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农民素质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农民公民素质教育实践研究
从我国从2003年召开十六大开始,就已经明确了当前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思路和相应的策略,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向工业化和现代化转化已经成为了我国社会的必然发展趋势,要进一步加强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就要坚持中大小城市和农村共同协调发展,与我国的社会特色发展道路相应。而农民作为这一整个目标的主体,在随着农业趋近现代化和集约化的过程,素质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这个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过程中却严重滞后,所以如何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实现农民素质的提高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这需要相关的机构积极明确当前我国农民素质存在的现状,从而根据问题,解决问题。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就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可以快速解决三农问题,保证城市化和工业化、现代化同时发展。
一、了解农民如今素质问题,抓住问题根本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我国大部分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逐渐得到提高,但是不同地区和不同年龄之间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一般处于交通比较发达,靠近大城市的地区农民受科技信息教育等程度是比较多的,而处于偏远山区,如贵州等地区农民受科技信息教育等还未得到普及。此外,一般的青壮年农民学习能力和接触新鲜事物能力比较强,所以受教育程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还有很大部分的农民还处于封闭状态,素质低下,不能适应甚至不能理解农业现代化发展。其次,我国现大部分农民的经济发展意识得到了增强,但部分地区还存在“小农意识”现象,农民长期生活在农村,固步自封,小农既安,不愿意出门接触新事物,小农思想根深蒂固。此外,如今的农民借着手机、电视,获得很多外面的新闻,通过信息的渗透。文明意识和法律意识都有得到增强,但是观念还是非常淡薄,我国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和地区因素,农村人口基数比较大,所以农民接受法律、文明知识等的力度都比较弱,当某些农民的法律权利受到侵犯时,不懂得拿起法律的武器,另外,也会不知不觉走向错误的道路。最后,随着当今就业压力大,各行各业也产生了或多或少的竞争,某些农民的劳动素质也就随之得到提升,但是相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和城镇化推进的速度,还是处于滞后状态,所以这就需要相关部门重视开展就业培训,采用多种机构不断提高农民的劳动素质。
二、加强公民权利责任教育,培养道德文明
开展对农民的素质教育活动,可以从责任权利意识教育和文明素质教育入手。权利与义务是我国公民需要具备的核心要素,也是公民自己的身份被自己承认和社会承认的重要表现,只有通过法律,承认自己的身份有效性,公民这个身份概念才会实现自己的意义和价值。在我国大力推进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权利和义务都是体现农民推进城市化过程的重要表现,也是表示正式从农民身份转化为公民的重要表现。长期以来,由于农村政策、地区发展缓慢缘故,很多农民并没有真正享受到法律带来的权利和义务,生活环境都比较恶劣,长此以往,逐渐自愿放弃或者被迫放弃自己的正当权利。所以相关机构也要积极加强对农民展开权利义务教育,让他们能够懂得,权利义务都是自己应该享有、遵守的内容,争取自己的权利,也不要损害他人的权利。此外,还应该具体展开道德和文明素质提高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以文明礼仪教育为重点,深入展开爱国敬业诚信等教育,从而使农民可以自觉主动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学会基本的礼貌用语,积极参与城市公共生活。
三、强化政治法律素质教育,提高农民能力
对于大量的农民来说,城镇化发展就是意味着自己的熟悉的、封闭的社会向法理社会、开放社会变化的过程,所以还需要积极在素质培养中加入政治、法律素质教育。参与是政治素质的重要体现,农民的参与度越高,其生活行为就会表现得越理性,所以应该注重培养其参与意识,促进政府的政治行为更公平公正。能力素质体现人身上的能动力,是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要素。新时代农民应该具有基本生存技能,良好的专业水平,并且能够具有较强的经济活动的能力,热爱生活,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并且可以进行融洽的社会交往能力。此外,还应该积极顺应时展的潮流,积极培养开拓创新能力和自我创造能力,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总的来说,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条件下,需要充分认识到当前面临显著的认识,了解农民素质培养制度还存在的问题,积极和当前我国农民的素质结合,配合国情,打造一个与国际发展接轨的素质培养方式。打造一支高质量的职业农民对我国的城镇化推进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当前,我们应该将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工作作为首要任务。
新型职业农民科技素质教育培训策略
[摘要]新型职业农民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接轨的产物,科技创新必将引领现代化农业发展。新型职业农民是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需求,科技素质是新型职业农民核心素质。本文对新型职业农民的科技素质构成进行了具体构成要素分析,且阐述在新型职业农民科技素质教育培训过程中,应当做到精准厘清培训需求、严格遴选培训对象、多元构建培训组织、多样性创新培训方式、分阶段设定培训内容、分层次组合培训师资、多渠道获取培训经费、科学化开展培训考核,以期精准化地实现新型职业农民科技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科技素质;教育培训;精准化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强调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科技素质、经营管理能力为核心培养任务。2016年,提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发展理念,强调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对于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要性。资源禀赋是决定国家经济增长和强大的必要物质基础,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关键在于丰富的人力资源、先进的科技和良好的制度等多方面的作用[1]。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农业迈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阶段,单依靠政策、资本无法推动现代化农业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化农业走上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的轨道是必然选择,新型职业农民的科技素质决定了其他外部变量如资源、信息等在其内部获得。作为现代化农业新生力军,新型职业农民要注重与新时代变化的全面适应,以及农业产业发展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对于新型职业农民来讲,提高现代化农业生产效率和满足经济效益,必须具备较高的科技素质。
一、新型职业农民与科技素质的内涵
以“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九字定义新型职业农民,这是的“农民观”新表述。科技素质是新型职业农民必备的核心素质。美国学者沃尔夫认为,职业农民需要将农业作为产业来发展,职业农民要充分地融入市场,实现报酬或利益的最大化。而职业农民科技素质是决定其是否能够进入市场,获得竞争优势,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关键所在。为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和实现农民自我发展需求,通过教育培训提高科技素质势在必行,且要充分把握新型职业农民及其科技素质的内涵。
(一)新型职业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是农业现代化的产物,是实现现代化农业的关键所在。新型职业农民需具备满足现代农业所需的科技文化素质、生产技能和职业道德水平,且为通过市场和现实的选择,长期或相对固定地从事农业生产的从业者。王思萍(2015)指出,新型职业农民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经营管理和创新能力,掌握较高的生产技能,能及时获取市场信息[2]。魏学文(2013)认为,新型职业农民是以农业为固定职业,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有技术、会经营管理的新一代农民[3]。齐国(2012)认为,新型职业农民是须具备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管理等相应能力的农业从业者[4]。新型职业农民是自愿以务农为固定职业,以此为主要生活来源,充分把握市场运行机制和规则,依靠先进的农业科技、信息技术、经营管理能力等追求利益最大化,获取社会尊重的农业从事者,且科技素质是新型职业农民的必要素质。
农民工继续教育发展路径
摘要:
根据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过程中的现状,从办学主体、学习内容两个角度分析农民工继续教育模式以及社会和农民工自身在继续教育的认知上仍存在的实践困境和误区,并在此基础上探析经济新常态下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模式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
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模式;发展路径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基本生活需求满足之后,还有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和社会认同[1]。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是一个现实的桥梁,能够促使新生代农民工顺利融入城市,在城市市民和农民工之间实现“和谐”的人际社会。长期以来,我国对与农民工的关注较少,城市农民工所能够享受到社会资源机会也较少。在农民工接受继续教育方面,存在社会培训机制不健全、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投入不充足等问题。模式与哲学上“方式”相似,是事物结构或过程系统性的表达,有思维方法的理论性,也有实践性。农民工继续教育模式是指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过程中,实现农民工自身教育学习和素质提升的各个要素的方式和途径,包括办学机构主体和学习内容的多样化。
一、以办学主体划分的农民工继续教育模式
(一)中高职院校开设的函授等模式
成校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
1.成校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的现实意义
(1)学员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多年来,成校的工作重点放在如何提高学员的学历和技能,如何有效指导就业创业,服务地方经济方面,而对学员人文素质要求方面提升方面重视不够,全日制教学重视德育,除了学习之外对学生的思想要求也很高,人文素质教育就好比是成人教育中的“德育”,要求学员在学好一技之长的同时更要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的人。衡量成校教育培训质量的高低不仅要看学员的学历、技能、水平,也要看学员的思想境界、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发展,因此人文素质教育的地位不容忽视。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把“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列为重要目标。成校培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学员对人生、社会责任感、和谐社会等方面进行正确思考,形成理性认识,使学员在生活中自觉维护社会公德,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3)传承乡情,建设家乡的需要成校教育培训工作的目标是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因此应教育学员热爱家乡,学好技能,努力创业。乡情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只要在培训过程中重视这方面的宣传教育,对学员的影响必然是巨大的。学员有家乡情结,荣誉感强了,归属感更明确了,对当地的发展必定有很大帮助。
2.成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1)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树立正确观念首先,学校应该意识到人文素质教育在成人教育方面的重要性,认识到作为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为学员提升学历、学好技能创造条件,同时也要塑造学员高尚的心灵和良好的品格。其次,教师应有人文素质教育的意识。学校要通过师德建设和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学习等途径,树立教师在教学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的意识,通过共同努力,发挥人文素质教育应有的作用,提高教育培训质量,为学员的全面发展提供帮助。
(2)在教育培训过程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一是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人文素质教育。课堂是学员与老师接触最多的环境,教师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加强学员对人文素质提升的认识。例如成人“双证制”职高语文课上可以找一些与人文素质相关的课外读物或者网络资源与学员分享;数学课可以结合数学史介绍数学家的相关事迹,鼓励学员学习他们刻苦钻研、永不放弃、为理想倾尽毕生精力的精神品格。二是在教育培训过程中开设与人文素质教育相关的课程。例如根据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在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培训中开设《农业政策法规》、《公共礼仪》、《公民道德与法律基础》等课程。三是在考察实践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例如在安排种植技术培训的参观实习时,有意识地介绍农民创业家的先进典型和事迹,并安排他们介绍经验,鼓励学员向他们学习。四是举办人文素质方面的讲座,吸引学员和当地居民参加,如《乡村礼仪》、《和谐社会》、《文明交往》、《双林人文》等。
农业科技推广之农民科技素质
一、农民科技素质教育在农业推广中的地位和作用
1.教育性是农业科技推广的主要特质。不管是从农业科技推广理论角度,还是从广泛的农业技术推广实践来看,其教育性特征都是非常明确的。主要表现在:针对农民,立足实际,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把实用的知识、技术、信息传递给农民,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推动农村社会的整体发展。
2.从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本身来说,农业科技推广过程就是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过程。它唯有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为最主要目的,帮助农民获取信息、知识和技能,更新思想观念,其所推广的技术信息及相应载体才有可能最快地在最大范围内充分发挥效益。我们应该认识到,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是全面、系统、有效的农业科技推广的必然成果。
3.反过来,只有农民科技素质提高,才能真正有效地推动农业科技推广工作。
(1)农民科技素质的不断提高,农民科技意识的不断加强,将使农业科技推广工作顺利融入农民的生产生活,农民对新技术、新理念更易于接受。
(2)农民科技素质的不断提高,势必大大缩短新科研成果、技术的传播推广过程,大幅提高农业科技推广的社会经济效益。
(3)较高的农民科技素质也加大了农民对新技术、新成果的需求,从而极大推动农业科技发明、创新。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策略反思
摘要:在经济发展的不断影响下,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但同时也积累了很多的问题。其中,最为核心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我国职业教育的体制上。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职业教育能有有效地提高农民工的技术水平,能够帮助新生代农民工群众更好地融入城市。本文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对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策略进行研究,为如何更好提高新生代农民工人群在城市中的职业转化率提供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对于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的职业转换问题来说至关重要,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的有序开展能帮助新生代农民工群众更好的适应城市,同时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职业教育也能够帮助我国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加快我国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进程。我国要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众的职业教育问题提起高度的重视。新生代农民工与以往的农民工群众之间存在很大的不同,以往人们对于农民工群众的技术要求不高,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的技术问题提出了更多的需求,所以我们必须要不断加强对农民工群众的职业教育工作。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概念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自经济学,它的相反面为需求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建立在提供人员供给质量的基础上,对相关组成部分进行改革,从而不断地推动相关要素的创新,并优化相关的结构。在传统意义上,需求侧主要指的是投资,消费和出口三个方面。但供给侧的涵盖面较为广泛,它主要有劳动力,自然资源,土地,资本,制度和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有效的提高。而想成功的实现这一目的,我们必须要全面提高我国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在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职业教育的过程中,职业教育就是提高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群众综合素质的重要供给侧,所以需要得到我们不断的思索与探究。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职业教育的影响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其运行的过程中,会对我国的高等高职教育产生一定的影响,首先该改革对于职业教育的开展来讲起到了指导的作用,另外通过该改革的推行,能够有效地解决我国相关的结构性问题,实现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一次重要改革。如果想要最大限度地提高我国的劳动力水平,那么我们必须要有序的开展相关的教育工作。优质的教育对于提高劳动力的综合素质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的过程中,要最大可能的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保证我国的受教育人群都能得到较为优质的教育。教育水平的高低能够直接决定我国受教育人群的未来发展,特别是对我国劳动力的教育,因为该受教育人群未来要进入我国各个领域,所以对他们的教育水平影响着我国未来劳动力水平的高低。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机制还比较僵化,缺少灵活性,同时其形式也较为单一。所以必须要紧迫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对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进行深刻的改革。我国在职业教育资源的配置上要实现不断优化,提升在职业教育中的资源供给力度。近年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着区域间不平衡的现象,所以我国相关单位要积极的推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均衡发展。国家首先应让我国国民认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消除我国人民对于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同时,国家及政府要积极推进我国优秀高职院校的建设,学校自身也要认识到教育本身的重要性,从而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教育水平。另外,职业教育要实现与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因为两者都是我国劳动力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不同的地区还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这种现象对于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之间的关系是十分不利的,所以我国要积极优化职教与普教之间的结构关系,从而有效的解决我国高职教育与社会教育之间的重要矛盾。我国高职教育体系还需不断地实现创新,要严格以职业教育为主,从而有效的提升我国劳动力的综合素质。
农民工教学培训困境探析
本文作者:高玉峰 石洪顺 贺字典 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任丘市第二中学
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必要性
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虽然普遍提高了,但与每年600多万大学毕业生相比[5],仍有很大差距,尤其是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新兴产业不断推陈出新,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如果缺乏一定的职业技能,就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据统计,2009年我国1.45亿农民工中,年龄在16~30岁之间的有65%左右的人只接受过初中教育,接受过高中教育的不足20%[2]。但从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文化要求来看,21.8%的单位要求劳动者要具有大专以上文化,38.3%的单位要求劳动者要具有高中文化,只有26.8%的单位要求劳动者具有初中以下文化[6],可见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远远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基本要求,从而使其在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地位。通过教育培训,可以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掌握更多更好的专业技能,增强谋生本领,提高就业质量,有助于解决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开阔他们的视野,跟上时代步伐,推动城市化进程。
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目标在于融入城市,成为名符其实的市民,他们中绝大多数人在进城务工之初甚至在学校学习阶段就憧憬过城市的美好生活并希望在城市立足扎根[7]。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新生代农民工研究报告》表明有55.9%的人准备将来“在打工的城市买房定居”。虽然目前有部分地区已取消了农村户籍,然而市民在心理上并未接纳他们,据调查,农民工认为市民对他们友好的占36.5%,不太友好以致排斥的占24.8%[8],究其原因虽与市民对农民工的偏见有关,但更主要的是由农民工自身素质造成的。新生代农民工要想完成城市化过程,由农村人变为真正的城市人,在城市中和谐发展,就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改变传统观念。通过教育培训可以加强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法律、文明行为规范等学习,使其深入了解城市,自觉增强对市民群体的归属感,克服乡土文化中的封闭、内向、散漫等消极思想,以主人翁姿态,积极参与到城市各项活动中去,在心态、文化、生活方式上逐渐接近市民,最终达到与市民的心理融合。
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绝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不满足目前生活现状,对工作条件、工资报酬、福利待遇等有较高的期望。但由于其文化水平、技术技能等限制,新生代农民工入城后一般只能从事需要体力多、技术含量低的工作。由于工作环境恶劣,工资报酬低,与市民相比,新生代农民工会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尤其是从小备受宠爱的独生子女,进城后由于强烈的环境反差造成的心理负担因期得不到合理的倾诉和宣泄,从而产生心理障碍,引发各种心理疾病,还有可能酿成悲剧。此外由于部分人法制观念淡薄、对自己约束能力不强而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浙江省十里坪监狱对近5年入监服刑罪犯调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服刑人员实施暴力犯罪和团伙犯罪的占当年新入监服刑人员一半以上,有的年份达七成以上[9]。因此通过教育培训,一方面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就业所需技能,让其掌握一技之长,提高就业质量,从而逐渐改善其生活状况;另一方面,加强心理疏导和法制教育,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增强法制观念,提高社会认同感。
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虽有各类培训机构对进城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但缺乏有效的法律和制度保障,农民工培训工作由教育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多部门参与,缺乏统一领导,监管措施不力,致使教育培训工作流于形式,没有达到应有的教育培训效果。目前颁布的有关对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文件多侧重于对农民工培训的措施和步骤、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方面,缺乏有效的教育培训配套保障措施,更没有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制定出相对完备的法律法规,从而使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无法可依。国家非常重视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投入大量资金,对提高农民工素质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由于农民工数量庞大,总体还不能满足他们对教育培训的要求,与国家对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相比相差甚远,国家对农民工教育培训经费不足直接影响到对其教育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用工单位也没有把对员工培训作为一项投资,尤其是在当前大学毕业生供大于求的严峻就业形势下,用工单位多采用“拿来主义”,不愿意为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买单。
基础教育困境
一、经济体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及我国面临的挑战
第一,未能及时调整发展战略.例如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因国内市场狭小,所以长期实施出口导向战略,过于依赖国际市场的需求,忽视国内消费需求的状况,国内经济极易受到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一旦国际金融市场不稳定,就可能引发周期性的经济波动甚至危机;第二,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投入不足.由于在教育和科学技术方面的投资不足,导致中等收入国家经济增长缺乏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动力,难以缩小同发达经济体的差距,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第三,收入差距过大,社会发展不均衡.拉美国家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没能有效调节社会收入分配,收入差距迅速扩大,贫富分化严重,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减弱,同时引发激烈的社会动荡,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中等收入陷阱”并不是少数国家的特例,而是大多数新兴国家难以逾越的一个阶段,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来看,长期以来的“加快增长”目标形成了中国特有的“过度工业化、过度重工业化、过度出口依赖、过度投资驱动、过度粗放增长”的模式,已经严重威胁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贫富分化、腐败频发、城乡二元结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资源和人口红利消失等一系列问题都是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须应对的挑战.探索实现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途径,迫在眉睫.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教育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不容忽视.
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教育诉求
通过国际比较可以看出,发达经济体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措施包括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人力资本积累与优化、投资消费和收入分配结构调整、重视资源节约与环境治理、政治民主化进程加快等.这些措施效能的发挥都离不开教育的作用.从深层次来讲,教育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教育与经济关系的一个表现.首先,教育促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推动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提升产业结构,从而为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创造条件.要发挥科技的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就必须依靠教育,教育是使科学转化为技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手段.同时,教育具有再生产科技的功能,是科技再生产的最有效的形式,通过教育可以大大缩短科学技术再生产的必要劳动时间.其次,教育能够提供人力资本,而人力资本的积累,是经济快速增长的前提和条件.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力资本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力资本并非是先天的,而是靠后天投入一定成本获得的,而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人力资本构成中最基本的要素.教育进步可以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从而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最后,教育调节社会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的发展,为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人们通过教育可以获得适应时代需求的知识、技能,提高自身生产的能力,从而增加个人收入,减少收入分配的不均衡状态.教育水平的提高和教育公平的发展会使因受教育不同而产生的相对收入差别趋于减缓,另外,还有助于提高社会人口的素质和民主素质,减少社会矛盾,从而使制度转型更加顺利.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教育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过程中的作用,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发挥教育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中的重要作用,不仅要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培养高质量的人力资本,更要大力发展基础教育,注重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为此有必要分析目前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破解困境的策略.
三、基础教育发展中的困境
1、基础教育目标错位
基础教育就是指为一个人的终身发展打基础的教育,也就是按照国家的规定对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旨在培养国民素质的最低限度的普通教育.我国的基础教育过分偏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技能、能力的培养.人们普遍认为升学就是成才,升学率的高低体现着办学质量的优劣,基础教育仅仅是为高一级学校打基础,升学考试成为基础教育的指挥棒,形成了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能力、重应试轻实用的风气,致使学生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这种狭隘的功利性理解,造成了部分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难以适应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