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农村义务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浅议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改革的具体内容包括: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校舍维修改造所需资金,中西部地区由中央和地方共同承担,东部地区主要由地方承担,中央适当给与奖励性支持;巩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在农村义务教育的改革迈上了一个新起点。“十一五”期间,在各个部门的大力努力之下,这一改革得以行之有效地推行。2006年~2010年,国家用于改革的财政拨款已累计达4588亿元,其中2510亿元为中央财政,2078亿元为地方财政。与1999年税费改革前全国预算内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占农村义务教育总投入比重的67%相比较,2009年已提高至93%。2011年,为了进一步巩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成果,促进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中央政府将从财政预算中拨款566.3亿元用于保障2011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其中,免费教科书资金129.4亿元、公用经费补助资金335.3亿元、中西部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资金58.7亿元、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资金42.9亿元。保障机制剩余部分资金,待全国人大批准2011年预算后,按程序下达地方。
城镇化对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政策提出挑战
城镇化是人们生活和生产方式的转变,是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聚集和迁移的过程,是文明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表现。当前,世界城镇化水平已经超过了50%。在我国,城镇化的发展状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也发挥着重大的影响力,被视为我国推动经济发展的潜力所在,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经之路。然而,城镇化并不是单纯的农村人口减少和城镇规模扩大,它向国家的各项农村政策提出了挑战,这其中就包括现行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政策。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他们世代生活的土地,大批的农村人口将涌入城镇,他们改变了农业劳作的生产方式,转而成为二三产业的劳动力,成为城镇建设大军中的一员。截止2010年,我国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人数就已经超过了2.4亿人。根据有关部门的推测,到2030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将达到65%左右,这说明在未来的几十年里,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的趋势还将继续发展和扩大,这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办学产生直接影响。
当农村人进城务工时,他们会将子女一起带入城镇,因此在迁移的人口中,很大一部分是跟随父母一起离开农村的义务教育适龄青少年,他们的离开直接导致农村义务教育生源的减少,即使留在村里的适龄学生也因教学质量的因素纷纷选择村外较大的小学就读。在我国,农村办学以行政区为基础,即“乡办初中,村办小学”。这些学校,有着分布散,规模小的特点,尤其是自然村内的村办小学。城镇化的发展,生源的减少,使这些原本就薄弱的农村学校陷入了生源稀少的困境,村内学校办不下去。在未来,城镇化带来的人口迁移趋势将持续存在,这些学校的适龄生源会越来越少,甚至出现“人去楼空”的景象。另外,农村人口的流动,给农村带来的影响除了传统农业社会的转型,还有村庄数量的减少。城镇的高收入,优越的生活环境等因素,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农村年轻劳动力离开农村,进城务工。这对农村村庄的规模和数量是一个不小的冲击。劳动力离开农村后,往往选择在城镇定居,仅有年老的长辈留下,这不仅使得村内的常住人口数量减少,更使农村建设的劳动力缺失,农村的发展因此而减速。尤其对于那些原本就分布偏远,零散,人口数量小的自然村,人口的迁移甚至将造成几十年后部分自然村的消失。那么,自然村内的学校也将随之消失。
这些不断“瘦身”或是将消失的农村学校是我国目前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受惠者。国家对这些“瘦小”的学校建立了新校舍,配置了新的硬件设施,补充了师资力量。而实际上,由于在校生人数的减少,享受这些硬件设施条件的学生人数远低于它们本身可以承载的学生数量,学校的教学设备利用率低;在那些人口明显减少的村庄里新建学校,更是在将来会出现教育资源闲置的局面。我国现行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对农村学校的建设投入和维护投入目的在于,解决目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因经费不足而产生的各种问题,事实也证明了它的成果是显著的。但以长远的角度来看,伴随着人口迁移而引起的适龄学生离开农村现象的出现,如果只是盲目地对所有的农村学校采用统一无差别的财政投资方式,对国家的教育经费是一种浪费,将使政策的投入无法发挥可持续使用的作用。我国的义务教育财政政策将面临着投入大,回报小且无法持续使用的浪费情况。因此,当城镇化的发展为中国农民的生活带来深刻变化的同时,也对现行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政策提出挑战。
实现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政策是为解决农村教育经济问题而制定的,它在一段时间内,针对实际情况,发挥有效的作用,但这并不代表着它是一成不变的方案。回顾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政策的发展历史,它正是在不断地改进过程中得以完善的。因此,必须保持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制度的与时俱进,适时做出调整,实现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可持续性,以满足城镇化提出的新要求。
县域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
为进一步合理布局各级各类学校,切实化解学前教育“入园难”、中小学校“大班额”“大校额”等问题,统筹推进县域城乡教育一体化改革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有效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根据《市城乡规划局 市教育局关于开展教育网点专项编制工作的通知》(赣市规字〔2017〕42号)精神,结合县情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教育设施现状布局情况
目前,全县有普通高中2所(其中完中1所),中职学校1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28所,其中九年一贯制学校8所(含民办学校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初中9所、小学35所、教学点75个;有幼儿园121所,其中县城区公办幼儿园6所、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10所、小学附属幼儿园38所、民办幼儿园67所。中小学在校学生46928人,其中小学24014人、初中12790人、普通高中8171人、中职1953人;幼儿园在园幼儿11598人;有教职工3269人。
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整合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网点布局结构日趋合理。县城区设置普通高中2所、中职学校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义务教育学校8所,其他乡镇均设置1所初中、1所中心小学或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遵循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原则,在人口较密、相对集中的村或地处边远、交通不便的村均设置了村小或教学点。县城区有公办幼儿园6所,各乡镇均设置公办中心幼儿园、增设小学附属幼儿园。
二、教育设施发展目标和任务
(一)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就近入学的原则。科学规划学校布局,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原则上每个乡镇都设置初中、中心小学、中心幼儿园,人口相对集中的村设置村小学、教学点、幼儿园,人口稀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地方保留或设置教学点和附属幼儿园。
论义务教育经费绩效管理模式的建构
一、研究的背景
随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增加,教育经费管理工作的难度也相应加大,义务教育经费管理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凸显,概括起来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一些地方虚报学生人数套取财政资金,有的甚至人为调账,多报债务;二是挤占、挪用教育经费时有发生;三是部分地方教育经费预算只做到县教育部门,学校没有单独编制预算;四是学校支出科目不统一,报表不统一,记账不规范;五是绝大多数农村学校财务基础薄弱,没有会计报表,没有会计档案,“包包账”、“流水账”、“纸烟盒账”等不规范的原始单据普遍存在;六是部分学校核算不真实,多列支出,少计收入,甚至伪造假合同、假依据、假基建专账和假会计凭证等;七是有的学校严重违背《会计法》有关规定,财务人员既做会计,又兼出纳。由于存在上述问题,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资产、债务、收支等数据不真实、难以提供真实依据,也难以堵住虚报冒领等种种漏洞。究其成因,既有思想认识不足方面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目前大多数地方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尚未实行事前(预算)、事中(执行)、事后(考核)全过程管理,继而管理不到位、执行不严格、追踪问效不力,最终资金使用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构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绩效管理模式。
二、“校财局管”:沙洋县农村义务
教育经费绩效管理模式2012年12月笔者在湖北沙洋县进行了调研,沙洋县全面推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校财局管”模式,实行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构建了安全、规范、高效的义务教育经费运行机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2006年秋季,沙洋县被国家确定为中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试点县。沙洋县组织人员经过认真调研和分析,大刀阔斧,积极探索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创新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模式。
(一)制度保障
沙洋县为规范农村中小学经费管理,健全和完善了一系列管理制度,从财务管理、部门预算、收支两条线、国库集中支付、国有资产管理、资金管理、信息网络管理、监督问责等各制度层面出台了相关规定,这些制度体现了绩效管理理念,提出了绩效管理要求,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校财局管”改革予以制度保障。2006年9月,出台了《关于实施中小学经费预算管理的意见》,在全县实施中小学经费预算管理,农村中小学启用新机制财务核算管理系统,实现学校、教育、财政主管部门“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网络管理。2010年,沙洋县教育局修订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财务管理的意见》,对中小学预算管理、收费管理、支出管理、专项资金管理、学校债务管理、学校固定资产管理、票据管理、财会队伍管理,以及中小学财务管理的责任与监督方面做了进一步明确和完善。2011年,沙洋县教育局、财政局重新修订了《关于农村中小学收费和资金管理的暂行办法》,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资金管理严格实行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专款专用、收支平衡、公开透明、责任追究的原则。《沙洋县中小学公用消耗物资管理制度》,明确公用消耗物资使用和保管的经济责任。《沙洋县中小学资金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明确规定学校必须按照国库集中收付工作流程办理国库集中支付。《沙洋县中小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对固定资产的分类、固定资产计价、固定资产账务处理、调出变卖报废固定资产的申报制度和审批制度、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制等方面予以规定。《沙洋县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资助的管理制度》,明确了资助对象及核定程序和要求,并对资助经费的拨付和使用、资助管理和资助监督等方面做了具体规定,确保中小学贫困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二)具体做法
农村学生营养改善工作方案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意见》、《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意见》和《自治区财政厅教育厅关于印发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文件精神,为扎实推进我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下简称“计划”)工作,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的意义
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旨在通过政府推动,逐步改善我区中小学生,尤其是农村中小学生营养状况,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实施对象、补助标准、推进计划
(一)实施对象
除城区学校以外的区所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
(二)补助标准
十年农村教育政策进展与分析
一、十年农村教育政策进展
(一)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等系列政策极大促进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
2005年5月,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分6个部分,要求各地把均衡发展作为实现“两基”之后义务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并对缩小校际差距、加强农村和城镇薄弱学校教师队伍、提升教育质量、保障弱势群体受教育等方面提出了要求。《意见》强调以区域推进为重点,优先解决好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把工作重心聚焦到“办好每一所学校和关注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上,并特别提出“建立监测评估体系”等措施,以切实推进各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下简称《义务教育法》)修订后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对保障农村地区实施义务教育提出了法律要求,并强调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保障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规定国家应“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扶持农村地区、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重点向农村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从而明晰了各级人民政府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和法律要求。
2010年,教育部下发《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同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以及缩小教育发展校际、城乡和区域差距的具体思路和办法。仅仅两年后,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2012),进一步明确了未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切实缩小校际差距,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努力缩小区域差距的基本目标,进一步明确了“总体规划、统筹城乡、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基本策略。众所周知,农村教育在义务教育体系中比例最大,涉及层面最广泛,位置最基础也最为重要。十年中,国家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教育政策形成较为完整的系统,对完善农村教育体系产生了巨大作用。从《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2005)第一次将“均衡”作为义务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以及党的十七大在政治报告中提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思想以来,国家连续出台一系列政策并修改了《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被逐渐提升为国家战略,上升为国家意志,成为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教育发展的战略方针。这些文件一是厘清了责任主体,把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升为各级政府的法定义务;二是制定了提高农村教育经费、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教师队伍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保障措施;三是实行“省级统筹,以县为主”的管理方式,极大推动了农村义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均衡发展。这一系列政策凸显了国家对相对薄弱的农村义务教育的高度关切,为不同时期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明确了任务、指明了方向,促进了农村教育的整体发展。
(二)《教育规划纲要》把农村教育摆在重要位置,引领农村教育改革纵深发展
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教育改革和发展做了系统分析和全面部署。在《教育规划纲要》中,农村教育占据了重要的部分,全文出现“农村”、“西部地区”、“城乡”等涉农关键词50余处,反映出《教育规划纲要》对农村教育的关注。《教育规划纲要》关于农村教育的专项内容,主要集中在“发展任务”和“保障措施”两大部分。在“发展任务”部分,农村教育的重点集中在学前教育、职业教育两个领域;在“保障措施”部分,也有多处涉及农村教育的内容,且均以“重点”呈现,如提出“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以农村教师为重点,对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债务,加大农村、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投入等倾斜政策”等。另外,《教育规划纲要》还对农村教育的突出问题进行了专项安排,如重点资助“农村家庭困难学生接受教育”、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建设、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并安排了侧重农村教育的“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工程”、“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等项目,此外还对“农村学校寄宿设施”、“改善留守儿童寄宿条件”等提出了针对性的要求。《教育规划纲要》是继《意见》之后对农村教育整体发展和改革最重要的综合性政策文献,对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做了更高层次的安排与谋划,对农村学前教育、职业教育以及农村教师等农村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和重要领域做出了重点安排。《教育规划纲要》强化了“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的政策方向,对于实现教育公平、提升农村教育质量具有里程碑意义。
(三)十年中出台的其他政策持续关注农村教育,形成具体政策支持体系
城乡学校设备管理一体化研究
摘要:
建立科学合理的学校设备管理制度,确保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设备设施正常高效运转和使用,现阶段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学校硬件设施标准化建设的条件下,乡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设备已基本接近城市学校,但在管理水平以及管理理念上乡村学校与城市有很大的差距,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为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学校设备管理水平一体化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
城乡;学校设备;管理;一体化
当前,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间差距不仅仅表现在硬件设施方面的差异,更表现在教育观念和管理制度上,例如农村地区学校和教师传统教育观念较强,未能认识到现代化教学方式的重要性,不重视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使用,管理制度落后,未能高效利用已有现代化教学设备设施。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不仅仅要求农村学校在硬件条件上和城市学校保持一致,更要求农村学校在同等化设备设施的使用和管理上保持相同的水准。所以在探析财政保障制度的同时,需要注意农村落后地区的教学设备管理和财政经费长期投入,确保现代化教学设备设施能够高效、长期使用,为教师专业能力施展创造良好的硬件平台。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学校设备管理方面的支持力度,为农村学校设备设施管理人员进行现代化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结合本地的实际帮助农村学校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设备设施管理制度。学校作为最直接的管理层面,一定要确定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一切设备设施都是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服务的,在设备设施管理方面要“重使用”,为教师和学生的使用创造良好的条件。教师作为教学设备设施的使用者,一定提高使用意识和责任感,对于新的教学设备设施要敢于去学习去使用,去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方式,积极施展自身的专业能力;另外在使用设备的过程中,注意科学合理地使用设备,有问题及时向管理部门反映,切实协助学校管理现有设备设施。教学设备设施管理是提高学校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政府在城乡教学设备设施同等化建设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科学合理的设备设施管理制度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减少教育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建立常态化的财政经费投入机制,制定义务教育学校公用费用标准,确保教学设备设施的使用、维护和升级能够正常进行,使农村落后地区同等化的教学设备设施不因后续的维修维护经费而形成新的不均等。城乡义务教育教学设备同等化建设是一个长期投入的过程,不是简单的一次性政府投入进行标准化学校建设,更需要标准化建校之后的后续经费投入,是一个动态的投入过程。首先,政府要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公用费用的投入。“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不仅存在着数量上的不足,而且城乡、区域之间也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直接造成了农村中小学的运转难与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提高难”[1],公用费用是维持学校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它的支出范围涵盖教学业务与管理、教师培训、教学实验、文体活动、水电、取暖、交通差旅、邮电、仪器设备及图书资料购置、房屋及仪器设备的日常维修维护等,其目的在于保障学校的正常运转。实行标准化建校必然涉及学校的日常运转和管理,而政府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公用经费的投入有助于学校管理的水平保持和城市一致,也有助于农村学校设备设施的正常使用和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提高。其次,制定农村地区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的公用经费标准,保障同等化的设备设施的使用、维修和升级。中央政府应制定全国性的最低义务教育公用费用标准,各地省级政府根据各地实际,结合国家最低标准制定适合地方的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标准,这样能够避免不同地区义务教育公用费用标准差距过大,加速不同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同时,地方政府应该向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公用费用倾斜,加大对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学校公用费用的支持力度,保障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充足,教学设备设施能够保持正常运转和更新换代。
提高标准学校设备设施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大幅度提升设备设施管理的效率。推进义务教育学校管理信息化,能够减轻学校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和提高学校管理工作效率,同时也是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一部分。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为不同地区不同学校间提供了大致相等的硬件设施条件,这将为学校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良好的硬件支撑,同时学校管理信息化化又能够提高学校同等化设备设施的管理水平,进一步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教学设备设施同等化发展,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差距。首先,统一学校管理信息化标准,提高软件在信息化管理中的地位。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学校管理信息化的管理标准和技术标准,统一管理标准有助于学校管理信息化的落实和应用,而统一的技术标准是义务教育学校信息化管理的成功的关键,这样能够减少由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技术标准不同而产生新的管理矛盾。重视管理软件在学校管理信息化中的作用,优秀的管理软件能够大幅度提高学校设备设施的管理效率和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教育行政部门在研发或采购教育管理软件的时候,应当注意宏观层面的统一和微观层面的差异性,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实际,注重差异性与宏观的统一性的结合,同时应考虑学校信息化管理软件的升级和适应不断发展的新要求。其次,建立规范的财政投入机制,将学校信息化管理的费用纳入财政经费保障范围。义务教育学校管理信息化建设离不开财政经费的支撑,特别是偏远农村地区,建立规范化的财政投入机制,有利于农村落后地区学校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高。与此同时,学校管理信息化有助于地方政府了解各个地区不同学校间设备设施情况特别是农村落后地区学校设备设施情况,为政府决策和增加投入提供全面客观的数据。
乡村教育财政的任务及主体
作者:刘惠林 单位:黑龙江大学教育学院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速度的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已迫切需要普及十二年制教育。根据国际的经验,普及十二年制义务教育重点与难点都在农村和经济落后地区,应优先在农村普及十二年制义务教育。由于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已成为公民个人发展的必要条件,农村普通高中教育已具有准公共产品的属性。虽然我国地方政府尚不具备完全承担高中教育财政支出的实力,但中央与地方政府整体财力已能够在普通高中阶段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根据中国国情,普及十二年制义务教育应先从农村和边远地区开始,由中央财政与省级财政重点支持这些地区普通高中的发展,待时机成熟再从立法的角度规定义务教育由九年延长到十二年。这对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具有极大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将农村普通高中教育视为公共产品。农村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意义重大,在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一方面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另一方面传授普通文化知识,提高了农民的基本素质和职业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发展农村高中阶段职业教育比发展农村普通高中教育更为迫切,难度更大,需要政府更多的财政投入。因此,农村高中阶段职业教育是更接近于公共产品的准公共产品,各级政府对于发展农村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农村教育财政的基本任务
(一)保证农村教育经费的充足供给《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和改革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消除城乡间、区域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的是实现城乡间、不同区域间农村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因此,要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底线均衡,使之成为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底线均衡的“底线”,是指水平、程度、价值等的最低合格标准;“均衡”,是指以这样的标准创造的平等、公平、平衡样态,应使农村教育的各类学校达到合格标准。保证农村教育经费的充足供给,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前提。
(二)公平配置农村教育资源公平配置农村教育资源的目的是实现教育公平,教育公平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现阶段我国教育公平的主要目标是实现教育机会均等。政府应保证每一名适龄青少年儿童都有同等的入学机会,实现教育公平是政府的责任。公平配置农村教育资源有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政府要实现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使农村儿童享有与城市儿童相同的教学条件;第二层含义是实现不同农村地区间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使不同农村地区的少年儿童都享有大致相等的教学条件;第三层含义是不同农村学校教育资源分配的大致均衡,包括师资、设备、生均经费的大致均衡。实现教育资源配置均衡的基础是教育财力分配的均衡,即实现不同地区人均义务教育支出或生均教育支出的均等化。实现农村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高层次政府比低层次政府负有更大的责任,特别是高层次政府的财政实力高于低层次政府的情况下,高层次政府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推进教育均衡化,充分考虑教育资源在城乡间、区域间、学校间的均衡配置。
(三)有效使用农村教育资源在教育资源恒定的情况下,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成为教育资源配置的重要问题。提高农村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主要有三个途径:首先,要实现师资的优化组合,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其次,要按照国家规定开齐规定科目,开满规定科目,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三,提高教学效率,包括降低学生的流失率、重读率,提高考试及格率,避免教学进程过慢或过长。第四,提高教学设备的使用效率,注意教学设备的适用性,教学设备过于超前与落后都会降低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
中央和省级财政要成为农村教育财政供给的主体
农村学生营养改善工作计划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局办、各直属机构: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意见》精神,确保我县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中央专项经费足额用于学生的营养改善,结合我县实际,现就落实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工作优惠政策提出如下意见。
一、落实营养改善的优惠政策
(一)各学校在采购营养改善零购物资时,认真填写县营养办在县财政、税务、审计、发改等部门指导下制定的营养零购物资采购单,并于每月报账前,到指定地点统一开具免税发票。
(二)减免供餐学校办理餐饮许可证、从业人员体检健康证、从业人员培训证等相关费用。
(三)建立农村中小学食堂建设“绿色通道”,行政审批实行“一站式”办公,免征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
(四)县学生营养指导专家小组定期免费指导学校营养食谱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