空气中形成的浮尘造成的可吸入颗粒物污染等;还有汽车尾气排放到空气中造成的污染。

(二)土壤污染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化学上下两册对土壤污染的来源大概概括了三点:化学肥料农药造成的污染、生活废水及固体废弃物造成的污染、有毒气体造成的污染(如二氧化硫等)。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