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特色文化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农村特色文化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农村特色文化

谈农村学校班级特色文化建设的实践

班级授课制下的学校教育中,班级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组织实施教学活动的基层组织,在学校教育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班级成员共同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形成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不但能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而且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创造良好的班级文化环境

班级文化环境是展现班级生命力的重要载体,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努力使学校的墙壁也会说话,让教室成为一个能够耕出春天的村庄。”这就说明班级文化环境不但展现了一个班集体的良好风貌,更重要的是班级文化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在班级文化建设中,首先要重视班级文化环境的创造,要结合学生的认知实际,创建和谐优美的自然、文化环境,通过环境来影响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进而提升班级凝聚力,促进班集体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农村学校教室环境普遍存在着脏乱的现象,各种饮料瓶子摆放不正,地上丢着纸片、果核,学生的课桌很乱,学生的个人卫生习惯不好,行为习惯存在许多问题,同学间出现了矛盾从不会用“对不起”等礼貌用语,见了老师也不打招呼……凡此种种,使人觉得整个育人环境不理想,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创造优美的班级文化环境势在必行,班主任要从自身做起,要求学生从小事做起,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观,通过自身形象的示范,引领学生改变不良行为习惯,从而形成良好的班级文化。比如,班主任带头行动,把不用的瓶子做成塑料花或者插上一些鲜花,摆放在讲台和窗台上,创造优美的生活环境。还可以让学生把班级的行为规范要求,制作成手抄报张贴在教室的墙壁上,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校正自己的不规范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注意自己的文明用语,当遇见老师时一定要问一声“老师好”,与学生出现矛盾时学会说“对不起”。通过这样的改变,可以构建良好的班级文化环境,让学生在优美的环境里生活、学习,从而增添了许多人文气息,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重视班级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对于一个班集体的正常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学生综合素养和养成教育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因此,在农村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中,一定要有明确的班级制度,它是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制定班级制度时,学生是主体,通过班集体的通力合作,制定促进班集体共同发展的制度,以此来规范学生的生活、学习、行为习惯,使每一个学生接受班级制度的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进而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在班级制度建设时,一定要树立制度的权威性和人文性,使制度能深入人心,让学生更加关注自己的言行举止。比如,针对迟到的学生,经过班集体讨论制定的处罚方式是,写出一份 200 字左右的深刻检查,或者面对全班同学进行一次才艺表演,通过这样的处罚方式,学生迟到的次数减少了,能保证良好的出勤率。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活动

班级活动是提升班级凝聚力,培育优良班风的重要保证,通过举办活动为班级成员提供了相互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提高了学生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同时,通过班级文化活动,可以有效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比如,可定期举办“主题演讲活动”“歌唱比赛”“才艺表演”等活动,让每一位班级成员借助活动释放自己的能量,发挥自身才能,给他们提供展示个人才华的平台,以此来激发班集体活力。总之,班集体生活是每一个受教育者在人生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由于农村小学的条件限制,许多学生的知识面非常狭窄,缺少班级文化建设的创新意识。兼之,许多农村小学的教师年龄偏大,自身的专业素养较弱,很难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考虑,给学生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班级文化。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新课标背景下,农村班主任一定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创新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路,带领学生构建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促进班级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升学生的认同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阅读全文

小学德育教育中红色文化资源利用对策

摘要:在我国立德树人教育背景下,农村小学德育教育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师想要收获理想的德育工作成果,就须加强在德育教育中引入红色文化资源。红色文化是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生生不息、艰苦卓绝发展的标志和灵魂,具有超强的人格塑造功能和隐性德育功能,是促进农村小学德育教育体系改革的优质资源。故研究红色文化资源在农村小学德育教育中的利用策略,希望可为相关教育人士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从而弘扬社会正气和革命优良传统,不断提高农村小学的育人质量。

关键词: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红色文化资源;利用策略

红色文化资源主要以中国革命道路、革命精神和革命文化为内涵,不但适用于农村小学德育教育,也是推动国家和社会稳步前行的不竭动力。加强在农村小学德育教育中应用红色文化资源,既可加快学生精神文明建设步伐,也能以红色精神滋养学生的品格情操,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和爱国情怀,从而使学生的德育素质迈入更高的层次。基于此,在新时期的农村小学德育教育中,教师应该明确红色文化资源卓越的育人功能,将德育工作和红色文化资源有机整合,以期拓展学生的精神视域、涵育学生的道德品质,从而使宝贵的红色精神财富薪火相传。

一、农村小学德育教育中红色文化资源利用价值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拼搏进取过程中积淀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将其应用于农村小学德育教育,无论是对于培育学生的道德品质还是构建符合时代精神的育人体系来讲,都发挥着重大的促进作用。农村小学德育教育中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价值可归纳为两方面:第一,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可拓展农村小学德育教育途径,提升德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在以往的农村小学德育教育中,教育内容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不但制约着学生德育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和谐发展,也难以激发学生参与德育学习的积极性。红色文化资源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将其引入农村小学德育教育,不但可拓展德育工作途径、提升德育工作质效,也能带给学生更加新颖的德育学习体验,从而促使学生自发地参与德育学习,收获更加丰硕的德育教育成果。第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可构建独具特色的红色教育工程,促进优良革命传统的沿袭与发扬。红色文化资源的精神内核主要包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和延安精神等等,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反映革命历程的遗址、纪念地和实物等,将这些资源应用于农村小学德育教育,不但可使革命传统占领小学德育工作主阵地,也能构建独具特色的红色教育工程,从而促进优良革命传统的沿袭和发扬,落实我国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

二、农村小学德育教育中红色文化资源利用策略

(一)营造红色校园环境,建设农村小学德育教育新风尚

阅读全文

乡村特色旅游文化

一、乡村旅游是乡村特色文化的重要载体

依照对乡村特色文化特质的分析可以知道不同的乡村特色文化可以形成不同乡村旅游资源。笔者认为在进行乡村休闲旅游开发的过程当中要重视以下五类乡村特色文化资源类型的开发:乡村民居文化、乡村民俗文化、乡村农耕文化、乡土艺术文化、乡村名人文化等。这是开展乡村旅游,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依托,也是乡村特色文化的具体表现。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乡村旅游是乡村特色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这可从几方面来看:

(一)凭借乡村特色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随着“2006中国乡村游”主题的提出,全国各地都展开了乡村旅游的开发工作,可谓场面红火。中国地域广博,经纬跨度大,由此形成了类型多样、风格各异的乡村文化,这也是近几年来各地乡村旅游活动日益兴旺的原因之一。要做好乡村旅游的开发工作,就是要把握住乡村旅游开发中的特色两个字,特色是乡村旅游的生命。什么是乡村旅游的特色?简单说就是乡村特色文化。如果乡村旅游失去了所具有的乡村特色,乡村旅游也就不叫乡村旅游了。不管是独特的民俗风情,还是迥异的生产生活习惯,亦或是名人故居和特色村落建筑,无不是乡村特色文化的具体物化形式。因此,要发展乡村旅游,就是要发展以具体物质形式为代表的农业特色、乡村特色和原住民特色的文化旅游。

(二)依靠乡村特色文化资源建设乡村文明。乡村休闲旅游和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五点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两者之间应该是直接和必然的关系。当前许多地方在乡村经济发展趋上,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观念。乡村旅游作为农村第三产业的先导产业,有着关联度大、辐射面强的特点,是提高农民富裕程度,走向共同和谐的重要手段。旅游行业对环境及人文关怀的高标准性也必然会对乡村的一些传统落后的思想观念带来冲击,因而它是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平台。乡村旅游所要做的就是依托乡村特色文化资源,开展乡村旅游活动,构建、传承乡村特色文化,利用对乡村特色文化的挖掘,唤起人们对至真、至善、至美的东方传统情感美德的认同和追求。在进行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推进精神文明的建设,打造文明的乡村文化气息。

(三)依托乡村文化内涵促进旅游经济发展。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而深度则是旅游产品和文化经济时代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将达成对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最大化的发现、提升和实现。依托独特的乡村文化资源,开展具有特色的乡村旅游活动,从而吸引旅游者前来游玩消费,达到促进本地旅游经济发展的目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地域文化的传承日益被重视的今天,在进行乡村旅游开发时要重视对乡村特色文化的开发力度和深度,这是历史文化与经济结合的科学选择。乡村旅游是乡村特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发展乡村旅游将起到促进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促进城乡差距不断缩小的双重功效。

二、乡村特色旅游文化的整合策略和发展理念

(一)乡村特色旅游文化整合策略。

阅读全文

民族文化符号在休闲农业旅游中的应用

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吸引了一大批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寻求发展机会。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随之而来的是农村劳动力的减少,不利于新农村的建设,还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差距。为了更好地处理以上问题,政府以旅游发展为导向,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通过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乡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农业旅游是一种满足旅游者休闲、度假、体验、观光、养生、回归自然等需求的新型农业经营形态,作为农业和旅游业的结合物,主要是利用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农村民俗、自然环境吸引游客游览消费。但近年来,特色小镇越来越多,有些小镇建设盲目跟风,缺乏自身的特点,加上采摘园多,农耕氛围淡薄等,无法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青墙黛瓦,每个小镇都能够建造出来,但独特的民俗文化却是无法复制的,因此在休闲农业旅游特色文化小镇建设中加入民族文化符号显得尤为重要,不仅能够帮助小镇在农业旅游行业中脱颖而出,还能更加吸引游客。《美丽乡村之农业旅游》(中国农业出版社,2017年7月版)一书由罗凯所著,以建设美丽乡村为导向,兴起农业旅游,实现提高农村经济效益和缩小城乡差距的目标。总览全书,有两大特色,概述如下。

一、整合民族文化资源,发展民族风情旅游

农业特色小镇的民族文化是吸引游客的重要资源。立足休闲农业,增强乡土文化氛围,能够吸引游客的眼球,例如世界香水小镇,位于法国格拉斯,不仅是旅游购物的天堂,还是参观学习、陶冶情操的好地方,为此小镇结合特色产业,营造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十分重要,对推动休闲农业旅游特色文化小镇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旅游的本质是让游客体验与众不同的文化和自然景观,其中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好的民俗文化能给游客留下很深的印象,所以将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与休闲农业相结合十分必要,有助于打造富有民族风情的旅游村寨。特色文化小镇的发展应基于“文化至上”的理念,力求创造具有高文化品位和丰富文化内涵的农业旅游产品,首先从村寨、村镇建设入手,例如村寨、村镇的规划、布局、建筑风格等,都应体现当地最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和自然资源优势;其次是大力发展民族节庆活动,通过引导社区农民组建民间歌舞演艺团队,向景区、景点的演艺场提供民间歌舞表演,以此提升景区、景点的文化吸引力,例如西双版纳州的泼水节,是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中影响力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节日,男女老少穿着盛装,挑着清水,来到佛寺浴佛后,再开始互相泼水,互相祝福;最后是发展民间传统手工技艺,例如戏曲、蜡染、苗绣、民族乐器、剪纸等,都是特色旅游产品之一。

二、发挥民族文化优势,打造休闲农业旅游特色文化小镇

农业特色小镇的民族文化是一种吸引力,能够吸引游客的眼球,那么在小镇打造过程中加入民族文化符号显得格外重要,不仅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和提高人的素质,还能净化心灵,扩宽视野,对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农业特色小镇在引进民族文化时,应先挖掘其文化底蕴和文化遗产,随后再打造文化园区,以此增加文化氛围,例如衡水市可以依托饶阳内画,张家口可以依托蔚县剪纸,湖北黄梅可以依托黄梅戏,传承千百年的民间艺术和现代文化的有机结合,能够创造更加绚丽的色彩,在吸引游客、知音、爱好者参观游赏的同时,能够赋予传统文化更强的生命力和更大的发展空间。除此之外,还可依托特色农产品,例如生产的桃子、梨、玫瑰等,在桃花、梨花、玫瑰盛开的季节吸引游客观赏游玩,也可依托农产品加工的酒、奶、茶叶等立足特色农业产业,运用乡土文化打造“乡愁文化”,挽住游客的手,吸引游客的眼球。在建设休闲农业旅游特色文化小镇时应注意一点,就是对历史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注重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前提下,实现农业旅游与生态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这能够使休闲农业旅游发展更加正规化、多样化,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更上一层楼具有重要意义。总而言之,在休闲农业旅游特色文化小镇中导入民族文化,有利于增加农业旅游吸引力,激活农业旅游价值,进而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帮助农民致富。

作者:田启利 单位: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阅读全文

新时代传播红色文化的路径探讨

摘要:红色文化作为我国先进文化的一部分,对新时代育人事业起着重要作用,它既有其他文化所具备的共性特征,又具备区别于其他文化的鲜明特点。红色文化涵盖了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内容,产生于中国特殊的革命环境,随着时代变化不断增加新内涵。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传播红色文化的有效路径主要有思政课教学、红色旅游、新时代大众传媒和个人志愿活动等。

关键词:新时代;红色文化;传播路径

1红色文化的内涵

红色文化源于20世纪中国特殊的革命环境,是中国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依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创造的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先进文化”[1]。红色文化包括物质、精神两个层面的内容,是二者的统一。物质层面的红色文化是指带有红色特征的旧址、博物馆、文学文艺作品等;精神层面的红色文化则集中体现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创造的红色精神,它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增加新内涵。

2红色文化的主要特征

红色文化既有文化的共性,也存在其自身的特殊性,主要包括民族性、科学性、人民性、政治性和开放性。(1)民族性。从赢得反帝反封建斗争开始,到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再到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论中华民族处于哪一阶段,红色文化都包含鲜明的民族精神。加之红色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因而它具备鲜明的民族性。(2)科学性。红色文化具有科学性,它是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社会实际而形成的产物,在具体内涵的选取上遵循辩证原则,因而是一种科学文化。红色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既囊括先进文化,又去除与社会发展不相协调的文化,同时结合大量革命化的内容,从而大大增强了自身的说服力。(3)人民性。红色文化的产生和创新发展依靠人民,它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这意味着“红色文化始终反映了人民大众的意志和愿望,代表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要求”[2],潜移默化地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红色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人民,其物质果实和精神财富也由人民共同享有。(4)政治性。红色文化包含中国共产党的意志,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形成的产物,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红色文化服务于无产阶级的政治路线和政治斗争,服务于共产党的政治纲领,内涵并体现着我们党的意识形态。”[2](5)开放性。红色文化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历史发展阶段的改变使得红色文化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具备时代特征。红色文化的开放性不仅表现在吸收古今中外的文化精华,而且表现在不断创新红色文化的载体形式,二者显示出其鲜明的开放性特征。

3传播红色文化的有效路径

阅读全文

农村文化发展内涵及形成因素

 

作者:邓显超,幺翔宇   单位:江西理工大学文法学院   农村文化软实力的构成要素探析   农村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以农民为主体的文化,是农民的文化水平、思想观念以及在漫长的农耕实践中形成并积淀下来的认知方式、思维模式、价值观念、情感状态、处世态度、人生追求、生活方式等深层心理结构的反映,表达的是农民的心灵世界、人格特征以及文明开化程度。[5](P211)农村文化是相对于城市文化而言的,是一种以生活居住在农村地区的农民为主体所创造的、源于乡土并依存于乡土的文化,具有很强的继承性、区域性和民族性。农村文化软实力是农村(乡村)文化在历史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对本地农村甚至是其他地区所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对内可以为当地农村带来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多样和社会和谐,对外可以为其他地区带来制度吸引和文化向往。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实践中,农村文化软实力体现为农村文化的凝聚力、保障力、生产力、吸引力和影响力。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的农村文化凝聚力   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1]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任务,也是农村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根本。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直接关系到文化强村战略的实现,事关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乡风文明的大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它提供新农村建设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保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农村基本制度和大政方针制定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着我国农村文化的科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对广大农民发家致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农村文化改革发展的精神动力,广大农民默默无闻地为国家发展作出的巨大牺牲和改革开放中农民的首创精神,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实现乡风文明的道德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身是一个有机的体系,能够作为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政策要素和行为规范融入到农村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日益变化发展的农村社会提供精神支柱。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农村的乡土文化、家族文化、礼俗文化与宗教文化,培育农民的公民文化、民主文化和集体文化自觉,抵制宗族之风、迷信之风、奢靡之风和赌博之风等腐朽和落后文化,引导农民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激发农民文化创造的热情,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应有之义。因此,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农民素质教育、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村基层党的建设全过程,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农村素质教育中的需求度、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认同度,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农村基层党的建设中的坚持度,是提高农村文化软实力的首要任务。   (二)以公益性文化事业为核心的农村文化保障力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通常是指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形成的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提供精神食粮、满足农民群众文化需求、保障农民群众文化权益的各种公益性文化机构和服务的总称。[6]指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意义。”[7]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全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村文化建设以及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党和政府顺应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实际,着眼于新时期我国农村文化发展现状,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也是党践行执政为民宗旨、把文化建设同农民基本文化权利密切联系在一起、切实保障农民公共文化权益的重大举措。覆盖农村广大乡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文化服务均等化和文化共享格局的形成,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实现,关系到一个地方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水平的提升,关系到当地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培育,关系到农村文化软实力的增强。当前,中国农村文化建设普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是整个文化建设中的薄弱环节;相对于城市公共文化建设,任务更重,难度更大,意义也更为深远。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公民文化权利的实现方式,包括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公共文化服务运营机制,公共文化服务的资金、人才、政策法规保障体系,以及公共文化运行绩效评估体系等方面。公民的文化权利主要包含四个基本方面:一是享受文化成果的权利,二是参与文化活动的权利,三是开展文化创新的权利,四是文化创作成果得到保护的权利。只有建立完善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农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享受文化成果和开展文化创造的文化权利才能得到有效保障。以完善的公共文化设施、公共文化产品和公共文化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让文化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农民,切实维护农民群众平等享有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大众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体现。因此,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推进公共文化事业体制改革,着力改善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构建覆盖乡镇、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是提高农村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p#分页标题#e#   (三)以经营性文化产业为核心的农村文化生产力   文化产业就是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发展趋势的产物。文化产业作为资源消耗小、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附加价值大、带动就业多、发展潜力好的“绿色经济”,相对于传统产业具有较强的拉动性和“溢出效应”,是当今世界公认的“朝阳产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水平的重要内容,不仅可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而且有利于增加就业和创业,拉动内需消费,促进跨越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农村文化产业是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目标,以农民为创作生产主体,以农村文化资源为主要依托,将地域性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转换为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的现代产业形式。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可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实现文化富民、加强和谐农村构建、保障传统农村文化传承、促进先进文化建设和加速新型农民培育的重要选择。当前,农村文化产业很大程度上仍处于自发和萌芽状态,农村文化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平衡,文化产业规模较小,文化市场发育不良、发展速度缓慢,文化品位不高,管理相对薄弱。从整体上看,农村文化产业在村落文化生态保护、区域文化资源开发、乡村文化休闲旅游、民俗风情展演、产业机制完善以及实施品牌战略、维护手艺农户利益等方面都存在不足,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   发达的农村文化产业是农村文化软实力提升的主要载体和重要体现。农村作为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民间文化的发源地,有着很多优秀的农村文化艺术,具有走向产业化、形成产业优势与效益的潜质。解放和发展农村文化生产力,需要各级政府走出认识上的误区,借鉴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思路,加快农村文化经营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做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统筹发展城市和农村文化产业,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推动农村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一方面,实施重大农村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发掘农村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化资本”,吸引民资及外资进入农村文化产业,逐步使农村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另一方面,提升农民的文化意识自觉性,增强农民的文化主体意识,加强农村文化资金投入,培育农村文化市场,释放农民文化消费的需求。   (四)以区域特色文化创新为核心的农村文化吸引力   我国农村,地域广阔,民族众多,整个文化表现出多样性、差异性、原生性、稀缺性等文化特征。以区域特色文化资源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不同地区也特色鲜明,构成该地区的比较优势和显著个性特征,成为地方特色文化品牌,有很强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但是,相当一部分地区农村特色文化发展的品牌欠科学、知名度不高、个性不突出,尤其是文化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对更大范围和更多民众的吸引力。农村特色文化创新是提升农村文化生产力的关键,是农村文化软实力持久不衰的灵魂。“文化创新是人类在继承、借鉴本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新的社会实践需求,逐步对旧文化模式和系统进行革命性改造和扬弃,从而创造新质文化的进步运动,它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实现人类自身价值的重要实践方式。”[8](P17)   农村文化创新主要包括文化观念创新、文化体制和机制创新、文化内容创新、文化形式创新等方面。提高农村特色文化的知名度,就要在开发和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上下工夫,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凸显特色,巧打乡村历史文化牌、乡村景观文化牌、乡村休闲旅游牌、乡村饮食文化牌、乡村传统工艺牌、乡村民俗文化牌、乡村节庆文化牌。追求农村特色文化的吸引力,就要依托特色文化资源,全面加强农村特色文化的创新,找准农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结合点,实现农村民族民间文化的现代性转换,打造农村地方特色文化品牌。   (五)以文化传播和交流为核心的农村文化影响力   农村文化软实力不仅表现为农村特色文化的吸引力,也表现为农村本地文化对区域外的影响力。再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也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和交流,让广大消费者了解它,接受它,喜欢它。传播和交流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客观要求,是扩大农村文化影响力的必由之路。农村文化影响力是文化的双向交流与互动能力,不仅包括农村文化对外的传播力和辐射力,而且也包括农村文化对区域外受众的亲和力和感召力;不仅包括农村文化“走出去”,而且还包括把区域外的优秀文化“引进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互动和交流日益频繁和密切,中华文化带来的“中国风”、“汉语热”风靡全球,方兴未艾,中外文化交流进入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好的历史发展时期。但是,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力、影响力和竞争力还很有限,世界文化格局“西强我弱”的状况尚未根本扭转,推动包括农村特色文化在内的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农村是文化资源富矿,民间、民族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得相对完好。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伴随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民族本土文化的振兴,文化内容和文化创意在世界文化产业的竞争中越来越处于重要地位,具有本土民族特色价值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颇受国际文化市场的青睐。通过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可以把彰显悠久农耕文化内涵和乡土气息浓郁的文化活动及产品以文化符号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受众感受到农村地域文化的博大精深,使优秀的地域文化走出农村,走出区域,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在世界上弘扬中华农耕文明的伟大成就,扩大农村文化影响力。   结语   农村文化软实力对新农村的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为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文化氛围和智力支撑,它能扩大农村区域的外在影响,传播农村的形象,增强农村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在文化经济日益结合和区域发展日趋人文化的今天,文化软实力的强弱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地区形象、品位和竞争力高低的重要标杆。一个地区要赢得竞争优势,实现科学发展,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等硬实力,同样需要强大的文化软实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农村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不仅是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也决定着新型农民综合素质的普遍提升和幸福指数。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1]#p#分页标题#e#   这为进一步提高农村文化软实力,实现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战略机遇。农村文化软实力的提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精心谋划。农村文化凝聚力、农村文化保障力、农村文化生产力、农村文化吸引力、农村文化影响力,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一个整体,统一于新农村建设这一伟大实践和实现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之中。在这个统一体中,五大要素中任何一个要素功能的发挥,都要依赖其他构成要素的支持及与其他要素的互动,五大要素在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程中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阅读全文

红色文化资源助力乡村振兴探究

摘要:乡村振兴是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能否实现的伟大战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要传承好红色基因,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实践证明,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路上,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发挥了重要作用。江西省作为红色文化资源优势省,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中,如何充分挖掘和发挥江西省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独特优势,为乡村振兴提供宝贵资源与精神支持,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是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红色文化资源;乡村振兴;实践路径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总书记在党的五中全会上进一步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由“实施”到“全面推进”,充分体现了党在新时代对乡村振兴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推进建设不断深入。笔者以江西红色文化资源为例,提出将其挖掘并融入江西乡村产业发展、人才培育、基层治理、文化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实践途径,为红色文化资源更好助力乡村振兴发挥重要作用。

1乡村振兴战略和江西红色文化资源概述

1.1乡村振兴战略概述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在新时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充分认识、对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的科学判断基础上提出的伟大战略。党的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党的后,为了系统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这个规划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展开。“产业兴旺”,要求提高乡村产业的质量、优化产业结构和健全产业体系,更好地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推动农业农村健康发展,进而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生态宜居”,不仅要求村容村貌要整洁,还要做好生态保护与修复,实现绿色发展、清洁生产,建立美丽宜居的乡村。“乡风文明”,要求在乡村普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整体提高人的文明素质。“治理有效”,要求乡村治理主体、治理手段要实现多元化,自治、法治与德治的治理体系有机结合,最终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生活富裕”,是以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为落脚点,而且这种生活水平的富裕不仅是物质上的富裕,还是体现在精神上的富裕。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江西省结合江西实际,制定了《江西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要着力打造彰显产业兴旺之美、自然生态之美、文明淳朴之美、共建共享之美、和谐有序之美的江西新时代“五美”乡村,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江西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1]。“五美”乡村建设也体现了乡村振兴中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建设要求。

1.2江西红色文化资源概述

阅读全文

农村电商产品视觉形象设计和发展影响

摘要:文章以岭南广东农村电商产品视觉形象为切入点,全面分析和解读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岭南特色农产品电商包装设计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探索一条适合岭南乡土特色农产品电商视觉形象设计的文化创意发展道路,促进农村电商发展的同时传承和传播区域乡土文化。

关键词:农村电商;视觉形象;农村电商产品;视觉形象设计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使农村电商产业得到蓬勃发展,随之农村电商产品大量流入市场。全面提升设计具有地域特色文化的农村电商产品的视觉形象,既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又提升了农村电商产品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促进了地域乡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1农村电商产品视觉形象设计

1.1农村电商

互联网进农村,使越来越多的农民接触到网络,给农村带来巨大变革,农村电子商务市场规模迅速扩大,数字经济在农村开花结果。2012—2018年,中国农村网民规模持续增长,农村网络技术水平逐步与城镇水平拉近,2018年上半年,中国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6.5%。农业农村部和中央网信办联合发布了《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报告(2019年)》,报告提出,要通过“填鸿沟”“补短板”“促融合”等措施,充分挖掘信息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巨大潜力,报告显示2018年,全国农村电商超过980万家[1]。

1.2农村电商产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