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农村区域经济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城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摘要:近年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在逐渐提高,农村地区城镇化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而农村城镇化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影响。河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发展区域,城镇化对其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构以及质量等都具有显著影响。本文针对城镇化对河南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研究,并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对其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城镇化;河南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影响
一、前言
城镇化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城镇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同时城镇化又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河南地区,城镇化发展是十分明显的,而城镇化具有着显著的经济效应,对河南区域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城镇化和区域经济发展概述
(一)城镇化的含义
城镇化主要是指我国工业化的进程不断推进以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人类的社会活动产生了巨大影响,使农业活动比重逐渐下降以及非农业活动比重逐渐上升的过程,其和经济结构的变动具有一定的适应性,乡村人口和城镇人口出现此消彼长的情况。居民建设的物质表象以及居民生活的方式也在逐渐朝着城镇化方向转化和稳定,此过程是城镇化发展的过程。城镇化发展是农村向城镇方向逐渐过渡的过程,实现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城市社会发展,是我国社会以及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就地城镇化建设路径分析
摘要:农村经济发展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降低城乡经济差距的重要途径。就地城镇化建设就是在发展农村区域经济的思路之下,提出的一种新型的城镇化路径,可以有效解决城镇化过程中的“城市病”,提升城镇化的建设质量。本文主要探索现阶段农村就地城镇化建设过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农村区域就地城镇化建设路径,以供相关部分参考。
关键词:农村区域;就地城镇化;建设路径
传统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吸引许多劳动力涌入,增加城镇的生态压力,例如,生态破坏、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等,同时农村面临空心村的情况,这是城市发展的一个通病。为了发展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农村与城镇的经济发展,农村采取就地城镇化的发展模式,逐步实现以点带面,全面促进农村区域的经济发展。
一、农村区域就地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就地城镇化是发展农村区域经济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城镇化建设的一种新模式、新途径。现阶段,农村区域就地城镇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思想认知不足
现阶段,农村劳动力存在如此情况:年轻劳动力,不愿在家务农,选择外出打工;年纪大的劳动力,接收不了外面的事物,只能在家务农。由此导致农村区域的经济发展缓慢,农村经济收入主要靠外出打工。就地城镇化,要求发展农村区域经济,促进农村实现城镇化的转变,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资源。许多村民对于就地城镇化的认识不足,关注点一直停留在外出打动挣钱上,由此导致农村就地城镇化发展缓慢。
乡村振兴下农业会展与经济发展探究
摘要: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唯有农业是兴盛不衰退的,因为农业是治国之本。党的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倡议的重大决策,将加快农业发展与现代化改革的进程。农业会展作为乡村振兴以及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包括展览和会议两个部分,目的是展出农产品并推广、营销和交易农产品以及交流农业相关问题。农业会展可带动资金、信息、人才和物流的流通,创造强大商机带动经济发展。本文基于农业会展的经济价值,指出农业会展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为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会展与区域经济的融合发展提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会展;区域经济;融合发展;农产品
在党的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倡议。“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问题是国之根本,解决好“三农”问题是乡村经济发展和振兴的关键。乡村振兴主要是做到“二十字”方针的要求,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在产业兴旺的过程中,现代农业最为重要。要通过发展新型职业农民,用产品、制度、技术、管理和组织的创新,推动农业转型和农业产业链的延伸,打造有规模、有高质量服务、以绿色农业为主的现代化农业。同时要因地制宜,顺应自然,弘扬乡村文化,建立起严格有效的乡村治理体系,从精神层面与物质层面做到农民富裕、农业发达、农村兴盛。“三农”是一个整体,任何时刻都密不可分,但乡村振兴,重点要放在农业发展。自古至今中国都是农业大国,农业蕴含着独特的经济价值。人们通过辛勤劳作,生产出了种类丰富的农产品,通过农产品的销售流通,不仅养活了中国14亿人口,同时还为农产品产地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2019年乡村产业工作要点》中提到,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融合发展农村三大产业,构建现代化有鲜明特色的农村产业体系。三大产业即指“特色产业”“乡村旅游休闲”“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会展作为农村文明和农产品的重要传播媒介与载体,同时也作为一种特色产业,其产生的经济价值也相当可观。1949年华东地区举办了第一次有规模的农业展览会,1992年农业部主办了全国性的农业博览会,2003年农博会逐渐走向国际。2019年第十届农博会成功举办,推进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展览,并已成为我国举办的范围最广、规格最高的大型综合性国际农业博览会。农业会展旨在帮助农民获取更多的现代化信息、推广农产品、发扬乡村文明,以此推广农村要素、发展农业经济。所以如何打造好农业会展,如何帮助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宣传农村特色文化、打造农业产品品牌成为了现实问题,农业会展与农村发展需要的契合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推动会展业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的需求。
1文献综述
农业是国家本源。随着经济发展,社会与科技共同进步,农业现代化进程体现着一国的实力与经济发展程度。农业发展需要动力,会展业就是一个强大的动力来源。农业会展可以解决“三农”问题中农业发展的问题,进而推动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同时农业会展还可以发挥出农村特色产业的优势,达到宣传推广的目的。作为农业文明之一的农耕文化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同时还存在着人均农业资源少,农耕劳动力不足以及农耕文化与区域经济协同度低等问题。未来要在保护优秀农耕文化的基础上,从推广技术应用和打造知名农产品品牌出发,推动农耕文化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1]。利用好农业会展的服务和营销性质,通过打造农业会展品牌,完善农业会展配套设施,加强农业会展顶层设计,实现会展业振兴乡村、发展乡村经济的目的[2]。农业和旅游业都属于农村三大产业,二者通过政府协调,以文化创意、技术和资本支撑为条件,可以做到融合发展,助力乡村经济发展[3],同时会展业可以帮助打造属于两大产业的特色品牌。农业的发展可以借助大数据理念,实现农业运营和管理信息化[4],大数据可以实现农业与多产业精准协同发展,“农业+会展”的模式是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农业会展的发展还存在规模不大、管理不规范、人才缺失等限制,要从长远出发规划农业会展的发展路径,打造农业会展品牌,助力农业会展经济发展[5]。“农业+会展”的模式是展览、宣讲、体验、产销结合的农业市场的开拓模式,不仅可以培育新型农业经济主体,同时还可以促进区域农产品品牌建设,发展区域经济[6]。农业会展模式的推出,创新了农业发展的新模式。所以推动农业会展与区域经济的融合发展无论是对农业现代化还是对区域经济进一步增长都有益无害。
2农业会展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农业关乎着一国生计。在制度和政策的不断完善中可以发现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同时也在积极推动构建农业经营体系,推动农业转型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2010年首次提出“会展经济”一词,2017年农业农村部出台了《农业部展会工作管理办法》,这些政策都为农业会展指明了方向。但是目前农业会展仍跟不上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主要是因为农业会展的市场化、专业化、品牌化、产业规范化程度不高以及农业会展的效率、效果和效益较低。
道路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探析
摘要:运输作为人们生活的基础产业,已经形成了完整的运输体系,形成了道路运输的网络布局,发挥着根本性的作用。货运业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成为联系城市经济,加强地区间经济交流,加强地区间资源和人才交流,促进当地经济繁荣发展的桥梁。因此,应重视发展地方公路运输,各省将出台与公路运输有关的配套政策,以促进公路运输业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关键词:公路交通物流运输;区域经济发展;影响
公路交通运输业与区域经济发展是双向发展与进步的,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关系。公路交通运输业增加了地区之间交流的机会。频繁的区域间贸易往来可以极大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间道路建设就是高速公路的发展。运输业的发展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地方经济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货运业的发展。经济发展也将继续增加对运输的需求,并为交通运输业提供更多的运输服务。这将有助于促进公路交通行业企业规模的迅速扩大,以应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1公路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的基本概述
在社会经济的带动下,中国的交通建设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与铁路,航空和其他运输方式相比,公路运输的覆盖范围和成本具有绝对优势。道路交通是当今最基本的运输方式之一,具有较大的运输能力和密集的交通方式,并且可以在城市之间灵活高效地移动。同时,在道路交通模式下,货物的运输和卸货非常方便,可以高水平地满足客户的需求,并确保运输质量。同时,由于自然和社会条件的影响,某些地区,特别是中国西南地区,经济发展存在很大程度的差异和失衡。因此,在公路运输的发展中,利用公路运输实现地方经济与资源的融合,不仅可以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平衡,而且可以加强文化交流。当前,随着公路运输物流的发展,在现代化的影响下,公路运输网络的设计越来越完善,运输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同时,随着技术时代的到来,许多先进的设备技术已应用于卡车运输行业,促进了卡车运输技术和设备的改进,并进一步优化了安全性和效率。但是,就每个地区而言,道路交通运输和物流业的发展仍然相对缓慢,不能充分满足地区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这也给地区经济带来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为促进区域间经济交流与发展,有关部门必须要促进道路交通物流运输网络结构的改善,为区域经济交流搭建桥梁,促进社会经济高效稳定发展。
2公路运输的特点
道路交通具有直接通信的特点,因为在中国建造的道路系统相对完备,并已遍及中国的所有省,市和地区,而且道路甚至建在偏远地区。因此,基本上,可以选择公路运输并直接前往任何地方,而无需切换到其他运输方式,第二,道路交通更加灵活,通常,有几条到达目的地的路线。这给人们提供了更多选择。根据实际情况,车流量低,路况好,可以选择最短距离。人们对道路交通的最佳和最低成本的强烈需求意味着未来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第三,道路运输的成本比其他运输方式便宜得多,因此驾驶员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了解操作的基本方面,发生故障的可能性相对较低,并且可以很好地保证安全交通。
成人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研究
摘要:面对新时代社会经济转型带来的挑战,提升基层干部素养,培养基层干部干事创业能力,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基层干部成人高等教育为各地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了人才,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帮助,但也面临了一定的问题和挑战,要通过扩大教育诉求、夯实教育实力、扩大教育覆盖、扩展教育功能继续做好基层干部高等教育工作,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关键词:基层干部;成人高等教育;区域经济建设作用;策略
强调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2015年山东省三十余万农村“两委”成员中只有8.9%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两万余城市社区“两委”成员有47%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基层干部学历文化水平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工作综合水平。为此,2015年8月,山东省省委组织部等部门出台《关于开展农村和城市社区基层干部专科学历教育实施素质提升工程的意见》,依托山东省广播电视大学系统,采取单独考试、单独招生的办法面向农村和城市社区,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农村和城市社区干部队伍,提高农村和城市社区基层干部的政策理论水平和科技文化素质。开展基层干部成人高等教育,不仅让基层干部在家门口圆了“大学梦”,更提升了基层干部综合素养,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持,对推动农村发展、加快全面小康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一、基层干部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现状
(一)认真做好招生录取
招生是开展基层干部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口,必须要把好关、负好责。入学申请由各县组织部门安排部署,村(城市社区)党组织根据个人申请,按照“四议两公开”程序推荐初步人选,乡镇(街道)党(工)委对照人选标准条件深入考察、严格把关,推荐人选。报名由县级组织部门会同教育部门、广播电视大学组织人选参加全省成人高考网上报名、现场确认。录取由山东广播电视大学根据招生计划和考试成绩,划定录取分数线,录取信息报省教育招生考试院。
(二)努力做好课程设置
多点多极发展县域经济研究
一、区域空间开发单极战略向多极战略的演进
1.增长极理论与区域经济发展
基于增长极理论的增长极空间开发战略的基本路径和作用机制表现为区域经济增长首先在空间上形成一些增长水平高于一般区域的增长点或增长极,随着增长极规模的不断扩大,呈现出区域经济从初始均衡→空间差异出现→空间差异扩大→空间非均衡的发展演进过程。增长极理论本质上是一种非均衡发展理论,是采用动态非均衡方法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在经济发展早期阶段,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水平较低,运用增长极理论实施空间非均衡开发战略促进经济起飞,是比较理想的选择。但要实现经济更高水平发展和实现区域均衡发展,则必须另辟蹊径。
2.增长极由单极战略向多极战略的转换
以增长极理论为指导,在区域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由于经济发展资源有限且分布不均匀的制约,主要依靠条件较好的少数地区和少数产业带动,采取集中优势、重点布局的模式,把有限的资源集中投入到发展潜力大、规模经济和投资效益明显的少数增长极,通过增长极的极化和扩散效应,从而带动周边地区和其他产业的发展。客观上讲,这种培育单个增长极核的开发模式在早期阶段的确能够有力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但是,由于空间经济运动的惯性和市场经济的自发作用,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往往在相当长时期内都会远远强于扩散效应,导致区域发展长期处于不平衡、地区差距不断扩大,单一增长极突出,区域空间非均衡异常明显。在经济进入新常态下,区域自主意识逐步觉醒,区域经济均衡协调发展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尤其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区域均衡发展的条件下,“单极”发展、“一枝独秀”的传统发展道路已不合时宜,区域经济社会进步不仅需要单个增长极的强劲支撑,更需要多个增长极的协同推进,实施多点多极空间开发战略,形成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格局。在多点多极发展战略中,“点”就是经济支撑点,通过壮大区域中心城市,做强区域经济梯队,形成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强有力经济支撑点;“极”就是经济增长极,通过加快城市群和经济区发展,做大区域经济板块,培育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极。点和极是经济活动与空间载体的有机统一,实施多点多极发展战略,就是引导经济要素向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心城市和重点区域集中集聚,形成更多更强的支撑点和增长极,并对周边地区产生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在经济中心与经济腹地的互动中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3.单极战略向多极战略演进的现实实践
多点多极空间开发战略促使区域经济在空间上小集聚大扩散,推动区域发展逐步走向空间均衡,这也是美日等发达国家和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普遍特征和经验总结。美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就是一个由单极向多极的演进过程。美国现代经济增长发韧于新英格兰6州,19世纪推进到以芝加哥为中心的五大湖沿岸各州。到19世纪中叶,东北部和中北部14州以仅占11.5%的国土面积集中了全美75%的制造业,形成了典型的单极发展格局。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区域经济开始出现多极化趋势,城市、产业和人口不断向中西部和南部地区集中,1900年该地区已有47个城市跻身于美国100个最大城市的行列。20世纪50年代后,伴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太平洋沿岸地区城市密集区逐渐形成。最终形成了波士顿—华盛顿、芝加哥—匹兹堡、圣地亚哥—旧金山三大世界级城市群,从而在全美经济空间版图上呈现出多点多极协调发展格局。日本区域经济的多极化发展趋势同样明显。明治维新前,大阪的工商业远较东京发达,日本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单极发展格局。明治维新后,日本先后实施了以“四全综”为核心的空间开发战略,并大力推行产业政策,东京由于其首都地位,加上自然地理条件较为优越,逐渐发展壮大并超过大阪。名古屋地区从19世纪末开始纺织业快速发展,汽车产业也于20世纪30年代开始得到大规模发展,稳定地形成了所谓的“中京圈”。日本经济在空间上逐步形成了以东京、大阪—神户、名古屋三大都市圈为主的多点多极发展格局,带动了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区域经济发展也是一个由单极开发向多极开发战略演进的过程。在经历改革开放前期东部沿海“一枝独秀”的空间开发阶段之后,通过实施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和区域均衡发展战略,在沿海地区内部积极培育多个全国性的增长极,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增长极;同时积极支持内地条件较好的地区加快发展,通过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培育形成了长江中游地区和中原经济区等新支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培育形成了辽中南城市群和哈长城市群;大力推进西部大开发,培育形成了成渝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等区域增长极以及滇中经济区、黔中经济区、天山北坡经济区、宁夏沿黄经济区等次级增长极。从而在全国层面上形成东部率先、中部崛起、西部开发和东北振兴的四大区域板块驱动格局,在区域层面上形成竞相跨越、百花齐放的多点多极发展新格局。由此可见,“多点多极发展”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基本格局。201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继续实施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未来我国的区域经济格局,就是“增长极”领衔、四大区域板块齐头、多个城市群协同并进的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态势。因此,在空间上形成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格局,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统筹区域发展的现实结果。
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管理关系浅析
摘要:
人力资源在企业的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企业运转的动力,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源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同时人力资源也成为了各个企业关注的焦点。人力资源区别于其他的资源,人力资源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区域经济发展又能反作用于人力资源,使人力资源不断的成长。在此状况下,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平衡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对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管理关系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
人力资源区域;经济管理;关系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经济建设的位置不断的提升,在此背景下,人力资源的优化整合以及区域经济的稳步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人力资源的质量高低、人数储量以及人员分布对区域经济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由此可见,对人才的培养和聘用是发展区域经济的有效措施。所以,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人力资源的培养。
一、我国人力资源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人力资源的现状分析。
公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摘要:公路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力,这里边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而要实现正面影响,关键要实现公路建设先于区域经济发展,基于这一考虑,在本文当中结合了相关的理论以及实际的区域经济发展案例进行了讨论,仅供参考。
关键词:公路;区域经济发展;影响
公路运输在交通运输当中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是地区之间更加直接和有效地运输方式,当然不是说空运、海运、铁路运输就不行,而是公路灵活性更强,成本也不高。而有句老话说的好:要想富先修路。在一些研究当中公路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33.4%,那么公路对区域经济发展有何影响,比较值得探究。
一、理论基础
结合相关研究,本文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理论来进行公路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分析,主要包括区位理论、点轴开发理论、中心-外围理论。首先,区位理论,本质是农业区位理论,强调的是农作物布局与消费市场距离之间的关系,并强调了运输成本是农业区位选择的决定性因素。基于这一理论,公路运输方面的运输成本将影响区域经济发展。中国大部分地区是内陆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主要的运输方式就是公路,公路网的基本成型带来的快速直达的运输特点,而且成本不高,为当地工农业发展提供了便利,但因为公路运输运载量有限,与铁路、空运等方式相比,各有利弊。其次,点轴开发理论,这一理论当中强调了重要交通干线建立以后,干线连接的地区人流和物流会迅速增长,生产与运输成本会显著降低,容易构建出有利的区位条件与投资条件。产业与人口会向干线周边聚集,干线连接点将成为经济增长点,沿线则是经济增长轴,即所谓点轴。最后,中心-外围理论,强调了任何国家的区域系统都有两个空间子系统,即中心和外围。当某个区域的空间产生聚焦效应,如资源、市场、技术等在一个区域聚集并形成累积,就会获得比周边地区更加强大的经济竞争优势,也就是形成了一个中心。而周边区域则依附于中心区域,缺乏经济自主性。但交通条件的改善,市场之间的联系加强,中心与外围之间的界限开始模糊,经济发展呈现出一体化形式。以国内来看中心城市与周边城郊、农村之间的联系主要是公路网络,公路的完善对于发展外向型经济是必须的条件之一。所以从城乡统筹发展的角度来说,公路运输的意义重大。
二、公路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分析
据交通运输部的数据来看,2018年全年中国公路货物运输量高达3956.871万吨,货物周转重量高达712492.119万吨,山东、广东、安徽、河南、河北成为货运量排名靠前的区域,也是货物周转重量靠前的区域。公路货运量在各种运输方式当中位居榜首,公路运输整体规模平稳增长,在物流行业当中占据日益凸显的地位。随着高速公路网的建立,公路运输的地位更加突出,从2011年以来,高速公路以每年新增1万公里的速度持续增长,上海、江苏、广东、浙江等沿海城市公路客货运输的密度最高,而西部地区的货运强度最高达到2.5吨/万元。各地区高速公路车流量占比与区域经济情况对应情况是西部地区车流量占比有24.5%,人口占比27.1%,GDP占比为20.1%。中部地区车流量占比20.3%,GDP占比24.3%,人口占比31.4%。而东部沿海地区车流量占比高达55.2%,GDP占比高达55.6%,人口占比高达41.5%。客运量高达181亿人次,年人均出行14次,人均行程1100公里,这里边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旅游、人口大省客车流量占比高达80%以上,而海港、资源地区货车流量占比约40%。从上述数据可以明显看出,公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具体来看,中部和东部地区公路网络非常密集,尤其是东部,货运强度只有1.9吨/万元,强度不高,但是在GDP当中的贡献度却非常高,西部地区的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地,因为是旅游人口大省,公路运输与客运为主,增长速度最快。当然由于当前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非常高,公路运输要向铁路、航空、水路转移,但即便有这样的政策,公路运输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尤其是西部内陆地区,要发展经济市场就不能局限在当地,要通过交通运输网络把产品运输出去销售,有消费才有经济增长,当然也才能拉到投资。