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消费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农民消费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农民消费论文

费孝通初期乡村经济思维评析

本文作者:张霞 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

一、费孝通《江村经济》简介

《江村经济》是费孝通先生上个世纪30年代在英国伦敦经济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撰写的博士论文,但这篇论文的酝酿和收集资料开始于国内,有扎实的前期研究基础。费孝通先生论文里的江村真实的地名叫开弦弓村,位于太湖之畔,当时在行政上隶属于江苏吴江县震泽区,该地区是中国近代传统农耕文明遭遇西方工商业文明后发生社会变迁最剧烈的地区之一。费孝通比较早的时候就注意到了这个村庄。他于1933年10月和1934年5月分别在《独立评论》和《大公报》上发表“我们在农村建设事业中的经验”和“复兴丝业的先声”两篇文章,介绍开弦弓村发展生丝制造工业的成就及所遭遇到世界资本主义冲击等问题,阐述了兴办乡村工业对维持农民生计的意义。这两篇文章实际上是费孝通对开弦弓村进行调查的预调查。[1]1935年费孝通从清华大学研究院毕业后偕妻子王同惠赴广西大瑶山进行调研,是年冬,在瑶山中迷路,妻子不幸遇难,他自己也受重伤,不得不返乡养病。1936年暑假期间,接受在开弦弓村开展以推广改良蚕种和科学养蚕为中心的土丝改良运动的姐姐费达生的建议,他到开弦弓村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调查。从1936年7月3日至8月25日,费孝通写了7篇《江村通讯》,相继发表在《天津益世报•社会研究》第11、12、13、19期上,其中的首篇题为“这项研究工作的动机和希望”。1936年9月,费孝通带着他的调查资料从上海启程赴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留学。

在英国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费孝通接受导师弗思(Reader,Raymond)的建议决定以他在开弦弓村的调查成果为基础撰写博士论文。不久,弗思的导师、国际知名的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B?Mali-nowski)直接指导费孝通的论文写作。1938年春,通过论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博士证明书上所标明的论文题目为“Kaihsienkung:EconomiclifeofaChi-nesevillage”(“开弦弓:一个中国村庄的经济生活”)。1939年该论文由英国Routledge书局出版,英文书名《Peasantliefinchina》(《中国农民的生活》,扉页上印有“江村经济”)。1986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中文版,书名《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2001年被收入《商务印书馆文库》,由商务印书馆再版。《江村经济》在人类学学术发展史上改变了人类学只研究未开发文化的轨道,摆脱了人类学“好古、猎奇和不切实际”[2]的倾向,对处于文化急剧变迁中的中国乡村社区作了生动描述和深入研究。费孝通的导师马林诺夫斯基(Malinnovski)在《江村经济》英文版序言中认为此书“是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此书有一些杰出的优点,每一点都标志着一个新的发展”,“此书的某些段落确实可以被看作是应用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宪章”。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E•丹尼森•罗斯认为:“没有其他作品能够如此深入地理解并以第一手材料描述了中国乡村社区的全部生活。”[3]由于费孝通博士论文的学术成就,1981年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授予费孝通人类学最高奖———赫胥黎奖。

二、费孝通乡村经济思想的基本内容

《江村经济》广泛探讨了江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实际上也是一部从微观的视角研究“三农”问题的经济学著作。本文不就该书在人类学方面的学术贡献多加评论,仅就费孝通先生对乡村经济方面的研究加以评述。①*

(一)乡村产权

阅读全文

我国农村文化产业研究

【摘要】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全面分析形势和任务,总结了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学者开始对文化产业进行研究和探讨,并出现了大量的相关文献,本文就近几年出现的关于农村文化产业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发现对于农村文化产业主要是从文化与旅游、文化的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研究的,而且目前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仍有很多问题出现,因此对于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文化产业;农村文化产业;经济

1文化、文化产业的概念及特征

1.1文化的概念

根据文献,文化这个词首先出现在“周易”中,舒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关于文化概念有许多不同的理论,它通常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是物理文化层,它是指人类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这是一件无法看到或触及的具体事物,如人们的衣服,食物,住所等;二是制度文化层,指社会实践中人们为规范自身行为,规范相互关系而制定的规范;第三是行为文化层,它指的是人们在长期社会互动中建立的习惯习惯和习俗。第四是心理文化层,它指的是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包括人的价值观,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学作品。这是文化的核心和文化的精髓。

1.2文化产业的概念

自德国法兰克福学派思想家Thec-dorAdorno和MaxHorkheimer文化产业概念在“启蒙辩证法”一书中提出,文化产业因其文化和经济的双重性而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范玉刚(2010)指出,不同国家对文化产业的含义有不同的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不同于文化创意产业,创意产业,版权产业和内容产业。文化产业的核心是创造力,文化遗产和知识产权。作为一个有机系统,它包括四个要素:创造力,技术(包括恢复传统流程和现代升级),产品和市场。饶桂生,张润清,刘玉玲(2014)指出,文化产业的创建是为了直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制作,传播和展示文化产品(包括商品和服务)和文具的生产活动。黄振宇,李俊奎(2015)指出文化产业是在一定资源基础上通过文化挖掘、品牌创意、优势集聚、民俗展示、改造创新形成的业态。

阅读全文

农业推广分析3篇

(一)

一、农业推广的公共产品属性

首先,农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过程。这决定了在农业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知识应该被社会共享。并且也是由于该特点,决定了使用农业技术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是由农业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实现的。因此,农业生产者不愿意进行农业技术创新,需要政府投资进行农业技术创新。其次,农业推广服务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农业科技服务、农业信息服务、农资与农产品经营服务。农业科技、信息等属于知识结构中容易传播的一类,根据其消费上所具有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程度的不同,有的属于公共产品,由公共部门直接从事科技活动的投资;有的属于准公共产品,由政府对从事科技活动的私人部门给予补贴。最后,由于农业技术创新除了面临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外还面临较大的自然风险,但是其效益具有外溢性,会带来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这决定了农业推广具有公共产品属性,需要由公共部门承担。综上所述,农业推广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当然,需要明确一点,农业推广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并不代表其就是公共产品,其中有一部分农业推广服务是具有私人物品的属性,属于私人物品。

二、我国现行农业推广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现行的农业推广体系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其组织结构、推广方式等在面对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发展的新要求,表现出了诸多的问题。

1、农业推广投资总量不足,投资结构不合理,投资效益不高

我国财政在农业上的支出总量偏低,导致了虽然我国政府农业推广投资占财政农业的比重不低但总量低的现状。目前,我国农业推广投资不足农业总产值的0.2%,不足发达国家的30%。从推广项目来看,其地区投资结构、行业投资结构均表现出不均衡性。从农业推广事业费支出结构来看,人员经费占了近90%,业务经费仅有10%左右。由于农业推广投资总量不足,投资结构不合理,限制了农业推广的有效开展,是其投资效益不高。

阅读全文

CNKI期刊的文献计量探析

摘要:采用文献计量学分析法,对我国以来关于乡村振兴的研究论文,从发文数量、发文作者、发文机构、载文期刊、学科分布和研究主题等方面进行详尽的分析,揭示了我国乡村振兴研究最具影响力的论文,用详实的数据展示了我国乡村振兴研究的发展状况和总体概览,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文献计量学;乡村发展;文献分析

2017年党的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农业农村的发展摆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位置进行决策部署,以达到2020—2035年显著缩小城乡差距、迈向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需要充分认识这一战略的重大意义,而且需要准确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内涵、目标任务及实施路径,这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效率[1]。研究乡村振兴问题,可以向上追溯到乡村发展、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有关文献[2]。自党的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出现了对乡村振兴的多方面的诠释,关于乡村振兴的文献日益丰富,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见仁见智,形成了一系列的丰硕成果。为了了解我国学者关于乡村振兴研究的全貌,追踪相关领域研究的总体发展情况及动向,帮助相关学者把握研究的发展方向,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法对“乡村振兴”相关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如每年的发文数量、主要发文期刊、高频关键词、主要作者和主要研究机构及最具影响力的论文等作全面的梳理和分析,呈现我国乡村振兴研究的整体现状和发展脉络、研究基础、当前研究的热点和发展趋势,摸清该领域的活跃作者群、最具影响力的学者,分析出主要研究机构及其影响力情况、最具影响力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方向,以期为从事乡村振兴领域研究的学者提供信息支持和决策参考,也为探索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一定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基础。

1文献来源与选择

本文通过中国知网(CNKI)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获取研究数据。具体检索方法是:选择主题字段,以“乡村振兴”作为检索词,选择来源期刊类型为SCI来源期刊、EI来源期刊、核心期刊、CSSCI和CSCD来源期刊,以保证论文质量的可靠性。共检索到2827条检索结果。排除会议信息、相关报道和通知通告等非期刊论文后,共得2795条检索结果。检索时间为2019年12月30日。

2统计与分析

2.1论文年代分布。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于2017年,所以相关文献起始于2017年(25篇),2018年、2019年发文数量迅速增长,分别达到1004篇和1757篇,另外9篇论文属于2020年优先出版。这一变化表明此战略目标一经提出,就掀起了研究热潮,吹响了我国乡村振兴发展的新号令。

阅读全文

农民体育参与考察

 

农村体育发展是农村经济与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农村体育不发展,农民没有机会参加体育活动,中国的社会体育永远不能实现现代化,也永远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健身”的目的[1]。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体育成为体育研究领域备受关注的课题。本文研究的是农民体育参与问题,主要针对农民体育态度、体育行为、体育消费、生活方式进行描述与分析,旨在对农民体育参与现状进行客观描述,同时总结出现阶段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一步分析形成该特点的理由及产生问题的原因,最后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为尽可能客观地了解镇江市农民体育参与情况,本文认为农村中小城镇镇区居民和小城镇所辖村村民的体育参与情况有较大差别。故本文的样本即研究对象为小城镇所辖村村民。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查阅了自1990年以来的有关农村体育的研究论文。   1.2.2问卷调查法对镇江丹阳市、句容市、扬中市、丹徒区所辖小城镇所辖村村民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问卷584份,有效问卷550份。   有效回收率94.1%。其中,男性占46.6%,为256人,女性占53.4%,为294人。   1.2.3访谈法对部分镇、村负责人及村民进行个别深度访谈。   2结果与分析   2.1体育态度   本文对样本体育态度的描述主要从心理学视角,即了解被调查者体育认知、体育情感(对体育的喜欢与爱好)、体育行为倾向三个方面。以此来把握被调查者的体育态度。   2.1.1体育锻炼对个体价值的认知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有98.5%的村民认为参加体育锻炼对个人是有益处的,表明体育锻炼对人的身心健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得到广泛认可。进一步了解体育锻炼对个体作用,结果表明,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延年益寿,尤其是强身健体90.5%的被调查者将其排在第一位。再次表明村民普遍肯定体育锻炼的强身健体作用,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体育作为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没有得到认可,或者说在村民体育认知意义上,认为体育锻炼对人的生理层面意义更大,而对精神层面作用没有形成共识。   2.1.2对观看体育比赛的喜好   通过村民喜欢观看体育项目来了解村民对体育的情感。我们仍采取多选排序的问题方式来获取资料。结果显示,篮球、乒乓球、跑步(田径)分列前3位,足球被排在第7位。而在城市居民体育现实调研中,足球通常均排在前3位,这或许是年龄、文化程度及职业的差异造成的。篮球是村民的首选,远超出其它选项。   镇江市农民体育参与现状的调查研究刘玉红2.1.3性别与体育行为倾向本文村民体育行为倾向是指有免费开放的体育场地及器材等是否参加体育锻炼,在探讨村民体育行为倾向时,本文认为性别是影响村民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故本文从性别的角度描述村民的体育行为倾向。调查结果表明,愿意参加体育锻炼的村民达72.5%,其中男性达42.5%,女性为30.0%。存在性别差异。   2.2体育锻炼行为   2.2.1参与体育锻炼及参加体育项目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村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占61.1%,其中每周3次以上者为16.7%,按照每周参加3次每周30分钟以上,运动量为中等强度的以上体育锻炼者为体育人口的标准可推断镇江市村民体育人口为16.7%。村民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首选是散步达53.3%。其次是跑步为42.2%,再其次是篮球为32.7%,但羽毛球项目为21.8%,乒乓球为18.8%。   2.2.2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   村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首选是健身长寿,其次为治疗疾病,消遣散心等。这一结果与村民的体育认知结果是一致的,说明体育认知对村民参加体育锻炼有积极促进作用。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按重要程度排序依次为没时间、劳动太累、没兴趣和没技术。   2.2.3性别与体育锻炼的时间   性别与体育锻炼的时间有相关性,尤其是早晨锻炼,男性被调查者占28.5%,而女性被调查者占13%。   这可能与早晨女性多半从事家务劳动有关,这一结论通过对个别访谈中得到证实。调查显示选择早晚锻炼的村民达70.6%,这一结果与有关农村体育居民体育参与研究成果一致。   2.3性别与体育消费   体育消费是指物质和精神产品用于满足消费者体育需求的行为和过程[2]。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村民对体育器材、运动服装及购买体育彩票的比例相近,分别占调查者的37.3%、42.3%和38.4%。但有健身娱乐消费行为的只占19.2%。这与到体育场所锻炼17.1%的比例接近。性别在购买体育彩票行为上有差别,购买过体彩的男性占被调查25.7%,而女性占12.7%,其余类型的消费行为性别差异较小。   2.4健康状况与促进健康的途径   被调查的550位村民中,有242人患有慢性疾病占44%,其中男女各占一半。有关节炎的所占比例最高,达55.9%,这一结果可能与被调查者年龄段主要是50岁以上有关,其次是神经系统毛病为18.6%。村民对促进健康途径的认识,改善饮食排在首位。其次是保证睡眠,参加体育活动第三位,再次表明村民对体育锻炼可以促进身体健康的认可。   3结论与建议   3.1目前,行政村常住人口成年人主要是50岁以上者,占3/4,小学文化水平的占71.3%,务农者占65.0%。体育锻炼对个人的身体健康有促进作用得到村民的广泛认同,村民认为体育对个体价值排在前3位的是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延年益寿,而心理层面的价值相比而言不被认可。反映出目前村民体育认知情况是参加体育锻炼主要促进身体健康,即满足基本生理需要。#p#分页标题#e#   3.2村民喜欢的体育项目按喜欢的程度排序,依次为篮球、乒乓球、跑步。有72.5%的村民表示如果有体育锻炼条件,愿意参加体育活动,其中男性高于女性,分别为42.5%和30.0%。村民最希望参加的体育项目依次为散步、跑步、篮球及乒乓球。   3.3有61.6%的村民参加体育锻炼。村民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首选是散步其次是跑步、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性别与参加运动项目相关,其中参加篮球项目的男性为24.8%,女性为7.9%。不参加锻炼的村民占38.9%,其原因依次是没有时间、劳作太累、没兴趣和没运动技术。   3.4在参加体育锻炼的村民中,有77.8%的村民锻炼地点在自家庭院、树林、路边。为进一步推进农村体育工作,加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仍是重要任务;锻炼时间在早晨的占70.6%;锻炼的方式独自锻炼占31.8%,与家人一起锻炼的为22.8%。   3.5村民患有慢性病的比率较高,达44%,其中男女各占一半。村民认为促进身体健康的途径首位是改善饮食,其次是保证睡眠和参加体育锻炼。一半以上的村民一年当中有比较空闲的季节,他们闲暇生活主要是看电视、看报纸、唠家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占1/3。

阅读全文

农业技术推广对农业种植业的作用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整个社会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与推动下,以促进农业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目的,需要将更多的新兴农业技术与设备应用到实际的农业生产种植工作当中,以便凸显出农业技术的先进性和实用价值。本文以农业技术推广对提升农业种植业的作用为主要研究内容,从下述几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有效增强农业技术推广在农业种植业当中的应用效果。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种植;推动作用

近年来,我国始终致力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建设工作,而农业技术宣传与推广作为其中至关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不仅有助于农村实施转型发展,通过借助先进的农业技术,使农业生产的效率得以有效提高,而且依靠农业技术推广,可以使广大农民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获得进一步增强,为达到既定的新农村建设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此,系统思考和分析农业技术推广对提升农业种植业尤为重要,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与实施价值。

1达到了广大民众多样化的需要

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种植业的生产效率在不断提高,种植产量也在逐年增加,这从根本上提升了老百姓的生活质量,消费者对市场有着更加多元化的需求,这也间接促进了新型农业技术的诞生,也对农业技术推广提出了新的挑战。对于已经实现产销一体化的国内部分区域,如已经掌握了产品的制造、品牌的树立、农业技术的宣传和推广、加工处理、运输管理以及扩大生产管控等不同的环节的农业发达地区,有关种植人员与广大消费者的需要均可获得有效满足。另外,当全新的农业种植技术员与设备广泛得到运用之后,农业生产便可不再受到外部温度及环境条件的约束,从而完成了农业跨区域、反季节种植的任务。由此可见,通过大力宣传和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可以达到广大民众多样化的需要,其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

2有利于构建新型农村,增强广大农民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在国家大力扶持下,新型农村的构建逐步得到有效落实。新兴农业技术的宣传和推广,属于新型农村建设过程当中不可或缺的构成内容之一,依靠此项举措,可以增强广大农民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使其能够在建设新型农村的过程当中发挥出良好的作用。从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农业种植情况来看,主要以提高农村综合实力为主,旨在提供给广大农民更加切实、优质的优惠和服务。所以,为了达到农村发展过程当中的一体化工作模式,相关管理机制应变得更加完善,以给予广大农民更多经济致富的机会。依靠加大先进农业种植技术的宣传和推广力度的方式,不但能够增强广大农民在认知方面的水平,意识到先进农业技术的重要性和价值。与此同时,加快新兴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速度,可以让更多的农民可以学到丰富的农业种植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量,使每一位农民均能够深入掌握现阶段农村发展的状况。并且在此过程当中能够得到更多的优惠,由此可以凸显出农业技术推广在农村种植业发展过程当中的主导功效。实际上,开展新型农业技术宣传和推广工作的过程当中,比如,常见的反季节蔬菜栽种技术,能够减轻广大农民的劳动工作量,并且增强农民的工作成就感。

阅读全文

农业信息化建设农村经济发展

摘要: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已经来到了信息化的时代。城市的发展在不断加速,因此农业信息化建设就应该全面引入农村,使农村的经济发展不至于过分落后于城市,从而改善农民生活,提高农民收入。文章阐述了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于农村发展经济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就农业信息化建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农业信息化;农村经济发展;作用

一、引言

如今我国各地区的贫富差距仍然较大,一些农村可能还在温饱阶段,而我们的社会已经不满足于小康社会,已经逐步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转型,这样发展的严重不均衡,使得农村经济发展更加落后。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就在于农村。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人民对于生活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农村实施农业信息化建设不仅可以缩小贫富差距,而且对于农村的经济发展是一个重大的推动力。中国农业要发展,就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农业信息化的道路。

二、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阅读全文

田园综合体下乡村振兴的对策

[摘要]田园综合体建设是乡村振兴的支点和引擎,是农业、农村供给侧改革的突破口,是乡村农业产业发展的新方向,是乡村旅游业和休闲农业升级的新动能。因此,田园综合体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乡村振兴的发展模式之一。分析温州田园综合体发展的机遇优势,以及产业内部动能不足、文化创造力不足、综合配套设施欠缺及相关技术与人才缺乏等问题,提出夯实产业基础、强化多主体参与、科学规划设计、搭建人才体系等对策建议,为温州市培育创建省、市田园综合体提供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田园综合体;温州;乡村振兴;运作思路;建议

2017年,“田园综合体”作为乡村新型产业发展的亮点措施被正式写进中央一号文件。总的来说,田园综合体是我们国家农业转型的需要。它是指基于乡村地域空间的概念,以农业农村作为产业驱动,以文化体验作为乡村活力,以流通基础作为设施支撑,以乡村振兴作为宗旨目标,进行复合化、园区化、多元化的综合开发,形成“生产、生态、生活”有机融合的复合效应,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新型复合载体。从农业单一的产业升级为乡村旅游,从乡村旅游形成一种行业消费,最后转变为乡村振兴的发展模式之一。中央提出“田园一体化”的概念,目的是要夯实农村产业基础,激活农村发展活力,推进农村生活方式生态化,挖掘农业农村优势资源,既可以解决农民宜居宜业的问题,又可以满足城市居民对安全健康的农产品和品质化的乡村体验生活的消费需求,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和“三农”问题探索新的出路,达到“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的目的。

一、温州市田园综合体发展的机遇优势

(一)省级田园综合体项目引领建设。目前,温州共有3个省级田园综合体项目。一是2017年列入省级田园综合体创建试点的温州市永嘉县楠溪源头田园综合体,该项目以“村庄美、产业兴、农民富、环境优”为工作目标,聚焦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确定小舟垟村、屿北村“两大核心”,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发展,同时采用“镇企村合作”的运行模式;二是2019年列入省级田园综合体建设名单的乐清大荆石斛田园综合体,该项目建设布局有仿野生石斛种植、石斛深加工、石斛博览园、石斛文创园、亲子酒店、农垦乐园、“铁定溜溜”亲子游乐园等,是一个以铁皮石斛产业为主导、集高效农业、乡村休闲旅游、生态宜居为一体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综合体;三是2019年列入省级田园综合体建设名单的瑞安曹村田园综合体,该项目共有五大优势,即农业基础优势明显、农村改革成效显著、智慧农业崭露头角、生态环境持续优化、乡村文化底蕴深厚。

(二)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基础雄厚。2019年温州市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54.2亿元,同比增长2.2%,全年呈增长趋势(主要农产品产量如表1所示)。鉴于温州市特色农业产业基础雄厚,可以地方优特农业为依托,建设全产业链延伸的田园综合体(如表2所示)。表2地方优特产业项目(三)区域传统历史文化氛围浓厚温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有丰富的文化遗存,素有“东南山水甲天下”之美誉。《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在2005年被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自此温州市全面开展非遗保护工作,通过阶段性普查,共有55万余条非遗线索,27000余个有价值项目被确定。在此基础上,温州鼓词、乐清黄杨木雕、细纹刻纸、泰顺药发木偶、永嘉昆曲等被成功申报和公布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17项国家级,78项省级,227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有6位国家级,64位省级。鉴于温州市区域传统历史文化浓厚的渊源,可以以传统文化挖掘发扬为依托,复兴乡村文化,注重乡土文化的体验功能,建设宜居宜游宜业的田园综合体。例如以瓯海北林垟、平阳万全周垟村、苍南钱库等为代表,由政府主导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通过挖掘当地传统文化,有效融合秀美田园风光与农耕文明,打造“农+X”主题化田园生活模式。

二、温州市田园综合体发展的制约因素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