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农机推广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农机技术推广与农业发展论文
1在现代化农业发展中进行农业推广时存在的问题
1.1没有足够的经费
在进行农机推广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经费不足的现象。没有足够的经费人们就不能运用先进的农机技术来进行农业生产,这就会严重影响农机技术在农村的顺利推广。这几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在农业方面的投资,与此同时也在不断积极购置农业机械等工具,可尽管如此还是无法满足所有地区实施农机推广的要求。由于我国土地面积广阔,所以尽管国家尽量地去满足人们的需求,但还是无法很好地去进行农机推广,使用到农机推广项目的资金还是有限的,这就为我们大力开展农机推广项目起到了制约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农机技术的推广速度。
1.2所采用的推广方式与当地情况不吻合
根据当前形势来看,在进行农机推广时没有采用因地制宜的方式,推广形势千篇一律,推广的内容都局限在粮食作物上,涉及面不够广。我们要知道,要实施农业现代化就必须对以前一些老套的形势进行改善,要由以前的传统型向集约型不断转变,使农业不断规模化、产业化,农业增长方式也应该由以前的投入型不断向效益型进行转变,因此在农业发展中推进机械化就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所以说我们在进行农机推广时要注重在推广方式和推广内容上的创新,要结合当地情况来采用有效的推广方式,满足当前的形势需要。
1.3人员因素
由于我国老龄化问题不断加重,并且大多数农村人文化水平比较低,这就导致了我们在进行农机推广时面临着老龄化问题和人员总体素质偏低的问题,这样一些推广人员就由于本身文化水平低而不能快速地进行知识更新,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也就致使了我国农机推广工作缓慢进行。
农机期刊编辑综合能力的提高
我国虽是个农业大国,但农业经济基础薄弱,农业机械化整体水平较低。农业机械化是多种资源要素整合的载体,只有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才能全方位推进农业现代化[1]。因此,作为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有力推动者,我国农机期刊从业人员任重而道远。近年来,出版行业面临整体转型,数字化出版兴起,纸质媒体类农业科技期刊的生存压力增大;再者,我国拖拉机年增量2008年达高峰值187.6万台后,总体年增量逐年减少,2013年还出现负增长,某些地区某些机型已至饱和[2]。拖拉机手数量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机期刊的征订,农机行业期刊发行压力明显增大。全国能做到自收自支乃至盈余较丰的农机行业期刊屈指可数。因此,为谋求期刊持续稳定发展,杂志社首先须提供可口的农机化科技食粮,其次需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但是,许多农机杂志社编制有限,编辑人员须身兼数职,什么活都得“捡得起”,因而,提高农机期刊编辑综合能力迫在眉睫。农机期刊编辑亟待提高的综合能力主要包含以下几项。
1出版能力
农机期刊编辑为提高自己的出版能力,应时刻注意学习最新的出版专业知识,了解出版动态信息;为做好农机化专业期刊,更应了解农机行业发展动态[3],了解行业期刊出版情况、稿件质量、常设栏目、办刊动态等,以博采众长。农机期刊编辑不仅应经常浏览国家农业农机化发展方针政策(如每年的中央1号文件),知晓出版行业新的法律法规,以敏锐地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包括出版行业和农机行业);还应广泛与农机行业期刊互相交流样刊或有关信息,尤其要关注几家重点农机刊物,看看人家在报导什么、刊登什么、研究什么、展示什么、倡导什么,从而发现自家刊物的优点与存在的不足,进而调整和确定哪个领域、哪一方面、哪个专题值得“发声”或重点深入报导。农机期刊编辑只有具备“面向大农村、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的眼光,才能使期刊“站得高,看得远”;只有紧紧抓住农机化发展“热点”,才能稳定读者群,赢得读者的“掌声”。总的来说,同其他行业期刊编辑一样,农机期刊编辑应具备以下能力。
1.1组稿和专题
(专栏、专刊)策划能力农机期刊读者对象可分为:农机管理者、农机科研人员、农机院校师生、农机使用操作人员(尤其是拖拉机手)、农机维修人员、农机合作社成员等。上述人员中,前三者学历相对较高,编辑部来稿多由这些人员撰写;后三者学历相对较低(个别人员除外),但这部分人的农机使用操作或维修经验丰富,一旦投稿,其稿件实用性强,通俗易懂,农民“喜闻乐见”,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作用。所以,农机期刊编辑应针对上述对象,努力提高组稿和专题(专刊)策划能力。一方面应与农机科研、管理人员保持联络,熟悉他们的工作内容、研究方向、管理范围,有针对性地组稿或向其约稿,推出每期“专题”(专刊);另一方面应鼓励基层农机人员积极撰稿,可发征稿函,组约短小精悍、实用性强的稿件,也可要求其就某一新技术或新机具谈谈应用效果、使用效益及改进建议等,甚至可以建立杂志社通讯员队伍[4],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写作讲座,为其写稿投稿提供指导。编辑部对优质来稿,可不收版面费,且稿酬从优[5],以吸引优秀作者,争取优质稿件。专刊策划能力是农机期刊实力和期刊编辑能力的重要方面。如出版能力、出版时间许可,农机杂志社可适时推出专刊,如《农机市场》2018玉米(籽粒)青贮收获机械专刊、2018粮食烘干机械专刊等。期刊报导要有深度,编辑对专题(专栏)策划能力是关键。如《当代农机》编辑部策划的“公司报导”专栏,《农机市场》编辑部策划的“企业平台”专栏,让一些著名农机企业以各自特色“亮相”,既是全国实力型农机生产厂家的缩影,又是农机行业趋势的集中反映,成为期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对农机生产企业的集中报道还促进了期刊的广告营销。
1.2编校能力
许多农机期刊为技术类期刊,不像学术类期刊的读者对象学历相对较高。农机期刊读者对象的学历分层明显,高端者为博士、硕士毕业生,如农机院校师生、农机科研机构人员、农机管理部门人员,低端者为小学、初中毕业的基层农机手、操作工;因此,编辑在内容选择、论文格式、期刊版式、国际标准采用等方面与学术期刊有很大的不同。农机期刊来稿中既有严谨的农机科研论文、农机化管理学方面的篇幅较长的论文,也有短小精悍的农机使用操作维修经验交流文章,还有农机新技术新机具介绍、农机界工作动态或农机化发展信息、趋势等。农机期刊编辑应学习研究几家著名农机期刊的出版定位,不断提高自己的编校能力,将刊物做成“活泼、生动、丰富”“通俗易懂、实用性强”,农机工作者喜爱的产品。正因为读者对象、论文内容涵盖面不同,农机期刊论文格式、期刊版式也与学术期刊迥异:不少农机期刊文章标题、正文字体并不统一,如《当代农机》《农机市场》《农机科技推广》;有的农机期刊没有摘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等;不少农机期刊文后参考文献较少;除《农机使用与维修》等个别农机期刊外,许多农机期刊没有doi号。农机期刊编辑应取长补短,努力使自家刊物或呈现生动活泼的一面,或呈现严谨的一面,要针对自刊的读者对象,展示期刊特色,使读者“喜看爱订”。又如关于国际标准的采用,农机期刊编辑既要遵守国家出版法律法规,即科技期刊必须采用国际标准计量单位,又要考虑到读者的文化水平差异及中国传统计量单位深入人心且沿用至今这一具体情况。就拿农田面积(农作物种植面积)来说,按出版法律法规规定,必须采用“hm2”,而现在许多农机期刊考虑到农民在记录和计算农作物种植面积、田块大小、单位面积产量效益等数据时,都采用“亩”作为单位,许多农机管理部门收到来自基层的统计数据,也是以“亩”为计量单位的,上述这部分人在阅读农机期刊时,看到“hm2”,或不熟悉或不熟练,知道“1hm2=15亩”的,也往往要对期刊论文中涉及的数据作一换算,不像“亩”那么直观。这就产生了必须遵守出版法规执行国际标准计量单位与中国农村实际流行做法之间的矛盾。这时,农机期刊编辑既应严格遵守规定,又要为读者顺畅阅读提供方便:如文中第一次出现“hm2”时,在“hm2”后注明“1hm2=15亩”,或在亩后面注明(1亩=0.067hm2),如《当代农机》;也有正文中全部采用“亩”作计量单位,但在文前或期刊版权页等处明示“本刊常用单位符号及换算”的,如《农机科技推广》。这类矛盾在学术期刊中几乎没有。农机期刊编辑一定要提高灵活应变能力,在不违背硬性规定的前提下,采用农民读者和农机从业者喜闻乐见、更接地气的表述形式。
农业机械科技成果转化现状
摘要:农业机械科技成果转化是夯实我国农业生产力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物质基础。从农业机械科技成果转化的特点、现状等方面入手,查摆分析问题的根本原因,力求在现有的基础上提出合理的优化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农业机械;成果转化;现状研究
0引言
2018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指出,“推进我国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加强科研机构、设备制造企业联合攻关,进一步提高大宗农作物机械国产化水平,加快研发经济作物、养殖业、丘陵山区农林机械,发展高端农机装备制造”。农业机械是指用于农业方面的动力机械如电动机、内燃机、拖拉机等,以及与动力机械相配套的各种农机具[1]。《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将科技成果转化定义为: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换而言之,农业机械科技成果转化就是把应用在农业上的工程机械类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一切活动;或者说是朝产业化方向依次递进的过程。其表现形式就是从实验室成果向小试成果、中试成果,直至产业化的发展和培育过程。
1新时代农业机械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
自十八大以来,多次在重要会议中对农业现代化问题发表重要论述。“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按照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原则,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安全环保法治化,加快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2]。”“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要立足我国国情,遵循农业科技规律,加快创新步伐,努力抢占世界农业科技竞争制高点,牢牢掌握我国农业科技发展主动权,为我国由农业大国走向农业强国提供坚实科技支撑[3]。”2017年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了《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明确将现代农业机械关键技术产业化作为发展重点纳入其中;2018年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更是将提升农业机械装备整体水平,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显示出党中央大力发展农业机械装备的信心和决心。
1.1农业机械科技成果转化是农业现代化的突出亮点和实现途径
农机档案管理工作思考
摘要:
阐述了山西省吕梁市农机档案在吕梁市农机化工作中的作用,介绍了吕梁市农机档案管理工作的经验,分析了吕梁市农机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加强吕梁市农机档案管理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
农机档案管理;作用;经验;不足;建议
山西省吕梁市农机档案工作是农机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近年来吕梁市农机化取得的长足发展,农机保有量的不断增加,档案量不断增多,全市农机档案工作面临着新形势,面对日益庞大的不同种类的档案,该如何加强管理,正成为一个需要面对的问题。
1吕梁市农机档案在农机化工作中的作用
吕梁市农机档案在不断累积整理的基础上,形成了文书档案、业务档案、会计档案、基建档案、设备档案、声像档案、实物档案七大类,在农机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农业科技创新发展问题分析和策略
摘要: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和物质保障在于农业产业的兴旺,而农业科技创新对于提高农业产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起着关键的支撑作用。为进一步发挥农业科技创新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支撑作用,文章在调查研究与文献信息分析等基础上,对当前温州市农业科技创新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以及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分析,并从加大政策资金保障力度、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科技成果转化、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聚焦创新人才引育等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温州市
在全面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以后,实现我国农业农村的高质量发展,将依赖于农业农村的科技创新,依赖于乡村的全面振兴[1-4]。只有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坚持依靠科技创新,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三农”建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才能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把握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现总目标,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发展道路[5-8]。温州市作为浙江省的铁三角之一、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三农”领域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农业科技创新仍面临严峻形势。笔者对当前温州市农业科技创新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以及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为温州市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1温州市农业科技创新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根据温州市委十二届十二次全会精神及争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市域样板行动方案要求,当前温州市农业科技创新发展面临新阶段、新形势和新要求。“十四五”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时期,也是温州市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温州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也面临着新形势和新任务。一方面,当前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深远,给全球农业发展和贸易格局带来了较大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对粮食安全和生物安全等提出了新的挑战,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从未像今天这样深刻地影响着国家前途和人民福祉[9-10];另一方面,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以智能、融合、绿色为特征的农业产业变革广泛渗透到各个领域,特别是生物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将对农业农村科技发展产生革命性和颠覆性的影响[11]。必须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进度和质量成色直接取决于农业农村的现代化进程。十九大将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进程进一步提速至2035年,浙江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唯有以突破性思维、超常规力度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短板,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发展。为此,“十四五”浙江必须扛起“三地一窗口”的使命担当,以农业科技现代化为路径,不断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生产方式变革,为争创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省提供强大科技支撑,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共同富裕贡献浙江力量。
2温州市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农业科技资金投入保障不够
农机特色的理论力学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理论力学是农业高校机械类专业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也是学习后续课程的基础,对应用型本科生的培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针对理论力学课程现阶段存在的教学中与农机实际案例结合较少,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考试成绩不理想等问题,重点从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探索,提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关键词:农机;理论力学;课程改革
《理论力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主要面向我校机械类专业本科生开设。是后续学习材料力学等力学课程和机械设计、机械原理等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理论力学具有知识点抽象、内在联系紧密、理论性强的特点,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教材上的定理定律,理解其原理在工程上的应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1-2]。我校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农业机械学、农业机械化管理学、农业机械产品的设计及应用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使其具有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生产过程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工艺及相关装备性能设计制造能力,有实验鉴定、机型配套、使用维修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农业生产机械化系统的规划设计、管理和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装备的研究开发、推广应用等基本能力,更好的服务南疆[3]。
1存在问题
依据我校培养农机应用型人才的定位,理论力学课程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主要为:教学过程中与农机实际案例结合较少,与后续专业课程联系不够紧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不高,很难花更多时间进行深入的学习,能够理解课堂讲述基本理论但不能很好的独立完成练习题。据统计,在2016~2018学年,理论力学课程考试不及格率居高不下,高达35%,学生在学习理论力学时有很大的压力。因此,如何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取更加适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提升教学质量,提高通过率是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2理论力学教学改革探讨
理论力学的教学过程包括理论和实验两个部分。理论教学学时较多,辅助理论教学的实验学时较少,有2个学时。通过实验,经过分析、归纳和总结,得出力学的基本规律。理论与实验是相辅相成的,通过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整个教学和考核环节的相关数据分析,在今后的教学中提出了以下几点改善措施。
农机化领域课程研究
本文作者:袁巧霞 张终 谭鹤群 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农业推广硕士农业机械化领域的设置是我国农业机械专业学位制度的完善,也是推进我国农业机械行业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大举措,它主要为农业机械化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业机械化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自2004年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农业推广硕士设置农业机械化领域以来,华中农业大学就获得了此领域招生及授予学位的权利,并随之制订了详细的培养方案,建立了相应的课程体系。但由于农业推广硕士本身具有成人性、业余性、对口性、速成性等特点[1],加之农业机械化领域报考群体小,生源类型多,报考人员所从事的专业方向各异,其原有专业背景也存在较大的不同,使得现有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存在一些缺陷。因此,突破现有的培养模式,建立适合的农业机械领域推广硕士的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对于提高农业推广硕士培养质量很有必要。
一、农业机械化专业特点及其对农业推广硕士的目标要求
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服务领域已逐渐扩大,从单一农田作业机械化扩展到农、林、果、牧、渔多种经营全方位的机械化,并贯穿产前的生产资料供应、产中的生产作业和产后农副产品贮藏、加工、运输和销售的机械化、机电一体化和智能化检测与控制。农业机械服务领域的扩大,非常直接地给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战线上的技术人员提出了新的目标和新的任务,这就是要根据农、林、果、牧、渔各业生产、农村建设以及农民生活的需要,示范推广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普及农业机械化科学技术知识,指导农业生产人员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有效利用资源,增加产品产量,改善品质[2]。华中农业大学依据服务农业机械化领域的这种要求,本着树立“大农业大农机”的思想,在农业机械化一级学科的基础上,其学科研究领域的设置涵盖农业工程主要领域,包含农业机械化工程、农产品加工技术与装备、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以及农业装备自动化与测控等专业方向,其中除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外,其它各方向均是围绕着农业机械全程机械化体系开展学科研究和推广服务。
农业机械化专业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包括学术型硕士学位和农业推广硕士学位两种类型。学术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农业全程机械化及其自动化装备的研究与设计、使用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能在农业机械设计,农业机械化生产管理及服务部门从事农业机械及相关装备性能设计,农业机械化规划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方面工作。对这类人才的培养更多地是注重他们的教学、科研等学术水平的提高和科研能力的培养,而不重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使他们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限制在一个较窄的领域,较难适应目前农业机械化产业发展的需求,难以胜任农业推广系统职业的要求。
农业机械化领域的推广硕士是具有专业背景,与农业机械化推广等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与农业机械化专业的工科硕士是属于同一层次,但它主要为农业机械推广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宽广的专业知识及相关人文、管理和社会知识,能够从事农业机械设备推广、技术服务、农村发展、行政管理及农业机械教育的高层次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即它更侧重于应用。其知识结构应突破现行的农业机械工科硕士的培养框架,课程体系在专业性的基础上以农业机械生产系统的整体性为依据进行综合设计,并达到机与电、农机与农艺、技术与管理三个相结合,强调知识面宽,相关知识丰富。他们要了解我国农业、农业机械以及农村的发展状况,了解农民的心理,了解农村社会,因此他们不仅要掌握现代农业机械推广理论和方法,还要掌握农村社会学、农民心理学、农业系统学以及农村政策法规、农业机械产品市场营销、金融和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由于农业机械推广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信息收集、传播和运用的过程,农业推广人员应能主动汲取各种信息,并且能将科学技术进行物化[3],这需要他们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信息收集处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与各方沟通协调能力,才能保障工作顺利进行。
二、农业推广硕士农业机械化领域课程体系基本状况分析
农业机械产权申请流程和合理化布局
摘要:随着我国机械技术的持续进步,农业机械行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农机产品的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在知识与技术价值凸显的新时代,农机企业也提高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对于具有自主技术产权的农机产品申请了大量的专利保护。在农业机械知识产权申请过程中,申请者常存在较多的困惑,造成部分产品专利申请周期延长甚至申请被驳回,影响了知识产权的有效布局。因此,重点介绍了农业机械知识产权情况,说明了知识产权申请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系统梳理了农业机械知识产权申请流程,并分析了农业机械知识产权合理化布局的思路与途径。
关键词:农业机械;知识产权;申请流程;合理化布局
0引言
农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产业,其合理化发展意义重大。随着长久以来农业机械化工作的推广与实施,我国的农业机械化产业已经初具规模,截至2020年底,我国农业机械总动力10.56亿kW,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1.25%,农业机械基本覆盖了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随着市场上销售和使用的农机产品向高技术化发展,农机企业对相关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也逐步增强,结合我国乃至世界范围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专利成为农机产品知识产权保护的利器,使农业机械申请、授权的专利数量不断提升。我国农机企业如何规范知识产权的申请流程,合理布局产品乃至产业体系的专利结构,逐渐成为企业之间相互竞争的关键。
1农业机械知识产权情况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激励下,随着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深入实施,农机相关科研、产业化工作实现了飞速发展,农业机械相关的科研成果更多的以专利的方式进行保护与呈现,农业机械的技术创新、专利申请、产业化、市场化逐渐形成优势循环[1]。但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大,农业生产的区域性差异明显,导致我国农业机械产品呈现一定的地域性差异,同时引起农机产品种类增多、数量增多、功能各异。长久以来,我国农机企业重视自主产品研发,但不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导致很多有特色、有技术的优势机型被仿制,影响农机市场的规范运行和农业机械的使用质量。2005年以后的十几年,以我国一线农机企业为引领,农机行业提升了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农业机械的整体结构、局部结构、特色功能更多被申请为专利,避免了农机科研的知识产权漏洞,有效规范了我国农机科研体系与农机市场。
2知识产权申请中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