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农村智慧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数字平台探讨
摘要: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是数字乡村,数字乡村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内容。贵州省农业农村建设,需抢抓政策机遇,利用数字技术,开展区域数字乡村顶层架构规划设计,加快农村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数字乡村感知平台、数字乡村大脑和数字乡村智能应用体系,推动乡村产业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提升乡村综合治理水平和智能治理水平,发展农业农村特色产业和新型农村电商营销推广模式,加强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以帮助农民就业增收,实现近期形成新时代的农业农村新貌、新风和新气象,中期实现农业现代化,远期实现农业兴、农村美和农民富等目标。该文就数字技术对乡村振兴的积极影响进行研究,数字技术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工具,更是一种致富手段,对乡村振兴发展和国家繁荣富强意义深远。
关键词:数字技术;数字乡村大脑;乡村数字治理;数字素养;乡村振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22〕1号)、《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国发〔2022〕2号)和《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等文件要求,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以数字乡村试点,利用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有利于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乡村振兴的创新驱动作用[1]。推动数字经济与农村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速推进农村产业数字化发展,弥合城乡“数字鸿沟”,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2]。多年来,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发展加速,农村劳动力大量持续输出进城务工,导致全国部分农村曾一度出现“孤寡老少”、土地荒废和城乡差距持续拉大等现象。该问题逐步引起了国家、省、市、县和乡各级党政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并通过制定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探索采用如植树造林、修路致富、发展农村特色产业、选派优秀大学生任驻村干部或第一书记、大数据精准扶贫、引才回乡创业、乡规民约和积分制等手段,从乡镇、村委和村民等上下联动,主抓农村党建、农业农村生产方式转变、农民致富思路和技术手段转变、数字防疫、安全应急及生态环境治理思想转变等方式,并利用新基建数据中心、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数字孪生和元宇宙等数字技术赋能,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当前已取得一定成效[3]。
1数字乡村顶层发展规划与设计
本文重点讨论如何构建包括数字乡村感知平台、乡村数据传输、数字乡村大脑、数字乡村应用体系(含乡村党建、乡村政务、乡村教育、乡村医疗、乡村劳务就业、农村电商与乡村旅游等)和乡村数字治理(含公共信息服务、舆情分析、疫情防控、乡村安全及森林防火、防水及地质灾害、乡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决策分析)等,形成区域数字乡村顶层发展规划。
1.1数字乡村感知平台的规划与设计
建设数字乡村感知平台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布设多渠道信息感知点,对农村环境各类静态、动态的监测数据(如天、地、人、物和时空)进行综合采集,根据不同场景采用不同的传输网络,将数据汇集到后端数字乡村大脑和数字应用中心,汇聚形成乡村政务数据、产业数据、生态数据、监管数据、旅游数据、农业数据和信息数据等丰富数据资源池[1]。因此,数据乡村感知平台是重要的前端数字基础设施。
乡村智慧平台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路径
摘要:畅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渠道是实现城乡融合的基础,旨在让资本、人才、信息、产品等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城乡间仍有较大发展差距,社会资源向城市单向流动的态势依然强劲。因此,破除城乡要素双向流动障碍,对推动城乡融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城乡要素流通不畅的主要原因,提出应打造乡村智慧平台,并将其融入到乡村振兴的实际应用中。研究表明,该模式能够有效助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助力。
关键词:乡村智慧平台;城乡要素流动;城乡融合;路径;保障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方案的出台,我国农业结构不断优化,粮食产量稳步提升,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脱贫攻坚成就举世瞩目,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过程中,专家学者发现,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缩小城乡差距,绝不是牺牲单方利益的零和博弈,推动城乡高质量有机融合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但长期以来,社会资源向城市单向流动的态势造成了城乡间不小的发展差距,2021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931元,仅为城镇居民的39.93%、全国居民可支配收入的53.89%。因此,引导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推进城乡高质量融合,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农村工作的重点。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逐渐应用于各行各业,也为城乡融合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利用互联网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让更多群众共享“数字红利”,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次研究以泰安市道朗镇丰山村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城乡要素流通不畅的现实背景下,阐释乡村智慧平台对于要素流动的推动作用,并提出相关保障措施。
一、乡村智慧平台的概念
乡村智慧平台是一种将互联网嵌入乡村振兴,支持多方参与的开放性信息平台,它以应用程序和微信公众平台为主要载体,通过信息资源整合和大数据分析等方式提供信息的管理、共享和服务,从而促进城乡间的信息交流,助推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本文中乡村智慧平台采用公益性服务和市场化运维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和五层架构进行设计,包括访问层、用户层、应用层、数据层和感知层。感知层主要通过物联网、RFID(无线电射频识别)标签、摄像头、传感器等传感技术和设备实现对城乡间基础设施、交通状况、资源环境等多方面信息的采集和监测;数据层是乡村智慧平台的核心,包括业务数据库、基础数据库和其他数据库,它依托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等现代信息技术对海量的数据和信息进行计算、存储、分析,实现信息的集合;应用层基于感知层和数据层提供的核心数据,通过不同板块以应用的方式为用户层的用户提供服务,从而使得城乡间信息互通,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
二、城乡要素流通不畅的原因分析
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农村建设,积极推动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向农村流动,城乡融合发展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囿于基础设施、信息获取不对称等条件的限制,社会资源从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局面并未根本改变,笔者调研后发现城乡要素流通不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智慧农业政策对农业生态效率影响分析
摘要:本文为度量智慧农业政策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净效应,基于中国2009—2019年31个省份数据,利用基于SBM超效率模型的GML指数测算分析出各省域农业生态效率,采用双重差分法(DID)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在加入生态条件约束下,2009—2019年31个省份的农业生态效率呈上升趋势。智慧农业政策对农业生态效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净效应和加入协变量后的效应分别达0.138、0.114。智慧农业政策对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政策效应最为显著,其次是中部地区和一带一路省份。本文通过可靠数据和基准实证的支持,验证了智慧农业对农业绿色发展的推动作用,肯定了智慧农业政策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智慧农业政策;农业生态效率;SBM超效率;GML指数;双重差分
2019年1月3号,中共中央、国务院规范性文件《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1],提出做好“三农”工作对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重要意义,且全文将“绿色”一词提及5次,除微观的“绿色”、“农产品”和“投入品”外,宏观政策层面的“农业绿色发展”词组占3次,足以证明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性。而纳入环境因素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即农业生态效率,便是量化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方式,可以避免没有环境资源约束导致的农业绿色发展绩效虚高[2]。而智慧农业政策的目标是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在现如今的农业生产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理论上可以显著提高农业生态效率。本文以此为契机,对全国各省域的农业生态效率进行评测与剖析,对农业生态效率受政策影响的净效应加以量化,以此助力我国向绿色农业大国的蜕变,构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现有研究无论是从农业生态效率的测度方面还是应用方面都硕果累累,但对智慧农业政策如何影响农业绿色生态效率探讨不足。因此,本文拟以智慧农业政策的大规模实施为背景,利用DEA-SBM模型方向距离函数的GML指数测算近些年来我国各省份的农业生态效率,采用双重差分方法度量智慧农业政策对农业生态效率的作用强度,助力农业绿色发展。
1模型构建
1.1农业生态效率的测算。农业生态效率反映着绿色农业发展的着力点和质量,是发展绿色农业的重要参考。正如文献综述中所阐明,在DEA模型的分析与应用中,通常都需要对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但因效率值最大为1,经常被认为是截尾数据,所以现有文献中多采用Tobit回归模型进行后续计量[3]。但超效率不存在效率值的“截尾”,因此可替代普通效率模型和To-bit模型的联用。而单纯依靠GML指数也会因有径向和角度问题而产生数据分析上的偏差。计算基于SBM超效率模型的GML指数,以此衡量农业生态效率。我们要测量m个决策单元(DMU)的效率,记为DMUj,每个DMU有n种投入,记为xi,期望产出和非期望产出分别记为y和b,包含非期望产出的SBM超效率模型可表示为:式中,TEt为时间t的技术效率的度量;ECt,t+1为追赶效率,用来反映DMU从t到t+1期迫近最佳前沿面的变化程度,EC大于1表明效率增加,EC小于1则说明效率有所下降,表明正在赶超(落后于)同时代的基准技术前沿;TCt,t+1衡量同一时期的技术前沿向全局技术前沿面转移的程度,TCt,t+1>1(<1)表示技术进步(退步)。本文根据现有研究及数据的可得性,投入指标方面,对于农业劳动力指标,本文确定以乡村人口数作为表征;能源投入采取农村用电量表征;资源投入采取农村用水量表征;土地投入采取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表征。产出指标方面,期望产出选取农业总产值,而非期望产出方面,即农业中有机或无机的污染物通过地表径流、渗透等方式对水体的分散污染,选取COD对农业的水污染进行表征,而空气污染则用二氧化硫排放量近似量化。
1.2双重差分。本文以探讨智慧农业政策如何作用农业生态效率为主,以分析其它重要因素的影响为辅,全方位多角度地诠释智慧农业政策在农业绿色发展的效应强度和作用结果。利用已有文献和前文对“智慧农业”的界定,总结出“大数据+农业”、“互联网+农业”、“科技+农业”等关键词,在一个专业的中国法律法规检索系统———“法律之星”网站进行检索判别,发现2014年农业部、国务院相继了智慧农业相关政策,又因政策具有时滞性,本文便以2015年为时间分割点,采取多期DID方法,将所有还没有实施智慧农业政策的省份作为控制组,将已经实施政策的省份作为实验组。DID交互项是2个虚拟变量的乘积———Treated(是否实施了政策)和Time(实施政策的时间),其等于1的情况是该省份在具体某年实施了政策,且在该年之前的省份交互项等于0,即允许每个省都有自己的政策实施时间,以使模型实证结果及政策建议更有说服力。结合已有研究及实际情况,农业绿色发展驱动力除了政策支持,还应该有经济发展水平、农业高等教育水平、农业科技水平、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业产业化水平等因素,相应的指标选择如下:经济发展水平,选取样本中各地区的GDP作为变量;农业科技水平,选取各地区农业气象观测业务站点个数进行衡量;农业高等教育水平,选取包括高等教育成人本、专科及以上水平人口数;农业机械化水平,选取各地区农村农户固定资产投资额;农业产业化水平,借鉴柴军的思想并考虑数据可得性,利用农业增加值指数与工业增加值指数的比值进行衡量。所以可建立DID模型:Yit=β0+β1Treati×Periodt+β2Treati+ΦPeriodt+Xit+λt+εit为了保证数据趋势平稳,且减少异方差的影响,所有指标取对数。式中,Yit为农业生态效率的对数,即以农业劳动力、农耕面积、农业用水用电量等为投入,农业总产值、污水、废气排放量为产出,利用DEA求得的超效率值的对数;Treati×Periodt为是否实验组和在2015年前或年后的虚拟变量交互项;β1为要考察的政策效应;Xi为一系列控制变量的对数值,包括其它与政策无关但影响Y的因素:GDP、高等教育人口数、农业自动气象站个数、农村农户固定资产投资额等取对数后的值。λt为时间固定效应,加入时间固定效应可剔除趋势值数据和极特殊不稳定数据,还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由于遗漏变量引致的内生性问题。εit为误差项。数据均来源于2009—2019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和《中国环境统计年鉴》等,由于港澳台数据缺失,故未包含于实证分析中。
2智慧农业政策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
智慧学校建设总体规划分析
一、建设基础
(一)发展现状。
我省现有中小学校(不含幼儿园,下同)11580所,在校学生751万人,教师48万人,其中乡村中小学校6419所。近年来,我省扎实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不断提升广大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创新完善体制机制,教育信息化试点省建设取得积极进展。2017年,我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综合水平位居全国第7位,教学应用位居全国第1位,为智慧学校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1.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善。高质量完成“三通”工程建设任务。截至2017年底,全省普通中小学宽带接入率、校园网建有率、班级多媒体覆盖率分别为100%、100%、99.27%;师机比、生机比分别为0.88:1和7.85:1;网络学习空间师生注册率均达100%。首创在线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教学点全覆盖。
2.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稳步提升。基础教育资源平台的教育教学资源库覆盖所有学段、学科和绝大多数教材版本,建成省级教育数据中心。持续举办在线课堂、资源应用平台、乡村教师网络研修等专题培训,音乐、美术、英语等学科实现在线课堂常态化教育,微课评选、乡村教师信息化应用竞赛等教育教学活动广泛开展,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一步提升。
3.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日趋完善。完成11个国家级教育管理信息系统部署,新建中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基础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等17个省级管理系统。建成教育基础数据库和常态数据库,对教育数据的采集、应用、维护和安全等工作进行规范和管理;向各地进行数据授权与共享,利用大数据辅助教育管理和决策。
4.体制机制不断健全。自上而下建立起以教育行政为龙头、以教育科研为主体、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协同推进组织架构;坚持政府和市场“两条腿”走路,创新“共建共管”机制;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实施考核,将其作为教师上岗和教师资格考核内容;创建督导评测机制,将教育信息化建设纳入年度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考核内容。
谈高等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经贸模式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服务社会的职能。本文以河南经贸职业学院的电商助农系列实践为例,介绍了高等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思政+育人+科教+平台”模式。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乡村振兴;经贸模式
一、高等职业教育社会服务功能的嬗变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人才为主要目标,其社会服务职能仅仅体现在人才培养上。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高等职业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开展科技工作”成为其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内涵。21世纪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随着高考扩招,高等职业院校迅速升至上千所,学生数量占到高等学校学生的一半。高等职业教育逐步由规模发展转向内涵建设。随着国家有关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的出台,“职业培训、对外交流与对口支援”进一步丰富了高等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职能内涵。至此,高等职业教育形成了以人才培养为主,职业培训、技术服务、对外交流与对口支援等多种内涵并举的社会服务职能,且更加强调社会服务的横向性、区域性、互动性,彰显了高等职业教育特色。《河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对河南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了总体设计和阶段谋划。作为农业大省,河南省乡村振兴的任务艰巨且迫切。河南高等职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社会职能逐渐凸显,财经商贸类院校在乡村产业挖掘、品牌打造、农产品销售等方面应作出积极的贡献。河南经贸职业学院是一所商科类职业院校,以“商科特色,非商融商”为办学宗旨,以“思政+育人+科教+平台”的模式,多角度助力河南乡村振兴,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二、河南经贸职业学院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
(一)创设思政大课堂,赋予乡村振兴使命
1.设立校地共建党建试点。思政大课堂能够使思政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各门课程中去,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影响学生和教师,将乡村振兴的责任感植入师生心中。河南经贸职业学院为将乡土情结植入师生心中,选择了郑州市中牟县刁家乡、姚家乡2个乡作为重点区域,进行校地党建共建设点,在党建宣传、党史学习教育、红色文化打造和乡村产业发展方面提供帮扶。党组织之间实行常态化互联互动,共享优质师资,共同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合力打造特色党建品牌。
乡村振兴下乡村信息化教育发展分析
摘要:党的十九大提出2035年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并指出了产业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等5种乡村振兴途径。乡村教育是五个振兴实现的根本动力,需要跟上时代努力践行信息化教育,这样才能培养出高水平人才。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径
1乡村信息化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
信息化教育是教育信息化得以实现的前提。乡村信息化教育是信息技术在乡村教育教学、教育管理、教育科研等领域的充分利用。通过发展乡村信息化教育最终可以构建出一个网络化教育环境,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为乡村发展注入科技动力。
1.1提高乡村学生信息素养
在教学当中融入现代教学思维,以信息技术为教学手段,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在城市学生信息素养不断升高的背景下,农村学生只有在信息素养上奋起直追才能缩小城乡学生综合素养差距。
1.2提高乡村群众综合素养
教体局工作打算
1.扎实推进党建工作。深入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贯彻党的四中全会精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意识形态和宗教工作。
2.加大学前教育普惠力度。积极扩充公办园资源,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扩建童家镇中心幼儿园和鹰潭市第一幼儿园,新增学位180个;持续推进小区配套园专项整治,通过回收、置换、购置等方式将小区配套园移交办成公办园,确保小区配套园的公办学位不低于80%,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到2020年底达到50%;按照“两教一保”的配备标准,通过事业编制总量内调剂,教育系统内部调配和政府出资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配足配齐全日制公办幼儿园教职工。
3.巩固和发展义务教育成果。进一步落实教育政策法规,严格规范办班、办学及招生行为,确保招生工作的有序与稳定;继续推进实施《消除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专项规划》,通过科学规划学校布局、优化地段划分、合理调配生源等手段,到2020年基本消除全区义务教育学校56人以上大班额,实现全区所有义务教育学校班额达到省定标准。加强数字化教育建设,通过科学规范办学规模和课程设置,推进教育教学常规的精细化落实,从而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关注残疾儿童和弱势群体子女教育,切实做好“解困助学”和“扶残助学”工作,确保全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巩固率100%。
4.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一要加强班主任工作交流和学校德育工作交流。二要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等德育实践活动,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和中华传统美德。三要加大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力度,面向全体师生开展“习惯养成”教育。
5.继续实施学校新、改、扩建工程,稳步推进学校建设。积极推进高桥社区九年一贯制学校、教育园区小学新建和市一小、市四小教学楼改扩建等学校工程建设,完成市四小塑胶运动场重建、市六小塑胶运动场重建及综合楼维修改造、校园绿化、消防通道硬化工程,逐步解决城区学校受城市用地限制,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
6.加快推进“智慧教育”建设。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实施方案》的顺利实施,全面推进教育城域网建设,着力打造智慧校园、智慧课堂。做好教育装备的“建配管用”,想方设法提高各类先进教育技术装备的使用效率,根据教育发展趋势,以打造“智慧校园”为契机,不断优化结构,用足用好智慧教育云、资源库、互联网学校、名师工作室、人人通空间新型软件平台类资源,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和教师专业成长的深度融合,提升现代化教学水平。注重传统教育与信息化教育的优势互补,适度超前、务实推进“智慧课堂”建设,提高教学效果。倡导鼓励广大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推进教学科研,促进教学方法、管理模式以及教育供给方式的转型升级。
7.继续优化教师队伍建设。贯彻实施《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稳步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实行教师编制动态管理,加快教师由“学校人”向“系统人”转变,教师管理由“编制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促进教师合理流动,同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型岗位增加教师职数,逐步解决教师编制不足的问题。进一步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加大农村学校紧缺学科教师招聘力度,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向农村教师给予政策倾斜,在教师待遇、职称评定等方面优先保障,为农村学校留住优秀教师。
智慧农业发展对策3篇
智慧农业发展篇1
摘要:近年来,由于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带动着国家科学技术水准的进一步提高,科技的快速发展,移动互联的技术深入以及广泛使用,为农村电商的发展提供机遇。农村电商在促进农村特色产业开发、提高农业经济增长能力方面起到巨大的作用,现已成为脱贫攻坚战的主要渠道。该文针对智慧农业模式下的农村电商发展进行全方位的探讨,充分阐述其在当前阶段下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提出相对应的改善措施,以期能够对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智慧农业;农村电商;物流;困境;发展路径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更加注重于农业的发展,而乡村振兴战略一直以来都是助力乡村发展的重要战略政策之一,伴随着近年来电子商务市场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电子商务企业也进军农村地区或者是偏远地区,我国的大部分农村地区虽然经济发展不如城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农村的发展就会一直处于低迷的状态,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也有自己的发展特色,例如农家乐经济、农村旅游经济、农村特色农产品经济等等,都成为了农村地区发展的新途径,这对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电子商务模式的出现改变农村地区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笔者经过大量的研究调查之后发现,电子商务的发展的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
1智慧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智慧农业即农业与农村的信息化,也就是在传统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应用现代化科技减少农业对环境的依赖,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和大数据都能够给智慧农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是一种崭新的现代农业发展业态,是农业的主要发展趋势。随着网络战略的提出,依托网络平台发展的智慧农业受到重视。当前,智慧农业主要涉及到了生产、智慧农业信息服务和智慧农业管理。由此可见,基于智慧农业的农村电商发展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极大促进作用。
2农村电商发展面临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