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农技交流材料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实践探索
摘要:徽县农技中心围绕粮油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目标,不断创新农技服务手段,完善建立良好的工作机制,狠抓科技项目实施和试验研究及示范点创建工作,大力推广普及绿色集成增产技术,取得了农技推广工作新进展,确保了全县粮食生产安全和农民丰产增收。
关键词: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实践
近年来,徽县农技中心积极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及省、市、县农村农业工作会议精神,以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以促进粮油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加强农技推广工作的实践与探索,不断创新农技服务手段,完善建立良好的工作机制,狠抓科技项目实施和试验研究及示范点创建工作,大力推广普及集成增产技术,取得了农技推广工作新进展,确保了全县粮食生产安全,促进了农民丰产增收,为维护全县社会稳定,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2016年全县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3.65万hm2,总产量16.22万t。2017年上半年全县小麦总产达到6.17万t、比上年增长6.1%;全县油菜总产7995.7t,比上年增长7.3%。主要工作成效有以下几方面。
1推广绿色高产高效技术,促进粮油生产提质增效
围绕粮油绿色高产高效生产基地建设,积极探索“项目+集成技术+专合组织+示范基地+示范户”的绿色生产发展新路子,努力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及减量增效行动,狠抓耕地质量提升和生态环保、节本增效集成技术措施落实,大力推广普及了以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秸秆机械粉碎腐熟还田、增施商品有机肥等为主的科学施肥和培肥改土技术,以大豆条播、小麦宽幅匀播、地膜覆盖宽幅微垄栽培等为主的规范化播种技术,以小麦条锈病为主的病虫草害绿色融合防控技术17余项,累计示范推广面积5.37万hm2(次)。2012年首次引进冬小麦宽幅匀播技术,填补了该项新技术在陇南冬小麦生产示范推广的空白,实现了小麦生产技术的革新,平均亩增收65.4kg。2015年首次在徽县开展补充耕地质量评价工作,奠定了该项技术工作在陇南的发展基础。
2狠抓农业重点项目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近3年来,徽县农技中心承担国家和省级测土施肥、粮食高产创建、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高效节水等科技项目18项,争取国家和省级项目资金1029万元。依托项目实施,培植粮食高产示范村100多个,累计推广良种168个,创建粮食高产田0.99万hm2,总增产粮食1623.99万kg,增加粮食总产值3508.70万元;累计示范推广以小麦、玉米、大豆、马铃薯等粮食作物为主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23.33万hm2,建立配方肥示范区12.13万hm2,总增产粮食1.24亿kg,总增产节支1.96亿元;每年推广以秸秆还田为主的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技术0.67万hm2以上。通过项目实施,促进了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材料的推广应用,提高了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份额,为徽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解析
摘要:徽县农技中心以粮油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总体目标,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培育产业发展,不断探索绿色生产发展新路子,加大集成增产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普及力度,帮助农民实现丰产增收,开创农技推广新局面,促进全县粮油生产安全和提质增效。
关键词:绿色;安全;提质增效
2019年,徽县农技中心以粮油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总体目标,围绕精准脱贫,精准扶贫,培育产业发展。积极实施科技项目、开展粮食功能区划定,科技培训、试验研究和示范点建设,不断探索绿色生产发展新路子;加大集成增产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普及力度,帮助农民实现丰产增收,努力提升农技推广新水平,开创农技推广新局面,促进粮油生产提质增效和安全生产,取得了良好工作成效。
一、扎实开展粮食功能区建设,确保粮食面积稳定
徽县农技中心与技术支撑单位协作,在11个乡(镇)、138个行政村的334个片块,划定粮食功能区地块13701块,完成划定面积12016.31hm2(其中:小麦5338.81hm2、玉米6677.491hm2),明确了管护区域和职责,为徽县实现粮食安全信息化和精准化管理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扎实推进小麦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确保小麦提质增效
2019年,徽县在巩固提升多年来小麦高产创建工作成果与经验的基础上,立足小麦生产实际,认真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以确保口粮安全和农民增收为目标,积极落实“控肥增效、控药减害、控水降耗”技术措施。通过狠抓13万亩冬小麦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区,探索节肥节药节水生态环保的技术模式,示范推广良种良法集成绿色高产高效技术,努力提升了全县冬小麦综合生产能力。在小麦生产遭受病虫害及严重干旱和成熟期连阴雨的情况下,示范区小麦平均单产366.4kg,千亩展示区平均单产413.7kg、百亩核心示范区平均单产424.8kg,全面带动该县小麦均衡发展。通过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培育扶持新型经营主体30家,建立良种繁育基地2000hm2以上,年产小麦良种1200万kg以上,在满足本口粮田种子需求的同时,解决了周边县市县用种需求。优质抗病良种和绿色集成技术的应用,减少了农药化肥用药、促进了口粮田生产提质增效。
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对策思考
1以政府为主,多渠道对基层农业科技推广的融资和投资
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表明,农业科技推广资金的多少直接影响到推广的工作的成效,稳定的投入是确保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健康速度发展的必要条件。现今经费的来源都是自上而下的模式,难免会出现资金不及时,专款他用的现象,故而必须改革现有的资金管理制度,建立严格的监督和审计机制,以确保专款专用。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公益性决定了政府必须是资金的主要来源渠道,基层财政每年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站农业生产总产值的份额要逐步提高,只有共组经费得到保障,农业技术的推广才能顺利的开展。
2发挥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作用,构建多元化农业产业结构
目前我国的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还比较缓慢,因此还有大量的工作可以做,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前身都是传统种养殖大户,其出身农民本身的家底就不厚实,但是自己又非常有想法扩大种植规模,可谓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政府在培养、扶植农民专业合作时首先一定要考虑到这一点。二是政策倾斜,农民想发展壮大专业合作组织往往受到审批、贷款等方面的制约,项目本身的审批就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查把关,专业机构贷款的意愿也不高,所以要在这方面进行政策的规范,适当给予倾斜。三是人才、技术扶持。专业合作组织也是一种企业,需要精心打理和管理,因此人才的引进和服务必不可少,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的引进,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选拔,在充分整合当地各类资源优势的基础上,采取“政府+基地+农民”的方式合作,达到政府、专业合作组织、农民三方的共赢。
3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
农村经济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必须重视推广人才的发掘和培养。在对湘潭县部分乡镇进行调研的过程中,我们有接触过部分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离我们想要达到的农技推广层次有一定的距离,存在素质不高,推广能力不佳,服务意识不强的情况。为此,应在农业院校里面针对大学生提供涉农“特岗计划”吸引一批大学生立足基层成为农业科技推广的常备力量,应建立和大专院校的寒暑假实习的稳定长期的合作机制,让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落实到村、组和农户家中。基层政府机构领导必须提高重视度,给予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经常性的慰问,每年或者每半年组织一次农技员技能比赛,农民朋友当评委,表现优秀的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作为年终评优的依据。
4提升农民综合素质,让农民参与到农业推广政策的制定决策当中去
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
自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实施以来,铁岭县围绕玉米、水稻、果蔬、畜牧、水产产业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构建“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主体+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农户”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快捷通道,不断提升铁岭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主要做法
1.1强化组织领导
为了推进全县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铁岭县制定了实施方案,成立由县政府领导及县农业农村局、县财政局、各乡镇政府联合组成的项目工作领导小组。
1.2成立农技推广服务团队
铁岭县成立了粮食、果蔬、畜牧、水产、农机5个农技推广服务团队,每个团队由1名团长和2~3名技术专家组成,负责筛选和把关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制定农业主推技术操作规范、编写技术资料、制定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建设规划等,协调解决农业生产中技术难题。
1.3加大农技人员技术培训及科技示范主体培育力度
农业技术推广措施述略
新项目推广前的准备
一是工作基础分析。对推广区域的物质技术基础、农民素质、乡村民风、村干部的能力素质等方面进行分析,做好思想上的准备。二是制定周密计划。计划目标要切实可行,明确清晰,不要说的话,也不要模棱两可,无法落实。三是计划要与推广地区的领导沟通,听取意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定。四是计划要经主管部门同意,争取支持。五是将计划目标与推广人员的个人业绩评价相结合。
建立信息反馈机制
农技推广中对推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信息建立反馈机制,并能够根据反馈的信息进行信息的收集、处理,并根据信息对推广项目进行及时的处理。一是有畅通的信息流通渠道;二是建立配套的咨询服务体系;三是建立流动的信息反馈和监督机制。
及时准确传递信息
一是对信息提炼和加工。在宣传一个新项目或新技术时,已经完成了信息的采集,具备了很丰富的素材,但并不一定具备交流、传递的条件,需要检查已经准备好的素材是否能够表达明确的意图和沟通目标,需要将材料进行提炼和加工,将其归纳成为具有说服力、能够通俗易懂表达意图的材料。二是把完整的信息和相关的素材,全面准确、生动形象地向农民表述,使他们感到有意义、有兴趣,愿意听,听得懂。三是在信息交流过程中要注意聆听者的反馈,不断引发他们对所谈问题的思考。四是充分利用好当地现有的宣传资源,如广播、电视、黑板报等,也可以采用发放宣传单、设计调查问卷、访谈、科技讲座、培训等方法提高传递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合理选择培训时间和地点
农业生产与农业推广论文
1.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状
传统农业是靠天吃饭,现代农业是依靠农业技术。农业需要农业技术作为科技支持推动向前进步。先进的农业技术不是只放在实验室的科技成果,而是能被广泛推广、能被农民掌握并使用的可以转化为现实产品的先进生产力。过去基层农业部门是农业技术传播和推广的主要载体,农民是被动接受基层农业技术部门对新产品新技术的宣传和指导,这些远远满足不了我国农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农业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加快,新农村建设更是提高了城乡经济文化相融合的速度,政府鼓励农业企业、科研团体等积极参与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中来,推动农业科学技术发展,实现科技成果向农村的成功转化,改善我国长久以来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低的不良局面。我国各地财政部门支持设立农业技术推广专项,由专业科研机构统一管理,各地农业技术部门逐级承担推广任务。基层农业推广部门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文字材料等多种方式向农民宣传新型农业知识,介绍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各地地理环境不同、季节气候不同、人文背景差异,基层农业技术人员根据地方情况因地制宜培训和辅导农民。对适合当地的新技术的选择也是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关键。农业研究所及高校科研骨干等下乡下户,结合当地农时农事调查取证,慎重选择适合当地的农业科技推广项目。建立示范田及样板场地,让农民对农业科技有切身感受,在现场对农民进行农业技术指导。结合农业产品销售以及农业物资现实情况,基层农技推广部门适时调整农业技术的推广方向。民间互助交流带动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同地区农民之间一般有相同种植项目,经常交流切磋种植经验。各种形式的农业专业协会、农业合作经济体在农村成立迅速。新型农村合作组织以农民为主题,以承包经营为基础模式,聘用科研机构人员作为技术顾问,结合农村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和培训,成为新型农村生产的发展模式。每年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数量呈上升趋势发展,参与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农民也在逐年增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生产发展方式适合众多农民的现实要求。因地制宜的选择新型农业科技项目、快速有效的向农民推广技术要点有效弥补了单纯依靠政府部门扶持的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加快了我国农业发展的步伐。农村供销合作社依然是农产品流通的主要渠道,主要包括农业生产资料的经营和农产品的收购。供销合作社是市场与农民之间的桥梁,及时掌握市场行情把握市场动态,向农民提供产品销售情况和市场发展方向,跟随市场导向提高农产品生产的科技含量。
2.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存在的问题
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是社会向前发展的根基,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及,计划经济下由政府主导的传统农业生产也逐渐被以农民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农业所代替。在政府扶持和财政支持下农村的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取得一定的发展,过去政府设定技术项目财政负担所有经费,现在是农民自己找项目财政给予相应的补贴。虽然农技推广的模式有所增多,但新型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仍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推广效果远低于预期水平。根据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水平,农村对高效多产的新型农业生产技术的需求应该是巨大的,但总体上接受新型农业技术并用于生产实践的农民数量并没有明显增加。造成这些问题除了农技推广工作没有做到位外,主要原因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民对科技成果的应用受到了多方面的制约。农业是受地理条件、气候变化影响较大的行业,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存在着技术风险和自然条件影响风险等多种不可控因素。传统农业生产时根据经验耕种,农民用经验推断可能需要采取的耕种措施。对待农业新技术农民只是根据程序按部就班的耕种,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无法预测更不可能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修正和补救。从根本上说农作物的生产离不开光照、土地、水源等自然因素的相互配合,新型科技成果的生产流程是否能适应当地的自然条件也给农产品的生产带来许多不确定因素。多种不确定因素和可能出现的失败让农民对新技术更加小心翼翼,时常持观望态度。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民生产投入能力有限,分散到户的小块儿土地作业给新技术推广造成障碍。许多新型农业技术具有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产出、减轻作业者劳动强度等特点,这也是农民选择新型农业生产技术的主要原因。当前农村主要采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模式,独门独户的生产使种植规模受到局限,达不到新技术要求的高投入高产出的生产效果,没能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的劳动产出比。新技术的效果没有显现出来并且生产效益没有明显提高,影响农民的期望和对新技术的后续采纳。另一方面,我国农民文化素质偏低的现状也限制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全国农民中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占不到十分之一,小学及初中文化的占到百分之八十,剩下多为文盲和半文盲,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文化水平更是低于这个比例。农民在生产中技术接受能力较差,达不到增产增收的效果,也限制了农业技术的再推广。
3.基层农业推广体系建设的建议
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目标是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努力提高农民生产收益,这也是广大农民真心期盼的结果。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向前发展、彻底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现阶段我国面临的主要任务。生产力的提高、物质资料的丰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全面带动了农村生产生活的发展。与此同时,计划经济遗留下的城乡二元结构和经济模式依然存在,城市和乡村差距明显存在。新农村建设带动一部分农民先富起来,农户之间也出现明显的贫富差异。这些都需要加强和改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适应市场经济制度也带动农民共同富裕起来。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主体依然是政府部门,技术推广的经费主要由财政预算负担,社会团体、民企组织等其他非政府来源的经费依然占较少比例。长久以来,地方政府农技推广经费短缺问题一直严重,这也是导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低的重要原因。专项经费不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都严重阻碍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因此,完善推广体制、增加推广经费是农村政府工作的重点。有针对性的增加农民的技术培训,让农民掌握技术要领,降低生产投资风险,提前采取规避措施降低损失,真正在生产中见到收益。
作者:马婵 单位: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林业工作站
农业科技跨越拓展思索
本文作者:韩永廷 单位:中共蚌埠市委党校理论研究室副教授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是: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文件聚焦农业科技,提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因此,我们必须紧紧抓住世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历史机遇,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一、转变农业科技投入方式,优化农业科技投入结构
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离不开资金支持。各级政府应把农业科技发展提高到战略高度,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整合各种资源和各类人才进行基础性研究攻关。同时,应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建立多种形式的创新基金,尽快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水平,提高农业竞争力,保障我国农业安全。我国农业科研投入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2009年,我国农业科研投入占农业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0.6%,而世界平均水平超过1%,发达国家普遍在2%-3%之间。因此,要加大投入总量,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技投入不足的局面。要发挥政府财政的主导作用,建立财政对农业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按照增加总量、扩大范围、完善机制的要求,继续加大农业补贴力度,特别是要加大良种补贴力度,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和范围。要着力转变财政投入方式,逐步提高农业科技投入中非竞争性投入的比例,建立完善对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优秀农业科研人员和优势农业科研团队的长效支持机制,为农业科技进步创造良好氛围。同时,要突出财政投入重点,优化投入结构,从注重农业产中研究向注重产前、产中、产后合理配置转变,使育种、栽培与养殖、病虫害防控、设施设备、农产品加工、产业政策等各环节都得到有效支持;从注重科技研发向注重研发与中试示范并重转变,使科研成果能够尽快完成熟化和大面积示范,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二、调整农业科技创新方向,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指出,农业科技创新要着眼长远发展,超前部署农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力争在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领域占有重要位置。要面向产业需求,着力突破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切实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要立足我国基本国情,遵循农业科技规律,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作为主要目标,把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作为基本要求,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
(一)加快实现农业技术集成化。技术集成化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加速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形式。农业技术集成化强调的是多项技术的联动创新和配套运用。现阶段,发展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仅仅依靠单一技术的突破是不够的,必须整合科技资源,选择对农业发展关联度大和带动性强的多项农业技术进行联合攻关。为此,要加强农业技术研发和集成,重点支持生物技术、良种培育、丰产栽培、农业节水、疫病防控、防灾减灾等领域科技创新,并把这些技术集成组装运用于现代农业建设之中。当前,伴随着现代生物技术发展,现代农业正在向绿色、安全、营养、健康、休闲、生态等多元化方向发展,生物质能源、海洋农牧场、生物材料、农副产品等相关技术领域正成为现代农业科技新的生长点,蕴含着极大的发展潜力。在这种形势下,农业科技需要密切追踪前沿,不断拓宽视野和领域,着力培育现代农业新的增长点。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能为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发应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技术,把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生态环境更好地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
农业推广存在的问题3篇
(一)
一、基层农业推广体系现状
1、推广人员不足、积极性不高、专业性素质不高
由于受到财政支持和体系弊端的影响,当前我国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的推广人员数量明显不足,与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不相适应。此外,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来说,由于基层农业推广体系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推广人员得不到有效的工作激励,因此工作积极性不高,推广工作敷衍了事,缺乏责任心和推广意识,推广手段不科学,方法不恰当。从技能农业推广体系人员的专业化背景来看,推广人员一般是政府有关部门直接指派的,并未对其专业性素养进行严格的考察,因此,推广人员的专业性不足,推广技巧不到位,推广力度不强,不能深入基层农村根据农村发展的现状展开技术推广活动,推广效果不佳。
2、农民的接受度和配合度不够
农民的接受度和配合度不高是基层农业推广体系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学素养普遍不高,再加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大量的青年人进城务工,所剩下的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科学意识差,文化知识掌握较少,对于新技术的接受度不高,甚至还会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更谈不上配合了。此外,由于推广人员的积极性不高、专业性不强,推广手段和推广方法过于专业化,没有充分考虑农民的接受程度,使得农民对农业新技术的理解不够,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民的配合度。
二、 基层农业推广体系制约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