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农商经济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农特产品品牌建设与县域经济发展探析
摘要:通过相关调查研究可以发现,县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有效拉近城乡差距、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且能够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发展动力。河北省作为农业大省,站在全国发展现状来看,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综合实力薄弱和区域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从农特产品区域品牌建设角度入手,以县域经济发展路径为研究目标,对当前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能够对发展困境下的经济导向提供新的思路,从而实现河北省县域特色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河北省;农特产品品牌建设;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长期以来,河北省的经济发展状况在总体上一直保持稳健增长态势,但是从县域经济角度来看,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规模有待进一步扩充,且存在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农特产品的品牌化运营和建设相对滞后,导致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缺乏有效助力,后劲不足。
一、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在探讨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之前,首先需要明确县域经济的概念。简单来说,县域经济就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区间,并且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并在此基础上以市场实际发展状况为导向,以此来合理优化配置相关资源。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而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对于县域经济来说,特色产业是其经济发展的关键命脉,大力发展河北省县域特色产业,也是帮助政府实现促进就业、财政增收、富民强县的重要抓手。相关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19年,河北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共有269个,年营业收入为19885.02亿元,同比增长14.85%,超过同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9.25个百分点。在2020年前三季度,河北省县域特色产业营业收入超1.5亿元。2020年河北省委一号文件指出,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实现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突出短板必须补上。所以加大县域经济发展力度,全力建设农特产品品牌形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河北省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举措。
二、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研究切入点
在对河北省省内发展现状做充分调研后可以发现,河北省内各个县市在地理位置上的分布较为广泛,且与周边其他省域相比,河北县市的数量较多,而县域经济作为河北省综合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能够在吸纳高素质行业人才、开拓行业市场、稳定省内经济收入、改善居民生活等多个方面提供强大助力。本文在分析研究的过程中,计划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对当前河北省县域经济的发展以及特色农特产品品牌的综合实力进行评估。首先,从当前河北省县域经济的整体发展状况以及地方农特产品品牌的建设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并根据调查的结果归纳出农特产品企业的生产运营计划和品牌建设模式。其次,从地理位置入手,对河北省当前农特产品的分布情况以及相关企业的品质管理工作水平、相关产品质量监督体系等做详细研究,并分析当前河北省内相关农业产品生产运营企业的发展困境。最后,根据调查到的信息对当前农特产品企业品牌建设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进行探讨,并在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现有水平的基础上,吸取其他典型县市的发展经验,对优秀经营模式和品牌建设理念做出分析总结,研究其中能够参考和学习的内容,并尝试将其运用到河北省内的农业品牌化建设中来,为相关企业突破发展困境提供有效推动力,在稳步发展的过程中探讨创新改革的路径和方法,为河北省县域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产品企业品牌化建设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纵观当前河北省县域经济的发展情况可以发现,近年来河北省的经济一直呈现稳健增长态势,相对来说取得了较为良好的经济发展效果。但是从全国角度来看,河北省县域经济的发展规模和发展力度没有进入发展前列,在整体规模效益上有待进一步提升和优化,且综合发展质量不高,与其他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虽然河北省内部分地区的发展力度尚可,但是当前存在的较为明显的问题是发展不够均衡,部分偏远地区的经济实力还处于落后水平,且地区内部的农特产品企业的发展会受到地理因素、产品自身保鲜技术因素、地方经济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在“走出去”战略实施过程中受到较大的阻碍,所以综合经济实力薄弱,要想实现“富民强县”的任务还是比较艰难的。但是从历史角度来看,河北省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其农业经济发展历史悠久,有着较为强劲的农业经济文化底蕴,这也为当前河北省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不小的优势。所以经过探讨,本文希望能够找寻到一条通过政府、企业、合作社等共同合作来推动河北省域县域经济发展背景下农特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的发展途径。所以本研究从河北省农特产品企业品牌建设以及省域县域经济发展情况入手,通过采用调查分析法、文献研究法等多种形式对近年来河北省的经济发展情况做全面评估,以确保研究成果能够最大限度贴合河北省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并在对农产品市场做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农特产品的市场特点,并对农特产品的品牌效应和品牌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做有效研讨,从内部入手,审视当前河北省农特产品企业发展受阻的主要问题,并经过实地走访、案例研究等方式,将学习到的先进发展经验运用到省内建设中来,为河北省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出更为科学且可行的创新思路和发展建议。所以要想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加强农特产品品牌建设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农特产品与一般的农产品存在着些许差别。农特产品具体是指在特定的区域内,由特定的自然条件和栽培方式而生产出的富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这类农产品相对于一般农产品来说,往往具有独特的地域特点,这让该产品在进行品牌建设的过程中会带有一定的地域特色和更加丰富的品牌内涵,而农特产品的品牌营销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该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形象。通过了解当前河北省农特产品产业发展现状可以发现,农户提供的农产品的质量不能明确保证,且相关行业部门没有对其出台具体的质量标准,也没有配置专业的监督管理机构,而相关农特产品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品牌推广意识欠缺,部分地方政府对于区域品牌的推广力度不够,消费者购买流程较为复杂、其需求无法通过有效途径得到满足等。诸多问题的存在制约了河北省农特产品企业的发展,也阻碍了县域经济的进步。所以要想均衡发展县域经济,就需要逐步解决当前河北省农特产品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并在改革深化的过程中积极学习其他县域乃至国外的知名农产品品牌发展模式的优秀经验,并让经验转化为真正贴合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重要推动力。
基于张弼士新农本理论及其实践探讨
张弼士新农本思想的主要内容
张弼士新农本思想有着丰富的内容,他的基本观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主张农工商业皆本,强调农业与民生关系,把农业看做是中国与西洋商战的基础,并且主张实现农业的现代化等。1、主张农工商业皆本。张弼士认为,无论从国家经济发展还是国计民生的角度来考虑,农工商业三者都不能偏废,因此,应该说农工商业皆本。他指出,农业是财富之源,是经济之本:“天下大利必归农,农田水利实富国富民之大本,而利赖及於万世者也。 ”但是,农业不能脱离工商业单独发展,就好像工商业也不能脱离农业而单独发展一样。兴商务,不兴农务,则根本已失。民食不继,天下之民也没有生路。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各行各业的相互支持,协调发展:农业需要商业的资本,工业的设备,而工商业也需要农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从这个角度来说农工商业三者皆国家经济之本。2、强调农业与民生关系。张弼士认为,农业之所以是国家之本,是因为农业是人民生活水平的基本保障。清朝人口极多,而财富稀少,人民群众生活无法保障,许多人流离失所,甚至成为盗贼, “近年内地无业之民流为盗贼,杀戮之惨,实不忍言。”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人民没有生业,无法创造财富,要使人们不会沦为盗贼,就要为人们找到谋生的职业, “诚欲使民畏而不为盗,亦为民谋生业耳矣。 ”什么是人民的生业?也就是农工商业,只有发展生产,获得物质财富,才能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活,所以张弼士把财富理解为保障人民群众生活的物质条件。他多次强调, “目前,在中国贫困与不幸的情况下,如果我们不能发展商贸,人民就无法维持生计。但是,如果在发展商贸时而忽略了农业这一基础,我们就将没有粮食,人民也将无以为生。 ”3、农业是中国与西洋商战的基础。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于过去有不同的形式,除了军事侵略外,经济侵略成为重要形式。为了抵抗经济侵略,许多有识之士提出了商战口号, “挽回利权”是近代兴办实业的最激动人心和最有号召力的口号。郑观应认为,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侵略实际上是围绕着对外经济侵略进行的,是为商战服务的。他说:“彼之谋我,噬膏血匪噬皮毛,攻资财不攻兵阵。 噎噎故兵之并事故祸人易觉,商之掊克,敝国无形。 ”据此,他提出了“习兵战不如习商战”主张。
张弼士认为,自从外国人进入中国后,商战成为国家之间竞争的重要形式,在一定时期内,天下的财富有一定的数量,由于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年年出超,每年都达六七千万两白银,中国的财富都流向外洋, “今乃括二十二省之精华,岁输之外洋,中国财力几何能堪此稩削乎。 ”这是中国既贫且弱,受外人欺凌的原因。怎么办呢?他认为,“挽救如何,振兴商务已矣。 ”眼 远 演 孕猿他认为古代寓兵于农,把农业与军事结合起来,平时是生产单位,战时就是军事单位,相互支持,以农业提供战争资源,以战争保护农业的发展。张弼士仿照这种方法进行商战,认为商战之道,必寓商于农,寓商于工,寓商于路矿,也就是说,把商业与农业、工业和运输、矿产等产业联系起来,互相支持,商业为农业、工业、矿业提供销售渠道,获得市场,农业、工业、矿业则为商业提供销售产品。商战包括下列二方面的内容:首先,商业是与列强商战的最直接的形式,也是最前沿的战场, “如欲抵制洋货,力顾利权,舍商更无他法。 ”必须向国外大量出口,或者减少国外商品的进口才能减少外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的血脉才不至被列强搜刮殆尽。其次,商战以国家生产发展为基本条件,而农业在商战中地位尤为重要,是商战的重要基础, “盖闻致强之道以富国为先,理财之原以经营种植为先。 ”农工路矿兴,则人力可以尽,地利可以开,物产可以丰,不特出口货物可以旺,内地财力可以纾,而且国家赋税可以增,百姓生计可以足,数十年外溢之利权可以挽。
他的结论是,发展生产,获得财富是挽救危局的基本方法,通过发展现代农工商业,创造财富,增强国力,与外人一较长短,挽回利权而达到国家强盛,富强之基实系于此,战胜之道也在于此。 “利权既挽,主权自尊,战胜之机,固不尽在折冲间矣。 ”这就是其实业兴邦、实业救国的思想。4、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张弼士重视农业,把农业放在国家经济之大本的地位,但是,他所理解的农业不是传统的农业,而是以西洋商业思想和科学思想加以改造过的现代新农业。其现代化新农业思想有如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强调科学,重视农业技术和水利建设。他认为中国粮食不足,不是由于土地不足的原因,而是水利未兴的缘故,所以他强调水利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独此农田水利实为商务之根本,可以足国,可以足民,且垂之千百世而犹食其泽,乃未闻有以是请者。 ”因此发展农业必须先修水利。由于个人没有能力兴修水利,而国家又财力匮乏,他建议招商设立公司,凑股兴办水利。政府必须保护招商公司,平衡各方的利益。并且提出东南水利重在已垦之田,西北水利重在未垦之田的国家水利战略。他重视农业技术,引进了拖拉机等农业机械。选种栽种,进行土壤改良,推广西洋科学种植之方法,设立农务学堂与试验场,以提倡农业科技。第二、以种植园的形式经营农业。传统农业是一家一户经营,张弼士在南洋学习了西洋大农业的经营模式,在东南亚实践取得成功后,他把这种农业经营模式引入国内,建议清政府招商人经营农业,兴办种植园,并且保护商人的垦植。他认为招商承办兴垦山利种植,以商业的形式来经营农业有六个好处: “随山植物,国无旷土,向之山荒,变为沃壤,利一;裒多益寡,有无相通,土著之民,贷以资本,则穷者兴勤,以工值,则惰者勤,民有生业,饥寒可免,利二;耕植之余,加以牧畜,牛羊蕃滋,地以丰富,利三;山无草木,泉源枯竭,沙土崩塌,河流日淤,种植繁兴,盘根深固,土脉潜通,土膏流润,水源滋长,足资灌溉,利四;耕植日广,人烟稠密,蛇虫豺虎,种类消灭,瘴气不作,民无夭札,利五;中国民食,只恃土田,山利已兴,足辅农田之不足,利六。 ”所以有意富国强兵的人,必须高度重视农业种植园。第三、重视经济作物的生产。张弼士认为,中国土地数量有限,而山林广阔,主张开辟山林,种植经济作物,山林可以植树、种茶、木薯和茶子,他尤其主张种果树,认为利润最为丰厚, “而利之尤者莫如树果。 ”包括橘、柚、橙、苹果、梨等,他特别推广种植葡萄,认为中国以粮食酿酒,不仅酒性烈,对人的健康不利,而且浪费粮食,国外都以饮葡萄酒为主,如果中国能够发展种植葡萄,以葡萄酿酒,不仅可以节省粮食,还可以出口外洋,挽回利权。#p#分页标题#e#
张弼士新农本的主要实践
张弼士穷苦出身,小时候只读过猿年的私塾,后来一直从事经济和社会活动,他的理论是从实践中体会出来的,他的新农本思想在实践中取得很大的成功,因此,比较其理论,他的实践活动更加有意义,也更有特色。
1.农业种植园的实践
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探究
摘要:“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在农业部《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和《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的背景下,农业依赖物质要素投入来实现增产增效已没有空间。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新动能。智能生产、电子商务、智慧物流和普惠金融是“互联网+”背景下现代农业发展的4种模式。实践证明,只有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树立新思维,采用新技术、新手段,促进绿色生产,才能实现农业提质增效。
关键词:互联网+;现代农业;模式
2015年3月,总理在向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此后,理论界对其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自然,“互联网+现代农业”也成为研究热点。陈红川?2015?认为,“互联网+”背景下现代农业发展路径就是拉长农业产业链,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链和构建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1];李圣军?2016?提出,“互联网+现代农业”全产业链融合架构应涵盖环节融合构架和链条融合构架[2];梁瑞华?2017?建议,围绕“互联网+”现代农业新型业态的出现,完善顶层设计,加快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搭建互联网金融平台,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3]。当前,中国农业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农业发展长期依赖化肥、农药、农膜、农机等物质要素投入,导致耕地质量下降、地下水位下降、污染加重、竞争乏力等许多问题。在农业部于2015年《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和《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的背景下,农业依赖物质要素投入来实现增产增效已没有空间,只有转变生产经营方式,树立新思维,采用新技术、新手段,促进绿色生产,才能实现提质增效。2016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该规划第三章《创新强农,着力推进农业转型升级》指出:农业转型升级有赖于提高技术装备和信息化水平,有赖于推进信息化与农业深度融合,有赖于加快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是指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农业生产经营要素配置和集成,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发展,实现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互联网、大数据等是新型战略资源,它们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新动能。这些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要素耦合,必将延伸农业产业链、利益链,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使农业新型业态产生,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和农业现代化[4]。本文拟围绕农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全要素进行分析,探索“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一、农业生产经营全过程
农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包括产前、产中和产后。产前需要购买种子、农药、化肥和农机具等农资。如果资金短缺,还需要进行融资。农业生产风险具有不确定性,这就需要农业保障,但是当前我国的农业保障是一块短板。总之,产前涉及农资供应、农业金融和保险。产中主要是进行农经作物生产、畜牧饲养等。随着新技术的应用、土地流转的推进和民众回归自然的渴望日益增强,那种以一家一户为生产主体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逐渐向产业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转变,大型农场、特色林场、品牌果蔬园、生态园区等不断涌现,并且,农业与观光体验旅游、采摘休闲旅游融合,出现观光体验式农业、采摘休闲式农业等新型业态。产后主要是进行农产品销售以及与销售密切相关的农产品、物资运输等。店面销售属于传统的销售方式和渠道。创新销售方式和提高运输效率均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
二、“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一)智能生产模式
谈高等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经贸模式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服务社会的职能。本文以河南经贸职业学院的电商助农系列实践为例,介绍了高等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思政+育人+科教+平台”模式。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乡村振兴;经贸模式
一、高等职业教育社会服务功能的嬗变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人才为主要目标,其社会服务职能仅仅体现在人才培养上。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高等职业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开展科技工作”成为其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内涵。21世纪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随着高考扩招,高等职业院校迅速升至上千所,学生数量占到高等学校学生的一半。高等职业教育逐步由规模发展转向内涵建设。随着国家有关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的出台,“职业培训、对外交流与对口支援”进一步丰富了高等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职能内涵。至此,高等职业教育形成了以人才培养为主,职业培训、技术服务、对外交流与对口支援等多种内涵并举的社会服务职能,且更加强调社会服务的横向性、区域性、互动性,彰显了高等职业教育特色。《河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对河南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了总体设计和阶段谋划。作为农业大省,河南省乡村振兴的任务艰巨且迫切。河南高等职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社会职能逐渐凸显,财经商贸类院校在乡村产业挖掘、品牌打造、农产品销售等方面应作出积极的贡献。河南经贸职业学院是一所商科类职业院校,以“商科特色,非商融商”为办学宗旨,以“思政+育人+科教+平台”的模式,多角度助力河南乡村振兴,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二、河南经贸职业学院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
(一)创设思政大课堂,赋予乡村振兴使命
1.设立校地共建党建试点。思政大课堂能够使思政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各门课程中去,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影响学生和教师,将乡村振兴的责任感植入师生心中。河南经贸职业学院为将乡土情结植入师生心中,选择了郑州市中牟县刁家乡、姚家乡2个乡作为重点区域,进行校地党建共建设点,在党建宣传、党史学习教育、红色文化打造和乡村产业发展方面提供帮扶。党组织之间实行常态化互联互动,共享优质师资,共同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合力打造特色党建品牌。
农村发展下农村金融创新模式分析
摘要:近几年来,国家加快数字农业农村建设,提升数字化生产力。在这个背景下农村数字普惠金融通过与数字技术有效结合,有助于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覆盖广度和贫困农户使用深度,是农村普惠金融未来的创新方向。本文在理解国家数字农业农村相关政策的基础上,深刻分析当前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现状,并总结出三种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创新模式,为数字普惠金融在农村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数字农业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创新模式
一、数字农业农村建设的提出
为加大数字农业农村建设,提升数字化生产力,利用数字农业农村切入点,让三农共享数字经济发展红利。数字农业农村建设主要是指利用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通过“数字技术+农业农村”的有效结合,推进农村地区生产经营的网络智能化,用互联网数据平台为农村地区实现全面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1]。通过互联网数字技术与三农经济相结合,预计到了2025年三农数字经济占全部农业产值的比重从2018年的7.3%增长到2025年的15%,实现三农领域数字经济增长翻番;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占农产品交易额的比重从2018年的9.8%增长到15%,整个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要达到70%。
二、数字普惠金融的内涵
2016年G20国会议首次将数字普惠金融界定为“一切通过使用数字金融服务以促进普惠金融的行动[2]。”数字普惠金融可理解为“数字技术”与“普惠金融”的结合,通过“数字技术”实现“普惠”的目标。这正是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倡导的以数字技术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一个改革方向。为加快数字农业农村的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应运而生。数字普惠金融的潜在优势是“成本低、速度快、覆盖广”。数字技术可以跨时间、跨空间地为人们提供金融服务,无须设立物理网点,大大节省了经营成本。而且,互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在普惠金融领域的广泛使用,使得对缺乏信用信息的群体进行风险评估与控制、降低服务成本、设计与提供相适应的金融产品成为可能。因此,不仅有利于解决各种排斥问题,还可以大幅度降低金融服务的门槛和成本,增强普惠金融的可持续性,提升金融服务质量,从而为数字农业农村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数字普惠金融是将数字技术与普惠金融相结合,可以减少普惠金融服务的成本,提高普惠金融服务质量和覆盖面,使农村地区能够获取价格合理、安全便捷的金融服务,从而为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其重要性和可行性在国内外已形成基本共识。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课题组(郭峰等,2016)编制了一套“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3],比较清晰地揭示了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现状和成效。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由三个部分构成,一是覆盖范围,二是使用深度,三是数字支持程度。数字普惠金融的全方位发展主要体现在其所提供的金融服务能够广泛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所享有。这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相比于传统普惠金融,数字普惠金融能够达到更全面的可得性;第二,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的地区差异能够逐渐缩小[4]。
三、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情况
谈电子商务下农产品网络营销策划
山西地处华北西部的黄土高原东翼,区域内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海拔较高;区域外缘被山脉环绕,受海风影响小,年平均降水量400毫米~650毫米,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侯。这些地理气候条件使山西难以统一耕种作物品类,只能因地制宜地选择耕种农作物。经过多年努力,山西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显著成就,形成品种多、产区分散、规模小的农业生产特色。山西省特色农产品包括粮食、水果等非加工农产品以及肉制品和酿酒等加工农产品。山西杂粮种类多样,包括小米、谷子、荞麦、燕麦、小豆和芸豆;特色水果有沙金红杏、清徐葡萄、阳曲酥梨、太谷壶瓶枣、祁县红星苹果、华德梨枣;拥有独特传统制作工艺的山西省地理标志产品平遥牛肉;杏花村汾酒、玉堂春酒、竹叶青酒亦是山西知名酿酒。山西因地制宜经营特色农产品,除了找准符合自身定位的产业,还需借力电商网络平台,做好农产品营销和配送工作,以期培育壮大山西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产业。本文重点讨论电子商务环境下山西特色农产品网络营销策略。
一、电子商务环境下山西特色农产品网络营销现状
1、特色农产品电商发展势头良好
自2012年互联网技术助推经济发展以来,电商营销概念火遍各行各业,农业农村经营活动也不例外。山西省农村电子商务从2013年开始建设发力,并且依靠本地丰富多样的特色农产品资源迅猛发展。平遥牛肉、杏花村汾酒,以及小农专户的杂粮产品都已在各大电商平台建立营销渠道,成为本省电子商务示范性产品,带动其他农产品电商网络建设。
2、特色农产品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山西的气候相对干旱少雨,为了保证吃饭问题,山西人长期专注于粮食作物种植,“以粮为纲”是电商出现以前全省农村经济的发展思想,形成了农村经济等同于农业经济,农业生产等同于种植业生产,相应地,特色农产品也形成以杂粮、酿酒为中心的单一化农村产业结构。但随着国家对植树造林和水利设施工程持续性投入,当地农业生产环境得到改善,林牧副业在山西农业结构里也不再处于短板地位。山西省确立了粮、畜、果、菜四大特色农业主导产业,全省农业结构调整向质量、品牌、效益型转变。特色农业地位显著提升,农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山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年增长,到2020年达到13878元,并且农民工资性收入和经营净收入增长十分明显。当前,山西农业产业结构从单一的粮食种植生产变为粮经作物并重,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偏重耕地经营变为综合山坡、林草等资源经营,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全省经国家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总数在全国名列前茅。各农作区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了适应市场需求积极淘汰劣质品种,引进和培育优质品种,山西省农作物培育方向开始朝着拓展经济作物选育和种植方向转变,不断加强农牧产品加工制造的多种经营技术,并使资源向农产品加工端流动,打造出“不老泉”葛根醋、“玉露”香梨、“壶口”苹果等品牌特色农产品。
3、特色农产品网络平台不断健全
农特产包装设计互联网模式探索
摘要:
以“互联网+”业态下安徽农特产包装为具象信息,探索基于“互联网+”业态的安徽农特产包装设计模式。从“互联网+”业态的角度重新审视安徽农特产包装,强调其在“互联网+”业态下发生的深刻变化。要跟上“互联网+”业态步伐与观念变化,作电商、货架展示和电商物流的两种“专供”式设计,以品牌化提升档次,“精”“准”化定位,以“‘土’气”来接“地气”,注重“善后”处理,“减量”“通用”“纸质”为首选,加快研发“生态”农特产包装,以促进安徽农特产产业生态发展。
关键词:
互联网+;业态;安徽农特产;包装设计
引言
国际互联网自20世纪90年代全功能接入我国以来,得到很好的发展与应用,并使我国成为全球第77个互联网成员国,潜力十足。[1]我们按照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思路,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网络经济,推进信息惠民。[2]同时,网络空间日益晴朗。当下,互联网已深深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出现了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在线旅游、在线电影、在线房产等,有了倍受青睐的网购,产生唯品汇、壹号店、淘宝、天猫、京东等大型电商平台,产生去哪儿、携程、滴滴打车、美团、去哪儿、易企网等,“互联网+”已深入到各个领域,呈现出“互联网+”新业态。[3]“十三五”期间,中国将大力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拓展网络经济空间,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让互联网发展成果惠及13亿多中国人民,更好地造福各国人民。[2]“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虽然为传统产业带来机遇,但是怎样才能把“互联网+”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这将是一种较大的挑战。
一、“互联网+”业态下的农特产市场机遇
电商物流与县域特色农业产业策略
【内容摘要】随着网络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已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本文结合甘肃省农业产业发展现状,以县域乡村地区为研究对象,从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融合发展方面,探究振兴县域乡村经济发展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电商物流;融合发展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电商物流融合能够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动力,农村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电商物流融合已经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并且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措施。甘肃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省,近年来立足自身资源禀赋条件,着力打造区域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按照全省战略性主导产业、区域性优势产业、地方性特色产品三个层次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断推动农业特色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甘肃现已初步形成以定西为主的马铃薯种薯及商品薯生产基地,以定西、陇南为主的中药材生产基地,以平凉、庆阳、天水、陇南为主的苹果生产基地和以庆阳为主的瓜籽、小杂粮生产基地,以河西走廊、沿黄灌区、泾河流域、渭河流域、徽成盆地为主的五大优势蔬菜产区以及以河西走廊为主的杂交玉米、瓜菜制种、酿造原料生产基地及以蔬菜、枸杞、人参果、葡萄、食葵、蜜瓜等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这些特色农业产业都分布在县域以下的乡村地区,产生了“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难等问题,如何有效推进县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实现“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对甘肃省整体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新的形势背景下,探索县域电商物流的融合发展是振兴乡村经济农业产业发展的有效出路。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电子商务。从广义角度来看,电子商务是指对整个贸易活动实现电子化。相对于传统的商业活动而言,电子商务是指商业活动通过电子方式进行,它利用现代通信技术进行数据交换和处理,包括音频、视频、文本等。电子商务涉及的内容非常多,包括数字贸易、数据传输和电子支付等,也包括电子证书、身份认证、数据加密、电子签章等安全手段。它实质上是传统的商品或服务实现了电子化、网络化、信息化。参与交易的各方不进行见面交易,而是通过电话、传真、网络等任何不直接接触的手段进行商业活动,是电子商务区别于其他商务形式的主要特征。而以网络通信、数据采集、数据处理等为代表的各种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应该是电子商务的技术特点。
(二)农产品物流。根据2001年8月1日我国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和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结合农产品运销特征,把农产品物流界定为:为了满足客户需求,实现农产品价值而进行的农产品、服务及相关信息从产地到消费者之间的物理性经济活动。它包括为高效率、高效益的农产品及其信息的正向和反向流动及储存而进行的计划、实施与控制过程。具体来说,农产品物流就是农产品的运输、储存(常温、保鲜和冷藏)、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处理等环节的有机组合。包括一系列物质运动过程、相关的技术信息组织和处理过程以及各个环节上的物流管理活动。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创造了时间价值、场所价值和部分加工价值。通过对农产品物流的概念进行界定,我们发现农产品现代物流从生产到消费包括多个环节,把农产品从生产、采摘、分类、包装、加工、储藏、运输,到配送、销售等环节快速有效地整合起来,可减少农产品流通中的价值损失,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从而大大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在县域以下农村电子商务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借助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优势,在农产的物流配送的各个环节上实现信息化、网络化,加快农产品的流通速度、减少流通损耗、降低农产品的成本费用,提高农民的收入,能够快速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二、甘肃省县域电子商务物流行业发展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