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总结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农村总结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农村总结

农业农村局工作总结

2019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局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相关会议精神,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体要求,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大力推动脱贫攻坚、秀美乡村、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水环境治理工作,不断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全区农业农村发展稳步向前。现将2019年以来工作总结和2020年工作计划汇报如下:

一、2019年以来工作总结

(一)狠抓落实,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按照“核心是精准、关键在落实、确保可持续”的要求,压茬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

一是全员参与。实行“党委决策、政府操作、人大督导、政协督促、全员参与”的脱贫攻坚工作机制。2019年,开展了“春季整改”、“夏季提升”、“秋冬巩固”三大攻势,梳理发现各类问题120个,现已完成104个问题整改,剩下16个问题已完成阶段性整改正按计划推进。

二是项目资金。2019年以来,区本级预算安排专项扶贫资金1900万元,较上年增长10%。安排扶贫项目资金2144.5万,实施42个扶贫项目建设,现已完成36个,剩下6个项目正在有序推进中,大大改善了贫困村基础设施和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

三是政策落实。严格落实“两不愁、三保障”各项政策。全面开展贫困户饮水普查工作,安排资金80万元对疑似不达标用水贫困户69户,进行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确保了全部贫困户喝上安全放心水。同时,深入推进61个自然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使全区农村居民喝上安全水。

四是两业扶贫。深入推进“两业”扶贫,大力推动“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带贫模式,组建农民产业合作社32家,发展扶贫产业项目14个,安排资金1084万元;发放小额扶贫信贷1612.5万元;全区具备劳动能力的贫困户653人,实现就业580人,就业率达89%。全区“两业”扶贫贫困人口受益面以及光伏扶贫贫困村覆盖率均实现100%。

阅读全文

农业农村局总结及计划

一、工作总结

1.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被确定为全市乡村振兴示范区。2019年,东南乡村振兴示范区被确定为省级示范区,在区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基础上,成立乡村振兴示范区创建工作指挥部,制定2019年度乡村振兴考核办法,建立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召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春季行动动员会,印发《创建东南乡村振兴示范区实施方案》,争取上级资金4300万,整合区级涉农资金1.2亿元,保障乡村振兴工作顺利开展。聘请北京绿维文旅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编制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规划,初稿已完成,把区域东南部62个村庄作为省级东南乡村振兴示范区,其它乡镇分别启动一个乡村振兴示范区。目前正有序推进三苏产城融合共建区、美丽栾北现代农业园、万亩方田标准化整治区等精品片区建设。省委副书记赵一德到调研给予充分肯定,经验做法由市领导小组印发全市。

2.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近年来,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与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按照“党政主导、乡村主体、社会参与、城乡共建”模式,坚持“建管并重、净绿先行、精品示范、整体提升”思路,努力探索美丽乡村持久发展之路,建成国家美丽宜居示范村庄1个、省级美丽乡村21个、市级美丽乡村11个,提前实现省级美丽乡村覆盖全区15%村庄任务目标,荣获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区、“两改一清一拆”行动先进区,连续两年荣获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区。美丽乡村连片推进、生活垃圾处理PPP模式、项目建设EPC模式经验全省推广,全市现场会连续在召开,新华社内参、日报、电视台、电视台等中央和省、市媒体多次报道我区工作,130余县市区万余人次来栾参观学习。

3.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制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行动方案(2018-2020年)》(石栾办发[2018]9号),确定城区规划区以外永久保留村和3年内暂无撤并计划的136个村庄的整治任务。以农村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厕所改造、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全域推进。目前,全区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率100%;39个村纳入城镇污水收集管网集中处理,11个村建有小型户用污水处理设施,其他村结合厕所改造,6月底前全部完成治理任务;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4%;所有村庄主街道硬化、亮化率100%;所有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在深入开展“三清一拆”行动基础上,村庄美化整治46300平米,136个村地名标志设置标准化,全区农村50%以上庭院建成美丽庭院、10%的庭院建成精品庭院,创建美丽庭院30654个,精品庭院3065个,136个村全部完成村庄规划编制。2018年,申报获批省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域完成示范县,争取奖补资金2300万元,2019年6月底完成整治任务。

4.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2018年我区被确定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省级试点。截至目前,全区173个村完成清产核资,167个村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154个村完成集体经济组织注册登记。通过实践形成了“11543”工作法,全省试点工作会商会、市观摩动员会、整市推进会等在召开,省委《督查通报》、《三农要情》、市委《工作交流》、《决策》、《经济日报》、《日报》等刊发做法。

5.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制定出台了《关于2018年农业产业化工作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施意见》,开展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三级联创,认定省级重点龙头企业5家,市级、区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5家。认定区级联合体8家、市级联合体8家、省级示范联合体2家。2018年全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完成销售收入15.8亿元,实现利润6400万元。全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1.3%,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为2.01/1。

6.大力推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印发《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的实施意见》和有关扶持政策,发挥区位优势,大力发展都市休闲农业,培育形成优质专用粮、无公害蔬菜和草莓、樱桃、核桃、无花果、食用菌、甜瓜、生姜等特色产业,建设苏园、锦绣庄园、神农福地等规模农业园区46个,苏园获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秋实庄园、神农福地等5个园区获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基本形成了东部东方园林苗木、中部天山国家农业公园和草莓蔬菜核桃、西部樱桃基地,北部以百果园为核心的4个万亩基地,初步形成了以第六产业为特征的“庄园经济”。着力推进产业生态文化相融合的都市农业,连续举办17届“草莓采摘节”和4届“樱桃音乐节”,我区小麦播种面积24.6万亩,亩产530公斤,玉米19万亩,大豆4万亩,谷子0.7万亩,蔬菜播种面积8370亩。其中特色种植:优质强筋小麦“师栾02-1”3万亩,紫小麦1000亩,生姜1300亩,草莓1300亩,甜瓜150亩,樱桃4600亩,黄桃2200,无花果830亩,中药材2300亩,草皮压减面积4230亩(2018年草皮总面积2.8万亩)。5月7日全省小麦病虫害“一喷三防”暨专业化统防统治现场观摩培训会在召开。

阅读全文

农业农村局工作总结

202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农业农村局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按照“九个必须”的工作思路,克服疫情影响,保障农业生产不放松,不断改善农村面貌,发展富民乡村产业,确保农村同步实现小康社会。

一、主要工作基本情况

(一)全力以赴推进脱贫攻坚。指导各乡镇通过发展产业项目,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巩固完善产业长效脱贫机制,全市有带贫益贫功能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87个(家),带动贫困户916户,农业产业带贫益贫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对标对表狠抓整改落实。认领涉及我局整改问题20个,相关措施35项,详细研究制定了整改方案,形成整改台账。建立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抓落实,各相关股室具体实施的整改体系,抽调8名年轻骨干组建农业农村局产业扶贫整改工作组,集中发力推动问题整改,所有问题已整改到位。二是集中开展脱贫攻坚“大调研、大排查、大整改”专题活动。严格落实部门领导“包村责任”,对包挂责任村蛟塘镇深耕村,推行“三三工作法”,即压实三个责任、实行三步走、帮贫困户解决三件事,活动期间帮助贫困户解决实际困难69件,对定点帮扶村“三落实、三精准、三保障”工作进行全面排查并整改到位。三是实施产业直补项目,增强再生动力。2020年上半年产业扶贫直补项目,通过户申请、村验收、乡镇核实等资金申报审核程序,发放资金122.2237万元整,2020年下半年产业扶贫直补项目有序推进,预计11月底前完成资金拨付,产业直补项目涉及全市11个乡镇,68个行政村,1733户贫困户。四是强化技术指导及督促整改工作。落实2020年度农业扶贫产业项目“一对一”专家帮扶制度,累计培训指导100余人次。并通过开展农业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班,强化对贫困户的“帮传带”作用,带动更多贫困户脱贫增收。出台《2020年度市农业农村局产业扶贫督查指导工作方案》调整局产业扶贫乡镇督查指导人员名单,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督导方式,对产业扶贫项目利益联结机制、合作社规范化管理、扶贫产业基地运营等工作进行督查指导,下发整改通知书60余份督促整改。

(二)推动农业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一是坚定不移稳住粮食生产。今年全市粮食总面积15.45万亩,粮食总产量6.69万吨,其中早稻种植面积1.26万亩,同比增长45%,油菜种植面积7万亩,中稻播种面积9万亩,旱粮播种面积2.4万亩,晚稻1.96万亩。落实春耕生产早稻种植奖补政策,奖补资金100万元。积极开展灾后恢复生产,及时组织农技人员进行灾情核实,实行灾情应报尽报,一日一报制度,我市农业生产抗灾技术措施,及时发放省厅拨付的3万斤受灾种子。加强种植生产技术指导,提高粮食产能,提高良种覆盖率,推进绿色防控和机械化农业技术推广。二是发展特色产业。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茶叶、油菜、水果、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优化农业产业结构,2020年全市经济作物生产总面积7.32万亩,与上年相比增长1.58万亩,其中棉花播种面积0.45万亩,蔬菜累计播种面积1.1万亩,水果面积0.85万亩,中药材面积2.6万亩,茶叶面积3.325万亩。三是畜禽水产生产稳定发展。出台生猪复产增养实施意见,积极引导中小养殖户从市外引种复产,鼓励中小养殖户自行培育种猪,最终达到快速增产的目的。我市生猪复产势头较好,目前能繁母猪存栏共计1801头,生猪存栏共计22483头,预计2020年末可实现生猪出栏3.6万头,存栏2.32万头,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我市牛羊出栏0.165万头,禽类存笼78.6万羽,出笼97万羽,肉类总产3986吨,产蛋2700吨。水产品产量保持稳定,到11月份为止,实现水产品产量6286吨,其中养殖产量4500吨,捕捞产量1786吨。特种水产品产量2100吨,今年以来发展黑斑蛙养殖3家,特种水产品产量保持平稳增长。四是保障粮食收购,维护种粮农民利益。做好2.91万吨储存粮食管理,出台《市超标稻谷临时收购处置实施方案》,按照国家对稻谷的质量指标和食品安全指标标准,掌握本地区超标稻谷的数量分布等情况,进一步加强粮食收购市场监督检查,保证粮食收购安全。

(三)常抓不懈做好疫情防控,有序推进农业企业复工复产。在年初爆发的肺炎疫情期间,农业农村局立即行动,安排部署防控工作,进行24小时值班值守,组织开展粮油保障工作,每天调度全市6个应急供应点及各乡镇粮油超市供应情况,安排专人做好进出单位登记扫码工作。坚持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统筹兼顾,强化调度指导,优化企业服务,努力把疫情影响降到最低,确保农业农村经济平稳发展。协助企业做好防疫物资、用工协调、员工返岗、原材料保障、交通物流、供电供水等方面的帮扶支持工作。发动农企捐赠抗击疫情物资8.6万元,协调解决17000个口罩用于涉农主体复工复产。对接上级部门上报融资需求3600万元,涉及农业主体46家。召开市服务三农银企对接会,帮助企业对接金融机构,申请信贷计划1180万。积极抓好省、市应对疫情加快推进经济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筹划包装了7个“三农”补短板项目纳入中央和省级农业农村系统和发改系统重点项目库,项目投资达35亿元。

(四)实施“一乡一园、一园一景”产业融合工程。按照市“全域旅游”目标制定出台了市“一乡一园、一园一景”总体发展规划,提出沿山农业围绕旅游做,沿湖农业结合旅游做的“一核两带,三区联动”示范工程,合理布局全市10个示范园,目前各乡镇详规已完成。按照“六个结合,三个运作”思路,做好“整合项目资金、开展农业招商、拓宽投融资渠道”文章。在项目整合上,统筹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农村建设、水利、农业开发、增田造地、田园综合体、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等项目资金,用于园区配套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在农业招商引资上,组建由政府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农业农村局、水利局、林业局、扶贫办、水文局、气象局为成员单位的现代农业示范园招商推进组,下设2个招商小分队具体落实。目前,现代农业示范园招商推进组正在对接的有效项目14个,累计接待外来客商12次,外出招商6次,已签约项目2个,签约金额3亿元;在构建投融资平台上,通过组建市农业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国有独资)投融资平台,包装市现代农业示范园项目争取地方专项债券以及农发行金融融资,目前已争取2020年省政府专项债券十九期第一批0.6亿元地方专项债券,资金已完成拨付;农发行乡村振兴项目正在完善可行性研究报告;在财政资金投入上,从2020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300万元奖励资金,采取先建后奖的方式,对乡镇进行奖补。

(五)扎实推进新农村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市新农村建设省级点、市县共建点共计206个点(88个自然村庄),惠及8225余户,3.68万群众,共计改水1772户,改厕2987户,改路73.26?,改沟102.57?,改塘43口,改房716栋,拆旧旱厕2412只、猪牛栏1390间,绿化面积3.34万?,污水管网铺设117.19?。加强村庄环境长效管护,根据不同村庄的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将全市村庄分为一、二、三类村庄,分类明确管护内容。按照“省市奖一点、县乡出一点、帮扶单位帮一点、村集体助一点、群众筹一点、乡贤捐一点”的村庄环境管护筹资机制,每年每个行政村(含其他村级组织)筹集管护经费不低于5万元。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体系,全面实现了90%以上村庄实现无害化处理;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共铺设污水管网60个村庄,实施深度终端处理村庄16个,简易处理村庄72个,基本实现了每个行政村至少有一个村庄设置了农村生活污水深度处理终端。垃圾治理越发常态化,不断继续完善“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市处理”城乡环卫一体化模式,健全“市乡村组”四级治理机制,积极开展垃圾分类,基本实现垃圾日产日消,同时,逐步把垃圾治理推向市场,如横塘镇、蓼南乡已实施垃圾第三方治理。

阅读全文

农业农村局年终工作总结

2019年,我局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和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及省、市、区委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美丽的总体目标,团结带领全体干部职工克难奋进、履职尽责,较好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现将2019年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全区农作物播种面积30.5万亩,其中粮食作物25.49万亩、经济作物4.71万亩、饲草0.3万亩;全区奶牛、肉牛、肉羊、生猪、蛋鸡、肉鸡存栏分别发展到1.62万头、0.61万头、14.33万只、15.2万头、54万只、11.6万只。

二、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一)抓实项目工程建设,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一是整合7645.7万元,在孔家庄、安家堡、北沙城等9个乡镇实施了"整合资金资产收益扶贫项目",涉及农产品加工储运保鲜项目(4595.2万元)、设施种植类项目(2266.5万元)、农机购置项目(360万元)、特色农产品展销、加工及配套项目(424万元);二是投入535万元,在孔家庄、、旧堡等9个乡镇18个贫困村实施了"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三是投入2960万元,实施了"洋河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四是对投资982万元的"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进行了勘查设计招标;五是投入162万元,在安家堡、旧堡、3个乡镇4个行政村实施了"2018年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水利项目";六是投入3168万元,在旧堡和郭磊庄2个乡镇4个村实施了2.1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七是申请1600万元省级资金,围绕污水处理、道路恢复、绿化亮化、村容村貌,在东湾、第八滩、盆窑、迎恩路等8个地点实施了"乡村振兴示范区项目";八是投入252万元国家农机深松资金,完成9.3万亩耕地深松作业;九是投入141.444万元中央农机补贴资金,补贴农机具163台。

(二)完善服务保障体系,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

阅读全文

农村信息化扶贫工作总结

一、项目概况

农村信息化扶贫项目主要是提升4G通信网络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深度贫困村)的覆盖能力,加快农村宽带光纤化建设,推进农村光宽带网络建设,打造光网城市。项目从2016年开始建设,完成投资2763万元,其中4G基站建设2156万元,光网宽带建设607万元;2017年完成投资624.4万元,其中4G基站建设495.4万元,光网宽带建设129万;2018年完成投资759.91万元,其中4G基站446.5万元,光网宽带建设265万。

二、2019年目标任务

我县成功脱贫摘帽后,农村信息化扶贫项目建设重点由行政村村委会所在地网络覆盖转向自然村和村小组的网络覆盖,提升4G通信网络在自然村和村小组的覆盖能力。2019年计划投资1281万,其中移动650万,电信350万,联通281万。4G基站计划投资909万,建设基站91个,光宽带计划投资372万;加快农村宽带光纤化建设。

三、主要做法

农村信息化扶贫项目是一个群众需求旺、涉及金额大、协调部门多、建设年限长的普惠制扶贫项目。工业和信息化局作为农村信息化扶贫的行业牵头部门,高度重视行业扶贫工作。主要亮点体现在:

(一)宣传发动,注重舆论引导。农村信息化扶贫建设之处,县工信局就通过发文件、运营商群发短信、挂横幅、电子屏幕、媒体公众号等渠道立体宣传农村信息化扶贫的建设目的,引导社会各个阶层支持并参与到农村信息化扶贫中来。

阅读全文

农业农村局2019全年工作总结

一、全县农业发展态势

年初以来,全县上下坚持以精神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以乡村振兴为主线,按照县委、县政府确立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打造农业产业名县”目标定位,对标对表,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农业农村发展态势持续向好。

(一)油料作物扩面增产。全县油料播面22.17万亩,平均单产113.47公斤,总产2.99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0%、9.8%和11%。

(二)粮食产量稳中有升。全县粮食播面133.17万亩,平均单产423.8公斤,总产56.44万吨,同比分别增长0.29%、2.0%和2.3%。其中水稻播面120.32万亩,平均单产438.64公斤,总产达52.78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0.32%、2.11%、2.44%。

(三)果蔬产业持续发展。新增果业面积0.57万亩,其中井冈蜜柚0.35万亩;蔬菜播面22万亩,产量32.2万吨,同比分别增长0.9%和3%。

(四)特色畜禽扩规增量。全年出栏肉牛15.15万头,比上年增长0.27%;乌鸡饲养量1850万羽,出笼1480万羽,分别比上年增长3.60%和2.30%。

(五)水产品产量继续攀升。全年总产量达2.61万吨,其中特种水产品产量0.79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3.57%和0.12%。

阅读全文

农业农村粮食局工作总结

2019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全区农业农村工作创新思路,强化措施,主动推进,取得了较好成效,并呈现出以下特点: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稳步推进。一是2019年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得到落实,农业增加值、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主要农产品产量等主要指标保持稳定增长,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向好。二是全面实施各项农业补贴政策。全区耕地面积28266.11亩,发放补贴资金3165804.32元。为全区3753户农户,补贴面积17802.78亩,发放补贴资金约100万元。对全区96户贫困户家庭种养户发放补助56万元,并发放高效、低毒药剂共计1500瓶。完成农机购置补贴资金44.115万元,补贴农户6户,补贴机具19台,带动农民投资150余万元。三是水稻全程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2019年全区水稻机耕面积4490公顷,占94.3%;水稻机收面积4400公顷,占92.32%;稻谷机械烘干水平34%,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6.42%,较2018年上升1.02%。四是全面完成政策性粮食大清查工作,顺利迎接省级检查验收。

——农业特色产业开发好中向优。一是积极推广优质稻的种植。今年我区共推广种植优质稻--万香优华占500余亩;二是大力推广稻虾养殖。全区目前已发展稻虾种养面积500余亩、稻蛙种养面积80余亩。三是新增6家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通过“一领办三参与”(即村委会干部领办、致富能人、农户、贫困户参与)的形式,发展太空莲种植、雷竹种植、稻虾养殖、肉鸽养殖等产业,共带动贫困户69户,每户年增收3000元,村集体经济增收3万元。

——农业绿色发展全面实施。一是积极做好良种引进推广工作。今年水稻主导品种12个,其中早稻4个,中稻4个,晚稻4个。二是推进耕地地力提升工程。在童家镇大桥村、咀上村种植300余亩红花草,提升耕地地力。三是开展配方施肥工程。在全区实施配方施肥代替传统施肥模式,优化施肥效果,带动农场品提高质量。四是稳步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工作。全区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43.6%。绿色防控覆盖率34.5%,在大桥开展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安装太阳能杀虫灯25盏,综合防治面积300亩。五是深入推进森林“四化”工程建设。全年共完成人工造林100亩,森林“四化”200亩,并对全区272株古树群进行了电子建档和挂牌保护工作。在角山徐家村、上童村开展了农村风景林试点建设工作。六是大力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利用渔业增氧机械、捕捞渔具、生物细菌调水等科学设备及方法,不断的提升水产品质量,提高养殖经济效益。

——农业技术培训成果成效明显。一是大力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开展田间课堂2次、解答农技问题200余个、发放蔬菜种子300余份,送发种养技术资料100余份。二是组织乡村农技员和水产养殖专业户参加市、区养殖技术培训,学习稻虾,稻蛙,稻鳖养殖技术。三是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争取省财政资金29.7万元,培训农民113人。四是在全省农机职业技能竞赛,我区农机手取得了全省综合技能第六名的好成绩,填补了的空白。

——农业安全监管措施严格落实。一是认真开展假冒伪劣食品专项整治行动和农药市场监管。对辖区内小作坊、小商店、小摊点、小餐馆等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和种子、农药市场进行了重点检查和集中整顿,并完成4次部、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样任务,以及省里下达的500批次的日常检测工作。二是扎实推进辖区电毒炸鱼执法检查。加强信江河及区域内小流域渔业环境整治,发放宣传资料近百张,张拉横幅10条,进行执法检查四次,没收违规渔具6件套,对违规人员进行法律法规教育。三是积极开展非洲猪瘟防控工作。全市共产地检疫生猪1.0538万头,牛羊0.156万头;屠宰检疫生猪6万左右头,监督检查禽类41.305万羽,动物产品4.68万吨,共检出病害猪0.0152万头。同时,全年开展联合执法4次、执法队开展联合执法20多次,出动执法人员100人/次、出动车辆20来次,立案查处违法违规案件2起,结案2起,取缔小型“私屠滥宰”窝点1出,处理群众举报、12345市长热线转办、上级交办、巡查发现20起、处理乱抛病死猪10多起。四是大力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行动。对农林业系统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涉黑涉恶问题进行线索摸排,在童家、四青张贴发放了《致农林业领域人民群众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的一封信》、《关于严厉打击电鱼、毒鱼、炸鱼等渔业违法行为的通告》2000余份,并对扫黑除恶专项行动工作的意义、打击重点进行宣传,公布举报电话,畅通了信息渠道。五是切实做好森林防火和督查工作。2019年,健全林长制组织体系,构建“一长两员”的森林资源源头管理架构,并认真开展森林督查工作。森林火灾发生率,受害率、控制率全部达标。六是完成松材线虫病疫木清理“百日攻坚”行动。清理枯死松木2029株,对枯死木及枝桠采取就地焚烧和粉碎机粉碎,并对伐桩实行除害处理,有效控制了松材线虫病的蔓延;打孔注药4000株,释放花绒寄甲成虫3万头,有效控制了松褐天牛种群密度。七是是抓好病虫测报防治。全年病虫发生面积32300亩次,防治面积37100亩次。

——农业农村改革取得新突破。一是完成2018年度“财政惠农信贷通”风险补偿金清算和2019年度“财政惠农信贷通”信贷计划申报工作。二是全面完成全区107个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确权登记颁证和清产核资工作。三是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并取得阶段性进展。

阅读全文

农村民生建设历史脉络与经验总结探析

摘要:哈尔滨解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制定和实施改善和增进农村民生的政策措施,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以解决生计、保障民生为目标,到改革开放时期从“温饱型民生”转变为“小康型民生”,再到新时代农村“小康型民生”建设飞跃发展。充分彰显了党在哈尔滨领导农村民生建设方面的艰辛探索和奋发有为。回顾并厘清历史脉络、总结经验,旨在为今后党领导哈尔滨的农村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领导;哈尔滨;农村民生

哈尔滨是一个具有“大城市带大农村”特点的二元结构突出城市。领导哈尔滨这样城乡发展不均衡的特大城市,改善农村民生状况,为农民谋求幸福,成为党领导下哈尔滨市委、市政府的重要政策取向和价值追求。哈尔滨解放75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在不同历史时期制定并实施一系列改善和增进农村民生的具体政策及措施,回顾并厘清历史脉络、总结经验,旨在为今后党领导哈尔滨的农村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一、党在哈尔滨领导农村民生建设的历史脉络

(一)1946—1978年,农村民生建设主要以解决生计、保障民生为目标

1946年4月28日,哈尔滨成为全国首个解放的大城市。哈尔滨市委全面贯彻落实党对农村工作方针,开展、郊区农业互助合作运动,制定出以解决农村人口基本生存问题为目标、温饱保障型的民生建设政策。1.开展运动。是党领导哈尔滨进行农村民生建设的伟大壮举。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原则上通过了《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5月下旬,中共哈尔滨市委贯彻中央“五四”指示精神,发动群众,开展运动。没收大地主、土豪劣绅、汉奸恶霸等土地和财产分给农民。组织各村屯成立农会,郊区各村屯在工作队和农会主持下开始分配土地。“10月,市郊农村分地工作全部结束。顾乡区有6918户39024人,分地21890.3垧;松浦区有2177户10424人,分地1893.5垧”[1]144。清算分地运动,对日伪残余和封建势力是一个有力打击,也让部分劳苦农民从此可以昂起头。1947年,中共中央发表《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不分男女老幼,统一平均分配”“使全乡村人民获得同等土地,并归各人所有”[2]68-69,168。平分土地是一场以贫雇农作为主体的群众运动,更是一场对封建半封建制度的攻坚战,哈尔滨市委贯彻学习宣传《大纲》,平分土地。1948年3月哈尔滨市运动胜利结束,对各地分得土地的农民普遍发放地照,确定地权。这次运动彻底废除了千百年来的封建土地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村发生了深刻的历史变化。广大农民分得土地和生产资料,真正得到了解放,不再被压迫、被奴役,翻身做主人,阶级觉悟、生产积极性和革命热情高涨,为支援东北解放战争取得胜利做出贡献。2.郊区农业互助合作运动。为了解决广大农民群众耕畜和大型农具缺少问题,缩小由于生产要素多寡而导致的生产效益和贫富方面的差距,党从1950年至1955年7月,在农村倡导和组织农业生产互助组和初级农业合作社。哈尔滨市委、市政府落实党的政策,“到1951年春,全郊区组织起不同类型的互助组2605个,参加农业互助组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84.4%”[3]55。1952年初哈尔滨市委在顾乡区尝试兴办了新发农业生产初级合作社、香坊区前进农业生产初级合作社、松浦区新会农业生产初级合作社。1953年10月市委发出《关于哈尔滨市郊区合作的工作方针》,指出要通过常年互助组进行示范引导,在自愿互利原则下,把群众引向农业生产合作社。“到1954年末,郊区初级社发展到266个,入社农户4484户,占农户总数的15%,1956年初,哈尔滨市效农村全部实现了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3]55-56。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把小农经济改造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这是对农村进行一场复杂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这一时期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以和生产队的收益为经济基础,为全体农村群众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1957年底“”在农村拉开序幕。1960—1962年全国发生了严重的三年经济困难,哈尔滨农业生产也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哈尔滨市委带领广大人民共渡难关,广泛而深入开展全民性大办农业、粮食运动。通过落实中央各项方针,进行3年调整,纠“左”,农业总产值有所增长。1966—1976年哈尔滨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农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没有得到应有提高。从1946年哈尔滨解放到改革开放前,党领导哈尔滨农村民生建设进行了积极探索,使农民分得了土地,释放了生产力。但由于缺乏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的经验,只用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农民群众基本经济文化需求,导致农村民生状况处于低水平保障时期。

(二)1978—2012年,农村民生建设从“温饱型民生”转变为“小康型民生”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